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讀書輸入肯定是好,但較花時間。還有其他方法來幫助我們建立知識體系嗎?您能幫忙談談您的經驗和收穫嗎?
15
回覆列表
  • 1 # 5分鐘讀書

    除了讀書,還有很多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構建知識體系。

    百度百科對此的解釋是:既有精深的專門知識、又有廣博的知識面,具有事業發展實際需要的最合理、最最佳化的知識體系。

    如果你覺得有點兒暈,我們可以舉個例子:

    你家附近開了一個大型的購物中心,裡面四通八達、非常寬闊,你第一次和朋友去逛的時候就迷路了:“逛了半天,全是賣服飾、化妝品和包包,洗手間在哪裡呢?”

    這時,商場的保安告訴你:“從這條通道走過去、第一個路口右拐、然後左拐、直走一段路之後再右拐、看到扶梯後右轉直行20米、左手邊的通道就是。”

    你急了:“說了半天誰記得住啊?要不您帶我去吧!”

    這時候,你有沒有疑惑:為什麼商場保安能記住這麼複雜的路線呢?

    你可能會說:當然咯,商場保安對這裡肯定非常熟悉!

    是的,因為商場保安頭腦裡,早已構建了整個商場的“地圖模型”,你把他丟在商場的任何一個角落、他都能很快找到去洗手間的路,並且能告訴你、哪一條路最省時。

    這就是我們說的:知識體系。

    那麼,如何才能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我根據自己的經驗,分享給你上、中、下三個策略。

    上策是:去學校上課。

    不妨回顧一下我們在學校的經歷:每學期開學的時候,我們會領到這學期最新的教科書。而無一例外的是,每一本教科書的第一章、都寫著同一個標題——緒論。

    緒論是什麼?它是說明本書主旨和內容的部分。

    簡單來說就是:你這學期要學這門課,主要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怎樣才算是“學會了”?

    緒論之後,是教科書的目錄,有些貼心的教材除了把目錄編撰成細小的章節之外、還會幫你歸納:這本書的知識分為哪幾個單元?每個單元大概要用多長時間來掌握?

    並且,在每個單元的最後,教科書還會給你列出知識小結,幫助你在考試前、自我檢查一下、知識是否被你掌握了?

    你可能會厭惡、甚至痛恨考試;但我們換個角度來想想吧——

    有一天,你對自己的下屬、同事交代了一件事,你覺得這件事很重要,於是免不了多說了兩句。對方不耐煩地說:“好了我知道了。”

    然後,你還是有點兒不放心,就問他:“那你複述一遍,我剛才說的是什麼事?”

    對方撓頭想了半天,結果支支吾吾說不出來。

    這種情況,你生不生氣?

    對,這就是老師們批改試卷的想法——明明都已經跟學生講了又講、強調了又強調,他們還是經常把這道題做錯!

    你說,考試重要不重要?

    除了考試,學校準備的每一個教育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之前、告訴你哪些是重點;學習的時候,有老師為你講解,不懂可以提問;學完之後,有作業讓你練習;每個學習單元結束,有考試來測試你的掌握程度,如果你沒掌握這段知識、很可能就會“不及格”。

    中策是:自己讀書學習

    我把“讀書”放在這裡,是有原因的——讀書可以很系統地接收知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甚至比教科書更全面、更有趣、更能跟上時代;但是,跟學校上課比起來,它缺少了一些重要的因素。

    比如:你讀到一個知識點,讀不懂怎麼辦?或者,理解有誤怎麼辦?

    比如:你讀完了一本書,但沒有人給你佈置作業、做相應的練習,也沒有人定期用專業的方式來給你做測評、或者給你有效的反饋。

    所以,埋頭讀書,會讓你的知識量非常豐富、且有一定的系統;但卻不能為你提供配套的練習、也無法告知你的“學習進度”。

    下策是:知識付費,無痛學習

    如今很流行“知識付費”——你沒時間讀書?沒關係,我們幫你讀,讀了再解釋給你聽;讀書太累?沒關係,我們給你準備了影片和音訊;做不來讀書筆記?沒關係,我們幫你準備了各種版本的思維導圖、金句摘錄,你動動手指就能轉發朋友圈……

    這是您的學習證書,恭喜你,又學完了一節課!

    對了,這是您這個月的賬單……下個月記得一起來學習喲!

    嗯,學習能學到這份上,也是厲害了。十年寒窗不如一次付費。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我們是不是該放棄知識付費、統統回到學校去復讀呢?

    那倒不用吧!我只是透過“學校學習”的例子,簡單解釋了一下“構建知識體系”的重要過程而已。

    這個過程包括:

    知識地圖(緒論,目錄,教學大綱)循序漸進的學習流程(一個領域分幾個單元、每個單元分幾個小節、每個小節用多長時間來學習?)雙向的學習過程(除了輸入,還要討論、消化、以及輸出)總結(每單元之後的考試)輸出(期末考試,對應一開始的教學大綱)

    只要你能夠為自己搭建這樣一個學習流程,相信你建立自己“知識體系”的目標,就不遠了。

    那麼,你可能會問:上中下三個策略,我到底用哪個好呢?

    至於現在流行的“知識付費”,也可以靈活運用“拿來主義”——對自己好的,就用;沒什麼效果的,就果斷放棄。

    最後,我想說的是:學習就是一個既花時間、又花精力、還費腦力的過程。就像追女孩子一樣,沒有哪個女生希望自己是那種“很容易就被別人追到”的人。

    知識也是如此。

    構建知識體系,就像修建高樓大廈,當你蓋到第30層的時候,才想起一樓的承重牆上、有幾塊磚沒夯實——那是你當初偷懶的時候放的水,現在,你還敢不敢繼續蓋下去?

  • 2 # 智聯校園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個高尚的人在交談”讀書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透過閱讀,我們可以收穫知識,開拓眼界,陶冶情操,實現自我提升。這個問題很多人都給出了多種多樣的看法,讀書交友旅遊健身都不失為充電的好方法,不過我的建議是除了注重充電方法的多樣化——注重橫向拓展之外,也需要注意突破思維的侷限性——即注重縱向深入瞭解。

    1、 交友

    你長期所處的圈子裡更容易接觸到的是同水平同層次的群體,多半與你的生活相似鮮有新意,嘗試著多把眼光看向工作之外或者是不同圈子的群體。有次外出旅遊,偶遇一位計程車司機,交談中聽他講羨慕我的學歷,後悔早早輟學,又講他自學英語,一開口一首《You raise me up》實在是驚豔,完全不像一位只學了一年英文的人,印象深刻至今難忘。

    2、 旅遊

    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一個熟悉的環境到一個陌生的場所,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去過哪裡,又或者是丈量了多少方圓。一場旅行從計劃到現實,一個人或者三兩成伴,確定的不確定的,處處都可能存在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意外,見識到不同的風土人情,遇到不同群體中的人,親自體驗,細細體會都是一種成長。

    等等有一句話受益至今:不要試圖躺在心裡舒適區域。先不要急著說些什麼,只是試著理解你所接觸的事物,它自然就會給你感動,感動才會思考,從思考中你的視野也就會變得寬闊。

  • 3 # 邱小美是Kelly

    讀書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省錢又方便。但是對於一部分人來說,讀書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而且效果未必會好。

    那麼,可以採用以下幾個方法。

    1、見牛人

    有個APP叫在行,在上面,可以約見各種各樣的人物,價格通常為幾百元一小時。而且,預設的是線下見面。

    和牛人面對面交流,絕對要比在網上溝通的效果更好。

    唯一不好的兩點就是費用稍貴以及地點限制,尤其是地點限制,如果不在一二線城市,或者你想約見的牛人和你不在一個城市,就會很不方便。

    2、聽書

    不想讀書?那聽書,總簡單很多吧。

    舉個例子:很多人都讀過《月亮與六便士》吧?我就沒有讀過。

    為什麼呢?因為對於當時的我而言,這本書實在是太難讀下去了。於是,我選擇了聽書。每天打掃衛生、做家務、臨睡前的時候,聽一聽書,不知不覺中,就把這本書聽完了。

    和朋友聊天之後,發現雖然自己可能會錯過一些細節,但是大體上已經掌握了這本書的基本故事線。對書中的內容,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不想聽原書?那你可以聽拆書稿啊!而且,現在也有了很多的音訊軟體,很方便的。上下班路上也可以聽,上班的時候也可以聽。

    3、旅遊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一天之內能夠接觸到的陌生人、陌生事物是很少的。對於很多上班族來說,可能每天都是兩點一線——這樣的生活有點安穩,但是也失去了一定的樂趣。

    在路途中,我們可以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還有很多陌生的事物。這個過程,無疑是可以擴大我們的眼界,增加我們的閱歷的。

    而且,相對書中的知識而已,在路途中所遇到的一切,以另一種形式出現或者以照片和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更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是數年之後回想起來,也會記憶猶新。

    以上是三個我個人的經驗——三個方法各有各的好處,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金錢來選擇即可。

    沒有百分百適用的原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倡議書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