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逗帝的枯燥生活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很多人說,那是一個殘忍的時代,僅長平一地,就埋葬了40餘萬人。

    今日就讓我們紙上談兵,走進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當然,具體時間還存在著爭議),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佔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餘萬人。

    這一戰可以說是整個戰國時期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戰,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秦國的強大我們都知道,秦國並不是沒有對手,當時離他不遠的趙國,絕對是能和他爭高下的。

    趙人尚武,雖然是分家出來的新興國家,但照樣把老大哥,齊國打得幾十年抬不起頭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中後期的戰國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就是秦和趙。戰國四大名將,都出自這兩個國家。所以,長平之戰是兩個兩國的爭霸之戰。

    這一戰,出了一個無敵了幾千年的神,和一個笑話了幾千年的人。

    長平之戰,秦軍主帥白起坑殺趙國降軍四十餘萬。到底有沒有四十萬先暫且不說,但白起這殺神之名到是坐實了。

    白起何許人也,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終其一生,未嘗一敗,被後世之人稱為戰神。據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考證,整個戰國時期戰死兩百餘萬人,白起佔了一半。當然,長平之戰是他人生的巔峰,也是戰神的終結,不久便被賜死杜郵。

    白起如此厲害,而他的對手呢?一個初出茅廬,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在人們看來,他就是一個在桌上論兵法無敵,上了戰場就純傻逼的人,結結實實的中看不中用。可我想說,被笑話了幾千年的趙括,其實是背了黑鍋,失敗之過,實在不應該強加於他身上。

    我為何要為趙括辯解呢?首先,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擁有了一支強大無比的騎兵,本就靈動,善於野戰。可是,偏偏廉頗拿他來守城,所以,戰力已經毫無優勢可言。當然,想以消耗來拖垮對手也不無道理,可是秦軍可是以重灌兵和強弩稱霸天下的,而且主帥又是戰神白起,一招步步為營就已經讓廉頗守城都力不從心,而且秦軍絲毫沒有撤軍的意思。從而一場軍隊之間的碰撞,變成了國家之間的國力的消耗。商鞅變法的後的秦國,國力絕對不是其他六國可以相比的,而且戰國還得提防身後的齊國,當心腹背受敵,所以廉頗就此犯了一個戰略上的錯誤。

    十幾個月下來,幾十萬軍隊如此巨大的消耗,秦國和齊國都很難受,開始吃不消了。所以,其實兩國國君都想找一個機會結束這場戰爭。

    從而,趙括被推了出來,先不說是不是秦國蠱惑,能被趙王如此器重,幾十萬大軍盡皆交與他,本身就說明了此人的才能。

    再看看趙括的父親趙奢和趙母,卻始終不同意兒子上戰場,各種向趙王遊說。他們真的是人認為兒子無能,只會紙上談兵麼?其實不然,如果真的看不起趙括,那麼怎麼會讓趙括有如此大的名聲呢?僅僅憑秦國散步的謠言?想必,趙王還沒有昏庸至此。

    趙奢乃是趙國名將,曾經野戰打敗過秦軍,他早已經看出,兒子此去,已經註定是敗多勝少。

    首先,臨陣換帥,乃兵家大忌,將士士氣肯定不復以往。再者趙括年輕,怎能服眾,況且絲毫不熟悉手下將領的特點。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趙王派他來不是守城的,需要他主動出擊,可初來乍到怎比得上白起數月的經營。天時地利人和已失,已經輸了一半。

    所以,趙奢夫婦此舉是想救自己的兒子,再者也是為自己留一條後路,如若兒子戰敗,想必趙王也不好意思遷怒於趙家。

    趙括年輕氣盛,一心報國,主動出擊。一來是為了給自己樹立威信,二來想必趙王的耳語也逼得他不得如此。再加上秦軍本就想早日決戰,白起當然會逼趙括出擊。

    雖然被圍,可趙括依舊決死一戰,給秦軍造成巨大的傷亡。想想後面的坑殺之舉,想必也帶有報復洩憤之心。長平一戰之後,秦國至少也是元氣大傷,從後面被其他五國進犯至函谷關下也可以看出。

    當然,趙括的軍事才能應該是不能與白起相提並論,但至少他是一個英雄。

    如果,戰爭之初,廉頗不是太過於謹慎,利用趙國騎兵靈活野戰上的優勢,主動出擊,就算不敵,但至少可以讓秦軍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而且還能儘可能的儲存國力。就算到了後面,國力不只,敗跡已現,趙王若讓出上黨,再割地求和,然後聯合主動其他五國,想必秦軍也不敢再做侵擾。邯鄲一戰就是信陵君盜虎符,帶兵來救,大敗秦軍。可是,趙王的野心,讓他錯誤的判斷了自己的實力。

    所以,長平一戰,實在不應該是趙括的鍋,其實是廉頗與趙王的決策失誤。

    說完趙括,我們再來說說這坑殺四十萬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不知大家想過沒有,這四十萬是多少。首先長平一戰按照史書上來說,趙軍參戰人數,應該也就四十五萬左右吧,除去中間所消耗的,真正在趙括出擊時能在的頂多也就四十萬。那麼趙軍出去難道一箭未發?要知道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一場大戰動輒死傷數萬,趙括被圍如此之久,中間不死人?雖然沒有史料正式記載,但這場戰役進行時,秦國在國內緊急徵兵,16歲以上男子全部上前線,親王親自帶領軍隊準備接應白起,說明秦軍前線傷亡已經很嚴重。如果趙軍降卒能有四十萬,那趙括就算那五萬也帶上,那麼能以五萬損失,打得秦國如此動作,那比起白起也是不遑多讓,只是命不好,死得太早而已?我想,司馬遷他老人家當時估計數學沒學好。

    要知道,趙國不是遊牧民族,雖然當時已是“四戰之國,皆披甲之士。”但就當時的人口來算,趙國也就頂多400萬人,四十五萬軍隊,現實中別的不說,光這幾十萬軍隊裝備的盔甲武器,需要多少工匠沒日沒夜地工作?要耗費多少原料?生產這些原材料需要多少勞動力?當時那種簡陋的手工作坊需要建立多少座?數十萬大軍與龐大的工匠群體消耗的糧草錢財,又是多少可怕的天文數字?一個總人口不過數百萬的國家,拿命去支撐啊?所以,在我看來,當時的趙國是拿不出那麼多兵力的。

    “十萬之師”就逼得“不得操事者”有“七十萬家”之多,雖然有點誇張,但也說明了戰鬥人數和實際人口所需,況且趙國還要留兵防守匈奴和齊國,同時日後還能在邯鄲打敗秦軍,所以長平一戰,趙軍參戰人數二十幾萬已經是高估了。秦國也是如此,六十萬,還得是持久戰,想必也是不能支撐的。

    當然,對於“三軍說”我也是比較贊同。以下是其觀點;春秋時尚有記載曰:三軍者,一為精壯,一為老弱,一為婦女。(大意如此)如果說戰國中期仍然沿此體制的話,那麼長平的四十三萬趙軍之中,青壯年男子不過十五萬,這完全在趙的支撐能力之內。其實我覺得這種情況比較符合現實,十五萬訓練有素的青壯男子的損失,對人口數百萬的國家絕對是極重大打擊,之後一蹶不振是很正常的。不過這樣一來,也就意味著當時長平坑得不僅是男人,還有為數更多的婦女和老弱(雖然說放了二百四十個)。

    坑殺四十萬,想必是前人為了神話白起的誇張說法,以訛傳訛,進而被寫進史書,畢竟秦朝大肆焚燬先秦古籍,列國古史也盡皆被毀,無從考證,很多都是道聽途說。

    想想我們中國素來有號稱一說,曹操號稱百萬大軍,實則二十幾萬,有著震懾之意,也可以理解。而且,有人還提出,這戰國時期的計數單位與現在是否相同,是否也是十進位制呢?也是非常有趣。所以,坑殺幾萬也是非常有可能。

  • 2 # 盪漾飛劍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益大增,逐步展現了氣吞天下的魄力,到了秦昭王時,秦國的戰力發展到了一個小巔峰,物資儲備亦是極為豐富,可以支撐秦國打幾場硬仗。於是秦國加快了兼併六國的戰爭步伐。在伊闕之戰,戰勝韓、魏兩國,掃平秦軍東進之路,使得秦國可以直接入主中原;華陽之戰,大敗趙、魏聯軍,攻取了魏國的幾座城池和趙國的觀津。秦國的獠牙逐步顯露出來。

    根據“遠交近攻”的原則,秦國調轉兵力進攻南韓,將南韓的上黨郡與南韓本土隔離開來,韓桓惠王為了能夠讓秦國息兵止戈,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能夠罷戰,馮亭缺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之後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由此,拉開了戰國曆史上最最慘烈的一場惡戰。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國家戰力大增,如果不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來居上,那趙國就是戰國實力最強的國家,因為有秦國的存在,所以趙國只能屈居第二。

    趙國國君貪圖小便宜,同意接收上黨郡,也就接收了上黨郡的一切,包括敵人。秦國眼看就要把上黨郡這塊肥肉吃進嘴裡了,忽然趙國前來搶食,這怎麼能忍,連著趙國一起削他。本來根據遠交近攻的原則,也就該輪到趙國了,趙國主動前來挑釁,必須滅掉他,絕不能手軟。

    長平之戰堪稱戰國時期的轉折點,秦國贏了,那中原地區就將唾手可得,其他幾國也將不足為懼,秦國如果輸給了趙國,那統一天下者必定是趙國,秦國再無機會。

    所以長平之戰看起來只是一場普通的戰鬥,但實際上已經關係到了到底是誰能夠一統天下,帶領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流傳千古,最終,趙國以40萬人被坑殺而退出了爭霸的舞臺,最終成為了秦國第二個被滅的國家。“韓趙魏楚燕齊”,果不其然,最終秦國一統天下。所以我們經常會認為,長平之戰才是改變歷史程序的一場戰役。

  • 3 # 莊周怪史

    簡單點說:秦國幹翻了唯一能阻止自己統一中國的對手。

    複雜點說:秦國幹翻了唯一有實力統一阻止自己中國的對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英雄聯盟》裡怎樣發現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