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品全集

    從外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來看,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美國“給孩子制定一個家務勞動計劃。”;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加拿大“讓孩子學會玩。”;德國“讓孩子與大人爭辯。”。國外家庭教育,這裡主要指西方家庭教育,他們的著眼點是培養孩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培養和自身鍛鍊。一個良好的習慣,往往會讓孩子受。你是否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也許我們一些父母正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孩子天性和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英華人的觀念不是索性不讓孩子去做或家長乾脆包辦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機會。比如孩子洗碗將衣服浸溼了,就指導孩子再來一次,教會他避免失敗的方法。  美國:“給孩子制定一個家務勞動計劃。”美國父母教孩子做家務,每週一次貼出要乾的家務勞動內容。將某一特定任務指定某一孩子去幹,確定完成任務的期限;輪流幹某些活兒,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去做沒有興趣或最容易乾的工作;檢查孩子的完成情況,使孩子因自己的勞動而產生一種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加拿大:“讓孩子學會玩。”在家裡孩子們很少有家庭作業,沒有父母關於學習的喋喋不休,他們注重的是讓孩子能整天輕輕鬆鬆,做遊戲、玩玩具,在玩中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德國:“讓孩子與大人爭辯。”德華人以為兩代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國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動手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其經驗值得借鑑。

      在美國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獨立性。在美國,幾個月的孩子就要獨自喝水喝奶,1歲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飯,2~3歲便已獨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著孩子的美華人,他們主張孩子要儘早地獨立行走。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的母親竟然會一聲不吭地等在那裡,而孩子也習以為常地、一聲不響地爬起來繼續趕路。

      美國的父母主張教孩子從小就做家務,並把每週要做的家務勞動內容張貼出來。他們也常將某一特定任務指定孩子去幹,規定其完成任務的期限;輪換著做各種活兒,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去做沒有興趣或最容易乾的工作;按時檢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況,使孩子因自己的勞動得到肯定而產生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在美國,即使是家裡很闊綽的大學生,也不願伸手向他們的父母要錢花,而是堅持一面上學,一面“打短工”。因為他們覺得去勞動掙錢並不丟人,總比完全依賴父母供養要好。一位18歲時就被父親鼓勵離家“出走”的女大學生說,她父親的觀點是,“對一個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有兩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獨立性”。

    美華人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鼓勵多於保護,對孩子引導多於灌輸。他們要求孩子全面發展,而不是拘泥於書本上的知識。另外,家長語言的作用也是美國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極其注重的環節,他們從不使用刺激、嘲諷甚至侮辱、謾罵的語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勵的話語對待孩子、  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們就會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步教育”了。絕大多數英國家長認為,幼兒想自己進食,標誌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嚮往,完全應予以積極鼓勵。英華人普遍認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家長的遷就造成的。他們還認定,餐桌上對孩子的“慣”,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的營養,而且還會誘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的性格。幼兒在長到1週歲至1週歲半時,往往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吃菜。3歲以上的孩子如進餐時不慎弄髒了桌面,家長會教其向旁人道歉,並立即找來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國家長認為,此舉一可幫助幼兒學會關心旁人,二可幫助他們養成禮貌待人的習慣。在不少富裕的家庭裡,5歲左右的孩子都不是飯來張口的少爺小姐,而樂於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具、餐後清洗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家長家務勞動的負擔,一方面也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對孩子健康成長同樣具有正面意義。

    英國家長還教育孩子從小知道哪些是可以再生製造的“環保餐具”,哪些塑膠袋可能成為汙染環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遊,他們會在家長的指導下自制飲料,並且在製造過程中還儘量不摻入可能汙染環境的化學色素等化學新增劑。此外也儘量少買易拉罐等現成食品,並注意節約用電用水,因為他們經常被告知,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境的侵害。此外,如果孩子做某件事情失敗了,英華人的觀念不是索性不讓孩子去做或乾脆由家長包辦了,而是為其提供一次機會。比如讓孩子洗碗將衣服浸溼了,就指導孩子再來一次,教會他避免失敗的方法。

    在日本,為達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強調對孩子進行“四重”教育。一是重禮儀、孝親教育。日本孩子的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孩子離家回家都有一套禮儀規矩。為培養孩子的體貼、感動之心,父親和母親將自己的生活態度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影響。比如,母親做好了飯沒告訴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飯前,必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了”。另外,“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日本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二是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們信奉這樣的理念:只有讓兒童經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容的身心訓練,而不是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才能培養兒童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為了形成兒童堅韌和頑強的品質,日本人非常重視對兒童進行忍耐的教育,並且將其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日本,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沒有成人帶領的情況下,面對艱苦的自然環境,安營紮寨,尋覓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難,進行自救活動。日本家長讓孩子冬季也穿短裝,洗冷水澡,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日本家長把這看作是一個經受挫折的訓練,是讓孩子具備接受挫折的經歷,也是人能否正確履行其生活職責的必備條件。這些看上去的一件件小事實際上都是在潛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

      三是重自立、自信教育。乘火車、輪船旅遊時,常常發現跟隨父母旅遊的日本孩子不論年齡大小,每個人身上都無一例外地揹著一個小小揹包。揹包裡裝的都是些他們自己的生活用品。為什麼要他們自己背呢?日本孩子的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背。”哪怕是象徵性的,這對於養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

    日本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Sunny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透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都要在校外參加勞動掙錢。日本教育學家認為,在家庭教育中,學生做家務勞動是學生應盡的義務,如果孩子幹活要付錢的話,這就是對家庭關係的扭曲,有的家長因孩子學習成績好而賞錢,這無疑是一種賄賂。日本的家長認為在物質條件過分優越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他們還注重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吃苦能力。

    四是重創造、創新教育。另外,日本的有志之士要求教育革除“應試教學”的弊端,向培養“創造型”人才方向發展。日本家庭教育也開始越來越重視對孩子創新人格的培養,重視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險情神,鼓勵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鼓勵孩子有獨立的想法、看法。家長經常帶孩子到科技館去參觀,鼓勵孩子到社群圖書館去看書,借閱圖書,玩各種創造性遊戲,發展孩子的想象力;重視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給孩子買來組裝玩具,鼓勵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組裝各種各樣的模型,培養該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

    德國鼓勵孩子與大人爭辯。德華人以為,兩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透過爭辯使孩子覺得父母講正義、講道理,他會打心眼裡更加愛你、依賴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透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你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在不經意間啟發你。德國的法律也提倡擯棄傳統的家長權威,兼顧青少年不斷增長的自立能力與獨立願望。“兼顧”並不指盲目順從孩子的意願,而是儘量使孩子成為“積極的受教育者”。家長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而是與他們透過協商,明白事情的道理,以最終得到他們的同意。另外,家長要認真考慮孩子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見,“用理性取得共識”。

    德華人比較注重從情感上關心孩子,使他們從小就感受到愛;德華人還注重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他們不希望給孩子施加壓力。他們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決不會把分數看得比孩子和能力更重要;當孩子成績不好或是有不良行為時,他們會很認真地和孩子探討其原因,積極從孩子的觀點去思考問題,而不會用極端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德華人還注重孩子能動性和自覺性的培養,比如孩子不會做的作業,父母就會鼓勵他們自己動腦筋去尋找答案,而決不會輕易將答案告訴他們。

    德國的教育家把家庭的教育氛圍看成是未成年孩子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尤其強調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一生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可以決定孩子的一生。足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

  • 2 # 我在美國學統計

    我自己就是生活在美國,可以就這個問題回答一下。

    首先承認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

    我個人認為的第一個缺點是美國家庭的孩子數量多。美國的家庭一般至少有兩個或以上的孩子。而且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一般傾向有2個孩子(據我自己的觀察)。兩個孩子的教育已經佔據了父母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相對來說,兩個孩子的家庭,尤其是兩個男孩子的家庭,幸福指數高,孩子的精神面貌和言談舉止也相對好一些。而超過三個孩子的家庭,相對而言,父母就會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最小的寶寶上面,對大齡的孩子就會屬於管教,孩子的整體面貌就會差很多。

    第二個就是規矩多。有些美國家庭尤其是由祖父母輩養育祖輩孩子,會給孩子設定很多的規則和條條框框。而且,大部分的父母對孩子有絕對的控制權。孩子要絕對的服從父母的指令。

    再額外說一些優點。很多美國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家庭觀念在美華人心中是很嚴肅和莊重的。他們能做任何事情來保護自己的家庭。而且,在允許範圍內,會給予孩子尊重和自由。認真傾聽他們的話語,尊重他們的想法,和孩子們平等的對話。家庭事務孩子擁有話語權和參與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樂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