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岑詮

    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可以讓你拓寬視野。知識的積累,除了從小學到大學教科書上的日積月累,也要不斷從課外書大量閱讀中獲取。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但讀書不要讀成了書呆子,不要按部就班,要活學活用,要用知識和構建的思維思考識別現實中遇到的問題,不可以刻板偏見,鑽牛角尖。

    當然,知識不僅來自於書本,從社會實踐中也可以獲取很多知識。

  • 2 # 華中小隱

    這個問句潛藏著兩個未能確定的問題,到底是問人類的知識積累,還是問個人的知識積累?由於這種不確定性,我把這個問題分成兩個問題回答:一、人類的知識是如果積累的?二、個人的知識是如何積累的?

    一、人類的知識是如何積累的?當然是從原始社會開始,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然而,積累的過程和形式以及速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極大的不同。

    俗話說:老馬識途。但老馬的經驗不能傳遞給小馬,小馬得從頭開始,積累自己的經驗。早期的人類也如同動物一樣,不能把個體的經驗和認知,傳播給後代。有幸的是,作為靈長類的人,創造了語言和文字,於是就可以傳宗接代了。詳見恩格斯的《勞動在從猿到人進化過程中的作用》。應該知道,先有語言,後有文字。語言文字不是同時創造出來的,而是有先有後。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上古的歷史是口耳相傳而非準確文字記載的原因。漢代司馬遷《史記》的首篇是黃帝本紀,記錄了不少歷史事件,可以斷定,在黃帝時已經有系統的文字了,黃帝時的史官倉頡造字。這是沒有疑問的。文字也有由簡單到複雜,由少到多的發展演變。文王拘而演《周易》,是有文字的。右史記言,左史記事。言為《尚書》,事為《春秋》,也是有文字的。司馬遷所記漢以前的事,就是根據各國史官的《史記》編寫的。現在考古發掘出土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貴族卜卦的記錄,所以叫作殷墟甲骨卜辭。

    人類生活在世界上,不斷探索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自己。首先要獲取生活資料,最早時如同動物一樣,漁獵採集。後來又有農耕養殖以及製造器物。帝舜開荒種地,還做陶器賣,發了大財。舜做的陶器品質優良,是最早的陶藝大師。《史記》中說舜“器無苦窳“。苦窳者,器之病也。透過探索,人類不斷地創造。不僅有百業百工,還創造了神話、神和宗教。古希臘古羅馬的教育大致有9個學科:詩學、數學、天文、地理、體育、雄辯術、音樂、美術(包括繪畫、工藝、雕塑、建築)、哲學。能將各種認知統合起來的是哲學,所以,哲學乃統攝群學之學。哲學關注研究的物件是人自身,是人的認知智慧,認知方法。所以《老子》: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殖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在老聃看來,事物不再是彼此孤立,而是有一種更大的,無所不在的“道“,或者“無“。

    在文藝復興(The Renaissance)時期,由於掙脫了神學的桎梏,人類的創造有如泉湧。認知深度和廣度迅速推進。在天體宏觀宇宙,達到10的24次方M。在原子微觀世界,深入10的—17次方M。並將認知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此以後,一通百通,人類擴充套件知識的速度加快了。在20世紀,進入全球資源共享時代,不僅是商品貿易互通互補,知識科技也是你有我有,共享共用。人類的知識總量,以Bit量化,翻一番的時間,已經縮小在5年之內了。2016年,僅中國的版權專利申報量高達120萬件。

    二、個人的知識是如何積累的?

    憑經驗獲得知識當然很可靠,孩提時所獲得的基本知識,是從感性和模仿開始的。用不著太費勁,自然會有生活自理能力和語言能力。但若從事某種工作,也可以在工作勞動中積累經驗。但卻不可能事事親力。經驗總是太少,太孤立。只有透過教育實體意義上的系統學習,才能獲得豐富的知識。此即文盲與知識分子的差別,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從無知到有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必須有一個系統化、規模化的學習。一年樹禾,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無知即意味愚昧貧窮落後,博學人才的多寡決定社會文明富足先進與否。這是不需要糾結的問題。

    問題是:教育培養專才還是全才呢?王安石曾說:“諸子百家之書無所不讀,農夫女紅之事無所不問“。這應該是指全才了。但時代不同,王安石的時代,五輛三輪車就可以把全部書籍裝載丁,學人一生讀不了太多的書。學富五車,只不過是個誇張的說法。所以莊子說:“吾生亦有涯,知亦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莊子當然不會反對多讀書,言外之意是主張有目標地讀書,讀好書,還得講究讀書的方法。孔子說得更清楚:“學而不思剛惘,思而不學則迷“。既要多讀書,又要會思考。還得懷疑、鑑別、判斷,這是我說的,為的是避免本本主義的禍害、人云亦云的腦殘。讀書讀成孔乙己的大有人在,甚至包話一些所謂的文人“大師“。

    學以致用,這應該是現當代教育及社會必須用的基本法則。知識總量已經“爆炸“了,教育必須培養千千萬萬個專才,才能在各個領域出類拔萃。決不能再象民國時那樣,聽任洋人掠我財富,不管人民文盲飢寒,旁觀軍閥爭權奪地,一心鑽故紙堆,談紅樓夢,狂窯子,無功德於社稷,無福利於民眾,忝列門牆,枉稱大師,滿嘴仁義道德,一心謀取名利。讀書之本,當有利國家、民族、社會。喪失了這個立場,知識的價值就大打折扣。

    人才培養當然會有各種層次,會根據國家建設發展需要,培養各種人才,現在大約有5萬個活躍的前沿學科,有50多萬種一級學術刋物。不專是不行的,有了專,才有資格講求一專多能。人才在使用的時候,自然會綜合、聯合發力。譬如造火箭,必須集合燃料學、材料學、空氣動力學、天體力學、地球物理學、控制學等數以百計的專家,組成團隊,缺一不可,才能成事。舉凡國防部、教育部、財政部、商務部、外交部、內務部、宣傳部、統戰部、戰略研究院、政策研究院……千家萬戶,無不如此。

    就個人而言,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我有很多同學有很高的學歷,但在現實生活中,有時會上當受騙。例如前天有網路謠言,說金星那裡有顆恆星電磁輻射,會引爆手機,應當關機。這同學居然信了,好心轉發群友。我不得不對他科普天文學,說明太陽系只有一顆恆星太陽,別無恆星的可能。這就是知識面狹窄導致的無知而受騙。網路上學歷不高,知識面狹窄的人不少。他們判斷事物,不僅缺乏專業知識,不懂經濟的亂評經濟,不通史學的胡侃歷史,無知妄說者眾。而且有的連話都說不通順,語病迭出,錯字連篇,邏輯混亂。更有甚者,以辱罵華人為樂,以詆譭國家為快,喪失了人格與國格。

    韓非子曾說:窮巷多怪,曲學多辯。愚者闇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醫愚之法,學有專長,可養身立命。非博學不能通達,朝夕納誨,學而不厭。能判真假善惡者,方為靈智。故曰:汝等將如神,能知善與惡。

  • 3 # 東方紅635

    謝邀!知識就是從讀書中,自學中,老師教導中慢慢積累的。但知識學得再多,不去生活中歷練也發揮不好。因為知識只是太片面了,好像一張張白紙,不去寫字,也如費紙一樣。一個人光有豐富的知識可不行,還要有人生的閱歷,生活的歷練,才能在社會中產生相應的人生價值。所以知識的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代表了文化內涵,素質修養也得到了提高。這時透過去生活中鍛鍊,社會中去磨練,才會有學問。有了學問才有一定的能力,這才能把積累豐富的知識運用自如,成就自己豐富多彩的人生!

  • 4 # 調皮點歷史

    這個問題很是抽象啊!知識是如何積累的,我只能說是日積月累的。沒有像無崖子把虛竹翻過來,腦門對腦門的那種。就算有估計也是無崖子獨創絕學,絕後了啊。

    所以知識的累積要從娃娃抓起,要從小時候養成看書讀書的習慣和興趣,至於很多一看書就犯困的物件,那就從感興趣的內容看起,或者從內容豐富的小說的看起。像福爾摩斯這一類的老少皆宜,內容豐富看不懂的地方自查自學就能搞定。

    但是要說用什麼途徑積累那真是太多了。書本、科教電視、相關文獻、相關電影、記錄。等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甚至都不用去特意去找,觸類旁通就可以了畢竟萬事萬物都是有密切相關的存在。

    前期積累知識切不可懈怠,一旦懈怠就會前功盡棄。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前期積累一種陌生的知識肯定是比較難以記憶的,大腦中沒有串聯,那用什麼方法解決?我的建議是找對這個知識感興趣的人聊這些方面的話題,聊著聊著就記住了,記住了就有拓展深入的機會,深度、寬度、多維發展。

    積累知識不是很難的技術,唯一的途徑就是持之以恆,有決心認真的態度。

  • 5 # 重慶萬群哥

    讓努力積累是今年最大的收穫,比如過去幾年我看書幾乎都是快速讀完,然後吸收那麼幾個觀點,用到工作中。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速度快,便於吹牛逼。

    受減肥的啟發,年初我把知識結構變成思維導圖,嚴格按照知識結構的要求來讀書和學習,見專家。

    這就像要打造一個花園,我已經做好了規劃,先搞定土壤,然後開始栽樹、施肥,慢慢的生長起來就有了知識樹,知識樹多起來,自然就有了知識的樹林。

    到底怎麼辦呢?

    記讀書筆記,畫思維導圖,做讀書卡片。

    我讀書的時候是極度專注的,絕對不會看手機,做筆記的認真程度比很多高三的學生還要投入。

    讀書的經驗是可以遷移的,讀書透過筆記來積累,業務透過客戶關係管理來積累,人才成長透過專案來沉澱!

    讀書和學習,是給大腦的營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馬爾還能是梅羅時代後的“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