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古今注

    蜀漢的滅亡有著許多原因,比如人口數量、地理位置、蜀中內耗、人心向背等等,但我以為歸根結底是因為蜀漢綜合國力太弱。下面我們就以這些原因慢慢分析

    人口及地理

    對於蜀地我相信大家都聽過李白的《蜀道難》,這首詩雖然有些誇張的成分,但也從側面表現出蜀地獨特的地理環境。而在這種崇山峻嶺,交通十分不便的地方,也就有了人口短缺的問題。天府之土,守者守矣,要想攻取中原,難遇上青天,他的地理位置也從根本上限制了他的戰爭能力。在這兩點上,曹魏集團就顯得比吳蜀有很大的優勢,魏國所佔的位置多是富饒之地,人口自然比蜀吳要多,那麼實力也就比吳蜀要強,簡單的總結一下就是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人口吳蜀不能居其半。

    人心向背,根基不穩

    劉備以漢室自居而建立的,可當時天下興復漢室時機已過。劉備在奪取益州後在對待益州本土勢力時一直都是採取打壓的態度,而在蜀漢的發展中益州本土勢力態度就顯得有些冷漠,那麼蜀漢政權的基礎就顯得有些不穩,但由於諸葛亮在時,以出色的政治能力和治國理念,在這個問題上顯得不是特別突出,諸葛亮去世後,由於卻少一個勢力的結合點,蜀漢政權可以說得不到當地世家的支援,而由於當時社會的性質,決定世家對於資源的掌握比普通百姓要更有優勢。這也就從側面再次降低了蜀漢的綜合實力,尤其是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戰的大敗,不僅使蜀漢百姓多有怨言,還大大降低了蜀漢的地盤和人口,這對於蜀漢政權無疑是雪上加霜。

    人才凋零,內耗不斷

    蜀漢政權內派系林立,摩擦不斷,尤其是諸葛亮去世後,就立刻引發了魏延、楊儀、蔣琬等人的相位之爭。當然這場爭奪的結果是魏延以謀反罪誅滅三族,才幹超群的楊儀遭到流放,這對實力較弱的蜀漢無疑又是一次重大損失。要知道蜀漢的人才一直都是不如曹魏的,尤其是諸葛亮等人去世後,在人才方面就顯得更加突出,加上內耗,蜀國的實力就又要打一個折扣。

    諸葛獨政,架空皇權,主張北伐,耗盡國力

    諸葛亮相信大家都知道,我認為諸葛亮在蜀漢政權裡,最大的亮點不是北伐,而是治國,當然他的治國也是為了北伐。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在治理蜀國方面做的比吳魏要好許多,他積極鼓勵農民屯田,減免農民大部分稅收,保護農民土地所有,防止土地被地主剝削,為農民提供各種屯田便利,把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相信三國裡蜀地的百姓是比較幸福的,他們種地不僅有國家的支援,而且稅收還很低,這無疑極大的提高了農民幸福度和種地的積極性。

    諸葛亮做事事必躬親這在當時是相當難得的,但也正是這種大權獨攬,導致皇權被完全架空,執政但不篡位,國家領導大權由皇帝轉移到丞相手裡,也就是所為的“虛君實相”,也就是這種虛君實相加速了蜀漢的滅亡。當然我們不能完全否定蜀漢這種權利分配,恰恰相反這種制度可以說是當時蜀漢最好制度,但他無法解決的問題重要在於,缺少民主基礎,缺失勢力結合點。相的產生只能由前任指派,但這種指派缺少了民主基礎,無法信服眾人,這也就導致在諸葛亮死後矛盾突出,蜀國內部立即就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相位爭奪戰。其次就是這個結構弱化了皇權,諸葛亮死後在文武之間卻少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結合點,這也就導致了政權分裂,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加強皇權,二是民主選舉,但這在當時都是無法做到的。

    再有就是諸葛亮提倡的北伐政策,從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內部矛盾,而且從根本上削弱了蜀國國力,北伐戰爭從一提出來時,就曾經遭到了以李嚴等人為首的阻止,而北伐戰爭消耗巨大也無疑再次加速蜀國的滅亡。當然這也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北伐找死,不北伐等死,這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而歷史上諸葛亮以弱伐強,卻是做的比較出色,他牽制了魏國的發展,又從一定程度上又延長了蜀國的滅亡,但還是無法改變蜀國的滅亡。

    劉禪軟弱,政策失誤,陳祗亂政,黃浩弄權

    姜維在諸葛亮死後,繼續北伐,這個政策首先本身就是錯誤的,諸葛亮北伐是從全域性考慮,而姜維則是從軍事考慮,這兩者有著天壤之別。許多人都以為執掌蜀漢政權後期的人是姜維,實際並非如此,陳祗的軍方地位雖然不如姜維,但他的政治地位卻遠遠高出姜維,在董允死後,他結交宦官黃浩,對劉禪投其所好從而受到劉禪的喜愛,不久就掌握了蜀漢大權,而陳祗掌權期間無視宦官干涉朝政,而在陳祗死後黃浩弄權,多盡讒言,蜀漢最終以劉禪的投降而結束,可以說在蜀漢滅國上陳祗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可劉禪呢,將陳祗當作忠臣,甚至在陳祗死後追封為忠侯,竟然將陳祗地位提到與諸葛亮並立,讀史如此,不得不由人感嘆。

  • 2 # 毛疙瘩5

    先從曹操,孫權,劉備,的性格來說,曹操厚而黑,愛才如命愛將如寶,賞罰分明。恩威並施。會拉攏人,黑的也夠狠,威逼漢獻帝,必死伏皇后,也算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劉備厚而不黑,最主要的是劉阿斗文不成,武不成,沒有治國之才。沒有鞏固的根據地,東奔西走。孫權因佔的地理位置好,缺乏雄才大略,也沒有選定好接班人相對的來說曹操雄踞中原,戰略儲備充足,兵源,糧食,兵器,不成問題。所以消滅劉備和孫權是遲與早的事。

  • 3 # 廖武昌622

    三國蜀漢的滅亡說起來話長。從根本的原因來講,天下之勢分久必合,這是天下人共同的呼籲聲。動亂帶來的傷害之深不是任何一個地區,民族,團體所能承受的。那由誰來收攏這分崩離析的天下?以當時的形式來看,蜀國確實當不起這個重任。

    當時的蜀國,人口不及曹魏五分之一,經濟和地域更加不能比,雖然佔有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畢竟不能與佔有廣大北方地區的曹魏相比。按照當時十民養一兵的比例,蜀漢和曹魏更加不能相提並論,況且十民養一兵的情形下,平民的生活是異常艱辛的。五丈原之役後,世人評論蜀中民有菜色,為何?窮兵黷武之故也。

    反觀當時的曹魏,不僅人口眾多,地域廣大經濟實力強,更是從東漢的手中繼承了正統,至少從法統上說起是正統,道統上的輿論也不輸於蜀,吳。道統上更多計程車人希望承擔天下一統的大任的是曹魏,而不是蜀,更不會是吳。

    我們讀三國的時候,同情蜀漢的心理更多是被作者帶起的,小說就是小說,無法取代正史。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政治藍圖,或許我們都很欣賞羅貫中筆下描繪的蜀漢政權。但是不得不說,蜀漢的政治藍圖在《三國演義》裡呈現出來的過於理想化,或者接近於綠林模式。比如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情節,很多人扼腕嘆息,唉!要是關羽不拜這蜀漢該如何如何。其實一個蜀漢遠非一個關羽,一個張飛,一個劉備,或者一個諸葛亮就能撐起的。從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政治素養,從小說裡看來,劉關張幾個都顯得有些幼稚,根本玩不過曹操。也許有人會說,劉備也很腹黑啊,對,但是比起曹魏來手段依然幼稚。而從正史看來,諸葛亮也是個難得的政治天才,然而時勢造英雄,英雄推波助瀾促進時代的發展,如果認為一個能人能撐起一個天下,那就錯了。

    要說起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好,或者擁護正統也罷,隨天下人高興三寸不爛一攪。總之站在中央的角度來看,不光是曹操,估計連漢獻帝都會認為那些不服王化者就是反賊,連劉備都是反賊。雖然小說裡不乏漢獻帝寄託希望於劉備的情節,這恐怕都是當事人或者是作者的一廂情願。是,大家都想實現心中的藍圖,都信仰於理想,可惜現實就是那麼殘酷。誰的政治路線更靠譜,誰的勝算就大,那麼擁護中央的曹操會敗嗎?也許會,但是還會有第二個曹操,但絕不會是政治路線走錯了的人,而劉備或許也想走上正確路線,卻沒有機會。

    那麼蜀漢後期呢?該如何呢?不該如何,要麼自願併入曹魏藍圖,少做反抗早早還天下一個太平;要麼少折騰,你過你的安生日子,我過我的小康生活。蜀漢當時就是個小國寡民的模式,聖人求之不得,好好過日子,誰也別惹誰,或許哪天曹魏自動來犯了在軍事動員上還比較找藉口。那麼為什麼蜀漢要瞎折騰呢?這明顯是內部出問題了,對外發動軍事行動不過是為了轉移矛盾。看看當時的形式也知道,蜀漢的政治集團裡荊州集團和成都土著之間確實矛盾重重,各種小團體之間也矛盾重重。那還不得轉移矛盾重心,轉移民眾視線?顯然對北方發動軍事行動是最好的選擇。可惜這樣一來就是逆勢而動了,焉能不敗?

    蜀漢後期諸葛亮執政的短短十幾年內連續六次發動北伐,到姜維的時候更加過份,短短十幾內九次北伐。試問?那個小國能承受?自取滅亡爾。

    拋開這些分析不說,單單分析蜀漢的人才儲備吧。蜀漢的人才儲備狀況如何呢?答案是不怎麼樣。確實是啊,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嘛。從劉備白帝城託孤就已經看得出來蜀漢滅亡的伏筆。無人可託了,單單託給一個孔明。這人哪,最怕就是明知是千斤重擔還要一個人硬扛,誰都不是三頭六臂,鐵背銅腰。這一託孤直接逼得諸葛亮累死,沒累死的時候逮著個狸貓當猛虎哦,結果才有揮淚斬馬謖。馬謖這個人先主明確告誡,言過其實,不可託大任也。諸葛亮為何不聽?無人可用也。也許會有人說,誰說無人可用?魏延呢?不好意思,這涉及到內部矛盾。國小民寡,勢微力小,尚且內鬥不止,自取滅亡。為何一個趙雲死了諸葛亮大哭,張苞摔死了諸葛亮吐血,一個孟達一封信飛來表明心跡要回歸蜀漢諸葛亮會激動,國小民寡才會倍加覺珍惜也。反觀當時的曹魏,幾乎隨便拉出一員都可獨擋一面,高下立判也。

    過小民寡,勢小力微,內部矛盾解決不了只能轉移視線,沒有人才儲備,窮兵黷武不注重內部發展,缺乏臥薪嚐膽的舉動,蜀漢不敗,那作者只能篡改歷史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班族如何一次性透過中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