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育新時論
-
2 # 海叔教育堂
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而有一項特長,那麼我會選擇偏重於培養孩子的特長。
當然,在培養特長的同時,學習成績也不能完全放棄,畢竟今後無論從事藝術、體育、還是其他行業,即使當不了學霸,但是基本的文化素質、道德禮儀、正確的三觀還是要有的。
孩子不只有學習好才是成功的標準,高分低能只是學廢了的書呆子一個,而低分高能可能是有一技之長,總會有口飯吃。現行教育體制下,中國父母培養孩子的一大誤區,就是把每個孩子都當成學霸來培養。而現實情況是,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學習,畢竟全國每年一千萬高考生中,能考進清華北大的,只有那麼區區幾千人,連千里挑一的比例都達不到。
好多家長從孩子出生起,對孩子充滿期待,但慢慢地,就會被現實打敗。孩子剛出生時,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天才;上小學後,覺得今後可以向清華北大看齊;上初中後,覺得能考上雙一流大學也可以;上了高中後,哎,能有個大學上就不錯了。
我小學的時候,有一位留級到我們班的同學。他的學習成績是真的很差,即使留了一級到我們班,還是成績墊底。我不知道他小學畢業後去了哪裡,上了什麼中學,只是前些年聽說,他現在在一家五星級酒店當大廚,好像還挺有名氣的,在電視上當過美食節目嘉賓。
你看,我的這位同學沒在學習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卻透過自己的努力,牆內開花牆外香,成了一位名廚,也算是成功的人生。
認清孩子的天賦和特點,是正確培養孩子的基礎,防止一條道走到黑,才發現是個死衚衕,但此時為時已晚,錯過了孩子培養其他技能的黃金時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感興趣和擅長的方面,比如有的孩子學習方面很出眾,也有的孩子體育或藝術方面很出眾,還有的孩子動手能力很強。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就是要突出孩子的特長和個性,並將特長髮揮得淋漓盡致,直到成長為專業領域內的翹楚。
舉例來說,丁俊暉初一輟學開始成為職業檯球運動員,郭麒麟初三輟學跟隨郭德綱登臺演出說相聲,他們都是因為父親明白自己孩子的過人之處在哪裡,認清了孩子並不能夠在學業上取得成就,因此專心培養他們的特長,最終一個成為了世界檯球冠軍,一個成為了當今相聲界的實力與顏值並存的相聲新星,成為了各自領域內頂尖的人才。
那麼,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特長呢?1.首先要正確識別孩子的特長
家長要從孩子小時,就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特點,比如有的孩子對音樂很敏感,有的孩子節奏感很強,有的孩子動作敏感愛跑愛跳,有的孩子愛寫愛畫,等等。認識到了孩子的特點,就要加以有效引導,比如給孩子報興趣班、特長班,讓孩子接受相對專業的訓練,聽聽專業老師的意見,看看孩子在訓練過程中能否取得進步,是否有成長成才的天賦。
2.家長要多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在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家長可能不會明確地識別孩子的特長,而且孩子有些特長也不一定能夠很明顯地表現出來,比如下棋的天賦等等。這時,就需要家長多給孩子機會 ,可以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特點,多報幾個興趣班,看孩子適合哪個。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沒有進展,那麼就應果斷放棄,再尋找其他特長。
3.要正確認識天才和練習的關係
好多人認為,能在某個領域內成為頂尖高手的,都是天生就擁有一種強大的能力,即所謂的天才,好像他們天生就是來做這件事的。但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中指出:
科學家透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已經達成共識,那就是所有頂級高手都是練出來的。也就是說,除了少數對身體條件有特殊要求的體育專案之外,人人都有可以透過長期的刻意的練習,成為頂級高手。因此,家長要堅定信心,相信孩子能夠在有一定天賦的基礎上,透過刻意練習達到頂尖水平。
4.家長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一旦家長髮現了適合孩子的興趣點,應要堅持下去。因為練習任何一項技藝,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相信大家都聽過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其觀點是“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也許一萬小時過於抽象,對於孩子學習一門新技藝來說,至少要有10年的時間。
聞名世界的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在6歲生日之前,就已經練習鋼琴彈奏3500個小時,可見他一生創作了那麼多的世界名曲,需要經過多少個小時的刻意練習。劉翔,從7歲開始練習田徑,到23歲以12秒88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29歲110米欄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級飛人,他不知練習了多少個1萬小時,時間也遠遠超過了10年。
5.家長要督促和陪伴孩子練習
家長不要認為給孩子報了興趣班,把孩子交給老師訓練就完事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孩子在課後,應該每天保證一定時間的高質量的練習,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熟練。任何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家長要督促孩子練習,而不能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那樣是不會取得成績的。而家長的陪伴,既能對孩子的練習起到督促作用,也應該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從旁觀者的角度指出孩子的不足,促進孩子更快地進步。
《刻意練習》中指出,人們在學習知識和技能時,分割槽三個巢狀的圓形區域:
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只有擺脫舒適區,在學習區裡面進行大量的刻意練習,從而將學習區變為新的舒適區,不斷擴大舒適區的範圍,並繼續挑戰更高一級的學習區,那麼這種練習就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從而不斷進步,離成功的距離越來越近。
總結總之,真心呼籲家長應該轉變教育觀念,不要一窩蜂的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而焦慮萬分的同時,卻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特長和興趣點,以至於可能會埋沒一個在除學習外其他方面會有一定成就的人才。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
3 # 學語文教數學的梁粑比
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與時俱進。
我認為要重點培養特長。
為什麼呢?
1.學習成績好不代表任何問題。我們一直以老一輩的想法,想著讀書好,將來找個好工作等等。其實最後即便讀了一個重本出來,可能找的根本不如父母,自己想象的職業。不是讀書無用論,而是我們在社會上,只要有一技之長,都能讓我們自己活得很不錯。反而,能把自己興趣變成自己職業,反而是最幸福和最能有成就感的。
2.特長好,就應該積極培養。為什麼麼會好,因為有足夠的專注。要讀書好,也要有足夠的專注。反而如果家長極力禁止、控制或反對,導致孩子一方面使勁想著自己喜歡的,有無心學習,反而兩邊不到岸,兩邊都荒廢,結果更差勁。所以建議,可以曲線救國的方式,和他規定好專注於特長的時間。前期可以放開,讓他有一個釋放,然後後面讓其在這項特長達到一定水平後,他自己也會發現,學習也一樣重要的。比如檯球,你會發現,頂級的冠軍,其實學歷也很高,絕對不是學習差的然後特長特別好的說法。那什麼時候達到一定水平呢,就是技巧學會練熟了,再要提升就得考文化和學習力了。
總得來說,現在社會可以提供給有一技之長的人有足夠的發展空間。我們作為家長,不能用老舊的角度去思考,而應時而變。
回覆列表
如果孩子有這種特長,我當然會特別培養。
正所謂365行,行行出狀元。學習成績不好,並不代表孩子未來就沒有出席。
作為父母,我絕不會以成績為導向,要求孩子學習要多棒,反之,我會發現和鼓勵孩子發展其特長,因為這是你比較感興趣的東西。
之前看過一個報道,有個小學生,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是對做菜特別感興趣。每天放學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鼓搗做菜。媽媽每次回家後,看到他在廚房,就特別來氣。可說也說了,孩子就是不上心,媽媽為此還花了一萬多元,讓孩子去學習如何專注的課程,可收效甚微。
雖然學習不行,可只要一提到做菜,孩子立馬就來了精神。從一開始的不熟練,到最後各種家常菜的熟練製作,其水平還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
也許是老師和同學給他的鼓勵,孩子上課反而專心了,學習由開始的聽不懂,現在慢慢能集中注意力聽了,成績開始有所提升,父母和老師都替他高興。
說這個故事,其實是想說,父母,不要總盯著成績,培養孩子特長並不是一件壞事,只要引導得當,其實,學習和特長兩方面同時發展並不矛盾。
我孩子之前學習打鼓,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小學四年級,現在還在堅持。差不多已經過了九級,曲子越打越多,證書也拿了不少。我不是想炫耀這個成績,但是,因為堅持,再加上我的引導,孩子特別樂觀,現在只要一聽到曲子,就有一種要打的願望,平常沒事,都是用手比劃的,這種自我陶醉的方式,看得出,他很享受。
因為音樂的薰陶,孩子學習也沒有落下,成績始終保持在班上中上等水平,我已經很知足了,因為在學習方面,他都很自律,我沒花很多時間,只不過,我日常做高質量陪伴,他有什麼問題都會與我溝通,大家一起去面對和解決。
學習和特長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能把他們融合好,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不要背有思想包袱,引導很關鍵,抱怨是沒有用的,只會讓你更加焦慮,學者去找找解決方案,這也許要來得實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