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尋蹤

    如果真正強大,那麼局勢應該逆轉過來,唐朝打得吐蕃和南詔丟盔棄甲。輪到唐朝丟盔棄甲時,已經進入衰退期。

    一般認為,盛唐是指立朝到唐玄宗“安史之亂”之間的這段時期。那時的唐朝處於鼎盛,不僅沒人敢惹,還到處開疆拓土,牛到什麼地步?太宗時不用說,天下皆服號稱“天可汗”,這意味著唐朝穩居天下老大,而且周邊各國都是發自內心的臣服。他們知道,頑抗到底只會讓自己滅亡。

    在唐高宗李治時,因為北韓半島的百濟欺負大唐的小弟新羅,被警告後仍然我行我素,李治一怒之下派蘇定方滅了百濟,把國王、太子一行58人獻俘於洛陽則天門(後避諱武則天改為應天門)。唐皇李治威風凜凜的站在高大雄偉的城樓上,怒斥百濟的倒行逆施,然後非常大度的釋放,當然了這是在百濟國王認錯賠罪的前提下。

    然而在安史之亂後,唐朝遭受重創,連玄宗李隆基都被迫下野,此時唐朝已非昔日盛唐。在動亂期間,吐蕃甚至一度攻入長安。

    在大唐西南部是南詔國,這個國家也是在唐玄宗支援下建立起來的。該地區原本六詔(王),位於最南邊的是蒙舍詔。因為其他五詔老是被吐蕃威脅欺壓,不得已經常叛唐歸附吐蕃,相比之下蒙舍詔立場鮮明,一直擁護大唐,因此得到玄宗青睞。

    738年,玄宗封蒙舍詔頭領皮邏閣為雲南王,允許其合併六詔為南詔國。

    南詔雖已立國,但還是有唐朝官員開府監督的,當時的雲南太守張虔陀胡作非為,對南詔太子閣邏鳳勒索並且言語侮辱,而且上表汙衊,致使閣邏鳳被迫反水,殺了張虔陀還搶了大唐在雲南的地盤。

    天威震怒,派了八萬大軍討伐,當時閣邏鳳也很後悔,答應賠罪並歸還土地。不過領軍大將鮮于仲通不允,結果唐軍戰敗八萬死了六萬。第二次又派了七萬大軍攻打南詔,全軍覆沒。沒等後續軍事行動展開,安史之亂爆發,忙於平亂的唐朝再也無力管南詔的事了。

    閣邏鳳叛唐實非出於本心,把大唐得罪狠了,只能投靠吐蕃,並被吐蕃冊封為兄弟之國。閣邏鳳就此事立“南詔德化碑”表明心跡,記載事情原委,並對手下說道:“他日若有唐使前來,一定讓使者看到,我雖附吐蕃,可是心仍在大唐啊!”

    不過千錯萬錯上了賊船不好下,到了唐中期代宗時期,名將李晟大破南詔吐蕃聯軍,吃了敗仗的吐蕃惱羞成怒,把氣都撒給了南詔,將其由兄弟之國降級為臣屬之國。

    南詔的日子也不好過,跟著吐蕃對抗唐朝,亦使自身國力大損,到了十幾歲男子當兵女人下地耕種的程度,還要遭受吐蕃重稅的剝削,以至逐步衰落下去。

    因此唐朝並非總是被吐蕃、南詔打得丟盔棄甲那麼不堪,而是互有勝負的對峙狀況。在應對鄰邦的戰績上,大唐總體表現還是相當過關的。

  • 2 # 飛奔而來的橙子

    一個大國對付一個小國和兩個大國之間的戰爭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強大的唐朝被小國打敗呢?我來舉個例子說明,很好理解。

    美國強不強大,恐怕沒人否認現在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在二戰後,美國失敗了多少次?

    北韓戰爭,美國沒有勝利,那時候的中國和北韓可並不強大。

    其後的越南戰爭,美國也沒勝利,越南同樣是個小國。

    此外還有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敘利亞戰爭、巴拿馬戰爭,等等。非常之多。這些戰爭中,美國有的勝利了,有的失敗了。

    以美國的強大,所有戰爭都應該勝利,為什麼會失敗了那麼多次呢?

    要知道,一個強大國家與一個弱小國家的戰爭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國與國的戰爭,弱小國家被入侵當然是全民皆兵,舉全國之力來抵抗入侵,但是強國卻不會舉全國之力侵略小國,戰爭只是強國不算大的事,最起碼不會佔用社會資源,不會像一戰二戰那樣進入戰時體制。

    簡單來說,強國沒有盡全力。

    這就給了小國機會。

    在古代,強國與弱國的兵力、技術差距有多大呢?唐朝不也是靠著兩條腿行軍嗎?強大的唐朝也沒有機械化裝備,戰爭也是主要靠人命去堆。

    所以說,古代的強國與弱國的差距比現在小多了。美國與小國的戰爭,制空權制海權從來都是在美國手裡,這是多麼大的優勢,即使是這樣也沒有保證美國次次贏,更別說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了。

    在唐朝沒有舉全國之力對付一個國家的情況下,小國的勝率還是挺高的。

    還有一個原因,對於邊境地區,朝廷實行的是羈縻政策,其實並不是十分關心,只要這些小國不鬧事,就好生招待,鬧事,也不會大舉進兵。打一場仗代價那麼高,還沒有什麼回報,中央怎麼會上心呢?不論是南詔還是吐蕃,都是荒涼之地,沒什麼油水,打仗也只是意思一下,朝廷也不太在乎勝負。他們給朝廷的壓力比起北方遊牧民族來差多了。

  • 3 # 歷史其實很狗血

    作為一個大唐的超級粉絲,我代表大唐說幾句吧。首先地處西南的南詔每次鬧事,都挑大唐與吐蕃開戰的時候,而且往往是撈一把就走。

    當大唐抽出身來討伐南詔的時候,它又百般示好,表示願意臣服,弄得大唐一點脾氣沒有。

    所以南詔我就不詳細展開了,大唐如果調名將和精銳部隊跟南詔認真打,南詔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反倒是吐蕃與大唐同時誕生、同時崛起,相愛相殺200多年,對大唐威脅極大,確實值得說說彼此間戰況。

    唐太宗時期:吐蕃被無情碾壓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之前唐朝與吐蕃沒有激烈交戰,直到這一年七月乙亥,吐蕃在打敗党項之後,開始入寇松州。

    隨後,唐太宗對吐蕃重兵出擊,“(八月)壬寅,以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甲辰,以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左領軍將軍(一說右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督步騎五萬擊之”(《資治通鑑》)。

    牛進達作為唐軍的先鋒,率軍首先與吐蕃軍交戰,“吐蕃攻城十餘日,進達為先鋒,九月,辛亥,掩其不備,敗吐蕃於松州城下,斬首千餘級”(《資治通鑑》)。

    此時唐軍主力還沒有投入戰鬥,而僅僅是唐朝先鋒一次夜襲,就能打出這樣的戰績。確實令吐蕃松贊干布大懼。

    於是他退兵謝罪,還退出了党項、青海吐谷渾、白蘭羌等地。此後吐蕃松贊干布對唐朝很恭敬,並且派使者帶厚禮求親,唐太宗才把文成公主嫁給了他。吐蕃就此稱臣於我大唐。

    唐高宗與武則天時期:吐蕃強勢崛起

    唐高宗前半段用兵於北韓半島、中亞,唐軍攻滅了西突厥國、百濟國、高句麗國等,唐高宗忽視了對吐蕃的壓制。吐蕃趁機在唐高宗前期吞併整合了青海吐谷渾、白蘭羌,實力大幅上升。

    唐高宗後半段以及武則天時期,唐軍3次進攻並且攻入青藏高原之後失敗。(這3次分別是大非川之戰、青海湖之戰即承風嶺之戰、素羅汗山之戰。)

    失敗的原因主要有3點: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大大削弱了大唐的戰力與補給

    大唐內訌(如武則天害死王方翼等優秀將領)

    吐蕃出了一個絕世名將——論欽陵

    但反過來,吐蕃3次進入西域安西地區,我大唐雖然沒有太宗時那麼強勢,卻也每次都很快就打回了。(670年,吐蕃陷安西;673年,安西復歸於唐;678年,吐蕃取龜茲等四鎮;679年,唐將崔知辯率軍擊吐蕃,佔領龜茲、硫勒等四鎮;687年-689年,武則天削減安西防務,吐蕃趁機進佔安西四鎮;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再次佔據安西四鎮。)

    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前後兩重天

    安史之亂前,勵精圖治的唐玄宗開元年間,國力鼎盛,也湧現了一批如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將,他們指揮唐軍多次大勝吐蕃軍,有的殺數萬吐蕃軍,有的消滅更多吐蕃軍,有的開拓疆土,攻佔青海湖周邊、青海東南部、青海東部等地,在東邊將戰線推到青海湖以西,打的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吐蕃西北將吐蕃趕出小勃律、大勃律,從東到西北全面壓制吐蕃。

    安史之亂後,大唐把精銳的邊防軍都撤回了中原,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將先後死於內鬥。於是吐蕃趁機佔領了青海湖周邊、隴右、河西,甚至一度攻佔長安。直到名將郭子儀聯合回紇汗國的兵馬發動反攻,大唐才得以收復首都。

    吐蕃在公元790年以後更是佔領了整個西域,把版圖擴大到了極限。但就算吐蕃當時國力鼎盛而大唐實力大不如前,郭子儀、崔寧、渾瑊、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大唐將領依然指揮唐軍在長期交戰裡多次大勝吐蕃軍,消滅數十萬吐蕃軍。

    晚唐時期:難兄難弟,反倒太平

    九世紀中期,吐蕃達到了自身擴張的極限後,國內的宗教、權貴衝突和奴隸反抗此起彼伏,難以繼續長期用兵。而大唐則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黨爭不斷,也急需緩和與吐蕃的關係。

    於是在唐憲宗去世後,筋疲力盡的唐蕃雙方於公元822年第八次會盟,激烈的對抗狀態基本結束。

    再後來大唐又出了個名將張議潮,把吐蕃佔去數十年的北庭(西域東部)、河西、隴右,通通歸附於唐朝。

    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朝內外交困先滅亡了。而到了公元907年,大唐也亡於內訌。就這樣兩個一輩子的宿敵,200多年的恩怨情仇也化作了歷史的塵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十萬存銀行一年有多少錢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