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曉生
-
2 # 運城有個鴨師兄
關於朱元璋的故事多了去了!首先清明節掃墓就相傳是朱元璋發明的!因為在元末明初以前清明節不是掃墓祭奠祖先的節日。是有一次朱元璋成事之後回老家,想要給自己爹媽上墳掃墓.由於早前自己家窮,爹媽死後就葬在亂墳崗,朱元璋一時間找不到自己父母的墳墓,就下令百姓清明節要祭奠自己祖先.接著百姓們來到亂墳崗各自祭奠他們祖先,唯獨有兩個墳無人祭奠,朱元璋知道這就是自己父母的墳墓!趕緊上前祭奠!自此每年清明節老百姓都來祭奠自己祖先!
-
3 # 猴格大人
明太祖朱元璋當過僧人,乃是一位傳奇皇帝。他之所以出家為僧,是因為父母雙亡,無所依靠。但天災無情人有情,今天我們來講講多災多難的歲月鄰居們對朱元璋溫馨友善的扶持。
朱元璋的父親在他出生後不久,遷居到鍾離東鄉的孤莊村,屬於外來戶。但可能是朱元璋父母為人和善,所以朱家的人緣特別好。
公元1344年,朱元璋16歲,當年淮河流域發生瘟疫,波及到了朱元璋的家長,短短十六天的時間,朱元璋相繼失去父母長兄,成為了一名孤兒,年幼的朱元璋甚至連安葬父母的墳地都沒有,找村裡的地主幫忙,卻被直接趕了出來。但世上永遠不缺好心人,一籌莫展之計,地主的兄長劉繼祖站了出來,免費贈給朱元璋一塊土地,讓他父母得以安葬。“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黃壤”如果從風水學角度來說,這塊地是妥妥的龍脈啊,連後世提到劉繼祖的義舉,也直接表達為“惠贈吉壤”。
安葬完父母,生活還得繼續,可是朱元璋兄弟倆哪裡還有去處?這時,鄰居汪大娘過來替朱元璋籌劃未來,“汪氏老母,為我籌量” ,原來朱元璋出生時由於體弱多病,他父母把他舍入皇覺寺,現在朱元璋可以去皇覺寺出家為僧。
但朝不保夕的歲月,連寺廟的僧人都分外現實,怎麼會收兩手空空的朱元璋呢?所以汪氏老母“遣子相送,備醴馨香”,讓自己兒子準備好禮物,送朱元璋去皇覺寺。
劉繼祖為朱元璋提供墳地,讓他成全孝道,汪氏老母替朱元璋籌劃未來,讓他能繼續活下去。這兩人於朱元璋,可謂是恩重如山。朱元璋當皇帝后,劉繼祖與汪氏老母都已故去,朱元璋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讓劉繼祖與汪氏老母的後人世代擔任皇陵祀祭暑令。劉、汪兩家的後人終明一朝,都富貴發達。 -
4 # 嘮叨歷史
那是公元1344年的春天,本該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但淮河一帶已經連續兩年大旱了。 安徽鳳陽16歲的少年朱重八,一個尚在青春期的男孩,卻完全無法享受這大好時光。
短短半個月內,爸爸、媽媽、大哥相繼餓死,嫂子也帶著孩子外出逃荒,家裡只有二哥朱重六和弟弟朱重八相依為命。 這無疑是一次不小的打擊,親人離散、家破人亡,但無論如何生活還得繼續,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悲傷太久。 草率埋葬了親人,兄弟二人也準備出門逃難。 這時候,好心的鄰居提醒兩兄弟,重八年紀還小,出去逃難怕是吃不了苦,還不如到村頭的皇覺寺出家當和尚。 可做和尚也只是權宜之計,當時全省大旱、糧食匱乏,小小的寺院又怎麼會有足夠的糧食呢?不然二哥朱重六不也跟著出家了嗎。
在寺院裡,朱重八雖過著半飢半飽的日子,但也不至於餓死。 就這樣過了差不多快兩個月,寺裡的糧食也所剩無幾了,沒辦法,老和尚召集大家開了個會,最後決定大家分頭下山乞討,不,應該叫化緣。 從此,朱重八開始了三年的流浪生涯,基本就在河南、安徽一帶混跡,要過飯、行過乞、做過賊、還加入過丐幫。 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三年“閱人既多,歷事亦熟”“人之情偽,亦頗知之”“人情善惡真偽,無不涉歷”。 看來幾年的流浪生涯著實讓朱重八見識廣了、閱歷多了,對社會、對世事也有了更多的認識,可以說是收穫頗豐。
然而,這段經歷似乎並沒有改變朱重八許多,三年後,他又回到了皇覺寺,繼續做他的和尚,而且這一做又是三年。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在結束了流離失所的行乞生活後,他開始識文學經。 如果不是生逢亂世,也許他能成長為一代高僧也不一定。
可農民起義的戰火很快就波及到了一向平靜的皇覺寺,起義軍和政府軍接連佔據了寺院。 起義軍剛把吃的喝的都搶走,政府軍又來駐紮在寺裡。 和尚們整天提心吊膽,生怕哪天一個不小心就死在亂刀之下,經常白天躲到山裡,晚上才回寺裡住宿。
有一次,有一隊起義軍衝進寺裡,找了半天一點吃的也沒找到,一怒之下一把大火燒了寺院。 等大家從山上回來,寺院已不復存在,唯一落腳的地方也沒有了,只得在殘垣斷壁間苟且。
現在擺在朱重八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再次流浪,要麼就去當兵。 流浪怕是不可能了,亂世之中流浪也是一種奢望了吧。 恰在此時,起義軍紅巾軍正在擴充兵馬,同村發小託人向朱重八帶信,說自己已加入紅巾軍,每天大魚大肉,希望他也能加入。 但他接到信後反倒糾結起來,元政府雖不得人心,但起義軍也還未取得壓倒性的優勢,隨時都有可能被政府軍鎮壓下去,加入政府軍還是起義軍呢?
於是,朱重八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 他找到一樽佛像,在佛像面前卜了兩個卦,一卦是要不要當兵,卦象顯示這個可以有。 另一卦就是,如果當兵的話應該加入哪隻隊伍,卦象暗示應該加入起義軍,老朱這才下定決定開始去找起義軍的下落。
不久,他來到濠州城下,可此時城門緊閉,兩軍正對峙於城下,紅巾軍在城內,城外則是政府軍。 他大聲向城牆上計程車兵喊話,說自己想加入起義軍。 可守城士兵擔心他是地方派來的奸細,本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原則,迅速把朱重八綁了,準備押到護城河邊殺掉。
如果,士兵們當時不整這麼多么蛾子,不走這無謂的程式,直接在城門下手起刀落,無非就是多死了一個和尚而已,也就沒有什麼明太祖朱元璋了。
可是,說時遲那時快,眼瞅著自己小命馬上不保了,朱重八唯有聲嘶力竭大聲喊叫,希望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希望天降神兵救自己一命。 也許是自己做和尚久了,佛祖冥冥之中也在保佑這個小和尚,也許是因為自己嗓門實在太大。
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此時正在城外巡視,聽到有人大聲喊叫,便過來一看究竟。 幾問幾答,郭子興判斷,這小和尚不是奸細,不僅讓人鬆綁,還允許他加入起義軍,不久還做了自己的親兵。 自此,朱重八一步一步完成了從草根到皇帝的經典逆襲。 所以,如果不是那幾聲聲嘶力竭的呼喊,如果守城士兵的動作再快一點,如果郭子興當時沒有在巡視,歷史或將是另一番場景。 然而歷史沒有假設。 但是,嗓門大有時候真的能救命的!
-
5 # 歷史雲頂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十分暴虐,他最心狠手辣的一點莫過於殺死了和他一起打拼江山的忠臣,不說有意造反的人,就連才能卓越、無心造反的人,也難逃厄運,這裡就要提到一個人物,王弼。他是明朝最清醒的開國功臣,臨死前提了一要求,朱元璋:正有此意。
朱元璋打天下,不光靠他個人的才能,當時他手下的賢者謀士,精密計程車兵,在任何一個時代跟任何一個人比較都是毫不遜色的,王弼就是他手下的一員大將,在朱元璋開始打江山的時候王弼就跟著他了,而且是王弼主動歸順。要說王弼這個人,也是武藝了得,據《明史》記載,王弼在參加的200多場戰爭中,幾乎沒有打過敗仗,他總是勝利的一方。這麼優秀的一個人,毫無疑問,朱元璋十分看好他,一直提拔他直到升了元帥,一直到朱元璋稱帝之後,依舊是擁有很高的權力和地位。
朱元璋有個兒子叫做朱標,可惜朱標英年早逝,在朱標沒有死之前的幾十年裡,朱元璋一直想讓朱標繼承自己皇帝的位置,並封他為世子,從來沒想過換人,不僅自己悉心教導,更是讓很多優秀的大臣教授他知識,其中有個朱標非常親近的大臣叫做張藍玉,根據《明史》記載,朱標死後,朱元璋對朱標忠心耿耿的太子親信們全部被屠殺乾淨。張藍玉和王弼的關係十分密切,在藍玉案爆發後,王弼被朱元璋盯上了。
朱元璋出身貧寒,以前就是個放牛的,一般出身貧寒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後樣樣都會格外的珍惜,比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也殺了很多幫他一起打下江山忠臣,朱元璋在藍玉案之後,殺掉了很多大臣,其中不乏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朱元璋從小的生活環境和他的經歷讓他缺乏安全感,因此疑心特別重。
王弼在聽說藍玉案之後回到京城,看到昔日的好友的頭顱被別人拎在手裡,早就預感到大事不好的他,直到結局已經不可挽回了,急忙寫信給自己的兒子,告訴兒子什麼事情發生,都千萬不可以造反。回到皇宮知道自己命不久矣,這才對皇上提了小小的要求,就是希望皇上放過他的兒子,這樣的話他的兒子還可以繼續為皇上效力,朱元璋一聽,笑了起來說:“正有此意。”王弼死後朱元璋也是信守諾言沒有殺他的家人,他知道王弼也是個明白人,也沒有必要趕盡殺絕,並且還為王弼立碑,讓他的後代去祭拜他,封他的兒子為安遠侯。
王弼是明朝最清醒的開國功臣,是一個聰明人,從長遠來看這樣做全是最好的選擇,但王弼的死著實有些可惜。朱元璋忌憚王弼的實力,濫殺無辜也就下了個殺人如麻的罪名,朝廷上下容不下能人,整個朝廷最後沒有能幹的人最終結局也可想而知。
回覆列表
投奔湯和時,湯和官階高於朱元璋,但是湯和一直對朱元璋畢恭畢敬,這也是湯和在明朝開國後成為僅存善終的幾位元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