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唐朝貞觀年間,在李世民的勵精圖治下,大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日,李世民忽然做夢,夢見自己孤身一人,在野外行圍打獵;打著打著,忽遇一人,頂金盔,披金甲,相貌兇惡,要求李世民寫降書。交手過後,李世民敵不過,拔腿就跑,本想進山口將對方甩掉,未曾想走進絕路:前方竟是條河。更糟糕的是,李世民的馬還陷入了河中的淤泥裡,動彈不得。千鈞一髮之際,只見一穿白小將, “威風凜凜,相貌堂堂,年紀也就在二十二三歲左右,手中端著一條方天畫戟”,與敵方鬥了五六個回合,殺退敵人。
(薛仁貴故里)
多虧有小將相助,唐太宗撿回一條老命,自然感恩戴德,想知道恩人名諱。可是小將比較高冷,賣了個關子,沒有直接將名字相告,說有四句詩,要是主公能猜到,他的名字和家鄉就明白了。
“家住遙遙一點紅,飄飄四下影無蹤。三歲孩童千兩價,保主跨海去徵東。”
說完,水中鑽出條大龍,小將連人帶馬跳入龍口,瞬間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夢醒後,藏頭詩言猶在耳,李世民不解其中奧秘,求教於徐茂公。徐茂公聰明無比,一下子就猜出來了:“遙遙”,比喻太陽,一點紅,說明快下山了,日薄西山,不就寓指山西?還有,他跳的的是龍口,而山西不正好有個地方叫龍門?鯉魚跳龍門,所以他的籍貫必是山西龍門!
李世民一聽,可以啊!徐王兄博聞強識,這都猜的出來。那麼問題來了,龍門這地方也不小,茫茫人海,不好找啊,怎麼樣也得知道他姓甚名誰吧?徐茂公說不急,且聽我繼續解釋。第二句,明顯寫的是隆冬時節降下的瑞雪,在天空飄零,落地後融化消逝,而“雪”又與“薛”讀音相近;第三句,“孩童千兩”,“孩童”相當於“人”,“千兩”就是“貴”的意思,連起來,他就叫薛人(仁)貴。so ga!原來如此!唐太宗恍然大悟,趕緊去找朕的應夢賢臣!
這便是《薛仁貴徵東》中男主薛仁貴的出場,他的形象是一位穿白袍的將領,在古代小說中,年少有為的將領一般穿白袍,類似的,趙雲、岳飛也穿過。從這一小段故事可以看出,薛仁貴武藝高強、忠勇無比,在關鍵時刻救駕;退場時,又連人帶馬進入龍口,神乎其神,與凡夫俗子相異。讀完後會給人一種感覺:好像薛仁貴遇見唐太宗,是命中註定的事情。
真實的薛仁貴:絕非完美無缺
數百年來,薛仁貴的英雄形象逐漸為老百姓熟知,他的事蹟,出現在小說家的文字裡,出現在戲曲演員的唱詞裡,出現在單田芳、劉蘭芳的評書裡,幾十年前,準時開啟收音機,聽單老師講《薛仁貴徵東》,也是一種美好的享受。不過有沒有注意到,薛仁貴是唐朝人,離今天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而我前面寫的是“數百年來”,這其實並沒有錯,因為人們熟悉的,並不是真實歷史中的那個薛仁貴,而是後世改編過的薛仁貴,當然,只是改編,還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自然名字沒錯......
前兩週我們已經大致講過薛仁貴的生平事蹟,在這裡稍微總結一下。
根據兩唐書記載,薛仁貴確實是驍勇善戰的當世名將,他武藝之強被好幾位唐朝皇帝認可,在征討高句麗、鐵勒九姓時,薛仁貴戰功卓著、加官進爵。在擔任安東都護、流放象州時,他愛民如子、除暴安良,造福一方,正因為此,“高麗士眾欣然忘亡”,薛將軍人品太好了,以致高句麗百姓都忘了亡國之痛;後來薛仁貴去世,象州百姓感其恩德,替他在當地造了衣冠冢,表達深深的懷念之情。
縱使如此,但薛仁貴絕非完美無缺,他也有過劣跡。比如打鐵勒時活埋放下武器的降兵,打完仗又“取所部為妾,多納賕遣,為有司彈劾,以功見原。”趁機給自己納了個妾,還收受賄賂,中飽私囊,財色兼得,被有關部門彈劾,最終功過相抵,免於處罰。咸亨元年在青海大非川,面對吐蕃的四十萬大軍,薛仁貴幾乎全軍覆沒,後來又犯事流放象州。由此可見,他並非像小說裡那樣,完全就是正面形象,他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打過敗仗,其實這是正常的,世上哪有完美無缺的人呀,人不總得有點錯。當然,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薛仁貴的劣跡、敗仗,在小說中是隻字不提的,被選擇性無視,除非看了正史,否則不大可能會注意到這些。
後人為什麼要神話薛仁貴?
目前所知的,最早一部關於薛仁貴傳說的作品,應該是元朝初年的話本《薛仁貴徵遼事略》,它誕生的年代離唐初已經有五六百年了。 主要劇情是薛仁貴在夫人柳氏的勸說下,加入李世民的東征大軍,上瞞天過海之計,屢建奇功。可是絳州兵馬總管張士貴嫉賢妒能,將功勞據為己有,並暗害薛仁貴。最終在尉遲恭、徐茂功等人的明查下,真相大白,之後薛仁貴又因為擒獲敵將葛蘇文,再立戰功,最終被李世民加官進爵。
而在元雜劇《薛仁貴》中,薛仁貴是主動要求參軍的,父親也力挺兒子,希望他能光宗耀祖;後來被張士貴暗害,徐茂公便考核兩人,要他們在轅門比武,結果張士貴一箭不中,薛仁貴三箭全中,差距明顯,朝廷因此將張士貴革職,封薛仁貴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功成名就後,薛仁貴不禁思念起了家中的父母、妻兒,徐茂功得知後,稟明天子,讓他衣錦還鄉,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薛仁貴,最終薛家上下都得到封賞,全劇在大團圓中落幕。
1反抗壓迫的榜樣
俗話說得好,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後人美化薛仁貴的形象,並非突發奇想,而是為了表達某種現實的需要。薛仁貴的身份是個武將,生前多次與少數民族軍隊交手,只在大非川敗過一次,總體來看是位常勝將軍,不可多得的將才。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統一王朝,被征服的漢人、南人處於被歧視的地位;科舉制度更是一度被停止,讀書人被稱為“臭老九”,地位僅高於乞丐。面對蒙古貴族的壓迫,人們渴望世間再出一個薛仁貴,率領威武之師推翻蒙古人的政權,使百姓遠離民族壓迫。
明朝時,北方邊境不寧,先有蒙古,後有滿清,滿蒙鐵騎入塞使人民飽受塗炭之苦,不少人一夜之間傾家蕩產;清朝時,中國再度被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近代面對咄咄逼人的列強,更是引發了亡國滅種的擔憂。 家貧思孝子,國危思良將,改編後的薛仁貴戰無不勝、英勇無敵,這樣的形象自然很得人心,在抗爭中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
(薛仁貴故里)
2一樣的出身
自從喜劇《萬萬沒想到》播出後,王大錘的夢想經常成為人們調侃的談資:“不用多久,我就會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其實金錢、地位、美女,不光是大部分現代男人夢寐以求的,古代男人也例外不了。對比下元雜劇《薛仁貴》中主人公的經歷,便會發現薛仁貴確實得到了王大錘幻想得到的東西。參軍前,薛仁貴只是一介草民,後來憑藉自己的本事,獲得最高統治者的信任,被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有了地位;後來全家又得到了皇帝的封賞,有了錢;徐茂公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迎娶宰相之女,大家閨秀,完美實現了屌絲逆襲。
對於底層的芸芸眾生來說,他們也渴望像薛仁貴一樣,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脫貧、功成名就。可是由於惡劣的家庭經濟環境、卑微的出身,許多人的命運往往在出生時就已註定,整整一輩子,都累死累活,在溫飽線上掙扎,飛黃騰達對於他們來說,顯得有心無力。
貧困的家庭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窮,往往還有見識的狹隘、交際圈的窄小,第一代窮,二代、三代跟著窮,看不到頭的延續下去。縱使有科舉考試,縱使能立軍功,可並不是每個人都讀得起書,就算有機會讀,還要看天分,還要面對競爭,每省的錄取名額有限,未必能透過考試,范進中舉發瘋是有道理的。上戰場更是面臨生命危險,戰死沙場是很正常的,而且軍隊中的水很深,沒有關係、沒人提攜也不好升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人想要的,可夢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能做到的只是少數。在階層固化的社會,底層百姓以薛仁貴為榜樣,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渴望改變命運、實現人生價值。
3衣錦還鄉與大團圓
有了地位、女人還不算,薛仁貴最後還衣錦還鄉,與家人大團圓,這就更符合華人的傳統觀念了。項羽率兵殺到咸陽後,有人勸他定都關中,可項羽不願意,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後來劉邦平定黥布,路過沛縣,迴歸鄉里,唱《大風歌》,所以事業有成後,榮歸鄉里是有傳統的。中國古代是個農業社會,過著定居生活,不像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許多人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到頭在同一塊土地上辛勤勞作,往往一干就是一輩子,生前從土地獲得維持生計的糧食,死後長眠於黃土之中。因此,對土地、對家鄉有著深深的熱愛與眷戀,不管走的多遠,都無法忘記生養自己的家鄉。
團圓就更好理解了,古代生活條件艱苦,好多人能混碗飯吃就不錯了,遇到疾病、天災、戰亂,幾乎朝不保夕,團圓團圓,少一個人就不圓,所以要祈求家人平平安安,不發生意外。你看薛仁貴還鄉時,家裡父母健在,試想十多年過去了,小說裡的薛仁貴也三十多了,古代醫療條件欠佳,薛家的生活水平又低下,父母中有人亡故也是正常的吧,作者完全可以參考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一個悲劇的結局收尾。可是作者沒有這樣,是為了符合讀者對團圓的期待。要是結局把觀眾“虐’的太深,恐怕不會有太多人願意看了。
薛仁貴的家人:薛丁山查無此人
說唐朝貞觀年間,在李世民的勵精圖治下,大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日,李世民忽然做夢,夢見自己孤身一人,在野外行圍打獵;打著打著,忽遇一人,頂金盔,披金甲,相貌兇惡,要求李世民寫降書。交手過後,李世民敵不過,拔腿就跑,本想進山口將對方甩掉,未曾想走進絕路:前方竟是條河。更糟糕的是,李世民的馬還陷入了河中的淤泥裡,動彈不得。千鈞一髮之際,只見一穿白小將, “威風凜凜,相貌堂堂,年紀也就在二十二三歲左右,手中端著一條方天畫戟”,與敵方鬥了五六個回合,殺退敵人。
(薛仁貴故里)
多虧有小將相助,唐太宗撿回一條老命,自然感恩戴德,想知道恩人名諱。可是小將比較高冷,賣了個關子,沒有直接將名字相告,說有四句詩,要是主公能猜到,他的名字和家鄉就明白了。
“家住遙遙一點紅,飄飄四下影無蹤。三歲孩童千兩價,保主跨海去徵東。”
說完,水中鑽出條大龍,小將連人帶馬跳入龍口,瞬間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夢醒後,藏頭詩言猶在耳,李世民不解其中奧秘,求教於徐茂公。徐茂公聰明無比,一下子就猜出來了:“遙遙”,比喻太陽,一點紅,說明快下山了,日薄西山,不就寓指山西?還有,他跳的的是龍口,而山西不正好有個地方叫龍門?鯉魚跳龍門,所以他的籍貫必是山西龍門!
李世民一聽,可以啊!徐王兄博聞強識,這都猜的出來。那麼問題來了,龍門這地方也不小,茫茫人海,不好找啊,怎麼樣也得知道他姓甚名誰吧?徐茂公說不急,且聽我繼續解釋。第二句,明顯寫的是隆冬時節降下的瑞雪,在天空飄零,落地後融化消逝,而“雪”又與“薛”讀音相近;第三句,“孩童千兩”,“孩童”相當於“人”,“千兩”就是“貴”的意思,連起來,他就叫薛人(仁)貴。so ga!原來如此!唐太宗恍然大悟,趕緊去找朕的應夢賢臣!
這便是《薛仁貴徵東》中男主薛仁貴的出場,他的形象是一位穿白袍的將領,在古代小說中,年少有為的將領一般穿白袍,類似的,趙雲、岳飛也穿過。從這一小段故事可以看出,薛仁貴武藝高強、忠勇無比,在關鍵時刻救駕;退場時,又連人帶馬進入龍口,神乎其神,與凡夫俗子相異。讀完後會給人一種感覺:好像薛仁貴遇見唐太宗,是命中註定的事情。
真實的薛仁貴:絕非完美無缺
數百年來,薛仁貴的英雄形象逐漸為老百姓熟知,他的事蹟,出現在小說家的文字裡,出現在戲曲演員的唱詞裡,出現在單田芳、劉蘭芳的評書裡,幾十年前,準時開啟收音機,聽單老師講《薛仁貴徵東》,也是一種美好的享受。不過有沒有注意到,薛仁貴是唐朝人,離今天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而我前面寫的是“數百年來”,這其實並沒有錯,因為人們熟悉的,並不是真實歷史中的那個薛仁貴,而是後世改編過的薛仁貴,當然,只是改編,還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自然名字沒錯......
前兩週我們已經大致講過薛仁貴的生平事蹟,在這裡稍微總結一下。
根據兩唐書記載,薛仁貴確實是驍勇善戰的當世名將,他武藝之強被好幾位唐朝皇帝認可,在征討高句麗、鐵勒九姓時,薛仁貴戰功卓著、加官進爵。在擔任安東都護、流放象州時,他愛民如子、除暴安良,造福一方,正因為此,“高麗士眾欣然忘亡”,薛將軍人品太好了,以致高句麗百姓都忘了亡國之痛;後來薛仁貴去世,象州百姓感其恩德,替他在當地造了衣冠冢,表達深深的懷念之情。
縱使如此,但薛仁貴絕非完美無缺,他也有過劣跡。比如打鐵勒時活埋放下武器的降兵,打完仗又“取所部為妾,多納賕遣,為有司彈劾,以功見原。”趁機給自己納了個妾,還收受賄賂,中飽私囊,財色兼得,被有關部門彈劾,最終功過相抵,免於處罰。咸亨元年在青海大非川,面對吐蕃的四十萬大軍,薛仁貴幾乎全軍覆沒,後來又犯事流放象州。由此可見,他並非像小說裡那樣,完全就是正面形象,他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打過敗仗,其實這是正常的,世上哪有完美無缺的人呀,人不總得有點錯。當然,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薛仁貴的劣跡、敗仗,在小說中是隻字不提的,被選擇性無視,除非看了正史,否則不大可能會注意到這些。
後人為什麼要神話薛仁貴?
目前所知的,最早一部關於薛仁貴傳說的作品,應該是元朝初年的話本《薛仁貴徵遼事略》,它誕生的年代離唐初已經有五六百年了。 主要劇情是薛仁貴在夫人柳氏的勸說下,加入李世民的東征大軍,上瞞天過海之計,屢建奇功。可是絳州兵馬總管張士貴嫉賢妒能,將功勞據為己有,並暗害薛仁貴。最終在尉遲恭、徐茂功等人的明查下,真相大白,之後薛仁貴又因為擒獲敵將葛蘇文,再立戰功,最終被李世民加官進爵。
而在元雜劇《薛仁貴》中,薛仁貴是主動要求參軍的,父親也力挺兒子,希望他能光宗耀祖;後來被張士貴暗害,徐茂公便考核兩人,要他們在轅門比武,結果張士貴一箭不中,薛仁貴三箭全中,差距明顯,朝廷因此將張士貴革職,封薛仁貴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功成名就後,薛仁貴不禁思念起了家中的父母、妻兒,徐茂功得知後,稟明天子,讓他衣錦還鄉,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薛仁貴,最終薛家上下都得到封賞,全劇在大團圓中落幕。
1反抗壓迫的榜樣
俗話說得好,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後人美化薛仁貴的形象,並非突發奇想,而是為了表達某種現實的需要。薛仁貴的身份是個武將,生前多次與少數民族軍隊交手,只在大非川敗過一次,總體來看是位常勝將軍,不可多得的將才。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統一王朝,被征服的漢人、南人處於被歧視的地位;科舉制度更是一度被停止,讀書人被稱為“臭老九”,地位僅高於乞丐。面對蒙古貴族的壓迫,人們渴望世間再出一個薛仁貴,率領威武之師推翻蒙古人的政權,使百姓遠離民族壓迫。
明朝時,北方邊境不寧,先有蒙古,後有滿清,滿蒙鐵騎入塞使人民飽受塗炭之苦,不少人一夜之間傾家蕩產;清朝時,中國再度被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近代面對咄咄逼人的列強,更是引發了亡國滅種的擔憂。 家貧思孝子,國危思良將,改編後的薛仁貴戰無不勝、英勇無敵,這樣的形象自然很得人心,在抗爭中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
(薛仁貴故里)
2一樣的出身
自從喜劇《萬萬沒想到》播出後,王大錘的夢想經常成為人們調侃的談資:“不用多久,我就會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其實金錢、地位、美女,不光是大部分現代男人夢寐以求的,古代男人也例外不了。對比下元雜劇《薛仁貴》中主人公的經歷,便會發現薛仁貴確實得到了王大錘幻想得到的東西。參軍前,薛仁貴只是一介草民,後來憑藉自己的本事,獲得最高統治者的信任,被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有了地位;後來全家又得到了皇帝的封賞,有了錢;徐茂公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迎娶宰相之女,大家閨秀,完美實現了屌絲逆襲。
對於底層的芸芸眾生來說,他們也渴望像薛仁貴一樣,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脫貧、功成名就。可是由於惡劣的家庭經濟環境、卑微的出身,許多人的命運往往在出生時就已註定,整整一輩子,都累死累活,在溫飽線上掙扎,飛黃騰達對於他們來說,顯得有心無力。
貧困的家庭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窮,往往還有見識的狹隘、交際圈的窄小,第一代窮,二代、三代跟著窮,看不到頭的延續下去。縱使有科舉考試,縱使能立軍功,可並不是每個人都讀得起書,就算有機會讀,還要看天分,還要面對競爭,每省的錄取名額有限,未必能透過考試,范進中舉發瘋是有道理的。上戰場更是面臨生命危險,戰死沙場是很正常的,而且軍隊中的水很深,沒有關係、沒人提攜也不好升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人想要的,可夢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能做到的只是少數。在階層固化的社會,底層百姓以薛仁貴為榜樣,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渴望改變命運、實現人生價值。
3衣錦還鄉與大團圓
有了地位、女人還不算,薛仁貴最後還衣錦還鄉,與家人大團圓,這就更符合華人的傳統觀念了。項羽率兵殺到咸陽後,有人勸他定都關中,可項羽不願意,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後來劉邦平定黥布,路過沛縣,迴歸鄉里,唱《大風歌》,所以事業有成後,榮歸鄉里是有傳統的。中國古代是個農業社會,過著定居生活,不像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許多人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到頭在同一塊土地上辛勤勞作,往往一干就是一輩子,生前從土地獲得維持生計的糧食,死後長眠於黃土之中。因此,對土地、對家鄉有著深深的熱愛與眷戀,不管走的多遠,都無法忘記生養自己的家鄉。
團圓就更好理解了,古代生活條件艱苦,好多人能混碗飯吃就不錯了,遇到疾病、天災、戰亂,幾乎朝不保夕,團圓團圓,少一個人就不圓,所以要祈求家人平平安安,不發生意外。你看薛仁貴還鄉時,家裡父母健在,試想十多年過去了,小說裡的薛仁貴也三十多了,古代醫療條件欠佳,薛家的生活水平又低下,父母中有人亡故也是正常的吧,作者完全可以參考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一個悲劇的結局收尾。可是作者沒有這樣,是為了符合讀者對團圓的期待。要是結局把觀眾“虐’的太深,恐怕不會有太多人願意看了。
薛仁貴的家人:薛丁山查無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