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口水雜談
-
2 # 火雲雜談
雍正是一位銳意改革的君主。世人都說,他是康乾盛世真正承上啟下的奠基人,此話不假,因為正是他的大部分新政措施才從根本上延續了清朝的國祚。萬事開頭難,在剛剛開始推行這些舉措的時候,毫無疑問又引起了各方勢力的不滿。
雍正年間以前的官員退休後是不用勞動的,此為鄉紳特權。到了雍正改革時,無論之前做過多大的官,都需要重新勞動,不管是去田間還是去河堤。如果遇到抵制,便採取強制手段,這種過火的做法惹怒了很大一部分官紳集團。而這件政令的提出者和雍正和急先鋒田文鏡都難免受到士紳們的編排。
而真正讓雍正皇帝的名聲受損的重大原因在於“血滴子”的傳說,雍正帝是以處於弱勢的政治力量在奪儲鬥爭中取勝。他能登上寶座,除了本人工於心計和有一套政治手腕外,還得力於他有一個訓練有素的情報組織。令人談之色變的“血滴子”,又稱“粘杆處”。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從“多羅貝勒”被晉升為“和碩雍親王”,其時康熙眾多皇子間的角逐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胤禛表面上與世無爭,暗地裡卻謀定後動,加緊了爭儲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訓練家丁隊伍,這支隊伍的任務是四處刺探情報,剷除異己。雍正登上皇位後,為了鞏固專制統治,也為了酬謝黨羽,在內務府之下設立了“粘杆處”機關。此機關成員都是內務府包衣人,屬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隨皇帝左右,炙手可熱。 可見“粘杆處”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務機關,實則是一個特務組織。
雍正皇帝雖然是一位勵精圖治、勤於政事的皇帝,然而一方面是由於他的施政措施過於激進得罪了大部分的保守勢力,一方面是因為在“血滴子”組織的慫恿下,大興文字獄。利益受損的官紳集團,自然會在自己的記錄中不免對其大肆貶抑,這也是雍正作為一個有為之君,名聲卻不那麼好的原因。
-
3 # 老徐-婧堯爺爺
雍正王朝雖然短暫,但雍正吏治改革,整頓朝綱,得罪了不少權貴人物,動用了別人的乳酪,搶吃了別人的蛋糕,當然遭到別人的忌恨,留下駡名也就不足為奇了!
-
4 # 嗔痴歷史觀
對一個歷史人物的最終評價是取決於後人的看法,而後人的看法與當時的人站的角度有不同,這就是很多歷史人物在我們今天看來是成功的,可是在當時不僅得不到人們理解,還被人唾棄謾罵。
雍正毫無疑問充當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始作俑者,所以當時人們對他評價不高,而我們今天對他評價很不錯,至於他究竟做了什麼導致這樣的結果呢,我細細為你道來。
一、九子奪嫡其實以雍正在康熙時期最開始的能力,是完全不被康熙看好的,也不可能讓雍正成為皇帝,之所以雍正最終能夠成為皇帝,就是因為在“九子奪嫡”當中有人大力支援他,才讓雍正最終勝出成為皇帝。
當時支援雍正的人隆科多就是其中一個,我們今天大多數人也比較熟悉,當時隆科多屬於權臣,在朝廷中勢力不一般,有了隆科多的內部加持,雍正在“九子奪嫡”的路上如虎添翼,可是後來雍正成為皇帝,又開始對隆科多以及年羹堯這些權臣進行大洗牌。
當然洗牌的一方面原因是隆科多與年羹堯確實太囂張跋扈,另外一方面就是雍正私心,不希望這些權臣影響自己的權利。前後對隆科多與年羹堯的洗牌,讓雍正的殘忍逐漸被人們詬病,這是名聲不好的原因之一。
二、屠殺八爺黨雍正五年,這個時候雍正已經當了五年皇帝,此時年羹堯也已經去世,手上兵權交給手下嶽鍾琪。雍正也一邊秘密找一群所謂的“血滴子”對八爺党進行清洗,弄得凡是與老八相關的朝中大臣以及權貴都遭殃,一時間血流成河。
民間紛紛傳遍雍正的暴力殘忍,他還打算乘勝追擊,到川陝一帶讓嶽鍾琪推行“攤丁入畝”制度,一旦有改革,就會觸動保守派的利益,所以很多人都在民間傳言必須找人除掉雍正取而代之才能換來天下太平。
當時的民間“生員”曾靜就是打算拉攏嶽鍾琪造反之人,他派自己學生張熙去寫信給嶽鍾琪,希望嶽鍾琪藉助自己岳飛後代的頭銜帶領大家一起造反,可是被嶽鍾琪拒絕,並且還把曾靜等人逮捕。
有了曾靜案之後,民間對雍正的評價更加糟糕,雍正明明在用心做事,卻成了人們眼中的劊子手。
三、治理腐敗要說雍正還有一點導致名聲不好的就是他對當朝官員腐敗問題進行整治,這種問題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是影響很大的,況且清朝當時本來貪汙腐敗現象就十分嚴重,而且官員不作為,只知道收取好處,要是雍正再不治理,一個國家都要毀於一旦了。
就因為雍正對那些貪官汙吏進行治理,而貪官汙吏又是環環相扣、官官相護的,自然很多人聲稱雍正殘忍血腥,傳言多了,吃瓜群眾就信以為真,一傳十,十傳百,雍正的名聲就差了。
而當雍正兒子乾隆登基之後,又將雍正好不容易推行的制度全盤否定,恢復以前的模樣,那些被雍正收拾的人更是覺得乾隆才是最好的。關於這一點,也可能是雍正故意為乾隆登基做鋪墊,讓乾隆得人心,由此也能看出雍正確實用心良苦。
結語任何一個朝代,只要進行改革,一定會有很多影響,但是不改革,更加糟糕,清朝要是多幾個雍正這樣的皇帝進行大力改革,也就不會導致清朝最後那麼腐敗而且落魄,更加不會造成那麼多屈辱的戰爭與不公平條約,讓中華兒女為之蒙羞。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雍正當時的所作所為完全符合他的皇帝身份,反而乾隆的隨心所欲,不像一個皇帝該有的樣子,很多潛在的問題,也許當時不會發現,但是經過幾年幾十年的發酵,最終就會造成嚴重後果,清朝如是,唐朝如是,沒有什麼區別。
回覆列表
一直以來,雍正皇帝就不如他的兒子招人喜歡。人們普遍認為雍正是一個嚴酷、苛刻、吝嗇的暴君,而乾隆則是一個慷慨、寬厚、仁慈的明主。甚至有些不明就裡的群眾便認為只有康熙乾隆統治下的清朝才是盛世,在雍正這個"暴君"統治之下的時代絕算不上什麼太平盛世。
雍正的壞名聲似乎從他上臺後的第一個月就開始了,雍正幹了第一件註定要讓自己為千夫所指的事情,他下令吏部全面清查錢糧虧空積欠,並限期追繳。一時間,在康熙朝幾十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寬大政策下舒坦慣了的官員們被鬧得雞飛狗跳、人心惶惶,多年來被熟視無睹的一個個貪汙挪用公款錢糧的大窟窿被紛紛刨開。對於發現的虧空,不論涉及多大的貴戚,雍正都嚴厲查處。一時間被革職、抄家,乃至斬首、自殺的比比皆是。於是民間便稱雍正皇帝為抄家皇帝,那些貪官們哪吃過這樣的苦啊!一個個在水深火熱之中。再加上當時雍正皇帝君位還沒穩固,那些既得利益者便開始詆譭雍正。無論從他政績還是從他對兄弟、母親、臣子等"暴行"都對他進行詆譭,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曾靜呂留良案。曾靜幾乎將雍正皇帝描述成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
然而雍正的這一暴政到了乾隆那邊便成為的德政。乾隆一即位。連年號都還沒來得及改,這位乾隆爺就下令把雍正十二年以前各省虧空積欠錢糧等一併豁免,一下子就"解決"了這個困擾官員們多年的棘手問題。對大批因為虧空錢糧而被處理的官員們,乾隆也是恩澤普降"名下應追各項銀兩,俱著豁免",有關服刑人員"概行寬釋"於是朝野山呼萬歲,開始為乾隆皇帝歌功頌德。
雍正制定的另一項凸顯其"苛暴"便是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士大夫階層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歷來受到朝廷的擁戴,長期以來紳衿階層一直享有經濟上的特權,如以儒戶、宦戶的名義不用當差服徭役、不用繳納耗羨錢糧等等。雍正這個不顧反對打破成規從雍正元年開始,就在河南開始試點推行"紳衿里民一例當差"的改革。雍正二年又正式下令革除儒戶、宦戶名目,禁止紳衿逃避丁糧差役,並嚴厲打擊其包納拖欠錢糧、包攬詞訟、欺凌佃戶等不法行為。此令一下,一時間輿論譁然,讓讀書人跟泥腿子一樣當差納糧,這不是要斯文掃地了嗎?於是朝野譁然,掌握輿論計程車大夫便有一次開始抹黑雍正,最終導致雍正皇帝的形象受損。
而乾隆即位後,在這個問題上又一次把老爹的政績做成自己的德政。即位不久,他就下詔"一切雜色徭役,則紳衿例應優免",恢復了紳衿們的全部特權,並且還給予特別優待。於是"積弊"盡掃,士人們又可以揚眉吐氣了,而由他們所主導的社會輿論自然也忘不了要激濁揚清,歌頌英主,鞭笞暴君一番!
乾隆皇帝在雍正嚴政的基礎上,寬厚待人,將老爹的嚴政變成德政,還善於搞形象工程,比如四庫全書、六下江南、十全武功、有空的時候還作作詩為自己的歌功頌德。因此乾隆的粉飾之下,乾隆成為後世口中的聖君,作為對比老爹雍正則直來直去不被讀書人喜歡成為清朝第一暴君。
但歷史證明雍正都是在殫精竭慮地用盡各種方法去改善稅收的體制、提高官僚系統的效率、開源節流、加強國力。雖然因此落得個怨聲載道,但雍正留給乾隆的遺產卻是實實在在的。比銀子的數目更重要的是,雍正給乾隆留下了一個相對清廉、高效的稅收和行政體系,而乾隆留給他兒子的又是些什麼遺產呢。大清帝國的根基已經被乾隆式的"慷慨寬厚"幾乎掏空了的嚴酷事實。而這一切的成本,最終都要老百姓來承擔。老百姓的忍耐終究是有限度的。於是,嘉慶元年正月,爆發了席捲五省的白蓮教大起義。而對於這場起義的原因,即使是嘉慶皇帝也不得不承認是"胥役多方勒索"、"民怨沸騰"所致。這場起義持續9年,造成人民生靈塗炭、社會經濟被破壞的情況且不說,僅軍費就達2億兩以上。,最終導致清朝的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