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噼裡啪啦嘞
-
2 # 一允
原因是兩個方面促成:1、當唐玄宗欲立範陽節度使張守珪為相,立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時,張九齡極力阻止,引起了唐玄宗的不滿。
2、開元二十五年四月,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了武后時的讖詞:首尾三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顛,龍蛇相鬥血成川。其中“兩角犢子”被解讀成牛,言下之意必有姓牛的人來禍亂大唐。唐玄宗認為他荒謬,當場將他杖於朝堂之上,幾乎被打死。十七日流放廣西,在流放的路上死去。李林甫想起了當初他立相時張九齡也竭力阻止,就對唐玄宗說:周子諒是張九齡推薦的,張九齡也要之罪。唐玄宗想起了張九齡處處與他作對的往事,新仇舊恨一併發作,張九齡因此也受了牽連被罷相,貶為荊州長史。
-
3 # 武漢小市民咵天
張九齡是唐朝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宰相可不是一般人就能當上的,莫說還可以稱得上是名相了。可見我們這為張九齡宰相品格的優秀了。

張九齡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很大的官,想必也給了張九齡一些很好的教育和薰陶。到了張九齡這一代更是了不得了,直接做到了宰相。但他的為官之路也並非是一帆風順。說起來,與眾多名者一樣的是,張九齡自幼就很聰穎,而且還勤奮好學。十來歲就能寫出極好的文章來,時人也誇讚他將來是一個大有作文為的人。

武則天長安二年,他參加了科舉考試,自此就在官場上嶄露頭角。可能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吧,剛剛入官場的他就敢直言不諱,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被流放到荒僻的嶺南。在路途中卻幸運的遇到了當時的名人張說,十分欣賞他的文章,他的激勵可謂是給張九齡再一次點燃了信心。

神龍三年,張九齡再次回到都城應考,獲為官的機會。但是一個小小的秘書郎又怎會滿足張九齡濟世的願望呢?他參加了當時還是太子的唐玄宗舉辦的小型人才聚會,對策高第,果然獲得了太子的賞識。在玄宗繼位以後,同樣受到重用的還有姚崇。官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地方,兩人的矛盾一路升級。後來,這場矛盾以張九齡辭官回家而告一段落,這是需要多麼寬廣的胸襟啊。

但是他又怎麼會這樣就閒下來呢?他就想著為家鄉做點好事,於是他就向朝廷上書請求開鑿大庾嶺路。當時的唐王朝對外貿易也十分繁榮,開鑿這條路對於溝通大唐版圖的南北,著實是百利而無一害。不僅皇上就連稍微有點見識的大臣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於是張九齡自告奮勇當了這個工程的主管,組織民間的人開始施工。這可不是一項簡單得工程,即使當時唐朝已經很繁榮了,但耐不住當時人力物力落後且有限啊,況且那個地方又很是崎嶇,但張九齡不怕吃苦,還親自與民夫們一起勞動。真是一個可敬的人呀。這在當時也算得上是一項極有利於唐朝發展的舉措了,甚至還為後來人造福頗多。而也有一些人因此來拜訪這位為民造福的人。

而也因為這件大功勞,張九齡再次被召入京城。他的才能與學識也獲得了人們的認可,接連被升遷。宰相張說也對他親睞有加,兩人關係也是極為密切。兩個人都是有才能有謀慮,儘管在張說的多加讚賞之下,張九齡的官越做越大,但他卻也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同時也直言指出張說行為舉措不合適的地方。張說很瞭解張九齡的脾性,兩人也算得上是好搭檔了。後來張說遭到小人彈劾,被罷免官職,張九齡也被外放。隨後張說又被彈劾失去了宰相之位,張九齡受到牽連,被調往冀州。可真是一對難兄難弟啊。

開元十九年,張九齡再次被召入京城,這是他第三次入京了。進過這麼多次起起伏伏,這時的張九齡已經比較成熟了,很快就得到皇帝的看重。甚至於55歲的他想回家照料年老的母親皇帝都不同意,還給他的兄弟升了官,這是何等的殊榮啊。張九齡在任期間,關注時事,提出許多有益的舉措。他品德高尚,為人正直,敢於向皇上直諫,皇帝十分看重張九齡的品行。

很多諫官最後的結局都不大好,但是張九齡不一樣。他在被皇帝發掘後,便一直得到皇帝倚重。他是在回家掃墓的過程中得病身亡,他死後,皇上還追封了他。究其原因大抵也是因為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吧。堅守本心,敢於說真話,切切實實為國家和民眾謀福利,是一個值得人們敬佩的人。
-
4 # 五酒煮史
張九齡是一位詩文俱佳,能力出眾的宰相,在開元時期引領風氣之先。唐玄宗對他極為看重,但凡有人舉薦人才,必會問:
“風度得如九齡否?”更毫不掩飾看重之心的評價其為
“正大廈者柱石之力,昌帝業者輔相之臣”可就是這樣一個玄宗口中的“國之柱石,帝業輔相”,又因何遭到玄宗厭棄,進而罷官奪職,抑鬱而死的呢?我們不妨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張九齡因何得到玄宗的寵信和重用。資質過人
張九齡九歲作詩,十三歲能文,曾經上書刺史王方慶,並得到了此公的賞識,稱讚他將來必成大器。後來,他果然很快就考中進士科乙科,並授任教書郎。玄宗在做太子時,考校天下才俊之士,張九齡對策更是優異,憑此升任右拾遺,為後來的拜相埋下伏筆。
秉公不阿
當時,吏部考核銓選人才,玄宗都讓張九齡和趙冬曦負責考定名次等級,每次都能不負眾望,由此也更得玄宗的看重。開元后期,武惠妃密謀構陷太子,意圖扶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上位,曾為此拉攏張九齡。張九齡不為所動成功的阻止了武惠妃的陰謀。
重臣賞識
一個人有才幹也要得到眾人的認可,張九齡就極得宰相張說的重用和賞識,並屢次向玄宗舉薦他為集賢院學士。後來,玄宗回想起張說的舉薦果然又對他大加重用,不久便升任中書令,拜為宰相。
玄宗對張九齡的賞識哪怕在張說因為“封禪事件”倒臺之後也依舊不減,開元二十三年授其紫金光祿大夫,並封為始興開國縣伯。
張九齡因何被玄宗厭棄玄宗變質
經歷了開元二十餘年的勵精圖治,大唐盛世被推向頂峰,玄宗本人也因此而懈怠,一改從前任用賢臣、勤於納諫的作風,開始耽於享樂,提拔了一些只會揣度皇帝心思,趨炎附勢的奸佞大臣,做出了許多荒唐事。
張九齡在此時仍舊直言敢諫,自然與玄宗漸趨享樂的心思漸漸拉開距離。
性格缺陷
人無完人,張九齡性情急躁,常常會因為同僚與之政見相左就發怒,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有一次,他在廷議時建議恢復設定十道採訪使,以及令河南道數州之地種植水稻,以達到擴大屯田的目的,但與會者認為屯田勞師動眾,得不償失,最終否決了這個提議。張九齡十分憤怒,竟然當庭怒罵,令很多人都不願意與之議事。
得罪同僚並不致命,致命的是張九齡還會犯一些忌諱,而且有些忌諱是極為致命的。張九齡做宰相時有意舉薦嚴挺之進政事堂與其一同為相,這樣既幫了好友,又可互為奧援。但此時李林甫已經坐大,他就勸說嚴挺之與李搞好關係。可惜,嚴挺之不但沒能和李拉近關係,反而得罪了李林甫。
李林甫抓住王元琰貪汙案在玄宗面前狀告嚴挺之徇私舞弊,張九齡不合時宜的包庇了嚴挺之,被玄宗認為有結黨營私的嫌疑。而結黨營私在古代是很嚴重的指控,弄不好是要獲罪下獄,甚至被殺的。
李林甫構陷
因為牛仙客事件,李林甫與張九齡的關係惡化,開始無時不刻,不遺餘力的在背地裡針對和打擊張九齡。開元二十五年,李林甫以“朋黨案”為契機,將張九齡趕出了朝廷。
捲入儲君廢立漩渦
武惠妃密謀扶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坐上太子的位子,便向玄宗誣告太子李瑛結黨營私,要殺害他們母子。
玄宗早就對李瑛的勢力有所不滿,於是更加憤怒,打算廢黜太子。張九齡在關鍵時刻站出來,保住了李瑛。由此以後,張九齡在事實上就成了太子李瑛最大的保護傘。
但李瑛不知收斂,反而和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常常聚在一起發洩抱怨。這更令玄宗忌憚和不滿,廢太子的念頭一直在轉,只是沒有合適的契機。首先,廢掉太子最大的障礙就是張九齡。所以,當“周子諒案”發生時,張九齡便因舉薦不當為名受到了牽連。
張九齡罷相以後,武惠妃再度構陷太子李瑛,這一次玄宗絲毫沒有猶豫和手軟,當即殺掉了李瑛、李瑤、李琚三個兒子。
總結張九齡罷相的根本原因在於玄宗。儲君廢立、李林甫構陷、結黨營私,這些都是為玄宗本人服務的。正如當年的姚崇,宋璟,沒了利用價值就毫不猶豫的一腳踹開。一個連親兒子都會毫不猶豫殺掉的人,對於身邊的大臣還能有多少人情味呢?
作為玄宗一朝最後的賢相,張九齡被罷黜標誌著開元盛世的結束,大唐盛世不可避免的,一步步滑向了覆滅的深淵。
回覆列表
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唐玄宗罷免了張九齡的政事,任用李林甫兼中書令。唐玄宗在位日久,漸肆奢欲,怠於政事。張九齡為相以直見稱,事無大小都要力爭,常 常讓唐玄宗不高興。
加之,李林甫巧察帝意,日夜中傷九齡於玄宗,玄宗漸漸疏遠張九齡。積讒日久,終於公元736年11月,以耀卿為左丞相,九齡為右丞相,並罷政事,而以李林甫 兼中書令。 自是李林甫用事,想自專大權,杜塞皇帝的視聽,他公然召集諫官們說:“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毋庸多言!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輒斥去。
悔之 何及! ”從此朝廷之士,沒有再直言進諫的,諫浄之路遂漸漸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