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說是曹丕毀了曹操的忠臣之名,正是因為他篡權,才把老爹釘在了奸臣的恥辱柱上。 說曹操是奸臣的人,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正如赤壁之戰時周瑜對孫權所說:“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 有人說,曹操沒篡權,是因為他死得早,要是他能多活幾年,逼迫漢獻帝禪讓的人,就是曹操而不是曹丕了。 曹操是忠是奸,曹操能殺了漢獻帝而自己稱帝嗎?
10
回覆列表
  • 1 # 菸酒閣小學士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曹操為什麼不自立為帝。

    提這個問題的人說明他不懂政治,曹操是極其成熟的政治家。無論三國演義裡如何抹黑他,他確實做到了了匡扶漢室、結束戰亂,讓漢室延續了數十年。若非曹操天下不知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曹操不想也不會廢帝自立,曹操著有《讓縣自明本志令》。是曹操表達自己政治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的重要文章。

    這篇令文詳盡地敘述了曹操的政治抱負和志向、心跡。文筆蒼勁有力,氣勢雄偉,語氣嚴謹、感情真切純厚。詳盡表白自己的政治抱負與遠大志向,感情濃厚,直抒胸臆,絕非虛情假意。當然大家也不會因為一篇文章就來判斷曹操的思想,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剖析:

    第一、匡扶漢室是曹操目標和政治主張,廢帝自立是顛覆自己形象,非常危險。曹操是政治家,匡扶漢室是其政治主張,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清掃割據勢力,囊括了大批漢室人才,曹操勢力與漢室形成微妙的政治平衡。在外有強敵(蜀漢、東吳),內有留戀漢室大臣勢力情況下,冒險廢帝,後果難以預料。

    第二、廢帝自立的時機條件未到:歷史上權臣司馬昭、高歡雖然權傾天下,自己都沒有廢帝自立,而是將機會留給自己子嗣。經過曹操、曹丕兩代人持續不斷換血,將朝中忠於漢室的大臣一步步換成忠於曹氏的大臣,實現順利無風險的過渡。

    第三、曹操沒有必要廢帝自立:曹操官至魏王,開府丞相(中央決策權)、錄尚書事(國家行政管理)、司隸校尉(監察百官)、車騎將軍(統兵實權)、冀州牧(地方管理),可以說全國軍政人事盡在其手,位極人臣,當不當皇帝實際上已無區別。

    曹操起兵之時,確實出於忠於漢朝,匡扶正義的遠大理想,其反董卓、滅袁術,徵烏桓,統一政令,唯才是舉,歷下汗馬功勞。但人是會變化的,隨著官職的提升,權力的擴張,曹操野心會膨脹,但絕不會反對自己匡扶漢室的政治主張,這個是曹操政治集團的立身之本。

  • 2 # 墨守D

    個人看法

    1曹操的“生活費”和工作都是“漢”給的

    從曹操早年(19起)從官經歷(洛陽北部尉.丘頓縣令.議郎.騎都尉,濟南國相等)和世家背景來看他對“漢”還是感恩和敬畏的。曹操年輕時熱血報國也想匡扶正義,多次為官。做事不畏強權剛正不阿,也是想報答“漢”對他的知遇之恩。曹操他爺爺和他爸都是侯爵。一家三代工資工作都是“漢”發的。亂臣賊子不好當。

    2 (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因實力不足未敢領“大將軍”之職(我理解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挾天子以令諸侯”或“奉天子以令不臣”,順則忠臣,逆則反賊。使得曹操名正言順吸收人才和兼併土地,勢力迅速壯大。

    殺了漢獻帝曹操也不會有定鼎北方的實力。

    3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基本平定北方,是天下第一諸侯。但仍有荊州劉表劉備,江東孫權等人虎視眈眈。213年曹操(58歲)封魏公,加九錫,216年曹操(61歲)封魏王。自成一國,名為臣實為帝。

    曹操離帝位越近出的亂子越多,建安二十三年許昌漢臣叛亂,建安二十四年入漢中,險敗。同年關羽水淹七軍曹軍失利,老巢鄴城魏諷叛亂。

    內憂外患曹操也沒心思稱帝了

    目的是前期和平發展,後期權利大了,野心膨脹,想改朝換代稱宗做祖,名利雙收。

  • 3 # 童嘔霸

    1.為何要殺?曹操如果要殺漢獻帝當初就不會迎立漢獻帝。你把他迎過來然後又把他殺掉是什麼搞法?董卓也沒這麼幹啊?

    2.殺的了嗎?曹操初期實力弱小,地盤處於四戰之地,漢獻帝雖然落魄,但是內有士族支援,外有馬騰等軍閥擁護,曹操實力初期是不如漢獻帝的。但是曹操畢竟是老江湖,在一次次的政治鬥爭中取得勝利,而又戰功赫赫,最後完全架空了漢獻帝。

    3.有必要殺嗎?曹操在得到冀州後有了自己的地盤和班底。而後一步步開府建衙,封異姓王,名義上和實際上都是一國之主了。漢獻帝只是名義上的天子。曹操沒有必要殺漢獻帝而揹負弒君罪名 ,而且得到的只是一個皇帝的虛名,一點實質意義都沒有反而還會激化與士族階層的矛盾。

    4.就算是曹丕也沒有用殺皇帝的方法來篡位,而是逼迫禪讓。曹丕後來是與士族妥協才換來他們的支援,才具備稱帝的條件,曹操的用人制度不可能得到世家支援,所以他沒有條件稱帝。

  • 4 # 情歡江川

    幸虧曹操沒殺獻帝稱皇,如殺獻帝稱皇曹操本事再大“曹賊”帽子以後牢載頭上,後世很難摘掉。曹操是聰明人,清楚地知道漢室早已名存實亡,他寧願“兒子做老子”(曹丕做皇)也不廢獻帝,理由是:初心。祖輩食漢祿幾百年,曹操鬥董卓,剿呂布,戰袁紹等軍閥時,初心想在亂世中匤興漢室做治世能臣,並沒有稱皇的野心。畏心:迎取獻帝后,與各軍閥征戰中都是打著獻帝天子旗號。如稱皇,以前征戰的名義是假,野心昭然若揭給天下人留下話柄,坐在一個高溫的火盆上。譽心:“沒有我,天下多少人稱王稱帝”。剿滅軍閥,熄滅戰火,救民亂世,讓後人讚譽他,這也是曹操不稱王的內心理由。用發展的歷史觀看興廢,到了曹丕這一代,漢無論從名和實確沒有存在的理由,獻帝再當皇帝自己也不好意思,帶著幾個老婆到封地安心做寓公也是祖宗為他積的福。

  • 5 # 潘不安講究史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一些猜想,與諸君分享!

    如果說曹操是忠於漢室,那實在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在董卓亂政之前,年輕的曹操或許還懷著忠君報國之心,做一箇中興大漢的治世能臣。但是至“奉天子以令不臣”開始,甚至更早以前,估計曹操就已經有不一樣的心思了。

    人們曾總結自古以來加九錫者無不篡位,而曹操不僅加了九錫,更是違背了劉邦“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被封為魏王。

    可以說曹操不僅早已是東漢政權的實際控制者,更把所有篡位應該走的程式都走了一遍,只差臨門一腳了。如果這都算是大漢忠臣的話,那麼東晉桓溫活著的時候也沒有成功篡位,難道也成了東晉的忠臣了嗎?

    那曹操為什麼不殺了漢獻帝自己稱帝?

    因為自古以來皇朝更迭雖然充滿血腥,但是表面的光鮮仍然要保持。禪讓是聖人之舉,古代就有堯禪讓於舜,舜又禪讓於禹的佳話,雖然實際情況到底怎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禪讓是正統的傳承。曹魏只有經過這個程式,才是繼漢之後的華夏正統。

    相反如果透過殺漢獻帝篡漢,那就是“下克上”的大逆不道之舉,曹魏馬上就會成為叛逆政權,人人都可以正大光明的討伐他。看上這理由很幼稚,但是在古代,此舉一定會失去大多數計程車族支援。

    那能不能暗殺呢?暗殺了漢獻帝,又不立漢獻帝的太子繼位,反而自己登基稱帝,腦子正常的人都能猜出怎麼回事,反而更難看。當年小明王落江淹死,大家不都說是朱元璋乾的嗎,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藉口,史官的筆和人民的口沒這麼好堵的,不然這些事我們現在怎麼會知道?

    那曹操為什麼沒有篡位?

    我認為這是曹操和士族大家之間形成了一種平衡狀態,漢獻帝就是中間的點,無法由曹操本人來打破。

    此時曹操已經是北方中原地區的實際統治者,完全掌握了東漢政權,漢獻帝只是一個標誌而已,這時候打破平衡去篡位,就要看投入產出是否划算了。

    但是曹操名義上頂著宦官之後的身份,在年輕時受到士族的歧視,導致其對豪強門閥沒有什麼好感。因此一生都在透過各種方法打擊士族門閥。也導致了士族門閥雖然無奈支援曹操,但是雙方也有難以彌補的裂痕。

    對於士族門閥來說,漢獻帝已經是制衡曹操,保障家族利益的最大的一張牌,沒有一個好價錢絕對不會出手。

    而扶持寒族,打壓門閥,正是曹操一生的施政核心,統治的基礎。所以世家門閥想要的價錢,卻又是曹操最不能給他們的。

    又有曹操稱魏王時,竟然有不少人反對,其中還包扣荀彧這種重量級人物,稱王后更有少府耿紀、丞相司直韋晃起兵討伐曹操。讓曹操知道了篡漢稱帝的時機還沒有到。

    而等到曹操死後,曹丕繼位,一改曹操之前對士族門閥的政策,重用司馬懿、陳群等士族門閥,並通過了《九品中正制》,付給了士家門閥們一個很好的價格。透過共享權力,向士家門閥妥協,換去他們對自己篡漢的支援。

    那麼曹操如果晚死幾年,會不會自己篡漢呢?

    雖然會更謹慎,但是有可能的。

    如果曹操更年輕一點,可能會採用更加血腥激烈的手段,逐漸鎮壓士家門閥,換取自己篡漢登基的機會。但是外有蜀漢和東吳的虎視眈眈,一旦採用這種方法,可能就出現諸葛亮認為的天下有變的情況,更是曹操不願意選擇的。

    大家有沒有想過,曹操在殺死伏皇后之後,為什麼會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我認為這也是曹操為自己篡漢鋪的路之一。如果曹操感覺時機成熟,可以透過廢漢獻帝來進一步試探士族門閥的反應,或者漢獻帝活不過曹操,那更好,就可以立漢獻帝和自己女兒的兒子,也就是外孫為帝。等到那時,外孫禪讓給自己的外公或者舅舅,在注重孝道的漢朝,就變得更加名正言順。後世隋文帝楊堅不也是奪了自己名義上外孫的天下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西班牙在西方國家中地位不高、甚至被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