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金現心理學者

    你根本不需要原諒誰,你只需要過好你自己。而過好你自己,你需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需要清理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影響。

  • 2 # 空谷幽蘭666666666

    我認為原不原諒原生家庭,原不原諒自己的父母,是你成熟不成熟的標誌。原生家庭是我們沒法選擇的,就象你的遺傳基因,就象你出生的國家,就象你的民族。記著,他給你了生命這就足夠了。中醫是不講什麼遺傳的,你能說你得高血壓,糖尿病都是因為父母,這等於是不孝。做為一個成熟的人,要去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幸福是自己的選擇,不要糾結那此外在的東西,是作“祥林嫂”還是作“阿慶嫂”就是你自己的選擇。

  • 3 # 開心的一條魚媽

    我的原生家庭並不完美,但在我心中我的父母一直是完美的,樸實善良,一心一意為孩子們付出,家裡沒有男孩,但從未嫌棄過都是丫頭片子。感謝父母們帶給我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我們家庭感情也都挺好的。小時候耿耿於懷的芝麻大點事,現在回頭來看,根本不算事,父母愛子女,願意付出,這已經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了。

    原不原諒的,得看什麼事情吧,如果真的父母兄妹不拿自己當家人的,非常過分的,那誰願意甘心就如此原諒呢?所以都得看什麼程度吧。一般結婚後都會慢慢看淡吧,無論如何,沒有感情,還有生恩,還有養育。聽過很多身邊的事,有些奇葩的父母真的不知道怎麼想的,天性自私自利,跟蘇大強一個樣。

    最重要,原不原諒,也得過好自己,別讓仇恨矇蔽雙眼,別讓不在乎自己的人影響了自己美好人生!

  • 4 # 預防自殺心理熱線

    原生家庭創傷知多少

    原生家庭是指每個人出生和成長的家庭,也就是自己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幾乎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的性格和人生軌跡中找到原生家庭的影子,其中有正面的塑造,當然更多的或者說被更多關注的無疑是負面的創傷。正面塑造作用我們放在最後再說,先說創傷,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大抵有:父愛母愛缺乏導致的無價值和不安全感;無原則的溺愛造成的任性和無能;多批評指責造成的自卑懦弱叛逆;家庭暴力虐待造成的陰影和怨恨等等,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創傷家庭卻各有各的痛苦。

    原生家庭最為普遍也越來越被關注的問題是父愛的缺失

    因為父親作為一家之主,他對家庭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孩子0-3歲,會依戀母親,獲得安全感和溫暖,而3-6歲乃至到18歲成年,父親對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人格健全發展、服從規則的能力、自我認同感等各方面都具有決定性作用,超過母親對孩子的影響,而我們的現實情況卻恰好相反,“世上只有媽媽好”是被廣為傳頌的,母愛溫暖而偉大(當然,苛責控制和情緒化同樣出自很多母親),而父親留給我們的總是暴君形象或者“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沉重背影。父愛缺乏的男孩容易不守規則、自卑懦弱、缺乏陽剛之氣、對人生迷茫抑鬱;而父愛缺乏的女孩,容易早戀、迷戀“大叔”,也容易離婚,因為她們總是在追尋父親模糊的影子。更有調查表明,63%的自殺者來自沒有父親的家庭,而父愛的缺失也是導致精神心理問題頻發的重要因素,同時,來自父愛缺失的家庭的孩子,導致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機率是那些雙親家庭的兩倍。

    那麼,因此我們就去責怪父母甚或在創傷中度過一生嗎?當然不是!

    首先,對於父母,我們無法超過他們的能力和見識去要求他們。每個原生家庭之上還有一個原生家庭,也就是說我們的父母他們也受限於他們的原生家庭影響,一代一代延及更遠。民族信仰、文化、歷史、周遭的環境都在無意識的影響著我們所有人,無人倖免,所以,對於父母,他們也只是歷史洪流中飄來飄去微渺的浮萍。法律對於父母的要求,僅僅是監護義務,生而養之教之直到18歲,責任重大,卻沒有統一的標準,我們對於父母也無法要求過多,若父母有違國家法律和人倫道德,那麼交由法律和道德判決和指責吧,我們自己的人生,最終的選擇和責任要由我們自己擔負,國家法律道德不會因為你原生家庭的創傷而體諒你成年以後的犯罪敗壞和軟弱無能。因為我們雖然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和從小的生活環境,但是當我們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的時候,也說明我們已經初步具有或已經具有完全的民事和刑事能力,有了自我覺醒,也就意味著我們有能力去成長、改變以及為自己的行為和人生負責!

    其次,當我們組成新生家庭時,夫妻二人才是家庭的第一位,新生家庭不包括雙方父母,我們需要從心理和物質上走出對父母的依賴和創傷影響。從這個層面來講,我們應該做的是超越父母,而不是審判他們,因為我們也會為人父母,我們也要對自己的孩子負責任,難道我們有自信將來我們的孩子不會有原生家庭的創傷嗎?誰也不敢保證。當然,我們需要汲取原生家庭的教訓,盡職盡責成為優秀的父母,為孩子建立完整的父愛母愛,多溝通、多鼓勵,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和規則意識,為孩子帶去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家庭的溫暖與愛,搖動搖籃的手搖動世界!

    最後總結,題主談及是否原諒,我覺得面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我們要做的是療愈和超越,以愛勝過恨,因為只有“強者”可以談原諒,原諒並不是“只要你停止傷害我,我就會原諒你”,而是“鞭子在我手裡,但我不懲罰你”,為了我們自己的人生,也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讓傷害到我為止吧!我們也可以換個心態想想,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因為童年的創傷經歷而裹足不前,甚至患上精神心理疾病,但是不可否認,也有相當多的人,歷經苦難而從破碎中成長,創傷性的生命經歷沒有打倒他們,反而成為他們成功的墊腳石,苦難讓他們學會了改變、堅強、知足、感恩!但願我們都能如此,從絕望中騰飛,從創傷中破碎與重整!

  • 5 # 心無速

    經《都挺好》的熱播,原生家庭這個詞又一次衝擊著所有人的心靈。可以看到,蘇家子女都是帶有小的時候的家庭的印記長大的,特別是蘇明玉,這個利害、精刮的職場女性,如此強悍,卻是因為從到大,都被父母忽視,歧視,遭遇各種不平等的對待。

    在這種情境下,有的人選擇了就此一蹶不振,而蘇明玉卻表現了神一樣的戰鬥力,出類拔萃,成為社會上頂尖的人物。這自然是她超越了家庭,自我奮鬥的結果。可是,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這樣雷人的父母,蘇明玉會不會獲得這樣的成就呢。

    其實,蘇家子女的遭遇,就像是我們身邊很多普普通通的家庭。

    我閨蜜,出身農村,家中兄妹四人,她排行老三,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妹。一看這個排行,就知道她必然是那個被忽視的孩子,孩子多,不可能每一個都顧及,哥哥作為唯一的男孩,肯定是被寵愛著長大的; 姐姐是第一個女孩,也享受到父母的喜愛;妹妹作為最小的孩子,出生時父母年紀已大,對於老疙瘩(方言,最小的),自然也是疼上加疼。

    事實上確是如此,她7歲就會做飯,8歲就在大人下地的時候,蹲在大灶上煮餃子(因為個子太小,農村的灶對孩子來說太大,只能蹲著)。從小學習優秀,而且性格厲害,老師不在的時候,都委任她來管理班級的。

    在她的回憶中,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兄姐都在父母的寵愛中長大,都想不到父母不在的時候做口飯,而她,看到過父母疲倦歸來的樣子,她努力地想為父母做一些事。在家裡,她不是父母最關注的那一個,但她想要被關注,被喜愛,這一切,在學校裡,她都能爭取到。

    這些,一直延續到成年。大學畢業那一年,父親都沒有問過她是否找到工作,就停掉了生活費。她獨自一人在遠離家鄉的省城,心裡不是不怨恨的,但也只有一點點,她知道家裡不寬裕,她能理解。

    她開始尋找工作,當時媒體是最吃香的行業,都是事業編制,沒有大的利害關係,根本就進不了。而她憑著一己之力,刻苦努力,進入了這個行當,成為這個紙媒裡第一個合同制員工。在省城裡站住了腳。

    書上說“艱難困苦,玉汝與成”,應該說的就是這個情況。環境雖然不好,但是卻也能夠成就你,把你變成強者。

    是會這樣吧。她的妹妹,從小受寵,而且長得漂亮,所以儘管家裡條件並不好,但還是儘量滿足她。但是妹妹從小學習就不算好,畢業後也沒再上學,早早就嫁了人,兩個人都沒吃過苦,也吃不了苦,所以也沒什麼太好的工作。

    又沒有學會有計劃地生活,沒有餘錢,家裡的大事,都靠閨蜜操持。當時正好有個便宜房子,但是兩人沒有餘錢。最後基本上都是閨蜜出錢,那錢也是閨蜜自己攢的房錢。

    可見,面對同樣的原生家庭,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只是,在我們年少的時候,還不會想得那樣長遠,沒有深謀遠慮,沒有想過這些苦楚是上天為了讓自己成長成更好的自己所要經過的歷練。我們就只是本能地去招架生活,去選擇在這種環境裡自己能做的最好的樣子。

    即使是這樣本能地成長,也有著個人的想法和選擇,於是,最後,有的人超越了他的出身和環境,把原生家庭當成了一場試煉,破繭而出,蛻變成神;而有的人把原生家庭當成了無法逾越的天塹鴻溝,只能遺憾地止步於鴻溝這一方,成為一個自己也不怎麼喜歡的人。

    每個人都會有原生家庭,而這家庭一會會給你帶來烙印,不管是慰藉還是傷害,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選擇自其中得到什麼,成為什麼,卻是每個人不一樣的以後。既然都是你的選擇,你會將這些遷怒於他人嗎,會就此不原諒他人麼。

    真的需要好好想一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慈禧第一次做汽車,真的是讓司機跪著開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