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娶女王
-
2 # 阿慫君Jw
據btcmanager援引南華早報訊息,中國投資理財平臺平臺陸金所(Lufax)透露稱其將把分散式賬本技術(DLT)整合到其運營中,以降低成本並提高透明度。陸金所又有新動作了
-
3 # 笑話Ba
陸金所實力雄厚,背後有中國平安(601318,股吧)這個實力強大的親爹,成立於2011年9月,光註冊資金就8.37億。
-
4 # 懂焦帝
今天我想跟你從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開始,就是為什麼這幾年科技金融這樣炙手可熱?
麥肯錫的研究警告說,沒有機構能夠逃過科技金融帶來的技術和監管變革。而且你去看,現在全球所有的金融監管會議,最重頭的議題就是FinTech。我們普通人中也會有一大撥人會湧入幣圈,還有區塊鏈創業的浪潮當中。
那為什麼全球的精英都對FinTech給予這樣大的關注呢?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以後,你對整個金融行業的理解就上了一個臺階。
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其實是幫助我們來理解金融體系經濟增長這些重大命題,而對這些命題的理解,其實是我們理解FinTech的第一把鑰匙。
一、金融經濟增長:從匱缺到過剩,從被動到創造
好了,為了讓你更加透徹地思考這個問題,我想請你跟我一塊兒做個小實驗,問自己一個問題,現在如果有資金支援,你一生中最想創造什麼?這個創造可以很發散,創立一個很牛的企業,也可以是設計、英語、藝術方面等等。
有了這個想法以後,接著你再問自己,做這件事情你需要多少資金,你覺得自己有辦法拿到這筆資金嗎?
問完了這個問題後,我覺得你不妨再把它延伸一下,如果這個問題不是今天來問,而是穿越回1900年、1980年,你會不會有不同的答案呢?
我們都知道,人是社會的產物,我們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回到當時的時代裡面。
1.時間:1900年
先來想想1900年,那時有兩個關鍵詞,第一個叫“匱缺”,第二個叫“工業化”。
1900年這一年,即使在美國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匱缺也是整個社會的主基調。這個匱缺包括資金和物質兩個維度。
第一個,當時是金本位,各也就是各國貨幣資金都以黃金為錨的制度。而黃金是稀缺的,所以資金也是稀缺的。
第二,物質也處於極度匱缺的狀態。當時第二次工業革命才剛剛起步不久,電燈都沒有完全普及,像衣食住行這些基本的物質需求不是都能得到滿足的。當時,你可以想象,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是圍繞著匱缺這個基本面展開的。
所以,為了以更小的成本生產更多產品,規模化、標準化、中心化的組織形態,工業企業就是經濟生活的主導者。
再看金融環境,1900年的時候,銀行是唯一的資金中介,大銀行家們都被叫做金融寡頭。所以,大銀行家和大企業家結盟,而資金就流向那些能夠提供更多、更便宜產品的供給端企業。
那麼,在這個模式下,資金會向哪裡傾斜呢?向規模化生產傾斜。
這是有很大好處的,就是工業品的價格開始直線下降,進入千家萬戶平民百姓家。而人類社會的經濟增長,也開始進入了“快車道”。
在這麼一個以規模化為主導的工業時代的經濟模式下,中心化、集體化是必然趨勢,對個體來講,很難有多樣化的需求,普通人的創造力是很難被激發的。
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想做大事業,找錢的渠道基本就是銀行。而那個年代的銀行的門檻只能用“高不可攀”來形容。作為普通人,最有潛力的工作就是到工廠流水線上去。
2.時間:1980年
到了1980年,這個時候的關鍵詞已經變了,“匱缺”已經變成“富餘”了,“工業化”已經轉成了“資訊化”。
這個年代的美國,資金和物質這兩種匱缺都消失了,這也是有原因的。一個是七十年代以後,全球進入信用貨幣時代,資金是可以創造的,只要大家對你的穩定增長的信心還在,信用就在,那麼資金就不是約束。
物質也是一樣的,在那個時候,西方的主要國家早就完成了工業化,進入了資訊化社會。接下里這句話很重要——生產能力已經超過了社會的基本需求。所以,“過剩”這個詞語開始在歐美流行。
那麼再來看金融市場是什麼樣子。在富餘和資訊化的時代,背後是一個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美國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早就超過傳統銀行的間接融資了,各種金融模式出現,而且矽谷和華爾街的聯姻造就了技術,也讓技術應用的落地。這個年代,雖然網際網路還沒有出現,但是資訊革命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上出現了特別龐大的不愁溫飽的中產階級,所以,獨特的個人需求開始浮出水面了,私募風投這些形式也出現了,開始追蹤那些特別有創造力的想法和模式。
到這個時代,你的創造,你融資的選擇都已經變得豐富很多了。除了銀行以外,資本市場上有股票和債券,光垃圾債就支援了七八十年代的很多創業企業。
更重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開始成為製造業的主張,所以服務業也成為主要的發展領域。
好,到這個年代,作為個人,你的創造力和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已經變得完完全全不一樣了。
3.時間:2018年
到了2018年,情況又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的關鍵詞已經成了“智慧化”和“過剩”。把資金看作水的話,現在全球處於水量特別充沛的時期,全球化的程序、規模化生產的效用已經達到極致,生產能力已經完全不是約束,所以物質開始出現極大過剩。所以,現在是資金和物質都雙過剩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背後是一個高度金融化的時期,投融資的模式越來越讓人眼花繚亂。你看,除了傳統的抵押貸款、信用貸款,現在到處是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各種孵化器、孵化基金。所以,好專案、產品團隊就像萬人迷,會有N多機構跟在你屁股後面追。
而且,即使是小眾趣味的事兒,像搞個樂隊演出,巡迴演出,出版一本書,都可以用眾籌、P2P這種新模式。
更重要的是,隨著資訊化社會的完成,全球開始進入一個線上社會的狀態,這就導致了資料的快速累積,刺激了智慧金融的出現。
一種可以以更低成本覆蓋更多人群,適應多樣化社會的金融業態已經浮現出水面了。所以,作為普通人,在今天想創業,想創造一點什麼事兒,只要你的創意足夠酷,模式足夠好,融資真的不再是一個硬約束。
二、科技金融(FinTech)
好,說到這裡的時候,我想你已經對這三個時代的背景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在這個轉變中,你會發現一個事情,金融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金融模式的改變,讓社會和個人完成了從匱缺到過剩,從被動到創造的過程。
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什麼呢?就是以金融信貸體系作為經濟的基礎設施,金融模式的有效與否,關係到整個社會資金往哪裡流動,怎麼流動,怎麼分配的問題。那自然地,它就會決定著社會財富的流向。
比如說20世紀的美國市場上,資金往大工業流,這時候工業資本家就佔據著社會財富金字塔的頂端。我把這稱為“華爾街流水線模式”。
到六七十年代以後,隨著矽谷的興起,科技新貴這幾十年來一直和華爾街的大亨平分秋色,然後把社會財富的頂部牢牢地佔領。我把這稱為“華爾街+矽谷”模式。
這兩種模式其實並不是美國獨有的,在全球範圍來看,無論是“亞洲四小龍”還是中國崛起,都是以不同的方法,模仿和重複著這兩個模式。換句話說,金融和生產力技術環境的適配,會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和財富水平,也決定一個社會的個人創造力水平。
從這個問題延伸下來,你就會發現,增長、財富、創造力和金融,在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就像交織的藤蔓一樣,很難把它們區分開來。而且,這一點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面變得越來越明顯。
如果我們把全球的經濟增長看作一個列車的話,那金融模式是什麼呢?發動機。如果發動機的技術發生重大改變,那麼這個列車的整體設計、速度執行,都會發生改變。而這是我們正在科技金融上看到的事情。
FinTech在很多維度上,對傳統的金融模式,包括行業的執行方式、組織結構,甚至信用基礎都在發生或快或慢的解構重組。所以,從這一點上看,科技金融在未來社會的經濟增長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當然了,也就會對財富的累積產生巨大的影響。
-
5 # 互金family
首先,第一點,要確認的是,進入互金行業,到底是進的哪種互金行業。
如果你進入的是貸款超市,小貸,網貸平臺,遊走在法律邊緣的這種,這些以互金聲稱,實際上乾的都是買量賣量的事情。這些行業說實話,非常垃圾。
很多商務人員就是蹦迪泡吧,女性商務人員也會出賣色相去買量賣量,這簡直不能聲稱為叫一種行業,只是非常低端的買量賣量行為。不需要任何行業知識,進去一兩個星期,你就可以上手了。
如果,你是真正的網際網路金融。其實,可以說實話,國內沒有真正的網際網路金融!
回覆列表
"宜信債權轉讓模式:這個和政策打擦邊球,所以也是我不怎麼看好宜信的原因。(感覺政策會很快出來管吧)宜信的線下債權轉讓模式是這樣的:負責人以個人名義先將資金借給借款人,然後從金額和時間上拆細債權,透過理財產品的方式線上下由數目龐大的業務人員轉讓給真正的資金出借人。從中賺取高額息差。並且對債權組合之後的在轉讓,這樣也很難保證投資和借出的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