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別西風又一年
-
2 # 額是小菜鳥啊
西漢前期,自高祖、惠帝、呂后、文帝至景帝,歷時六十多年,是漢賦的肇始期。在這一期間,由於文化政策相對寬鬆,優待士人,一改秦代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 焚書坑儒 的暴虐,故而使戰國後期從楚國開始興起的賦體文學,得以利用四海統一所提供的新的契機,融合南北的文明成果向前發展。兩漢四百年間,是漢賦的黃金時期。但之後,就逐漸衰落。
唐宋是中國詩詞文學大大發展與奠定的時期,因此唐詩宋詞的地位自然就高,自然也被奉為經典。
但是到了明代後,詩詞文學已經定型了,我們也知道明朝同時還得是一個民間文學大發展的時期,因此,文學文化也不再是“惟詩或詞”的表現形式了——四大名著不就有三部出自明朝嗎?
其實他們的主要原因都是興衰問題,朝代的更迭,政治經濟背景的變化,文化的轉變都對它們有著重要影響。
-
3 # 野叟觀書
網際網路上我不太噴人,看了這個提問,很想罵人。
這個提法看似三個論斷並列,實質上是有前後輕重。重點是第三論斷“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是大是大非的問題,這個斷章取義的論斷,是網路幽魂對中華文化五千年傳承的無知;也是對中華文明的詆譭和戕害;更有甚者,持這種論調者有意無意之間會成為外國文化侵害(特別是日本)的帶路黨!
你是否知道,這句話是當年日本侵略者的武器!漢後無賦?唐宋後無詩?先平靜一下,懟一下這前兩個以偏概全的論斷,簡短一點:
所有的文體都有他的時代背景。
賦,是一種有韻文體,講究文采韻律。最早出現在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向駢對發展,稱為“駢賦”;唐代由駢體轉入律體稱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
多系統連貫地讀書,就不會這麼人云亦云了。說漢後無賦體,你怎麼讀庾信《哀江南賦》、左思《三都賦》、駱賓王《討武檄文》?怎麼理解王勃《滕王閣序》?歐陽修《秋聲賦》、東坡的前後《赤壁賦》?
上文說了,每一種文體都有其鼎盛的時代。唐中後期之後,由於古文運動的發展,詞藻絢爛的駢賦不再是文脈主流;宋代王安石變法時主推的科舉新方向以及明清時候的八股取士,文人們的治學主流有所改變而已。 武斷地說一個“無”字實在是過分了!
“詩言志”,自古未變。即使是在八股文時代,也不乏好詩好詩人,這裡就不再多廢口舌了。
下面著重罵一下嘴裡老是叨咕著“崖山之後無中華”的帶路黨們。你們知道這句話的詞語原型嗎?這句話原型出自明末清初錢謙益《後秋興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錢謙益有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怯懦自私,被視為“失節降清”的代表人物。但至少,他骨子裡是以明朝遺民自居的。他的後期詩文裡還有很多對清廷的辱罵,有對明朝的痛惜。這首詩以崖山海戰代說南明的敗亡,調子沉重。他是當時文壇領袖人物,南明王朝禮部尚書,他的降清剃髮被時人鄙視。但他在柳如是的鼓勵之下後來還是作了不少反清的事情,併為之兩度入獄,晚景淒涼。這些,在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傳》裡多有論述。
清初,南明遺民(呂留良等)有很多借宋元換代之事說明清相替的。但若把這些詩句斷章取義,將宋亡之後幾百年中華文明抹殺,若不是對詩詞的曲解就一定是別有用心了!馬克思、恩格斯說過,“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所征服的較高文明所征服”。蒙元統一中原後,逐漸漢化,復興儒學。宋金對峙之時,理學就傳播到北方,忽必烈還在全國大辦學校,“南北暨一,黌舍遂遍區宇......視前代倍百矣”。
元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階段和組成部分。遊牧文明與農耕文化融合、吸收西域文化的有益部分;各民族進一步融合還誕生了一個新的民族——回回族;儒家文化在元朝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孔子被追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道家文化更是發展到巔峰......與陳寅恪先生一時瑜亮的歷史學家陳垣說:“以論元朝,為時不過百年......漢唐清學術之盛,豈過元時!”
元朝,國號取自《易經》第一卦“元亨利貞”中“元”的解釋。元朝皇帝以中國皇帝自居,以本朝為中國。南宋也是認為元朝為“北朝”,承認它是中國的北方部分。文天祥、謝枋得等死忠南宋的人也沒有否定它的“中國”地位。
所以,崖山之後只是沒有了宋朝而已!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是日本人造出來的!重要的話要敲黑板多說幾遍,這句話是日本人造出來的!是日本人造出來的!!日本人!!!日本,從有文字記述的東漢末年到南宋,都一直是漢文化的乖學生,所有的文化、制度都奉中華文明為圭臬並膜拜學習。而且,由於近代美國之前之前,沒有哪一家勢力真正入侵過;加上日本天皇的所謂“萬世一系”,它在很多方面對中原文明的儲存做得比我們更好。我曾跟朋友們介紹日本說,去日本旅遊要用心,能看到很多中原文化的影子,其中,有些在中國都已經看不到了。
崖山之後,日本朝野盡“縞素”,為漢文化的“沉淪”而哭。之後,這種“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出現了,日本人認為“中華文明正統”已經在日本了!這句話後來稱為一種思想,這個思想後來成了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理論根源!
在這裡要著重提到兩個人:內藤湖南和秋澤修二。內藤湖南:1866-1934,這個人出身日本東北部儒學世家,認可中原文化。他堅信“中國與日本乃至整個東亞都有文化同一性”(按:我個人也贊同這一點)。但是!他還認為:天運是螺旋形迴圈的,中華文明的中心已經轉移了。“禮失而求諸野”,在九州故土衰落之際,處於中華文明邊緣地帶的日本“將降有大命”!
內藤湖南認可蒙元和滿清的正統地位,但籍此為日本侵華找到理論依據,中華文明在本土淪落了,作為傳承者的日本要“有大命”。以元清的合法地位為日本侵略中國找“合法先例”。
秋澤修二,此人自認為是馬克思主義者,他認為“集約型小農業”是中國封建社會專制的基礎,所以,在近代的落後是必然的。他明確地表示中華文明一直期待的外力就是“日本皇軍”,只有“日本皇軍”才能讓中華文明覆蘇於中原大地,這就是日本侵略者“大東亞共榮圈”的理論依據。
以上兩種思想,都是“崖山之後無中華”的發展,是侵略者對中國的“攻心”之戰,是合法化、美化侵略的說辭!!可笑!直到今天,居然還有人拿這句話當“學問”搖頭擺尾!若非無知就是別有用心!!
我曾經和人民大學國學院的兩位達者說起這個,達者說:
“這句話是誅心的,它鼓吹歷史虛無主義,它在否定我們的歷史,是當年日本侵略者的造語!”自媒體時代,願大家都能有一雙慧眼!不要懵懂無知之間,給敵人帶路!
-
4 # 茶館閒聊
最為無聊和無知的,就是這種話;而最為可恨的,也是這種話。
誠然,漢賦在歷史上十分有名,但是,君不見賦這種體裁分為很多種?漢賦所代表的,僅僅只是古賦,在此之前有騷體賦,在此之後有六朝賦、駢賦、律賦、文賦,漢賦如何能夠將這些賦全部代表?
再看漢朝之後的賦體大家,試問唐宋八大家哪一個不是好手?有名的作品更是多不勝數,如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歐陽修的《秋聲賦》等等,哪一篇寫得不好?
所以,漢代之後無賦體,這種說法簡直就是無知加愚蠢。
唐宋以後無詩詞,就更是如此。誰都清楚詩詞這兩種體裁,在唐宋詩詞達到了巔峰,後人想要超越非常難。但是,這不代表後世沒有詩詞大家,明朝的唐伯虎、清朝的納蘭性德、民國時期的王國維,難道他們寫的詩詞很差?放到唐宋時期,也一樣是一等一的作品!
談什麼唐宋以後無詩詞?搞笑而已!
最為可恨的,就是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華”。這樣的觀點,置1840年以後,抗擊外辱、誓死不屈的仁人志士於何地?
-
5 # 安靜地讀本歷史書
嘿嘿,又碰到這種看視文化的問答,實際上是民族問題的變體。你的前兩句可以理解為每個朝代文人墨客的偏好。最後一句話就是誅心了。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句話被日本人反覆運用到侵華戰爭之中,就是希望挑起民族矛盾,配合“滿蒙非中國”來分裂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
日本人的《征討清國策》要把中國劃分為六大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漢人多的地方又要細分。甲午時期,更是利用滿漢矛盾,提出反清復明的口號。
所以提問者就不要糾結或者對中華文明有什麼疑問了,漢賦唐詩宋詞的消失只是時代的一種變遷和偏好,唯一不變的就是我們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永遠屹立在東方的前列。
如果有日本人或者偽軍們拿崖山之後這種破話再來,我們可以大聲地說“維新之後無大和,二戰之後無日本”。
-
6 # 無風即風
明清的詩詞水準不一定有唐宋高,但是明清詩詞絕對不差,隨手舉一個例子:
一剪青絲萬業消,雙眉不是舊時描。及看水底秋菰冷,何用音書到寂寥?出自一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小說,叫《麗史》,又名《清源麗史》,故事以宋末的泉州為背景,描寫了三家人中的一對男女的愛情故事。
亮點有2個:
一、作者在文中動不動就開掛——吟詩詠詞,詞如下:
《鳳凰臺上憶吹簫》
哺母烏啼,離群鴻叫,蕭蕭江畔蒹葭,厭隔船遼賈。卷葉聽笳,眠時三更漁火。奈江闊,歸夢難跨,遽然處,泉籠沙。堪嗟,故園難住,向水驛漁村,作伴魚蝦。令沈腰成瘦,潘檳欲華。惆悵當時泰(水字旁)勺,自準擬,傲笑仙家。誰知道?萬里今宵,流落天涯。二、這是明代的作品,被泉州金氏收錄家譜,因有史學價值,方才被現代所重視
第二點告訴我們:為什麼後人會“詩必唐、詞必宋”——因為唐宋後,詩詞歌賦已經是大眾的茶餘飯後。
這玩意它就不新鮮了,知道了嗎?
唐宋是中國詩詞文學大大發展與奠定的時期,因此唐詩宋詞的地位自然就高,自然也被奉為經典。但是到了明代後,詩詞文學已經定型了,而且經過開放自由的兩宋的發展,詩詞歌賦已不再是鳳毛麟角的東西被束之高閣,或仍然讓人望而生畏。而是隨著《平水韻》《詞韻》等教材的普及,變得只要是個讀書人就能輕易掌握寫詩的方法了。
舉一個例子:
明朝著名的文學家李夢陽,有一年他督學江西,擔任主考官。翻閱考生名冊,卻見上面寫有“李夢陽”,一問,原來是同名。李夢陽感到很有意思,於是在唱名時,就向那同名的秀才開了一句玩笑:“小兄弟與本官同名,這真是很巧的一件事。我出一聯你來對,倘若你能對出來,我就算你中舉了。倘若對不上,你就哪兒來回哪兒去。”那秀才聽後表示同意。於是,李夢陽出上聯:“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此上聯以其名同人不同,切合自己與那同名考生,暗含揶揄之意。那考生聽後一沉吟,拱手便對:“魏無忌,長孫無忌,爾無忌,吾亦無忌。”此下聯以其名“無忌”,雙關兩方不要忌諱。李夢陽聽後大喜,遂決定此秀才中舉。這個軼事不知真假,但是李夢陽以堂堂文壇泰斗的身份倒是真的對一個叫田秀才的人另眼相看:
老足秋能健,朋遊嶮益豪。眼當孤閣放,身巳百層高。霜壁搖朱杞,風簷落白蒿。生平望東海,一釣有連鰲——《登鐘樓答田秀才》/李夢陽而且,我們也知道明朝同時還得是一個民間文學大發展的時期,因此,文學文化也不再是“惟詩或詞”的表現形式了——四大名著不就有三部出自明朝嗎?
所以說,題主的提問是片面的。
-
7 # 白馬非馬1001
紙張製作成本下降,在民間逐漸得到普及。
印刷術的發展進化,使出版發行、文學作品流傳更為簡單容易(當然打擊了抄書行業)。
文字表達才越來越內容豐富、情感細膩、細節深入,揮灑自如、字數越來越多。
蒙古西征同時也將相關技術擴散至歐亞大陸。至中國明朝中後期,東西方同步進入白話文小說時代。書面語與囗語的差異越來越小,不再需要象以前那樣言簡意賅、惜墨如金。
賦☞詩☞詞☞曲☞小說
要感謝以蔡倫、畢昇為代表的歷代科學家和工匠大師們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至於“崖山以後無中華”,是指華人精神性格由開放進取勇敢創新,轉變成封閉保守軟弱守成。民族與個人類似,被征服民族多少會有失敗民族心理。需要幾次政治軍事重大勝利,方可重拾自尊自信。
-
8 # 落辰看世界
謝邀。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最耀眼的東西。楚辭是結合楚地方言寫出來的,在楚地流行起來。後面的朝代一是語言變化,難以再寫出,二是已經不興這個東西了,更沒有人寫。漢賦,當時只要是文人都要寫賦,因為官場需要,你如果不會寫賦,你根本就在士圈呆不下去,賦所以在兩漢流行幾百年。唐詩跟宋詞,其實在唐宋之前,我們就已經有了詩詞,知識到了唐宋,由於市場經濟文化的繁榮,文房四寶製作技術提升,九品中正制的廢除,只要是識字的人,都可以創作,創作門檻降低,而且賞識的人也擴散到了普通市民階級,所以詩得以在唐流行起來,詞也得以在宋流行。併成了詩詞上的巔峰。
為何之後便再也沒有這樣的巔峰呢?不是我們不能超越,而是不流行,沒人喜歡。那還有誰去創作呢。明清都是八股文,清朝更是文字獄。這兩者都限制了創作。而且隨著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白話小說更受市場喜歡,詩詞不再了,詩詞僅僅成了一些大文學家的愛好,詩詞變成了小眾愛好。而且漢語的韻律也變化了很多。
“崖山以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這句話看自己如何認識啦。從文化上講,這句話是對的。但是從民族政策上講,這句話是大錯特錯。南宋亡國後,漢族為主體的中國,第一次被遊牧民族統治。對於那時候的漢族人來講,心情無不是悲痛的,從一等公民變成三等居民的心情。是不能以我們現在人的民族融合一句話安慰過去的。如果元朝因為只存在不過百年,對漢文化的閹割還不夠厲害,畢竟元朝只會用暴力手段。那麼清朝可以說遊牧(漁獵)民族裡最成功的了。清朝入關後,就已經不再是純粹的遊牧(漁獵)民族。一方面用暴力手段逼迫漢人剃頭,再後又用“文字獄”這種行政手段來控制漢人的思想。再透過著清朝美好的書,刪前人的“貼”。用漢人統治漢人的方法統治中華。嚴重閹割了漢族文化精神。
-
9 # 閒話唐詩宋詞
兩漢之後再無騷賦,唐宋之後再無詩詞,元曲之後再無曲,崖山之後無中華。我的理解是:各種文體在極盛之後,後世再也無法逾越,且被一種新文體替代後,也沒有人對老文體感興趣。但,這並不意味著沒人寫,沒有精品,相反,有很多。只不過在新文體盛行的時期,相形見拙罷了。故"再無"之意,是無法再現續"漢代之賦,唐宋之詩詞,元代之曲"的輝煌罷了。至於"崖山之後無中華"之說,歷來就有爭議,這裡不談。
-
10 # 無功用行
看大家都在說什麼楚辭漢賦、唐詩宋詞。本來不能說什麼的。
但是看到題主這個題目,心裡就有了一咯噔。
啥!題主為啥如此出題。太怪了吧。
百度了一下網路,只有一個連結是有這句話的。貼圖為證:
可以看出來,題主這個題目,或者網路上的那個連結與題主不是同一人。
但是把這三句連在一起說話,非常明顯的有了另外的意味。
漢代以後無賦體,唐宋以後無詩詞
這句話,如果按泛泛的說法來講,確實沒錯。
漢代以後很少有人再去寫什麼賦。
唐宋以後,雖然有人寫詩,但唐宋以後的詩,遠遠不如唐詩宋詞的名氣大。
這是事實,後人想否定,也是難以找到真實論據。
本來問了這兩句,就行了。這兩句都是說的文化方面的事情。
為什麼後面還要再跟一句:崖山以後無中華。
題主這是什麼意思呢?
難道崖山以後中國文化已經沒了?還是說的文化正統?還是什麼其他意思?
又或者說,這是在說中國,在崖山以後已經亡國滅種了嘛!!
這是哪裡來的邏輯,哪裡來的胡說八道的言語。
難道現在華人沒有沐浴在中國文化當中??
所以只能說一句:提出來的這個問題,目的居心叵測。
問這個問題的意思,就是希望讀者在看到前兩句的同時,看到後一句,又忽略後一句。在潛移默化當中,讓讀者接受後一句的觀點。
看看網路上說的那些話:什麼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滿清之後無中國。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言論啊。
真不知道說這些話的人,心裡是怎麼看自己的,難道他不是華人嘛??
-
11 # 尋道底呢
語言三十年一變,3oo年一大變!這是歷史規侓!予什麼無中華無關!這是小日夲文人亡我中華的爛調!你也拿來,拾人牙慧!你是否要當漢奸一把?!沒有見識學!別拾牙慧!拿雞毛當令箭!自欺欺心否!
回覆列表
周亡之後無詩經,楚亡之後無離騷。
五胡之後無樂府,明清之後無八股。
鳴條之後無中國,牧野之後無華夏。
這種陳腔濫調為什麼永遠有市場,就因為它排比押韻麼?請記住【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
至於為什麼唐宋成為中國文學史上難以逾越的巔峰每個時代都有其自身的時代性,而文學則是時代性的最突出表現,賦之於漢、詩之於唐、詞之於宋正如演義之於明清、現代詩之於新文化運動、網路小說之於資訊時代,都是在特定的時代基礎上孕育的成果
歷史大潮,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