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鳩摩智

    作為漢人最後一個王朝,明朝的滅亡,直到今日依然可悲可嘆,土地兼併,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原因。但內憂外患,積弊叢生,想解決土地兼併、給老百姓吃飽這個問題,恐怕都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其中牽涉的多方利益,幹起這事來,就好比瓷器店裡打老鼠。大明的覆滅,哪是一個土地兼併問題就能理得清啊。

    一,政治失衡,東林黨一家獨大這也是原因。君王立身,當能靈活運用平衡的帝王之術,平衡各方勢力,防止一家獨大。崇禎一上臺,剪除了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勢力,權力天平失衡。從此,所謂的清流東林黨人等再無人能牽制。這些人,有很多就會空談誤國。就拿解決土地兼併這個問題來講,你首先得面對的就是這些東林黨人和清流,人家是士紳地主豪強還有商人的利益代表,你想要讓他們拿錢或者從他們手上弄地,想都不用想。人家鐵了心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還在海外貿易稅、鹽稅,礦稅、茶稅上動手腳。他們自己一毛不拔,國家稅收更加單一,還是隻能從可憐的老百姓頭上拿,惡性迴圈。崇禎皇帝號召捐錢,滿朝文武,就捐了點可憐巴巴打發要飯的,還哭窮,等李自成進城了,愣是從這些鐵公雞手裡搞出了七千多萬銀子。你說可氣不?很多人標榜自己如何如何,嘴上一套一套的,可是,回頭就當了漢奸或者叛徒!如果,有一支強大的政治勢力牽制著東林黨等所謂的清流,也不至於讓他們如此肆無忌憚,殺魏忠賢我不敢說對不對,但至少,你也得培植一點反對派勢力,牽制一下東林黨等等這些人也好。

    二,國家政治腐敗,貪墨橫行,崇禎以前的君王,懶政成風。貪墨歷朝歷代都有,就像牛皮蘚,明朝也如此,但不至於亡國。懶政也是很多朝代都有,但能做到明朝那幾位皇帝那樣連著幾個,曠日持久,堪稱一絕!有的人會說,人家是明裡不管,暗裡還是偷瞄著朝政呢。那你怎麼不學學千古以來多少君王,學學人家的好,人家明裡暗裡都管著,也不見累死。崇禎也是有點冤的,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咎於前幾位祖宗偷懶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幾位先帝爺多動動手,也就不用崇禎跑斷腿還有上吊了。

    三,連年征戰,國庫打空,老百姓掏空,精銳軍隊逐步被消耗殆盡!跟女真人,打了多少年,女真人越打越大,關外可控領土是越打縮水,都打到山海關了。軍餉年年徵,尤其是是“遼餉”,不光讓朝廷焦頭爛額,也讓百姓聞之色變。國家精銳,也在對內對外的戰爭中損失殆盡。打個女真人本來就是無底洞,再加上國內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真的是無法周全!在那種時候,也許,可以學學宋朝,放低架子,跟女真人賠款議和什麼暫時應付一下,好好收拾一下內部的爛攤子,攘外必先安內嘛,完事了,穩住腳跟了,再回頭收拾女真人也還是可以的。有先例的,因為以前跟蒙古瓦剌互市什麼的,多半就有花錢買平安的意思。

    四,不得不說崇禎本人了,生性多疑,而且急功好利,雖然本人也是勤政有加,後世稱他“有道無福”。但跟大臣們關係混得跟敵人一樣,君臣離心,你說說,自己會沒有問題?還是不太圓通。他生性多疑和急功近利,單拿一個袁崇煥舉例恐怕不足服眾(有很多人說袁是自作自受),我就再加一個孫傳庭,大起大落,獄中國家危亡時刻才被想起,領著崇禎最後一支可用部隊(後勤軍械等不足的隊伍),受著崇禎猜疑,被逼得兵出潼關與李自成決一死戰,崇禎一心決戰,害得這位孫傳庭和三軍將士全軍覆滅。

    五,自然災害。這一時期,碰上了所謂的小冰河時期,糧食減產,導致國家財政破產同時,也讓老百姓為了吃飽,鋌而走險揭竿而起,走向暴亂!你這麼說,也是沒錯,但是,明滅亡,還輪不到這個小冰河時期來背大鍋,它充其量也就是個次因,小冰河時期,一直持續到康熙年間了吧,也沒見清朝完了!

    六,所謂的藩王吃跨國家,也是有道理的。(我不知道這條6是不是該放在前面說,姑且全第六條)太祖朱元璋,恐怕真的是過了苦日子,窮怕了,所以也想著讓子孫後代過好日子,所以國家政策對藩王還有子孫後代都是高福利,老朱確實是個好祖宗,但是好心辦了大壞事。你這子子孫孫一窩有一窩,一代又一代,我的天,到了末年,數量驚人,地方財政養你的這些子子孫孫都不夠,國家財政永遠都填不滿你子孫後代的福利!到頭了,苦的都是老百姓!你這利皇家而不利民!

    明朝滅亡,是多方面的。當然,土地兼併,確實是封建農耕文明時代一個關係國家命運的問題,是根本經濟問題,王朝週而復始,都伴隨著土地的分配分配再分配!明朝如果能解決兼併問題,國家還是有救的。但是,這可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土地都在士紳地主手裡,你想從地主官紳士大夫階層手上拿田或者拿錢?你是想得罪全天下士紳?還是想從商人手上收錢然後得罪東林黨那些人?這其中利益錯綜複雜,除非你有雍正皇帝那樣的魄力和能力以及手腕,有他那種得罪天下人讀書人、士紳的勇氣。更主要的是,你得有一個適合自己改革的國家環境!明朝解決土地兼併問題,確實是個出路,但也是一條艱鉅而且險象環生的路,而且,大明已經,時不我待了!

  • 2 # 湘之博雅

    這只是明朝倒塌的最小的事,幾乎微不足道,明朝在朱元璋當政就以埋下滅亡的伏筆,首先就是體制出問題,藩王分封制,朱元璋又想中央集權這本來就矛盾,再就是高壓管理,設立東廠。在傳承上不是選德才兼備的朱棣而立長子,造成骨肉相殘,但天意如此,不然朱棣也不會奪權,也不會盡心盡力打造永樂盛世,他只是要證明給世人看明朝只有在他手上才能空前絕後的強大比如鄭和七下西洋 .編修永樂大典等等,證明他父親朱元璋錯了,朱棣倖幸苦苦積累的這些家業也被明朝嘉靖在位45年,萬曆51年倆位‘無為而治’皇帝給揮霍殆盡了,最後留給勤政的崇禎也無力迴天

  • 3 # 從善如劉L

    明朝的滅亡,是有多種原因的,與兼併農民的土地是有關係的,各地農的造反起義,也促成了明朝提前走向了滅亡的道路,雖然有關係,但是也不是主要的關係,也是有幾種原因促成了明朝滅亡的!

    哪個朝代的滅亡,都是與朝廷內部的腐敗,朝廷內部的權力之爭有關的,明朝也是這種情況的,由於明朝內部的動亂,皇帝已經控制不了朝廷的權力,各個派別,之間爭權奪利,從朝廷中分割許可權,內部戰爭此起彼浮,也削弱了朝廷的權利,至使國庫空虛,各自為政,皇帝的集權政治土崩瓦結,到了這種情況之後,明朝也就走向了滅亡之路的!

    由於明朝後期腐敗,腐敗造成了各個權力部門,各個官僚機構對農民們的層層的盤剝,對農民的壓榨,這樣農民沒有米下鍋了,就吃不上了飯,吃不上飯的農民們也只能為了吃飯,為了活命,只好揭竿而起,也就造成了各地農民的造反起義,最後都匯聚但李自成的農民造反起義大軍之中,起義軍勢如破竹,直搗紫禁城中,崇禎皇帝無路可走,上吊自殺,也就造成了明朝的滅亡!

    由於明朝朝廷的後期的腐敗和內亂,所以他也不可能很好的處理國家內部的矛盾和問題,他也沒有能力解決農民的土地兼併的問題,所以他也就不可能就能解決農民的溫包問題了,這也就造成了農民造反了,農民的造反也就加快了明朝的滅亡了!

  • 4 # 春園美美

    不是哪麼回事,關外比他們更艱苦,更吃不上,穿不上,他們在沒有吃穿的清況下聚成兵到關內搶,給了清兵的感覺,只有打仗才能有飯吃,有衣穿。這是他們愛戰,好戰的一個原因。明軍就不行了,他們吃的是國家供應糧,打仗也是國家給吃的,不打也是給吃的,打不打都一樣,沒有渴望戰爭的慾望,也就沒有打仗的動力了。為什麼稱能打仗的軍隊是虎狼之師,因為他們是餓狼,為什麼放鷹的都不餵飽鷹,都知道,鷹飽不抓兔,虎飽了不吃食,人飽了不吃飯,硬讓吃就撐死了。明滅的原因是因為沒有能打仗的軍隊,沒能打仗的軍隊是因為沒有能打仗的人領導,沒有能打仗的人,是因為明朝不會選拔人,不會用人。國家存亡不在國家貧富,而在他有沒有強大的軍隊,在富的國家沒有好軍隊,也經不住外國搶,在肥的豬也會被人吃掉,因為人要吃飯啊。因為人有殺豬刀。

  • 5 # 語文360

    明朝的崇禎皇帝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帝王,登基之初,便開始大張旗鼓的改革,整頓吏治,緝捕閹黨。但晚明時期,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爆發農民起義,明朝覆滅。

    雖然明朝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而滅亡的,但土地問題和農民溫飽問題並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首先,明王朝的黨爭非常嚴重。尤其是東林黨爭,導致崇禎改革的失敗。崇禎帝時期,東林黨人在朝廷身居要職,大肆追捕宦官閹黨。同時黨爭已經演變為東林黨與浙黨、齊黨、楚黨、昆黨、宣黨等全國朋黨集團的黨爭。直到袁崇煥被斬首,東林黨才開始衰落。

    其次,明朝的稅收政策。由於東林黨代表著江南士族的利益,江南的工商稅被減免,農業稅成了明朝的主要稅收來源。北方的元蒙和遼東的女真戰事不斷,再加上兩次北韓的援朝保皇戰役消耗了大量的軍費。因此,農民的負擔越來越重,爆發多次農民起義,農民軍領袖李自成直接佔領了北京城。

    最後,就是全國性饑荒,導致饑民暴動。明朝的工商業非常發達,尤其是江南一帶的產糧區都改為生產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糧食生產無法滿足當地的需求。小冰期氣候、農業減產和連年的戰亂瘟疫,導致全國性的饑荒,全國各地爆發農民起義。

    所以說明朝不是因為土地兼併和農民溫飽問題而滅亡的,而是內部黨爭、對外戰亂、工商業免稅、農業稅加重、全國性糧食減產等因素決定的。

    因此崇禎帝解決了土地兼併和農民溫飽問題,也無法挽救大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站長怎麼選擇伺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