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談趣史五千年

    和親,說白了是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婚姻。透過婚姻加強兩國的關係,維護國與國之間和友好與和平相處。這種用婚姻來維繫和平的手段確實能換來一段時間的平穩,有效避免了兵戎相見,但也並非長久之計。

    我們先來看一下漢朝為什麼要和親。在漢朝的北方是強悍的匈奴,在秦始皇時期匈奴就經常南下侵襲中原。秦始皇為了杜絕匈奴侵略,就開始建築萬里長城。但長城也擋不住匈奴的鐵騎,到了漢朝匈奴更加頻繁南下,搶奪財物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漢高祖劉邦征討匈奴被困白登,灰溜溜的逃回來後就再也不敢出兵匈奴了。為了維護邊境和平,劉邦不得不與匈奴聯姻,在宮中找一個宮女封為公主遠嫁匈奴以換取和平。雖然有了聯姻關係,但匈奴還是不會安穩,時不時就來侵擾一下漢朝,於是漢朝就不斷的把公主遠嫁匈奴。

    漢武帝拒絕與匈奴聯姻,選擇用武力征討匈奴。雖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由於幾十年的窮兵黷武,使原來富裕的漢朝變得一窮二白國庫空虛,人口銳減,老百姓生活困苦。戰爭所帶來的代價還是非常慘痛的,後來漢朝不得已又與匈奴重新開啟婚姻關係,最著名的是王昭君遠嫁匈奴。

    所以漢朝聯姻與不聯姻的方法都試過了,孰弊孰利?

    唐朝開國之初,由於剛剛脫離戰爭,國力尚未得到恢復,為了能夠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高祖李淵選擇了和突厥政治聯姻。到了李世民時期國力得到恢復,唐朝逐漸強盛,李世民發兵滅了突厥,活捉突厥可汗。但李世民並沒有因此斷了與外番的聯姻,文成公主就奉旨遠嫁吐蕃國。所以唐朝的做法比較靈活,武力與婚姻並行。

    最後我們來看看明朝。現在的人一提起明朝就想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10個字。確實,大明面對多次外族入侵都選擇武力驅逐。明成祖朱棣曾幾次遠征漠北,打得北元殘部滿地找牙。明英宗親征瓦剌被俘,面對皇帝被俘,明朝照樣沒有妥協,而是立馬選了一位皇帝繼續抵抗瓦剌,最後還把瓦剌打敗了。不得不說大明王朝表現的比較剛強,面對外敵入侵不屈不撓。

    那為什麼明朝不選擇聯姻方式呢?主要是明朝前、中期都能成功擊退入侵的外敵。而且漢人受蒙元90年的欺負,人人對北元恨之入骨。再加上宋朝的靖康之恥,所以明朝皇帝表現出了少有的鐵骨錚錚。哪怕面對關外的滿清和李自成的農民軍,朝廷裡有人提到和議照樣會被殺頭,所以面對強敵哪怕自己已是窮途末路也絕不提聯姻一個字,提了就是千古罪人。這樣的做法在現在看來確實是一根筋了,不知道大家對此怎麼看呢?

  • 2 # 黑眼歷史觀

    因為明朝沒有和親的物件和需求。

    【中國古代,和親的物件一般為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

    漢朝的情況如下。

    像西漢面對的匈奴,在秦朝時就屢次犯邊,才有了秦朝修築長城和“卻匈奴八百餘里”。但是經過秦朝進行大統一戰爭、秦末動亂、漢初七王之亂等影響,中原實力倒退。甚至漢初,戰國的關東六國殘餘勢力還沒有消散,只要朝廷的統治一沒落,他們就可能蹦出來復國。

    而匈奴卻不受影響,甚至變得更加強盛。此時的漢朝根本沒有與之對抗的實力,強行對抗的話,新生的漢朝只會因此而覆滅,最好的情況下,中原也會民不聊生。

    【被漢朝打敗的匈奴,曾經打敗過大月氏,大月氏西遷去了中亞和印度,建立了絲綢之路四大國之一的貴霜帝國。匈奴被漢朝打敗後,北匈奴在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建立了康居。】

    而唐朝的情況如下。

    突厥在552年,崛起於漠北的部落聯盟制國家。先後對北朝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朝造成重大的威脅。而西南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是一個世界上曇花一現的帝國,崛起時間正好是唐朝初年。

    而新生的唐朝,隋朝剛剛結束漢末到南北朝將近四百年的動亂,不到三十年,隋末起義爆發,此時的中原王朝也是實力最弱的時候。國內其他反對勢力也沒有完全消散,唐初的朝廷只要有所放鬆,他們就有可能蹦出來。

    【突厥的實力也不容小視,被唐朝打敗分裂之一的西突厥,在中亞建立了西突厥王朝。之後的影響更加深刻,如今突厥語族在全球擁有約1.82人口使用。】

    可以看出,漢朝和唐朝都是在建國初期、中原多年動亂造成的最虛弱時刻 面對的都是正處於強盛階段的的北方遊牧民族勢力。

    明朝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經過漢唐宋元幾百年的發展,元末明初時期,金屬管狀火器正式上戰場,為對付遊牧民族的騎射找到了辦法。而明朝建立前,面對的遊牧民族勢力,只有腐朽的元朝政府。而且北方遊牧民族勢力被北方的起義軍嚴重消耗,而且內鬥不止,所以朱元璋可以在南邊廣積糧緩稱王,在解決完南方群雄後,再以響亮的口號北伐元朝朝廷。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趁蒙古人還沒有恢復,又發動了幾次大戰削弱蒙古人的實力,使蒙古人壓迫的其他部落有了反抗的可能。蒙古人北逃建立的北元,內部內鬥不止,很快就陷入動亂而自行分解、滅亡。【而青藏高原的吐蕃,只在唐朝時曇花一現。】

    所以說明朝初年,根本沒有在年輕實力弱時面對強大的外敵,這使得明朝沒有合適的和親物件,也讓明朝可以安心的修生養息。

    【明朝虛弱時期,也沒有遇到強大到可能顛覆中原王朝的遊牧民族勢力。北方草原、漠北地區在明代,沒有能長時間統一的勢力,而東北的後金,崛起時間並不長,在李自成攻克京城前,後金也僅是能偶爾入關劫掠一些村莊而已。所以明朝有生之年,根本沒有合適的和親物件出現。】

  • 3 # HuiNanHistory

    明朝雖然沒有和親公主,但是明朝有當了遊牧民族俘虜的皇帝啊。

    不僅如此,這個皇帝還能恬不知恥地苟活,甚至再次上臺後清算于謙這樣英雄。

    千古奇葩明英宗

    土木之變後,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皇帝當俘虜,可以說是比公主和親還要稀罕的事。

    如果是正常人,恐怕早就自殺殉國了。可是明英宗能是一般人嗎?

    以許多漢服黨最愛吹的衣冠為例,你們明英宗被俘虜時,居然改穿了蒙古人的衣服。

    不僅如此,明英宗還當起了帶路黨。他還帶著瓦剌,想要敲開大同的城門,卻被大同守將郭登所拒。

    等到復位後,明英宗不僅清算了于謙,還清算了這個忠於職守的郭登。

    和親:遊牧部族有無這方面的需求?

    和親,本質上是在遊牧部族的請求,或者威逼之下,被動輸送公主、宗室女到對方的國土,求得邊境的安穩。

    以漢朝為例,和親始於白登之圍。漢朝採取這種做法的目的是,“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單于;長城以南,冠帶之室,朕亦制之”,與匈奴形成穩定的邊界劃分。這件事的關鍵在於:

    漢朝初建,實力衰弱,匈奴強盛,所以易於形成和親的傳統。

    匈奴則透過和親,獲得漢朝贈與的錢物,是為“輸遺匈奴甚厚”。

    明朝則不然。明朝反倒是初建時比較強勢,對祖宗家法比較看重,所以不和親成為了一項道德準則。

    除此以外,當時的蒙古諸部也不像匈奴、突厥、吐蕃這些政權一樣,頻繁提出和親的請求。

    總而言之,明朝沒有和親,是一個內外共同作用的結果。不過這沒什麼可驕傲的。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世易時移,這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漢朝接秦而來,在秦朝,匈奴屢次犯邊,掠奪資源、財富與人口,秦朝修築長城與“秦直道”就是為抵禦匈奴,而且秦有“卻匈奴八百餘里”的事實;但秦經二世而亡,秦末動亂、楚漢相爭,呂后專權,漢初七王之亂接踵而來,西漢時期的中原民力不強。而關東六國餘孽猶存,精力與財富都有限,根本沒有武力征服匈奴的可能(劉邦試了一下,在白登被圍,不是六出奇計的陳平臨危救主,可能就當了俘虜),而匈奴卻趁機發展壯大,地盤進一步擴大,人口增長顯著,實力充盈,中原王朝與其對抗成本高昂。 2.唐朝呢? 突厥是崛起於漠北的國家,屬部落聯盟制,從北朝的東魏開始到隋末,一直是中原的巨大威脅,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恰好崛起於唐初,而李唐王朝承接二代而亡的隋朝 而來,隋朝結束了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期將近四百年的動亂。不到30年,農民起義又爆發了,此時的中原王朝經濟實力捉襟見肘,打仗是要有經濟實力作為支援的,顯然此時唐朝沒有北滅突厥西戰吐蕃的底氣,尤其是國內零星戰火仍持續不熄,麻煩更多,唐初對吐蕃與突厥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所以,漢朝和唐朝都是在建國伊始,中原戰亂多年,經濟潰乏時,面對強盛遊牧民族勢力,迫不得已才“和親”的!

    3.元末,金屬管狀火器已從冷兵器時代中脫穎而出,有了對付遊牧騎射民族的法寶,兩軍對壘中,中原士兵有了底氣。朱元璋在1368年,為了推翻當時蒙古人的統治,定都於南京,為恢復漢室江山,在《喻中原檄》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再無妥協之理,文中還提出"胡虜無百年之運",對戰勝蒙古充滿了自信。隨後,朱元璋又接二連三地發動了幾次嚴重削弱蒙古人實力的大戰,導致北方受蒙古人壓迫的部落有了反抗蒙古人的條件,蒙古人在內外交困中北逃,建立了北元,北元由於內部相互傾軋,很快就陷入分崩離析狀態,直到滅亡。

    所以明朝初年,外敵不堪一擊,不用“和親”就能實現休養生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