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迅速發展的外賣行業
首先從外賣行業的發展歷程來分析外賣垃圾的產生情況。他提到,從2015年開始外賣行業才正式崛起,時間不長,距今4年多時間。但是在這4年多的時間裡,外賣行業有了一個非常迅速的增長。從可能一開始只有幾百,幾千幾萬使用者的行業,到現在已經成長成為了擁有幾億使用者的一個巨大市場。
從資料方面來講,他引用了根據艾媒諮詢出具的行業報告,截止到2018年,全國的外賣使用者已經增長到了3.58億。這個數字可能是個保守數字。整個外賣市場到2018年,已經突破了2400億的大關,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穩定的增長期,之前的外賣市場都是以20%-30%的速度在逐年遞增。現在速度稍有放緩,據估計到明年或者說到2019年底就會超過3000億的大關。
2
數量龐大的外賣垃圾
根據上述行業市場規模,如果每份外賣訂單價格為20元,那麼2018年,全國總計賣出120億份外賣,也就是每天由各大外賣平臺銷售出去的外賣數量為3287萬份。
根據亦興的瞭解,據某環保組織統計,每份外賣中至少有三個一次性的塑膠餐盒,那麼簡單來看,每天至少就有9600多萬個,也就是將近有一億個餐盒,每天透過外賣平臺送到消費者的手裡面。從重量的角度統計,一個外賣餐盒平均重量為40~50g,每份外賣垃圾中包含餐盒、廚餘及餐具等其他東西,一共200g左右,那每天賣出的近1億外賣將產生近6400噸垃圾。與當前全國每天的生活垃圾產量(48萬噸左右)相比,外賣垃圾佔全國生活垃圾總重量的1.5~2%。上述估算只是全國的平均數字,從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及其他一線及二線城市來看,這個比例應該更高一些。
研究外賣垃圾問題,他們曾經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跟一個寫字樓下的拾荒者進行合作,把他每天從物業收過來的垃圾進行分揀和分選。從最後的結果看,像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在寫字樓中產生的生活垃圾當中,外賣垃圾的重量比例至少能夠達到40%,有的甚至能達到50%。按照體積佔比來看,甚至能夠達到60%-70%,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外賣行業興起之前,這些垃圾是不存在的。
3
外賣垃圾成分有哪些
與拾荒者合作過程中,他們把每一份外賣垃圾進行了拆解,得到了一個外賣垃圾的成分佔比。
從統計中可以看出,外賣垃圾中的主要成分是塑膠和餐餘垃圾,其餘為一些紙張或者外包裝之類的東西。從體積佔比來看,比例最多的是5號塑膠,即聚丙烯,這類塑膠佔比約70%;其他塑膠為PET和PS,PET佔比約10%,PET主要來源是外賣中的飲料瓶及部分外賣餐盒;佔比約5%的PS聚苯乙烯是某些餐盒的主要原料;剩餘成分為餐餘垃圾,體積佔比約15%,但從重量佔比看,可以達到60%-70%。
這裡亦興簡單介紹了一下為何聚丙烯佔比最多,主要是安全和經濟兩方面原因。中國的飲食習慣是比較多湯汁和油脂的,溫度也較高,在這種條件下,只有PP材質的塑膠能保證在120度以下,不會因為溫度而產生毒素的遷移。從經濟角度看,聚丙烯塑膠成本很低,一個500~800mL的塑膠餐盒進貨價為0.8~1元。
從上述外賣垃圾成分種類來看,外賣垃圾並不是全部是有汙染性的東西,其中包含了集中可回收物質。但是否可以有效回收外賣垃圾中的可回收物是不確定的。回收面臨著多方面的問題及挑戰。
4
外賣垃圾的回收困境
關於可回收的問題,亦興提到,從外賣垃圾種類來看,主要包括塑膠的回收和餐餘垃圾的無害化及再利用。但在回收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
清洗乾淨後的塑膠是可以回收的,整個回收步驟包括壓縮打包運輸、破碎、清洗、晾乾、造粒,最後塑膠顆粒可進一步加工為其他塑膠製品,至此完成整個塑膠的回收利用。
但在這個過程中,清洗的步驟中會產生清洗廢水,主要來源於清洗油脂時所加入的碳酸氫鈉和大量的自來水。碳酸氫鈉與油脂發生皂化反應,其產物溶於水中形成汙水,即產生了新的水汙染問題。在目前國內的再生行業體系中,存在較多監管不嚴之處,因此這也成了一個回收過程中的負面效應。
對於餐餘垃圾的處理,在歐美以及日本等國家,大部分是進行集中回收,然後發酵制肥。從具體的工藝上來講,他們一般分為好氧堆肥和厭氧發酵兩種。但華人重油重鹽的飲食習慣給餐餘垃圾發酵制肥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亦興及其夥伴曾經訪問過北京一個非常大的堆肥場。堆肥場的原料來源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餐廳,但是利用發酵制肥工藝生產的肥料價值不大,一個原因是鹽分和油脂量較大,導致堆肥時間增長,效果不好;另一個是,這種肥料質量不統一,成分不好,肥效差。對農民而言,對肥料新增量也不確定,沒有定量的概念。目前,在國內,市政的花草工程或者美化工程會使用一部分這種肥料。
總結來看,外賣垃圾不是一個是不是可以回收,或者應不應該回收的簡單技術問題,理論上是應該也是可以回收的。目前需要做的是提出一個符合現實的回收和處理方案,解決外賣垃圾點餐者的參與,以及回收渠道,和回收處理過程中的汙染控制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在保證不產生負面效應的前提下解決外賣垃圾問題。
5
外賣垃圾的處理現狀
目前除了部分回收公司和社會力量在做一些回收工作外,外賣垃圾大部分還是流向了填埋或者焚燒這個最終處理環節,但是這種白色汙染對環境的危害是很大的。填埋的話,塑膠需要大概300年才能實現有效的降解,而且填埋佔用土地資源嚴重。另一個處理方式是焚燒。最近五年,全國各地都興起了新建垃圾焚燒專案。但是這種潮流到底好不好都還在討論中。個人認為它有節省佔地和產生電能等優點,但是對於運營中的種種問題,產生的環境汙染也是一個重要的爭議點。
對於外賣垃圾,亦興認為,焚燒是一個不太好的選擇。單從焚燒這一化學過程來看,塑膠的焚燒會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包括臭名昭著的二噁英,這種物質的毒性很強,處理也非常困難。另一方面,外賣垃圾中的塑膠是透過一種叫做原包料的東西製作出來的。原包料是直接從石油中提煉後經過處理後製造出來的塑膠。這種原包料不含過多的新增劑,性質也更加穩定,所以符合食品衛生要求,再生價值也較高。因此,將用原包料製成的外賣餐盒直接焚燒是非常浪費的,可以說是暴殄天物。最理想的方式是很好的利用起來,進入到再生環節。這也是亦興他們以後要做的,尋找更加高效、科學、副作用更小的方法處理外賣餐盒。
另一個是按照上海市目前推行的垃圾分類準則該如何處理沒喝完的珍珠奶茶。正確的步驟為:先撕下封口的塑膠膜,倒出珍珠和其他液體殘渣(歸為溼垃圾),然後將塑膠膜和吸管投入幹垃圾桶,最後把塑膠杯洗淨作為可回收垃圾。這一系列操作讓不少人感到麻煩,於是大家開玩笑說,以後在上海連珍珠奶茶都不敢喝了。
主要依靠“個人環保意識”的烏托邦方式或嚴苛處罰手段的“垃圾分類”,能堅持多久?
7月,炙烤模式開啟,氣溫突破40℃,地表超過60℃。與氣溫同時急劇攀升的,還有從上海開始的“垃圾分類”熱度。
在各種關於垃圾分類的網路段子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是充當志願者的上海阿姨對前來扔垃圾的年輕人提出的詢問:“你(扔的)是什麼垃圾?”該問句與網際網路文化的自嘲精神完美契合,於是它被上升為“直擊靈魂深處的拷問
在處罰措施和環保教育並行的大環境下,便捷的外賣變成一件處理起來有些麻煩的事。於是,外賣行業將告別“野蠻生長”、外賣平臺急眼了、消費者不敢點外賣了等聲音出現——似乎下一刻,美團和餓了麼就將被推上絞刑架。
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呢?
2017年,中國就產生了2.1億噸的城市生活垃圾,僅比美國少4800萬噸。而據上海市政府的資料,上海的垃圾處理廠每天處理19300噸幹垃圾和5050噸廚餘垃圾,每天只能收集到3300噸可回收垃圾。據官方的報告,全國物流行業在2016年裡使用了超過130億個聚丙烯塑膠袋以及3.3億卷膠帶,而其中只有不到20%被回收利用。
中國處理垃圾的經驗也會對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畢竟如何處理堆積成山的垃圾並不只是中國才有的煩惱。這也是提高中國的軟實力的方法之一。
採訪了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多位已開始施行或試行垃圾分類的消費者,還走訪了位於產業鏈上游的外賣包裝方面的供應商,試著弄明白垃圾分類對外賣行業的影響,以及將會帶來哪些變革和契機。
一、垃圾分類後,不點外賣了?
網上吐槽說,因為垃圾分類開始不點外賣、不喝奶茶、不吃零食,拒絕額外製造垃圾的“胖友”們,顯然身體還是很誠實的。
“像我們女生平時會點一些外賣,比如奶茶什麼的。以前我喝不完的時候,經常把它直接扔在垃圾桶裡,但是現在垃圾分類實施以後,我會先把裡面的珍珠、布丁、紅豆等,先把它們倒在溼垃圾桶內,然後如果有時間有條件的話,我會把杯子洗乾淨,吸管洗乾淨然後扔在可回收的垃圾桶。”垃圾分類後,便捷的外賣成為麻煩的原因。
7月1日起,上海開始執行“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新規,個人扔錯垃圾最高罰200元。顯然,垃圾分類是一項全國性的工程。全國推廣後,上述點外賣後的困擾,會對外賣平臺、外賣商業產生哪些衝擊?
1
迅速發展的外賣行業
首先從外賣行業的發展歷程來分析外賣垃圾的產生情況。他提到,從2015年開始外賣行業才正式崛起,時間不長,距今4年多時間。但是在這4年多的時間裡,外賣行業有了一個非常迅速的增長。從可能一開始只有幾百,幾千幾萬使用者的行業,到現在已經成長成為了擁有幾億使用者的一個巨大市場。
從資料方面來講,他引用了根據艾媒諮詢出具的行業報告,截止到2018年,全國的外賣使用者已經增長到了3.58億。這個數字可能是個保守數字。整個外賣市場到2018年,已經突破了2400億的大關,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穩定的增長期,之前的外賣市場都是以20%-30%的速度在逐年遞增。現在速度稍有放緩,據估計到明年或者說到2019年底就會超過3000億的大關。
2
數量龐大的外賣垃圾
根據上述行業市場規模,如果每份外賣訂單價格為20元,那麼2018年,全國總計賣出120億份外賣,也就是每天由各大外賣平臺銷售出去的外賣數量為3287萬份。
根據亦興的瞭解,據某環保組織統計,每份外賣中至少有三個一次性的塑膠餐盒,那麼簡單來看,每天至少就有9600多萬個,也就是將近有一億個餐盒,每天透過外賣平臺送到消費者的手裡面。從重量的角度統計,一個外賣餐盒平均重量為40~50g,每份外賣垃圾中包含餐盒、廚餘及餐具等其他東西,一共200g左右,那每天賣出的近1億外賣將產生近6400噸垃圾。與當前全國每天的生活垃圾產量(48萬噸左右)相比,外賣垃圾佔全國生活垃圾總重量的1.5~2%。上述估算只是全國的平均數字,從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及其他一線及二線城市來看,這個比例應該更高一些。
研究外賣垃圾問題,他們曾經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跟一個寫字樓下的拾荒者進行合作,把他每天從物業收過來的垃圾進行分揀和分選。從最後的結果看,像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在寫字樓中產生的生活垃圾當中,外賣垃圾的重量比例至少能夠達到40%,有的甚至能達到50%。按照體積佔比來看,甚至能夠達到60%-70%,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外賣行業興起之前,這些垃圾是不存在的。
3
外賣垃圾成分有哪些
與拾荒者合作過程中,他們把每一份外賣垃圾進行了拆解,得到了一個外賣垃圾的成分佔比。
從統計中可以看出,外賣垃圾中的主要成分是塑膠和餐餘垃圾,其餘為一些紙張或者外包裝之類的東西。從體積佔比來看,比例最多的是5號塑膠,即聚丙烯,這類塑膠佔比約70%;其他塑膠為PET和PS,PET佔比約10%,PET主要來源是外賣中的飲料瓶及部分外賣餐盒;佔比約5%的PS聚苯乙烯是某些餐盒的主要原料;剩餘成分為餐餘垃圾,體積佔比約15%,但從重量佔比看,可以達到60%-70%。
這裡亦興簡單介紹了一下為何聚丙烯佔比最多,主要是安全和經濟兩方面原因。中國的飲食習慣是比較多湯汁和油脂的,溫度也較高,在這種條件下,只有PP材質的塑膠能保證在120度以下,不會因為溫度而產生毒素的遷移。從經濟角度看,聚丙烯塑膠成本很低,一個500~800mL的塑膠餐盒進貨價為0.8~1元。
從上述外賣垃圾成分種類來看,外賣垃圾並不是全部是有汙染性的東西,其中包含了集中可回收物質。但是否可以有效回收外賣垃圾中的可回收物是不確定的。回收面臨著多方面的問題及挑戰。
4
外賣垃圾的回收困境
關於可回收的問題,亦興提到,從外賣垃圾種類來看,主要包括塑膠的回收和餐餘垃圾的無害化及再利用。但在回收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
清洗乾淨後的塑膠是可以回收的,整個回收步驟包括壓縮打包運輸、破碎、清洗、晾乾、造粒,最後塑膠顆粒可進一步加工為其他塑膠製品,至此完成整個塑膠的回收利用。
但在這個過程中,清洗的步驟中會產生清洗廢水,主要來源於清洗油脂時所加入的碳酸氫鈉和大量的自來水。碳酸氫鈉與油脂發生皂化反應,其產物溶於水中形成汙水,即產生了新的水汙染問題。在目前國內的再生行業體系中,存在較多監管不嚴之處,因此這也成了一個回收過程中的負面效應。
對於餐餘垃圾的處理,在歐美以及日本等國家,大部分是進行集中回收,然後發酵制肥。從具體的工藝上來講,他們一般分為好氧堆肥和厭氧發酵兩種。但華人重油重鹽的飲食習慣給餐餘垃圾發酵制肥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亦興及其夥伴曾經訪問過北京一個非常大的堆肥場。堆肥場的原料來源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餐廳,但是利用發酵制肥工藝生產的肥料價值不大,一個原因是鹽分和油脂量較大,導致堆肥時間增長,效果不好;另一個是,這種肥料質量不統一,成分不好,肥效差。對農民而言,對肥料新增量也不確定,沒有定量的概念。目前,在國內,市政的花草工程或者美化工程會使用一部分這種肥料。
總結來看,外賣垃圾不是一個是不是可以回收,或者應不應該回收的簡單技術問題,理論上是應該也是可以回收的。目前需要做的是提出一個符合現實的回收和處理方案,解決外賣垃圾點餐者的參與,以及回收渠道,和回收處理過程中的汙染控制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在保證不產生負面效應的前提下解決外賣垃圾問題。
5
外賣垃圾的處理現狀
目前除了部分回收公司和社會力量在做一些回收工作外,外賣垃圾大部分還是流向了填埋或者焚燒這個最終處理環節,但是這種白色汙染對環境的危害是很大的。填埋的話,塑膠需要大概300年才能實現有效的降解,而且填埋佔用土地資源嚴重。另一個處理方式是焚燒。最近五年,全國各地都興起了新建垃圾焚燒專案。但是這種潮流到底好不好都還在討論中。個人認為它有節省佔地和產生電能等優點,但是對於運營中的種種問題,產生的環境汙染也是一個重要的爭議點。
對於外賣垃圾,亦興認為,焚燒是一個不太好的選擇。單從焚燒這一化學過程來看,塑膠的焚燒會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包括臭名昭著的二噁英,這種物質的毒性很強,處理也非常困難。另一方面,外賣垃圾中的塑膠是透過一種叫做原包料的東西製作出來的。原包料是直接從石油中提煉後經過處理後製造出來的塑膠。這種原包料不含過多的新增劑,性質也更加穩定,所以符合食品衛生要求,再生價值也較高。因此,將用原包料製成的外賣餐盒直接焚燒是非常浪費的,可以說是暴殄天物。最理想的方式是很好的利用起來,進入到再生環節。這也是亦興他們以後要做的,尋找更加高效、科學、副作用更小的方法處理外賣餐盒。
另一個是按照上海市目前推行的垃圾分類準則該如何處理沒喝完的珍珠奶茶。正確的步驟為:先撕下封口的塑膠膜,倒出珍珠和其他液體殘渣(歸為溼垃圾),然後將塑膠膜和吸管投入幹垃圾桶,最後把塑膠杯洗淨作為可回收垃圾。這一系列操作讓不少人感到麻煩,於是大家開玩笑說,以後在上海連珍珠奶茶都不敢喝了。
主要依靠“個人環保意識”的烏托邦方式或嚴苛處罰手段的“垃圾分類”,能堅持多久?
7月,炙烤模式開啟,氣溫突破40℃,地表超過60℃。與氣溫同時急劇攀升的,還有從上海開始的“垃圾分類”熱度。
在各種關於垃圾分類的網路段子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是充當志願者的上海阿姨對前來扔垃圾的年輕人提出的詢問:“你(扔的)是什麼垃圾?”該問句與網際網路文化的自嘲精神完美契合,於是它被上升為“直擊靈魂深處的拷問
在處罰措施和環保教育並行的大環境下,便捷的外賣變成一件處理起來有些麻煩的事。於是,外賣行業將告別“野蠻生長”、外賣平臺急眼了、消費者不敢點外賣了等聲音出現——似乎下一刻,美團和餓了麼就將被推上絞刑架。
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呢?
2017年,中國就產生了2.1億噸的城市生活垃圾,僅比美國少4800萬噸。而據上海市政府的資料,上海的垃圾處理廠每天處理19300噸幹垃圾和5050噸廚餘垃圾,每天只能收集到3300噸可回收垃圾。據官方的報告,全國物流行業在2016年裡使用了超過130億個聚丙烯塑膠袋以及3.3億卷膠帶,而其中只有不到20%被回收利用。
中國處理垃圾的經驗也會對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畢竟如何處理堆積成山的垃圾並不只是中國才有的煩惱。這也是提高中國的軟實力的方法之一。
採訪了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多位已開始施行或試行垃圾分類的消費者,還走訪了位於產業鏈上游的外賣包裝方面的供應商,試著弄明白垃圾分類對外賣行業的影響,以及將會帶來哪些變革和契機。
一、垃圾分類後,不點外賣了?
網上吐槽說,因為垃圾分類開始不點外賣、不喝奶茶、不吃零食,拒絕額外製造垃圾的“胖友”們,顯然身體還是很誠實的。
“像我們女生平時會點一些外賣,比如奶茶什麼的。以前我喝不完的時候,經常把它直接扔在垃圾桶裡,但是現在垃圾分類實施以後,我會先把裡面的珍珠、布丁、紅豆等,先把它們倒在溼垃圾桶內,然後如果有時間有條件的話,我會把杯子洗乾淨,吸管洗乾淨然後扔在可回收的垃圾桶。”垃圾分類後,便捷的外賣成為麻煩的原因。
7月1日起,上海開始執行“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新規,個人扔錯垃圾最高罰200元。顯然,垃圾分類是一項全國性的工程。全國推廣後,上述點外賣後的困擾,會對外賣平臺、外賣商業產生哪些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