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西夏雖然打不過宋朝與遼朝的軍隊,為什麼沒想到西擴西域或擴充套件到去吐蕃?至少可縮小和宋遼的巨大差距
10
回覆列表
  • 1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西夏並不是沒有對河隴、西域動過心思,恰恰相反,早在李元昊建立西夏之前,公元1002年(北宋鹹平五年)起,党項首領李繼遷(李元昊的祖父)便曾數次遣使,攜官告印信前往涼州(甘肅武威)欲誘降潘羅支。

    但作為涼州六穀部吐蕃政權首領的潘羅支,卻始終堅定的和北宋政權站在一起,他將一名党項使者殺死,另一名綁送北宋朝廷,並一次貢馬千匹,表達了聯宋對抗西夏的願望。

    北宋也願意拉住涼州這個盟友,當潘羅支的使臣來到汴梁,向北宋朝廷表示,願意出兵馬協助北宋軍隊收復靈州(今寧夏靈武市)。

    時任北宋皇帝宋真宗,甚至決定給予潘羅支政權刀槍鎧甲等軍械和糧草的支援,向邊境盟友輸出軍械,這在宋朝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靈州和西夏都城興慶府(銀川)的位置關係

    公元1003年十一月,党項首領李繼遷舉全國之兵,兵發涼州城,決心徹底解決這個南下路上的釘子。可惜他在涼州城內,中了潘羅支的詐降之計,身中數箭而逃,最終死在了一個叫做三十里井的地方,

    《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詳細記載了他敗亡的經過,“李繼遷之陷西涼也,都首領潘羅支偽降,繼遷受之不疑,未幾,潘羅支集六穀蕃部及咱隆族合擊之,繼遷大敗,中流矢,創甚,奔還至靈州界三十里死。”

    但西夏畢竟佔據絕對優勢,次年6月,西夏便在新首領李德明的率領下,將涼州收入囊中。但涼州周邊的吐蕃族群,並不甘心臣服。幾個月後,他們便聯合甘州回鶻將党項人逐出了涼州。

    之後二十年間,甘(甘肅張掖)、涼二州一直都是橫在党項人南下路上的兩塊硬骨頭,直到李元昊出現,才打破了這一僵局。

    公元1032年(北宋仁宗,明道元年,西夏顯道元年),李元昊即位,甘、涼二州終於落入西夏之手。

    四年後,公元1036年(北宋仁宗,景佑三年;西夏廣運三年),李元昊率軍佔領沙州(敦煌),歸義軍政權滅亡,西夏終於掌控整個河西走廊的土地。

    但這時的西夏政權,卻已經沒有餘力繼續南下,因為北宋朝廷對於李元昊建國的舉動極為惱火。此後數年間,宋夏兩國在邊境連番大戰,經過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西夏軍隊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

    雖然在與北宋的戰爭中獲勝,但也嚴重牽制了西夏軍隊河西的兵力部署。同時西夏的強大,特別是西夏對河西地區的佔領,切斷了遼國與河西吐蕃及沙州回鶻的聯絡,也使遼朝感到憂慮不安。

    夏景宗李元昊

    遼國曾想用聯姻的方式籠絡西夏,並將一位遼國公主嫁與李元昊。可惜,遼國公主和李元昊不睦。不久之後,遼國公主鬱鬱寡歡而死。

    對此,遼國上下頗為不爽,遼國曾派使者責問西夏。而急於擴張的西夏又誘致契丹邊境的党項羌部叛遼投夏,更引起了遼朝的極大仇恨,遼與西夏的關係也因此破裂。

    公元1044年(宋仁宗,慶曆四年),遼興宗親帥十萬大軍攻夏,深入夏境四百里。兩軍在河曲激戰,李元昊不愧為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在河曲之戰中痛擊遼興宗的部隊,取得大勝。

    但以西夏的國力,同時與北宋和遼國發生戰爭,顯然不是其國力能夠支援的。雖然在戰場上屢有獲勝,但是長期的軍事行動也讓國內民生頗受影響。

    史籍記載,西夏國內“然死亡創痍者相半,人困於點集財力不給,國中為‘十不如’謠以怨之”。

    正是趁著西夏政權無暇西顧的機會,河隴地區的回鶻族裔,憑藉著北宋和青唐唃廝囉政權的支援,再次復奪沙州。

    從河西走廊幾座重要城市的反覆爭奪可以看出,西夏向南拓展的道路走得並不順利。當西夏終於艱難地在河西走廊站穩了腳跟,位於青唐(青海西寧)的唃廝囉政權又成了西夏南進的另外一個障礙。

    兩國曾數次在隴右激戰,雖然西夏軍隊曾兵圍青唐城,但還是被唃廝囉用計截斷糧道,導致糧草不濟而慘敗。之後,西夏與北宋又在東南邊境多次爆發生戰爭,夏軍在戰場上漸漸失去了優勢地位,這使得西夏再也沒有能力染指隴右,更不用說進取西域和吐蕃了。

    各位爺,您要是看著覺得還中,要不嘗試點個“贊”?!

    我用人格擔保,點了絕對不會懷孕!哈哈哈!

  • 2 # 米南德王問道

    西夏其實在有進取精神的時代,一直有對外擴張。但限於自身的實力限制和所處環境的格局關係,沒辦法繼續做大。可以說,本身就不是什麼很有實力的國家。

    建立西夏的党項人,本身就是一個多族群混雜而成的小部族。其有相當部分的血統來自橫跨河西走廊兩端的藏人-羌人成分,部分貴族和上層來自建立吐谷渾的鮮卑人。但自身的實力一直不夠強大。這也是他們在唐朝結束後,沒有立刻成為一方豪強的原因。哪怕是到自己終於建國後,都不能說是有多強實力的大國。

    西夏人在李元昊正式稱帝之前,已經經歷了幾代人的部族戰爭。其中既有和北宋官軍的戰爭,也有和同族政敵的較量,甚至還要應付在當地很有勢力的吐蕃征服者後裔。這種不高的起點,決定了西夏不可能輕易成為地區大國,始終要警惕自己周遭的複雜環境。一旦有所閃失,就可能遭遇滅頂之災。

    當然,從李元昊之前的時代開始,西夏或者說党項人就有嘗試擴張。但他們的擴張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向西打。攻打實力最弱卻比較有油水的甘州回鶻人與歸義軍。前者是回鶻部落中較弱的一支,後者則是殘唐五代時出現的西域漢人軍閥。他們都卡主了河西走廊的貿易線路,不利於西夏人撮取財富。因此西夏人早期的擴張,基本上都是針對這兩家人來的。

    但當西夏軍隊拿下河西走廊的入口以後,就沒有能力繼續下去。因為在西域已經出現了勢力更強的喀喇汗國。喀喇汗國雖然也源自回鶻人,卻已經在中亞的七河流域經歷了中亞化改造。不僅改宗伊斯蘭,也學習了不少波斯宮廷制度和中亞軍事技術。西夏軍隊根本不是這樣一個大國的對手。

    此外,還有三個勢力一直在牽制西夏人的注意力。分別是西南方的吐蕃、南方的北宋和東部的遼國。這三個國家都有充分的動機去消滅西夏政權。

    就拿軍事最為文弱的北宋來說,西夏的建立就是對其維持東亞朝貢宗藩模式的打臉。所以北宋一直主動進攻西夏,並且從西夏立國後一直陸陸續續打到了靖康之變前夕。儘管宋軍的戰鬥力很差,屢屢被西夏人用地形優勢和戰術偷襲所挫敗。但畢竟掌握的資源數目龐大,可以繼續拖下去。所以,西夏人就始終處在面臨入侵威脅的環境下。

    其次是東方的大國--遼國。在西夏建立前後,党項人曾經為了抗衡北宋的壓力而選擇歸附遼國。由於遼國是一個封建聯盟性質的帝國,所以很自然的接納了他們。後來雙方翻臉,也就給西夏增添了一個巨大威脅。遼國一直控制著山西北部與蒙古高原大部分地方,在戰略上包圍了西夏的領地,也控制了西夏原本可以輕鬆掌握的草原貿易路線。這也是西夏人必須西征河西走廊的重要原因。

    就是看上去最弱的吐蕃勢力,也是西夏人所忌憚的一支勢力。雙方的矛盾是時間最早的,並且一支保持到了北宋滅亡為止。吐蕃人一直希望重新控制西夏控制的河套等地,並經常接受北宋的賄賂,幫助宋軍去牽制西夏人的兵力。

    所以,西夏在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有著巨大的軍事壓力。這種壓力還不集中於1-2個方向,幾乎是全方位的。這就決定了西夏不可能大肆對外擴張,無法集中力量朝某個方向進行大規模攻略。

  • 3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首先來說西域,古代西域並不是多富饒繁華的地方,起碼相對中原還有党項人割據的河西走廊來說是如此,別說西夏這個人口有限的小國家,即便是漢唐這樣的大帝國要維持在西域的控制也得付出不小的代價,而且當地的民族突厥人和回鶻人有自己根深蒂固的勢力體系,耶律大石自己的西遼直轄領地也只有虎思斡耳朵為核心的七河地區,至於和州回鶻和喀什噶爾依舊在高昌王畢勒哥和土庫曼王易卜拉欣的統治下。

    而西夏的領土西部疆域也已然到達了沙州和玉門關一帶,西夏即便有能力也犯不著跨過沙漠去征服這麼塊對其而言價效比太低的地區。

    至於盤踞在青海湖和湟水流域一帶的吐蕃,西夏人倒是有過野心。党項人一開始的領土很多都是從吐蕃人和宋人手中搶來的。李繼遷時代党項人就認識到了西寧,蘭州,涼州三角地帶的戰略和商業價值,奪取靈州後,西夏人加強了對涼州的進攻,1003年,吐蕃六穀部首領潘羅支假裝投降襲擊了進城的李繼遷,後者於次年死去。1032年,李元昊在消滅甘州回鶻政權,為党項人取得河西之地後再次向涼州發起了進攻,最終徹底擊垮西涼府六穀部政權。取而代之興起的是吐蕃位於湟水流域的宗哥族政權。這個政權最終出了一位讓西夏戰神李元昊慘遭敗績的君主——唃廝囉。在此人的努力下,憑藉贊普後裔身份和出眾才能將吐蕃諸部重新凝聚在一起,通過了盟誓制度,規定了佛教為國家,透過與北宋的戰馬貿易換取經濟扶持,而且西夏人所依仗的良馬,部族勇士,兵器吐蕃人也都有,鍛造工藝發達,《夢溪筆談》記載——“青唐羌善鍛甲,強弩射之不能入。”。

    所以說吐蕃人沒那麼好對付,後來宋朝出了個牛人——王韶,熙河開邊的壯舉吸納了不少吐蕃部眾,如此一來面對強勢起來的宋朝,西夏更是自身難保,但求吐蕃不和宋朝一起對付他了,直到後來金朝興起時才徹底滅亡了唃廝囉政權,因此曾經與北宋接壤的西夏到了南宋時期就不接壤了。

  • 4 # 唯恩夢耀

    在北宋時期,西域歸屬契丹;南宋時期,西域前期歸西遼和金,後期被蒙古征服,而吐蕃則一直是一個獨立於幾國的王朝,實力不遜於西夏,西夏屬於一個夾縫中求生存的政權,又如何能征服這些強大的地區?只能藉著遼宋,宋金,宋蒙之間的鬥爭勉強維持自己的統治而已。

  • 5 # 史海悠遊閭春暉

    西夏政權的出現是有其歷史基礎的,唐末党項部落首領拓跋思恭因參與攻打當時佔據長安的黃巢農民起義軍政權,而被唐王朝冊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賜姓李氏,此後雖歷經五代中央政權的不斷更替,該家族卻世代牢牢掌握住了以夏州地區為中心的定難軍。只是在北宋王朝建立後,當該家族面臨被遷離祖居之地時,才爆發了李繼遷之亂,因此西夏政權的出現並不是外來強大遊牧民族的入侵,而是因北宋王朝的削藩政策實施不當,同時對於李繼遷能逐漸掌握党項各部落的前景估計不足所致。

    西夏建國前後的周邊政治勢力主要有:北面強大的遼國;東面是前宗主北宋王朝;其西北面是割據甘州的回鶻政權和沙州、敦煌一帶的曹氏歸義軍政權、再西面是高昌回鶻及正與喀喇汗穆斯林王朝展開漫長宗教戰爭的于闐王國;而其西南部則是呈分裂狀態的吐蕃諸部,其正在形成以青唐唃廝囉為宗主的部落聯盟。

    對於西夏而言,擺脫北宋的威脅是其立國過程中的頭等大事,因此在李元昊、沒藏訛龐、李諒祚等前幾代西夏首領時期,與北宋的戰爭連綿不絕,以戰促和、以戰促承認是當時西夏的國策,這不但幾乎耗盡了西夏的國力,也影響到他們對遼國和其它政權的政策。

    當然,西夏首腦們也不是完全放棄了對西面相對弱小的政權的打擊,甘州回鶻早在李元昊還是王子的時候,就被其帶軍攻滅;曹氏歸義軍也在其後逐漸淪為西夏的附庸,通向高昌回鶻王國及整個西域的通道是暢通的,但西夏卻因為對宋、對遼、對青唐的戰爭,而再也無力西趨了。

    西夏對吐蕃諸部的征伐,先是經過了與西涼六穀部潘羅支、廝鐸督的交鋒,到公元1028年西夏攻陷西涼府,徹底打垮六穀部後,就與河湟地區新崛起的青唐唃廝囉政權開始了正面衝突。

    公元1035年夏主李元昊遣部將蘇奴兒將兵兩萬五千人攻打唃廝囉的犛牛城,結果陷入吐蕃諸部聯軍的合圍,蘇奴兒兵敗遭擒。李元昊聞訊後,親領大軍星夜前來複仇,由於吐蕃聯軍未及糾集,唃廝囉只好堅守不出,但最終還是丟掉了犛牛城,退駐青唐。李元昊為徹底消滅對手,不顧士卒疲勞,繼續追至青唐城下,雙方再次相持達數月之久,期間唃廝囉分遣部將阿薩爾、安子羅兩路截斷西夏軍的糧道和歸途,最終導致西夏軍糧盡而退,在回程渡宗哥河時,吐蕃人暗地改動了西夏軍事先標記的淺灘渡河標籤,導致夏軍溺斃者甚重,過河後,又遭到安子羅部吐蕃伏兵的襲擊,元昊最終打敗而回,唃廝囉取得了關鍵的青唐保衛戰的勝利。

    之後,唃廝囉遣使通好北宋朝廷,獲得了冊封與援助,他及其後裔始終與西夏政權為敵,成為阻擋西夏南下河湟及吐蕃腹地的攔路虎,終西夏王朝始末,他們一直未能突破青唐政權的防線。

  • 6 # 路生觀史

    一句話,沒那個能力,佔住自己那點地盤就不錯了。我們現在一口一個西夏王的,其實宋朝就沒有承認過這個政權,也不可能讓它與自己平起平等。就現甘寧青外加陝北,這麼點地方,50萬軍隊,近三分之二是軍人,它能強到什麼地方去。別以為它有多強大,看看西夏王陵那幾個土堆就明白了,當然,它也被吹成了東方金字塔,事實是差的碼子太大。

  • 7 # 論史

    其實,西夏對吐蕃的是有野心的。早在李繼遷時期,党項就確立了“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精兵,然後長驅南牧”的戰略方針。

    事實上在1002年,李繼遷就派遣使者去招降西涼府的吐蕃部落,遭到大首領潘羅支的斷然拒絕。隨後的二十多年,党項就不斷的對河西吐蕃用兵,直到1026年最終征服河西吐蕃。所以西夏關於征服吐蕃的戰略方針是部分實現的。

    接著,党項就把軍事鬥爭物件轉向了以青海西寧為中心的河湟吐蕃唃廝羅政權。於是李元昊於宋景祐二年的十二月派遣蘇奴兒率兵二萬五千攻打唃廝囉,沒想到唃廝囉也是一位出色的領袖,此戰党項大敗,“時元昊遣蘇奴兒將兵兩萬五千攻唃廝囉,敗死略盡,蘇奴爾被執”。於是元昊親自出兵,以詐術攻取了氂牛城,“既而詐約和,城開,乃大縱殺戮”。唃廝囉讓部將安子羅“以兵十萬斷絕元昊的歸路”,雖然未能成功,但是也極大的消耗了元昊的實力,元昊所部兵馬“溺宗哥河及飢死過半”,而唃廝囉則在鄯州不出,並派人對元昊軍隊進行嚴密的偵查,知道了元昊已經是強弩之末。在元昊渡河後,吐蕃軍暗中將党項軍渡河時在水淺處做的標記改動了一下,“唃廝囉潛使人移植深處以誤元昊”,等到元昊不支潰退的時候,大部分士兵又被溺死。這兩場戰役以西夏的慘敗而告終。

    元昊在此戰後深知青唐吐蕃不好惹,於是就用了離間計,削弱了青唐吐蕃的實力。但是就是如此元昊也沒佔到多大便宜,再加上青唐吐蕃與宋結盟,西夏懼怕兩線作戰,也無法使出全力對付青唐吐蕃。

    等到李諒祚繼位,他繼續對青唐吐蕃用兵。結果,仍然是慘淡收場。嘉祐三年,李諒祚出兵討伐,結果又被唃廝囉打敗。據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記載,在唃廝囉死後,他的兒子董氈繼承首領之位。所謂“老子英雄兒好漢”,董氈也不是好惹的主,不甘心的李諒祚又對青唐吐蕃用兵,結果是“夏主諒祚與之戰,屢為所敗”。在李諒祚以後,青唐政權更是成了西夏的一道過不去的坎。

    所以,不是西夏不想征服吐蕃,是西夏實在做不到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洗車沒有洗車液,可以用什麼代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