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廣逵
-
2 # 鵝駛史河
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親師。
德佩天地、萬世師表的孔子,之所以能有諸多高徒且課徒有成,是與其擁有超拔的教育理念分不開的——
因材施教。
孔子之能在歷史上被稱為聖人且得到舉世公認,就在於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超前、並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承認!這也是孔聖人能有“七十二高賢”、“弟子三千”的大本錢和出發點……
有教無類。
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教育者、必須“泛愛眾”且身多能!
嗨嗨,基於此,孔子這“有教無類”的博愛情懷,恰恰正中了普羅大眾渴望接受教育的下懷。則老孔能有那麼多賢良弟子,也就不足為怪……
當然,孔夫子終其一世能取得那樣大的教育成績,肯定還有著別的諸多社會因子。種種因素累累疊加,終於造就了一個曠古絕今的教育大拿……
-
3 # 河堤鎖岸
這些資料都是虛擬的故事,三千弟子,沒有具體名單;七十二賢人中,也只有二十八人有一些零星記載,其他賢人只有名字,他們的生平情況均已是不得而知。可以想像後人杜撰成分太多,皆為統治階級需要。
孔子在那個年代,一年教一百人,要教三十年才達弟子三千人。一年教50人要教六十年才能達到弟子三千人。其實,孔子教多數人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的思想符合統治階級需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禮義仁等等。尤其是對主要忠,要忠心耿耿,要絕對服從,不得犯上作亂,百姓要順從,要愛君主,要報效君主。
儒家思想雖然有好的方面,但大多數都是封建落後的東西,在當今社會不值得大量提倡,希望對此不必過度崇拜,發生信仰偏離。
-
4 # 寒江釣雪19
"聖人”言傳身教又如何?教育成功率不到3%說明了什麼?說明孔子言教多於身教,身教效果很差,沒得到多數弟子認可!
-
5 # 蜂聞言事
我從兩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指教。
又比如,即使像我這種年齡階段的朋友,小的時候,如果身邊出現一位能夠精通數理化,還能夠知曉一點軍事或者歷史知識的人,也會對他的五體投地,充滿著崇拜的心情。那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兩千多年前的孔子生活的時代背景,一位擁有這樣知識,智慧的人,全國乃至全球,能找到幾位呢?所有渴望成長,成功的人應該都會拼盡全力,向他求教學習。
第二,從孔子本身的學術成就,智慧能力來看這個問題。“知識”一直在思想界對它的準確定義都有一些爭論,“智慧”是一個更高層面的話題!象孔子這種能用他的智慧形成的知識體系,帶領我們人類去看宇宙空間的另一個層面的人;這種在人類歷史上幾千年才出現的一個人物,教授出來的徒弟,即使達不到他那樣成就,也會獲得很高的研究成果。
所以他有弟子3000,賢人72也就很正常,而且在他死以後的幾千年歷史當中,我們向他學習獲得更高成就的人,遠不止這個數。
回覆列表
孔子弟子三千說不成立。
不管孔子有沒有三千弟子,他的教育家地位都不能撼動。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之說出自《史記》。
《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如顏濁鄒之徒,頗受業者甚眾。”
《孔子世家》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用《詩》《書》《禮》《樂》教育弟子,跟他學習的弟子差不多有三千人,精通禮、樂、射、御、數、術六種技藝的有七十二人。像顏濁鄒那樣的人,多方面受孔子教誨的人太多了。”
在孔子那個時代,沒有現代科技力量可以藉助,沒有現代教學場地和教學裝置可以藉助,而且僅憑一人之力,全科教學,一生培養出三千名學有所成的弟子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這個人一定有著神仙般的功力,還有著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條件。
《禮記·學記》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古代城市)有序,國有學。比年(到年令)入學,中年(隔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孔子應該不招收接受啟蒙教育的幼童,他招收的弟子主要是冠者(成人)和童子(十五歲以上)。
作為“全科”先生,孔子是禮、樂、射、數、書、御都親自教,用今天的話說,孔子應該是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音樂體育美術思品實踐諸學科全能教師。
就算孔子平時保持五十名學生在身邊,恐怕也難找到適宜教學的寬敞明亮的教室。
平時保持五十名學生,按每三年一個週期計,也就是說培養五十名學生需要三年。三千名弟子是六十個五十,也就是六十個三年,得需要一百八十三年,孔子實在沒活到那麼久。
現在我們先退一步,姑且讓孔子再累一些,每年招五十名學生,保持在讀學生一百五十人,因為至少三年一個迴圈,要完成三千人的目標任務,必須保持一百五十人的在讀人數,那也得六十三年。找一百五十人至少三個寬敞明亮的教室更難了。
而且三個班的全科授課,孔子每天沒有休息時間,因為作為三個五十人大班額的全科教師不允許他休息,教完了這科就要教那科,還得24小時三班倒。他必須是絕對的機器一樣的人。
他必須是絕對的天才,十歲起就開始教學帶弟子,直到七十三歲逝世。
他必須有足夠大的後世才出現的教學板面,當然還得有粉筆之類的東西,否則面對大學額他將無法授課,可惜那個時代筆墨紙硯都還沒出現,也沒有黑板粉筆。
他必須擁有供一百五十人起居的住宿及生活條件,讓弟子有所居,因為那個時代的條件,弟子不能走讀,這得需要多大的宿舍啊!
一百五十人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布帛衣物洗漱用品的供應雖由學生自行解決,但孔子家裡不能沒有備用。這麼多人的如廁問題、供水的問題、廚房鍋灶的問題、照明的問題、取暖的問題等等等等,哪個問題不解決都不能保證教學正常運轉。
我們知道孔子是不收學費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不誨焉”。不收學費,以上的問題誰來管?
三千弟子真不是小數目,日常一百五十人活動在孔子之家,可以說是門庭若市了,那對曲阜經濟得是個多大的拉動啊!
別說孔子那個時代,即使是當今現代化的多媒體時代,要一個教師一生完成三千人的至少三年的禮、樂、射、數、書、御全科的親自培養也是不可能的。
而實際情況是,孔子活了七十三歲,三十而立之年左右才能帶弟子,而且他帶弟子後曾有五年左右時間做中都宰、大司寇,他辭官後曾周遊列國十四年,他還編纂《春秋左傳》《詩經》鑽研《周易》,為國君擔任顧問等等,六十八歲後再沒教學。算來算去,孔子能靜下心來用於教學的時間不會超過二十年。
再說了,那個時代接受教育者是有士的資格的人或有資格成為士的人,這個資格並不是能輕易獲得的。三千人?哪有那麼多有資格又有條件的人來投奔孔子啊!
當代的中國教育,以現行的三年制學校為例,每學年兩個班共100人,常態在校生就是300人,這樣33年才可能培養出3000人,而且語數外數理化生音體美政思實等教師和管理者服務人員最低不能少於40位。而且是現代化的教學裝置和教學手段,不考慮財力物力的投入。想想看,孔子的弟子三千之說根本不能成立。
孔子一生到底有多少弟子呢?
考察孔子行年,他大致二十三歲起開始有了弟子,但不會太多,隨著他知識的積澱、閱歷的豐富不斷成熟,知名度逐漸大起來,學生也逐漸多起來。
孔子有生的教學之年,從二十三歲到七十三歲是五十年,去掉作官的五年,去掉六十八歲到七十三歲的五年,其初期帶弟子和周遊的十四年所招弟子有限,裡外裡剩下二十五年,往多了說也就八個三年迴圈。孔子常在身邊的學生最多三十人,三十人的起居安排也不是簡單的事。這樣累計起來,完成學業的弟子最多也就能達到二百多人。在孔子那個時代,這個數字已經夠誇張的了!
引用司馬遷《仲尼弟子列傳》中孔子的話:
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
如果這話真是孔子說的,孔子真有此話,77名弟子是可信的。問題是司馬遷在《孔子世家》又說孔子弟子“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77人之說也有爭議。
在對孔子、《論語》、《左傳》、《孟子》等相關史料進行研究時,可以找出的孔子弟子名字未超過七十二人。
再找一個旁證。《史記》說:“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裡”。
這裡的“弟子皆服三年”,而且“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才“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裡”。這已經表明,孔子的弟子沒有超過百人。
司馬遷說孔子弟子三千目的是言其多,或者是替孔子吹牛。司馬遷不懂教育,所以才有了孔子弟子三千之說的歷史笑話。
《史記》傳世兩千一百多年,孔子弟子三千之說居然能毫無阻力毫無疑問的流傳至今,看得出人們對待歷史的不求甚解。
結論是,孔子弟子很可能就是“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而已,這些人“皆異能之士也”。“異能之士”即“賢人”。孔子七十七弟子皆賢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