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西中公事業考試指南

    戰國時期成語典故有:

    1.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2.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3.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4.胡服騎射

    出自《戰國策·趙策二》。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5.竊符救趙

    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6.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

    7.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開啟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8.白虹貫日

    出自《戰國策之魏策四》:聶政是戰國時南韓軹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並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為由沒有答應。後來聶政的母親死後,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上了白虹貫日的現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自殺身死。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就是現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9.懸樑刺股

    出自《戰國策 秦策一》。蘇秦遊說秦王,上書上次,秦王沒有采納他的主張,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傷感之餘,刻苦自勵,夜以繼日的努力攻讀。夜裡讀書至困欲睡時,就用錐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來,繼續學習。這種勤苦自強的精神,歷來被人稱頌,成為舊時勸學的典型事例。後世常以“刺股”用為勤苦讀書、奮發自強的典故。

    10.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 外物》。莊子說:“筌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為得魚而忘筌。”後世用“得魚忘筌”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

    2020公共基礎知識題庫_考試試題及答案_試題題型複習資料 http://www.zgsydw.com/kaoshitiku/gongji/

  • 2 # 小冉老師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數量不計其數,大多是藏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典籍和歷史之中,那麼為何偏偏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這麼多成語典故呢?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在戰國以前,學在官府。接受教育,能夠使用書面語言的只有貴族,普通老百姓可能連文字都不識幾個。譬如卜辭,雖然數量上比較龐大,但內容大多都是,流水帳,沒有欣賞性。

    二、到了西周,出現了第一本詩歌總集《詩經》,也顯示了這種文化上的進步。不過,西周的文化也仍然侷限於貴族階層,他們使用文字,範圍不過是記事銘功、宴飲娛樂、公文政務而已,對於更微妙的情感,更深邃的哲思都無涉及。

    三、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文化鼎盛時期,首先,文字不再是貴族的壟斷品,私人著述也創始於這一時代,道家、法家、儒家的學說典籍也逐漸形成。可以說,這一時代是中國文學的草創期和奠基期;正因為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給文學開創了一個新的時期,所以留下的習語、典故必然就多,因為一個語言的發展,總是一代代往前學習而得的,時代越早的東西,往往越容易被更多地使用,也更容易成為經典。

    經典成語典故賞析

    一、愛媵賤女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準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華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麼漂亮,於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

    這則故事是韓非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後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二、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 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奮鬥,終於轉弱為強,滅亡了吳國。後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三、表裡山河

    出自《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楚決戰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他認為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

    後世常用“表裡山河”說明地理國防之固。

    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者,意踟躕。

    “山河表裡”即用此事,一方面說明潼關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於戰亂之際的無邊苦難。

    四、兵不厭詐

    出自《韓非子 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春秋時期,齊國自齊桓公稱霸之後,因為後繼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個中華大地,一個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晉都是有力的爭奪者。

    這個時候,楚國與晉國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楚欲稱霸必須向北進,而晉又如何肯向楚國低頭。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雖然不失為一個二等強國,但也絕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國的對手,宋向晉求救。

    這個時候,晉國出了個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爭奪中敗下了陣來,無奈之餘。晉國並未派出大軍與楚國正面交鋒,而是攻打了楚國的附庸國曹和衛。

    楚國於是派並前來與晉決戰,戰爭初期,楚佔據上風,晉卻使用靈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齊皆助晉國。此時,楚成王見局勢對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軍主將子玉一心與晉決戰,於是帶領部隊前來與晉軍交戰。

    晉文公重耳當初爭奪王位失利,被迫離開晉國落難他國的時候,一些小國卻並不禮遇他,而楚王卻給了盛情款待了他

    楚王問重耳,如果他日你當上晉國國君,如何報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出於此時),再與您交戰。

    晉國面隊來勢洶洶的楚軍,就主動的退後了三舍的距離,到達城濮。晉軍的主動後退起到了誘敵深入的目的,也履行了當初重耳的諾言,可謂一石二鳥,得了便宜還賣了乖。

    最終,晉在城濮大勝了楚軍,戰爭的過程就不必講了,大家都清楚。楚國完敗,子玉繼承了楚軍主將在戰敗後自殺的傳統,但也不能用“慘”字來形容楚國,畢竟楚軍主力還在,並未太多的傷及筋骨。

    這一戰確立了晉的霸主地位,楚國也並未完全退出霸主的爭奪,但秦晉在此一段時間內成為爭霸的主角。

    兵不厭詐”近乎完美的表現在了整個大戰過程中,這也是晉國的優良傳統,也是“詐”的最完美最忠實的執行者,秦楚等國常常是其玩弄的物件,例如趙盾先迎秦軍,以立襄公弟,後反悔,不迎接不說,反而派並攻打護送的秦軍。

    晉之後,秦華人優良的學習傳統得到了發揮,也在“詐”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騙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謂學有所成;而楚國在“詐”字上自然比不上前兩位了,吃虧當然也就是不計其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元寶通價值多少,我有十幾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