-
1 # 偉大的左後衛ITALIA
-
2 # 小凡談電影
本來是想看看古天樂那幾步竊聽風雲有多少抄襲而看的,煎熬中看了第一個小時,震撼中復活了第二個小時。人性的渺小和偉大,編劇太NB了,非常細緻穩重,八四年的東德,到處都是白色恐怖,灰暗色調裡有說不出的壓抑氣氛,但本片的側重點並不是白色恐怖本身,而是一些普通人面對白色恐怖選擇的屈從,和另外一些普通人在盲從行為中人性甦醒的過程。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悲劇故事,它既印證了人性的頑強,也印證了人性極易麻木的狀態。細膩的劇情片,節奏恰到好處,人物特徵鮮明,唯一有些不能理解的就是主人公從竊聽,理解,糾結,保護到最後的行動這個轉變的動機我覺得不太有說服力,至少人物背景交代沒體現出來。
《竊聽風暴》最大的遺憾或許就在於這不是一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不妄論於政治,竊聽者這個人物心靈的演變,在烏爾裡希·穆埃精湛的演技下雲流水般的躍然於光影之中,那昏暗的官僚恐怖時代中關乎人性的一縷微光,透過兩個男人一場竊聽局的唏噓人生中得見黑暗裡光的感動。
-
3 # 承峰破浪影視庫
《竊聽風暴》這部影片被稱為2006年最成功的德國電影,它不僅榮獲了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而且在享有“德國奧斯卡”之稱的羅拉獎評選中獲得十一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等七個重要獎項,平了1999年《羅拉快跑》影片的紀錄。另外,《竊聽風暴》這部影片還獲得32屆洛杉磯影評人獎最佳外語片獎、第64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影片提名。紛至沓來的重獎使這部影片奪人眼球,而它竟然是導演弗洛瑞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克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多納斯馬克出生於德國科隆,從牛津大學哲學系畢業後,返回德國慕尼黑影視大學攻讀電影專業,初始以拍攝短片為主,及至2001年開始籌備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竊聽風暴》。
《竊聽風暴》這部影片不但精準刻畫出當時白色恐怖的氛圍,更把人性艱難掙扎中的一絲溫暖傳遞到人的心中。其實,柏林圍牆倒塌之後的數年間,以東德生活為題材的電影還有很多,幾年前的電影《再見列寧》這部影片中用“一種落日餘溫的溫情,不傷的骨的調侃,加上一點淡淡的懷舊情緒組成了面對過去的主調”。但是《竊聽風暴》這部影片卻嚴肅地講述一個可怕的故事。“這大概是兩德統一十六年來第一部不加糖加奶的,認真劉面東德秘密警察恐怖統治的影片。”
《竊聽風暴》這部影片的敘事結構嚴謹而精確,影像風格剋制而冷靜,演員的表演亦堪稱完美,影片主演——歐洲 影帝歐路奇·莫赫眼神凌厲冷寂,扮起情報特工相當傳神,根本不需要誇張表演就有讓人無所遁形的壓迫感,而且在真實的生活中,他自己曾經就是被監控的物件,而且監控他的人就是和他朝夕相處的妻子,切身的經歷和體會讓莫赫表演起來得心應手。歐路奇·莫赫飾演的影片的主人公維斯勒是個東德特工教授,他奉命監聽一位名劇作家和他的表演藝術家妻子,但是維斯勒卻意外地由監聽而介人到了劇作家夫妻的生活,他甚至為了暗中保護他們而展開了冒險。
在影片中,維斯勒是一個冷酷無情的東德特工,影片一開始,我們就見識了這個毫無感情色彩的特工教授的出場。那是維斯勒作為教授講授的一堂課。他給學生放錄影,錄影是一場近乎完美的審訊,維斯勒是思維縝密句句犀利的審訊者,被審訊者看似並沒有任何漏洞,審訊過程似乎陷人僵局毫無進展。但是透過維斯勒對學生的現場提問,我們發現,其實這個審訊者已經在審訊中穩佔上風,被審訊者最終陣腳全亂,瀕臨崩潰。面對一個學生對這樣的審訊不人道的質疑,維斯勒以他特工的職業習慣在那個學生的名字下面標註了記號,這個細節並非展示老師對學生的欣賞,而是白色恐怖大時代背景和主人公職業性格的精彩詮釋。在影片中維斯勒這個人物凜然出場,職業身份、性格特點被刻畫得清晰準確。
在影片中並沒有交代維斯勒的內心是如何變化的,他內心掙扎和搖擺的過程不著絲痕跡,在敘事 上維斯勒就是一面鏡子,和德瑞曼夫妻互為影響,交相映照。但是,這時候的情勢的發展也脫離了維斯勒的控制,面對審訊,瑪麗亞竟然出賣了自己的丈夫,交代了丈夫藏匿打字機的具體位置,可以說這一場審訊是完美成功的,作為一個特工,維斯勒是絕對的勝利者,但是,維斯勒並沒有勝利者的快感,甚至在心靈深處有著難以承受的痛苦和失望...他並不希望瑪麗亞出賣自己的愛人,也就是說他寧肯自己的審訊失敗。這是一場艱難的審訊,對維斯勒來說,這無異於一場與自己的艱難博弈,他最終一敗塗地。這場戲沉著又濃烈地展現了維斯勒的內心波動和情感掙扎。冰河解凍,大地回春,但是春寒料峭,生命有無法承受漫天之陰霾。
這部影片的人物角色改變已經形成,一個人走向了無法迴轉的道路,戲劇詩歌和一曲鋼琴敲醒了維斯勒冰凍多年的靈魂世界,善惡直覺已經把維斯勒推向了前方,他義無反顧地背叛了自己原來的信仰和職業。維斯勒有了第五次危險的舉動,可以說是一次最大的冒 險,也可以說這次行動並不是一個不經意的行動,不是一次偶然的衝動,他自覺自願地徹底葬送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從此以後,他知道自己將永遠沉沒在生活的底層,不過他無怨無悔。
-
4 # 福祥街紀事
《竊聽風暴》這電影非常細膩和穩重,有些細節太真實,太精緻了,真實得不像是電影,真實到能夠喚醒人們逐漸麻木的內心。
德國和我們國家的政治文化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歷史的苦難、人性的弱點、未來的期盼,透過別人的苦難反觀自己,更能引起共鳴。現實中的我們就如電影的人物一樣,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卻因為殘酷的社會而不得不選擇低頭。
《竊聽風暴》有歷史、有深度、有思考,再看國內某些所謂的大製作,卻鮮有如此經典的作品。
-
5 # 奔跑的小亞
《竊聽風暴》做為當年的熱門影片,橫掃德國各大獎項,包攬歐洲電影最佳影片、年度男主角和年度編劇三大獎項,並且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確,《竊聽風暴》有著奧斯卡青睞的一切元素:東德題材、懸念迭起、人性復甦、善良戰勝了邪惡……總之,一個殺手動了情的故事。豆瓣的影評對這樣的電影也是倍加青睞,所以他會取得9.1的高分。
一個時代,一種體制的沉重,就這樣被導演溫婉的呈現,沒有列寧的激昂,沒有階級革命的硝煙,可味道烹調的卻如此的美妙,看後少了些許革命的痛楚,多了點人性冷暖的思考。
現實中的東德特務可能沒有一個轉變的好人,但本片的編劇和導演想讓人們感受的是在那個黑暗的年代裡,任然有好人,能讓人們感受到希望。這就是電影的魅力,不像歷史和現實那麼冰冷。這就是這部電影為什麼吸引人,為什麼能得到高評分的原因。
-
6 # 東任看電影
《竊聽風暴》-一部獻給好人的奏鳴曲
影片於2006年3月23日在德國上映,講述了1984年冷戰期間東德國家安全域性工作人員HGW奉命監聽劇作家德萊曼及其女友演員克里斯蒂娜的生活,監聽過程中,HGW思想逐漸發生了改變,並開始暗中幫助他們度過最大的危機。
1945二戰結束後,根據協議德國一分為二,西德為資本主義國家,東德為社會主義國家。由於當時美蘇冷戰的大環境,導致雙方在交界地區一度劍拔弩張,甚至為了限制兩華人來往走動,在東西德之間修建了“柏林牆”。雙方對人民的監察達到了頂峰,東德國家安全域性也應運而生。
HGW是一個經驗豐富,冷酷無情的特工,善於透過細節揣摩別人心理,為了達到審訊效果,甚至限制別人的睡眠。在一次看舞臺劇的過程中,HGW看到了劇作家德萊曼和美麗的演員克里斯蒂娜,就這一眼,HGW就迷戀上了克里斯蒂娜。處於嫉妒HGW申請監聽作家的家,每天記錄他們的生活以尋求蛛絲馬跡。
在這過程中,HGW看到了劇作家對整個社會的反抗和掙扎。劇作家幫朋友爭取取消創作限制令,在朋友潦倒自殺後,冒著風險匿名在《明鏡週刊》上寫了一篇關於高自殺率的報告,以此控訴當時的社會是如何壓抑人民的思想。此時HGW的思想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個過程在他監聽到劇作家協助別人躲避邊境檢查站時就已經完成,他並沒有把這件事上報。在劇作家在家與朋友討論這篇文章時,他沒有如實記錄下來,反而記錄了一部臆想的舞臺劇,《列寧和他的母親》,也許這是HGW對當時社會的批判,他是一個堅定的社會主義者,他多想他那個社會還能出現一個像列寧一樣的改革先鋒。
最後,作家的女友演員,在被威逼斷送演員前程的情況下,哄騙出了口供,說出了印表機藏匿的位置,最後審訊她的人是HGW和他的上司。在憲兵去作家家裡尋找隱藏的印表機之前,HGW已經取走了印表機。可是作家的女友因為愧疚在馬路上自殺了,HGW就在附近。女演員對於他來說,更多的是喜歡和仰望,因為她是這個社會僅存的可愛之物。作家安全了,HGW也被降級,坦然地在地下室拆著郵件,對於他來說,生活失去了本來的色彩。
影片結構明確,劇情緊湊,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人與人之間的糾葛,及相互之間的救贖。影片中狹小壓抑的監聽室,就是當時社會環境的縮影。電影的魅力也就在於帶我們身臨其境地體會未曾經歷過的事,未曾見過的人間百態。
回覆列表
說這部電影真實,倒不如說符合了北約國家的價值觀,把社會主義陣營黑的一塌糊塗才最顯得北約這個黑幫組織的正確性,就如同《切爾諾貝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