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都自稱“朕”,那麼這個詞兒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
其實朕這個字,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神秘,秦朝之前,朕這個詞,普通百姓都可以用,朕,就是我的意思。在秦始皇之前,朕只當做普通人稱代詞出現,就像在屈原的離騷當中就有:“朕皇考曰伯庸”,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已經去世的父親叫伯庸,這裡的朕就是我的意思。《說文解字》當中也有解釋:朕,我也。東漢著名的文學家蔡藝對這個字也有解釋:古有尊卑,共稱朕。這就是說,在先秦時期,無論是尊卑,都可以用這個字眼自稱。
皇帝自稱為朕,是應皇帝名號的創始人嬴政的要求,而後世皇帝就沿用了下來。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後,認為“王”這個稱號配不上他的偉大功績,經過群臣一致討論,認為應當採用皇帝的名號來榮耀自己,皇帝者,功蓋三黃,德超五帝。嬴政當了第一個皇帝,對於皇帝的尊稱也進行了規定,只有皇帝本人才能自稱朕,普通臣民一律不得用朕這個詞作為第一人稱,可以用吾、我、在下、區區不才等,而後世皇帝也都沿用了這一規定。皇帝自稱朕,而朕也就成了皇帝的專有代名詞。
其實從字面上理解,朕是舟縫的意思,就是指船底的一條小縫,並引申為跡象,徵兆。“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之紋也”,如舟之縫,如龜殼之裂紋也。舟縫指的是木頭造的船,兩塊木板之間的間隙,以其極細小,比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意。
但是歷史上絕對也有特例,比如說朱元璋,他就不自稱朕,而是自稱“咱”。因為在歷代開國皇帝當中,朱元璋是最窮,出身最低,文化水平也是最低的一個。朱元璋的父親、爺爺以及他自己,一開始連一個正規的名字都沒有。為了生存,朱元璋從一個農家孩子變成了和尚,乃至乞丐,從小的生活經歷鑄就了他傳奇的一生。歷史上開國皇帝文化水平低的並不少見,但真正這麼悽慘長大、開闢幾百年帝國基業的也只有朱元璋一個人。
劉邦雖說也出身平民,但好歹也有錢讀書,還當了個亭長,還沒有到孤兒、乞討的程度。當了皇帝的朱元璋也很接地氣,不端架子,說話寫奏章也是比較隨意的。他因為出身不高,不講究那些大家風範,因此說話奏章都十分隨意,我們可以在他的奏章裡看到這樣的內容:“如今天下太平也,止是戶口不明白俚,教中書省置下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們)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人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這就是朱元璋奏章裡的原文。這段話是朱元璋下詔要求清查戶口的聖旨,每句話彷彿都是鄰居大爺,操著濃濃的鄉音和你聊天一樣。可見朱元璋真的不太在意,想寫什麼就寫什麼。
不過身為皇帝,雖然自己文采不高,但皇帝身邊絕不缺人來打理,如果朱元璋真的在意形式,那麼朱元璋身邊有的是才高八斗的人替他遣詞造句。朱元璋這麼隨意,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有意推廣白話文,因此,自己身先士卒,把文章寫的這麼淺顯易懂,與談話一樣。
除了朱元璋這個比較神奇的皇帝,歷史上大多數的皇帝還是會好好斟酌自稱的,因為這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地位象徵。
古代皇帝都自稱“朕”,那麼這個詞兒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
其實朕這個字,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神秘,秦朝之前,朕這個詞,普通百姓都可以用,朕,就是我的意思。在秦始皇之前,朕只當做普通人稱代詞出現,就像在屈原的離騷當中就有:“朕皇考曰伯庸”,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已經去世的父親叫伯庸,這裡的朕就是我的意思。《說文解字》當中也有解釋:朕,我也。東漢著名的文學家蔡藝對這個字也有解釋:古有尊卑,共稱朕。這就是說,在先秦時期,無論是尊卑,都可以用這個字眼自稱。
皇帝自稱為朕,是應皇帝名號的創始人嬴政的要求,而後世皇帝就沿用了下來。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後,認為“王”這個稱號配不上他的偉大功績,經過群臣一致討論,認為應當採用皇帝的名號來榮耀自己,皇帝者,功蓋三黃,德超五帝。嬴政當了第一個皇帝,對於皇帝的尊稱也進行了規定,只有皇帝本人才能自稱朕,普通臣民一律不得用朕這個詞作為第一人稱,可以用吾、我、在下、區區不才等,而後世皇帝也都沿用了這一規定。皇帝自稱朕,而朕也就成了皇帝的專有代名詞。
其實從字面上理解,朕是舟縫的意思,就是指船底的一條小縫,並引申為跡象,徵兆。“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之紋也”,如舟之縫,如龜殼之裂紋也。舟縫指的是木頭造的船,兩塊木板之間的間隙,以其極細小,比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意。
但是歷史上絕對也有特例,比如說朱元璋,他就不自稱朕,而是自稱“咱”。因為在歷代開國皇帝當中,朱元璋是最窮,出身最低,文化水平也是最低的一個。朱元璋的父親、爺爺以及他自己,一開始連一個正規的名字都沒有。為了生存,朱元璋從一個農家孩子變成了和尚,乃至乞丐,從小的生活經歷鑄就了他傳奇的一生。歷史上開國皇帝文化水平低的並不少見,但真正這麼悽慘長大、開闢幾百年帝國基業的也只有朱元璋一個人。
劉邦雖說也出身平民,但好歹也有錢讀書,還當了個亭長,還沒有到孤兒、乞討的程度。當了皇帝的朱元璋也很接地氣,不端架子,說話寫奏章也是比較隨意的。他因為出身不高,不講究那些大家風範,因此說話奏章都十分隨意,我們可以在他的奏章裡看到這樣的內容:“如今天下太平也,止是戶口不明白俚,教中書省置下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們)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人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這就是朱元璋奏章裡的原文。這段話是朱元璋下詔要求清查戶口的聖旨,每句話彷彿都是鄰居大爺,操著濃濃的鄉音和你聊天一樣。可見朱元璋真的不太在意,想寫什麼就寫什麼。
不過身為皇帝,雖然自己文采不高,但皇帝身邊絕不缺人來打理,如果朱元璋真的在意形式,那麼朱元璋身邊有的是才高八斗的人替他遣詞造句。朱元璋這麼隨意,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有意推廣白話文,因此,自己身先士卒,把文章寫的這麼淺顯易懂,與談話一樣。
除了朱元璋這個比較神奇的皇帝,歷史上大多數的皇帝還是會好好斟酌自稱的,因為這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地位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