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坤鵬論

    2018年,股市行情不好,緊跟著基金行情也不好,P2P出現暴雷。去年的時候,馬雲說出八年後房子如蔥,然後廈門的房子崩盤更是另許多炒房人恐慌。現在手裡有閒錢,是否還可以炒房子呢?

    正常情況下,即使房價跌也應該有個平穩過度,誰都不希望許多人在還著房貸,房子跌到首付的價錢吧?比如說拿出一百萬做首付,貸款二百萬,結果現在房子跌到一百萬一套,那已經貸款二百萬的人直接就會棄房了,銀行怎麼辦?如果這樣,會出現金融業動盪,所以現在國家調控,既要顧全廣大人民群眾,也要考慮國家經濟的綜合因素。

    由上可以看出,現在手裡有閒錢,投資房子就害怕成為接盤手,這種情況,你感覺還應該去投資房子嗎?

  • 2 # 劇透連連看8

    說到投資,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投資品類。有的人喜歡買股票,覺得炒股能掙錢;有的人喜歡買債券,不管是政府債還是公司債,覺得買起來比較踏實;還有一些人喜歡買期貨、外匯這種波動很大的東西,覺得風險高,收益也會高;當然對於華人甚至整個亞洲人民來說,最喜歡的還是買房。我遇到過很多人都和我說:你不用教我怎麼做投資,我有錢買房就行了。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這種投資偏好是怎麼來的?

    當然,這和每個人的性格、家庭情況都有關,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你可能沒想到的,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年少記憶——也就是你在十幾歲二十幾歲,相對年輕的時候,對整個投資市場和各種投資產品的印象和體驗,它們很大部分構成了你的投資偏好。

    我來舉個例子。

    如果你熟悉一點金融史就會知道,美國的80年代是股票市場歷史上投資回報率非常好的一個黃金十年,結果在這10年裡,美國家庭財產投資在股票上的比例卻是下降的。而且之後的90年代,市場繼續走強,走出了一個不錯的大牛市,然而大家投資在股票市場上的資金繼續減少——比例從60年代的40%,到80年代的25%,再到90年代只剩17%了。

    而且不只是股票投資,就是股票型基金,美國家庭的投資比例也在持續減少,曾經超過70%的比例,到了90年代也只剩40%了。

    在這個階段,整個股票市場翻了三四倍,結果一大批投資者卻把錢從股市上抽走了,完全沒有分享到國家財富增長的成果。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答案就是:美國整個七十年代的經濟實在太慘了。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越戰升級,中東石油危機,國家不合理的福利政策導致財政赤字急劇擴大等等一系列原因,美國國內大幅通貨膨脹,同時經濟停滯,失業率也非常高。可想而知,這段時間美國股市的表現非常慘淡:從1969年年末到1979年年末這整整十年時間,美國的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幾乎紋絲不動,十年沒有任何增長,算上通貨膨脹甚至是虧損的。而且中間還有幾次莫名其妙的大跌,整個市場都處於一種擔驚受怕的狀態。

    你想想,如果你出生在60年代,二十歲左右的時候發現誰投資股票誰倒黴,那麼等你到了三四十歲的壯年期,家庭情況好了,收入也上來了,你會放心大膽地買股票麼?

    絕大部分人都不會這麼做,因為小時候的記憶實在是太深了。

    但這樣,顯然帶來了一個很慘痛的後果——非常多的普通投資者和勤勤懇懇的家庭錯過了美國曆史上最好的一段牛市。而錢都被敢於在熊市逆向投資的專業機構賺走了。

    2

    說到這兒,有些同學可能在想:所以你說的就是投資要大膽,要敢於冒風險嗎?那我運氣比較好,年輕的時候正好趕上國家經濟繁榮發展,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印象,家庭財富也隨著整個環境水漲船高。所以我天性樂觀,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但你有所不知,這種心態也許會導致更大的問題。

    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80年代的日本。

    在二戰之後,日本大力發展製造業,從六七十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開始崛起,以索尼和豐田為代表的優秀企業把自己的產品賣到了全世界。到了80年代,日本經濟達到頂峰,全國從企業到個人,都陷入了瘋狂“買買買”的狀態,最著名的就是地產開發商三菱地所去美國買洛克菲勒大廈,還在大樓的最高處插上了日本國旗。

    而且由於“廣場協議”讓日元大幅貶值,日元開始迴流到國內市場,加上日本政府大幅降息擴大貸款,造成國內一時間產生了大量的錢,而且都流向了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結果就是,東京市中心銀座廣場的地價達到了 25 萬美元一平米——這可是在1989年。那個時候只要在東京或者大阪有房子的日本人,都可以說是千萬富翁。

    而當時拼命在買房的人都是誰呢?正是經歷了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起飛,對未來無限樂觀的那批人。他們在十幾歲時趕上了好時候,到了三四十歲有了購買力,自然要投資房產,讓財富增值。

    但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很多家庭傾家蕩產,那些使用高額貸款買房的人瞬間負債累累,欠的錢可能一輩子都還不清。日本整個國家和民眾也迎來了一個“失落的20年”。

    所以,曾經的美華人,由於股市十年慘淡,再也不敢買股票,錯過了之後的大牛市;而當年的日本人,由於國家經濟迅速發展,房價節節高升,結果無數人買在了最高點上,之後一路崩盤。

    透過這兩個故事,不知道你有沒有想到了什麼。

    3

    說到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說了半天,好像我們趕上經濟形勢差不好,趕上經濟形勢好也不好,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如果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你就會發現解決方案。

    比如,在七十年代,雖然經濟很差,但由於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美國股市“失落的十年”,恰恰是黃金錶現極其出色的十年。在70年代初,每盎司的金價在40美元左右,等到了70年代末,這個數字跳到了450美元以上——十年漲十倍,這個回報堪比過去十幾年的京滬房價。

    我們還可以說點更近的事情。在我們的印象裡,日本經濟這些年一直不怎麼樣,房價不溫不火,甚至還有幾年是往下跌的,網際網路時代也沒趕上,好像一片蕭條的樣子。但如果你去看日本從2008年到2018年的股市,以日經指數來計算的話,這十年來日本股市上漲了接近三倍之多,是全球表現最好的市場之一。對於日本民眾來說,在這個十年裡,股票反而是個很好的投資選擇了。

    之所以講這些,我們到底要說一件什麼事呢?其實是一個被很多人忽視,但是非常簡單的道理:要儘量忘掉你的投資偏好,多元配置你的投資組合。

    這裡的道理說起來不復雜:不管是哪類資產——股票、房子、債券、石油、黃金等等——都有表現很好的階段,也有表現很差的時期。這是一個基本的市場規律,就像經濟自然會有周期,波動總會迴歸均值一樣。

    但是你可別忘了一件事——這個所謂的“階段”和“時期”,可能一下就是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剛才我們提到的很多例子,跨度都是這個量級的。十年、二十年,對於整個市場只是一個小的時間段,但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可能就是人生中最黃金的一段時光。

    想象一下啊,如果你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20年,受過去經驗的影響,錯過了某個資產的大牛市,會是怎麼樣的體驗呢?我想過去十幾年沒有買房的同學們應該有切身的感受。

    所以,你很可能聽過“資產配置”這個概念——很多投資理財專家告訴你,分散投資目的是分散風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但是我認為,分散投資、配置各種資產大類的目的不是分散風險,更重要的是獲取回報。

    換句話說,因為市場很難預測,沒人能準確說出接下來十年二十年投資什麼最好,所以如果做到足夠的多元分散,你就可以提高自己押中寶的機率,不錯過人生中重要的財富增值機會。而想要做到這樣,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根據過去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經驗,簡單地認為接下來事情還會重複地發生。因為市場總在變化,也許在下個週期,真正大漲的東西你想也想不到。

    現在你應該明白,開頭提到的“有錢就買房”犯了怎樣的錯誤了吧。

    到這裡,相信你已經明白了這一講的核心內容。不過個別同學可能還會想:你說的十年、十五年太長了,我有沒有可能知道接下來一兩年什麼東西漲的最快呢?

    下圖統計的是過去十五年裡,你最熟悉的一些投資品類——包括中國的房子、股市、美國股市、黃金、原油、債券,甚至存款和CPI指數——從2003年開始每一年裡哪個品類漲的最多。你不妨看看結果和你想的一樣不一樣。想要預測每一年表現最好的資產是有多麼難。

    比如我們都記得2007年中國股市非常牛,上漲了兩倍多,但是到了2008年立刻跌了快70%,而2009年整個世界都在金融危機中尋找機會,沒想到原油漲的才是最多的,而接下來一年表現最好的又變成了房子。所以假設你真能預測未來的話,你這些年的操作就應該是這樣的:

    2003年買入美股,然後賣出美股買入原油,之後殺入中國股市,08年迅速撤出換成債券,然後賣出股票買入原油,下一年再把原油換成房子,然後把房子再換成原油,然後再殺入美國股市,跌之前再換成債券,然後再買房……我想我應該不用再往下說了。

    所以,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能預知未來什麼東西上漲最快都是非常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在拿破崙進攻俄國失敗後,希特勒還要進攻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