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八二

    它們的實體總量太小了。實際上西亞和北非連成一片的歷史比較早,所以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有邦國戰爭的特點,有民族同化和文化擴散的特點。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國都有種族戰爭的特點,但是由於中國西北有荒漠的阻擋,南方有一定的縱深,所以炎黃子孫為了抵抗種族滅絕大屠殺抱團生存以和為貴地組建了周漢唐類的超級大國,所以勃發靜散地形成了中國古代的朝代輪替制度。20190323。

  • 2 # 中囯觀察家

    這是由各文明所具有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造成的。

    華人民的特質和稟賦,不僅鑄就了綿延幾千年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而且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當代華人的精神世界。華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1、封閉的地理環境造成的。

    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位於東亞大陸。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具有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東臨浩瀚的太平洋,北接大漠,西據青藏高原,南廓橫斷山脈、雲貴高原和中南半島原始瘴林。這些都是體量巨大的存在,構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在遠古時期,生產力低下,中華先民幾乎沒有走出這個範圍。而外來的蠻夷也幾乎打不進來。一方面,在此範圍內原住民及其文明難以傳播分櫱,同時也阻斷其他外族文明的衝擊和混淆。穩固的生存空間有利於保障中華文明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被中華先民早早認知。並提出了“宅茲中國”的概念。而歷代帝王也是充分認識到其利用價值。只要在北方地帶修一座牆,那麼整個中原地區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宅子或院落。而修這道牆,又有陰山——燕山山脈可茲利用,開發價值非常高。這就是修建“萬里長城”的原動力。

    而其他文明,古埃及、兩河流域、印度就沒有這種優勢和幸運。在戰爭中走向滅亡,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2、豐富的自然資源造成的。

    中原地區正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形成的沖積平原的核心區,肥沃的土地、水利資源。絕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條件下,動植物資源豐富。適宜農耕農業養殖業發展,也適合自給自足自然社會發展,得天獨厚,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保障和生存基礎,保障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3、發達的文明程度造成的。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與東亞相鄰的北亞、西亞、南亞、東南亞相比較,中華文明是高度發達的地區,居於文明之首,有利於形成牢固的持久的向心力凝聚力。

    生於斯、長於斯的中華兒女,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生活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傳承著中華文明,遺產豐富。很早就創造了自己的文字系統,文字語言自成體系、書面文獻浩如煙海。歷史文物遺蹟遺址分佈廣泛。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20世紀以來的大量考古發現,證明中華文明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有了越來越清晰和確切的實物證明。

    4、緊密的血脈傳承造成的。

    繁衍生息的人口優勢也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永續發展的重要前提。無論世襲制、禪讓制、聯盟制、分封制,中華文明都是一以貫之的。可以說,夏商的體制與明清的體制沒有大的區別,都是大一統極權國家:中央——親王(邦國)——郡府——鄉民。都是宗法血親制度的表現。與西方城邦制不同。

    5、勤勞的中華民族使然。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勞勇敢智慧的偉大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以其燦爛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著稱於世。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以及舉世名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和火藥的應用。產生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

    6、中華文明薪火相傳引反思。

    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國的碩果僅存,引起廣泛思考和思索。

    第一,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得到廣泛認同,一些專家開始思考中國古代文明形成的模式、文明起源的道路。換言之,中國文明研究是否可以採用其他古代文明發展階段的研究理論、模型甚至術語。這種思考影響下的“多線進化論”從 1996 年前後開始,在新世紀逐步由考古學界擴充套件到整個中國學術界。

    第二,進入文明的“定性研究”,轉入對中國文明形成過程的探討。思考在物質文化遺存所表現出的物化形態背後,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過程、文明早期發展階段的社會樣態與執行機制、中國不同地區的社會演進過程是否走過了相似或相同的道路,不同地區的社會演進是否是基本同步的。

    第三,中國古代文明、國家起源與文獻記載的契合程度。

  • 3 # 為啥名字要求唯一

    中華文明能夠長存有其獨特因素,我總結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1、地理因素。拿起世界地理地圖,首先,你會發現中國這片大地,兩面(東、南)被海洋環抱,西面被高山密林阻隔,只有北面才是一望無際的草原,但又常年受北極寒流影響,自然環境惡劣、脆弱,只有戈壁和無人區連線著東西方的走廊,這種半封閉的自然環境(有限的連線)給了中國文明發展提供了足夠的保護。其次,長江、黃河、黃土高原、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大興安嶺、西雙版納為代表的溫熱帶雨林等,提供了豐富的自然環境,既南中國密集的水系、北中國廣袤的草場、中原地區肥沃的土壤、高原凜冽的風和叢林的神秘為文化多元性提供可能。最後,豐富同時與匱乏並存的自然資源儲量,貌似矛盾的形容,卻很好的說明了中國的資源狀況,中國自然礦產資源豐富,可適配各個時期文明所需;但很多關鍵資源儲量又是匱乏(有開採難度的原因,如金、銀、銅、煤炭、石油等等),這就要求文明必須具有開放性,因為只有開放才能從外部彌補自身不足的那部分資源需求。

    2. 多元統一與多元競爭的文明格局。縱觀中國歷史,基本可以總結為三種結構,既中原農耕文明主導的聯盟式架構(天朝上國加蠻、夷屬國,歸、服結構),西北或東北遊牧文明主導的大一統式架構(典型的如:元、清,混合聯盟特點的秦、隋唐),亂世結構(南北朝前後、五代十國、清末至建國前的軍閥割據與外敵入侵)。這種多元統一與多元競爭的文化型別使得中國文明一直保持必要的壓力,這種壓力某種程度上促成文明本身的上升動力,使得中國文明在此前的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青春活力,只在近代隨著元、清接連兩次遊牧民族的大一統下,在五六百年的時間,使得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徹底同化,文化多元行遭到巨大破壞,因此也使得文明活力降低,暮氣沉沉。在海洋通路緩慢開啟的背景下,仍無法抓住機會,險些滅族滅種。但今天看來,中國之文明仍能延續,必然存在其特殊性,既下面要說的中原文化之核心。

    3.中原文化核心。中原文化本身是非常傳奇的一種文化型別,其一次次次遭受其他文化型別衝擊,但卻總能反客為主起死回生。嚴格意義上說,炎帝是正統、黃帝是少數民族入侵,夏后氏為正統、商湯為少數民族入侵,商湯為正統、西周為少數民族入侵,晉齊魯為正統、秦楚為少數民族入侵,漢、晉為正統,五胡為少數民族入侵…,遼金宋為正統、元為少說民族入侵,明為正統、清為少數民族入侵。除了文明的殺伐,還有周室衰微造成的禮樂崩壞、佛教東進的文化蠶食、草原上伊斯蘭教崛起的文化壓迫、海路基督天主的蠢蠢欲動…究竟是什麼讓中國文明得以延續、傳承併成長的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中原哲學的高度抽象性。以天文和地理探究為基礎為形成的治理理念,即便在今天仍然存在其先進性。這種理論以一種現代人難以理解的核心(數術)對世界進行分類(陰陽、五行、八卦),可以指導社會生活的任意方面,上到治國、立法、曆法、禮法,中到醫藥、農商,下到修身、齊家,無不可以適用。因此其總是可以在外來文化無法顧及之領域反彈,甚至蠶食並吸收之(如佛學,其早已內化為本土文化)。

    2)中原文化的原生性。中原文化是第一代人類文明的傳承,在八千年前文物上就可以看到文字之雛形,可見其古老。第一代文明區別於第二代、第三代文明的顯著特點是,其是與自然鬥爭勝利的產物,天生具有寫入靈魂的自信,這種自信使得這裡生活的人們,天生具有改天換地的魄力,和人本的思想底蘊。這就使得其人民,無論任何階層都對外來文化具有相當的抗力,這為文化的復甦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3)中原文化的開放性。中原文化核心的高度抽象使其可以在多種文化中找到共通點,因此拉近彼此距離,使得異種文化的融合成為可能。(舉個例子,清雍正是反對基督教的,但其仍然持有這樣的觀點,大意如下:中國之人民歷來有敬天之傳統,也有祭奠祖先之禮儀,基督敬上帝祭基督之行為,實與中國無異。也就是說,只有基督教承認上帝與中國之天帝是一致的、祭奠基督時仍可祭奠祖先,則傳教也無不可。基督教在當時之禁絕實因其自身的封閉所致,與華夏無關。)

    今時今日,隨著國力的上升,民族自信的迴歸,傳統文化、思想已經再次走上了復甦之路。但在現代科學體系影響下,仍然任重道遠。因其最引以為傲的高度抽象性,已經遭到來著科學思想的全方位挑戰。因此今時今日中國文化的傳承,已經不是僅僅依靠掌握那個高度抽象的分類法並應用之就可以了。而是應理解中國文化思想核心背後之邏輯,讓其與西方之科學思想交融,使其涅槃。才能再樹中華文化之輝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足協要求俱樂部改名字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