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猴大爺說

    1895年2月14日,在洋人過情人節的時候,在遙遠的東方山東威海劉公島內,北洋水師倖存的陸海軍將士放下了手中的武器,軍艦打光了最後的炮彈之後,向日本軍隊投降了,大清國洋務運動數十年花費巨資建立起來的近代化海軍就這麼灰飛煙滅了。上千年在中國面前當孫子做乖學生的日本,在此刻舔了舔露出的帶血的獠牙,無論是陸地還是海上,日軍都取得了全面的成功,陸軍更是殺到了大清的龍興之地東北境內,小日本做夢都想擊敗中國的美夢在這一刻實現了,對於戰爭的走向,中日兩國都希望在談判桌上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

    在談判桌上爭取更多的利益

    按照山縣有朋的意思,已經佔領遼東地區的日軍在修整片刻之後就應該立即攻打山海關,然後主力直撲北京,和雲集在京津周圍的清軍主力決戰,逼迫清政府簽訂城下之盟,徹底征服中國,將中國納入日本“版圖”。對此伊藤博文是堅決的反對,倒不是他對中國有多麼的同情,而是他擔心列強會因此出面干涉,損害日本利益擴大化,明治天皇同意了他的觀點,利用當時的軍事優勢給清政府施壓,以此換取在談判桌上更大的好處。

    春帆樓上的較量

    對於談判的物件,日本人點名要麼恭親王奕忻,要麼北洋大臣李鴻章,除了他倆別人都不談,李鴻章在清廷的施壓下被迫東渡日本和伊藤博文談判。春帆樓上,伊藤博文的態度也是十分強硬,直面告訴李鴻章,我說的條件,只有答應或者不答應兩個選擇,如果你不答應,日軍立刻進攻北京城,這一場景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有過細緻的描述,電視裡李中堂蒼老的臉頰,彎腰駝背的身軀下雖然老頭有些倔強,有過據理力爭,但是在貪得無厭的狼面前最後都變成了哀求,哪一個看過之後不是唏噓不已潸然淚下,中堂不容易,雖然不願意,但確實是不得不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憤青的攪局

    哪個國家都有憤青,小日本也不例外,聽說政府要和中國和談,日本右翼團體“神刀館”的一名成員“憤怒”了,陸海軍連續打勝仗,日本本來可以佔領北京拿下整個中國,還和中國代表談什麼。這個憤青不知道,明治天皇為了打贏這場仗,日本的國庫裡估計除了耗子屎,就不剩下什麼了,戰爭打的是後勤,打的是國家的實力,大清此時再弱,清政府真要是硬起膽子和小日本死扛到底,小日本能不能扛得住還真是問題。幾十年後,盧溝橋槍聲響起,那時候的小日本實力比甲午年強很多都沒能徹底吃掉中國,更別說是在1895年了。

    其結果就是憤青很激動,李中堂很受傷。一顆子彈從老頭左眼旁打進去,當時就血流不止,李中堂倒在地上,不省人事,鮮血沾滿了整件衣服。

    李鴻章遇刺的訊息很快傳到了西方,號稱文明的日本人居然敢對一個國家的談判代表這樣,簡直就是強盜,日本是想從中國撈取更多的好處,日本的國家形象不僅因此大打折扣,而且俄國、德國、美國、法國等列強也是紛紛給日本施壓,要求日本不可逼中國太甚。

    醒來後的李鴻章看著血跡斑斑的衣服“此血可以報國矣”顯得非常的鎮定。

    不得已的退讓

    李鴻章的遇刺讓日本政府非常尷尬,從天皇到首相伊藤博文當時的心情是相當的震驚和憤怒。遇刺之後,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更是來到病榻前來探望,明治天皇也派來了醫生進行診治,天皇的皇后送來了親手製作的繃帶,李鴻章的安全警衛工作被提升到了相當重要的程度。

    他們害怕李鴻章此時回國,“若李鴻章以負傷作藉口,中途歸國,對日本國民的行為痛加非難;巧誘歐美各國,要求它們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難博得歐洲二、三強國的同情。而在此時,如一度引出歐洲列強的干涉,中國對中國的要求亦將陷入不得不大為讓步的地步。”

    不僅如此,伊藤博文在給山縣有朋的信中也道出了當時的處境“……歐美社會對日本的讚賞之聲到今日全變為對支那的憐恤之聲,反而誹謗中國國風……據美國駐俄公使發回本國的訊息,俄軍3萬已進軍支那北部,且其數目在漸次增加中……”

    落筆春帆樓

    重新談判的時候,日本政府為了表示對李中堂的安慰,決定賠款金額減少一億,由賠償3億變為2億,同時日本軍隊三個星期內無條件休戰,給了風雨飄搖中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帶來了最後的安全依靠,不僅如此,日本的休戰和讓步的做法也打消了歐美列強幹涉的風險。李鴻章縱然有蘇秦張儀的本領此時也無法施展了,只能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後記

    那個刺殺李鴻章的兇手名叫小山豐太郎,按照伊藤博文的意思是將其處決,因此刺殺事件鬧的影響太大了。但是,根據當時的日本法律,行刺的罪名不足以判處死刑。日本法院認為,如果執意判處他死刑,這是對法律的踐踏。所以,小山豐太郎最終被判處無期徒刑。1907年,小山豐太郎獲得日本天皇特赦,之後長期活躍在日本政壇,一直到1947年去世。

  • 2 # 止戈軍是我

    分四步回答該問題

    首先,我想該題目應該有一個更為嚴謹的表述為妥

    其實清日雙方在下關談判時,甲午戰爭並未結束,因為在1895年的3月4日牛莊剛失陷,3月7日丟掉營口、3月9日田莊臺被攻陷。李鴻章一行談判人員是3月14日從天津乘船出發,19日到達下關的。談判正處於交戰的間隙,日軍正準備下一步進攻山海關,進行直隸平原決戰,其戰時大本營已從廣島搬到旅順。而此時,在關內還有20萬的清軍嚴陣以待。所以甲午戰爭要進行到什麼時候還是一個未知數,當然這取決於談判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是具有不確性的。如果談判破裂,戰爭繼續,日本就一定能打勝嗎?我看不盡然,後來的抗日戰爭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嚴謹的表述應該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朝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李鴻章赴日本談判……。我覺得這樣說更好一點。

    其次,李鴻章挨槍的簡單經過

    3月20日至4月17日,清日雙方共進行7次談判。其中在3月24日,第3次談判結束後,李鴻章一行由春帆樓返回下榻的引接寺途中,遭到小山豐太郎的手槍襲擊。該槍手選擇的襲擊地點為外濱町的拐角處,此地有憲兵隊,還有警察派出所。一般來說,是警戒最為嚴密的地方,也是行刺者最應該避開之所,然而正因為如此,反而被小山鑽了空子。他本來瞄準的是李鴻章的左胸口,但由於李所乘坐的轎子是上下抖動的,所以子彈打到了李鴻章的左眼窩下面,該子彈擦過眼鏡打在臉上,減弱了勢頭,鏡片飛散時,李鴻章本能地閉上了眼睛,所以並沒有傷到眼球。隨後,小山被安保人員就地按住,被逮捕,後很快被日本法院判處無期徒刑。(李鴻章遭遇襲擊時,李經方不在李鴻章身邊,而是留在春帆樓繼續和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就下一步的談判細節進行磋商。)

    第三,對清日雙方整個談判過程的梳理總結

    3月20日,第一次談判時,李鴻章向日方提出休戰請求,日方說明日作答。

    3月21日,第二次談判時,伊藤博文提出的休戰條件為:

    由於日方所提休戰條件對清國來講太苛刻了,李鴻章沒有接受。

    3月24日,第三次談判時,李鴻章決定撤回休戰問題,直接進入媾和談判。日方答覆明日提出媾和條約草案。結果,就在第三次談判時結束後,李鴻章遇刺。

    3月30日,日方決定在和談之前無條件休戰,但臺灣、澎湖列島不在休戰地域之列。

    4月1日,陸奧宗光的秘書官中田敬義拜訪了李鴻章,向其遞交了日方的和談條約提案:

    注意,這是在4月1日,在李鴻章病情無大礙、也準備繼續談下去的情況下,日方提出的和談條件,賠償軍費3億兩白銀。

    4月10日,第5次談判時,李鴻章提出和談條約的修正案,要求將賠款由3億兩削減至2億兩。伊藤博文對此修正案擺出完全拒絕的姿態。

    4月15日,第6次談判前,清廷以皇帝名義授意李鴻章接受日方條件:

    4月17日,清日雙方締結媾和條約。在李鴻章的反覆要求下,日方綜合考慮此時國內外的形勢後,同意將賠款減至2億兩白銀。

    至此《馬關條約》簽署。李鴻章一行談判人員離開下關返回天津。

    最後,李鴻章這次遇刺,到底對清日談判有何影響,換句話說對清國來講,換來了什麼好處呢?

    在談判期間,李鴻章遭遇日本槍手襲擊,這是當時國際上一件有重要影響的大事件。世界輿論和同情一下子偏向了清國和李鴻章,一是他年近古稀、二是他名望極高、三是這次談判為李鴻章第一次出國,並作為外交人員被刺。而此時日軍旅順大屠殺的國際醜聞剛剛平息,如果清國因為此次事件中止談判,並把談判人員撤回國,對日本是極其不利的,其前期的戰果也可能馬上泡湯。所以,事件發生後,上至明治天皇,下到普通百姓都非常緊張,並以各自的方式對李鴻章進行安慰和安撫。但本質上講,李鴻章此次挨槍對清日談判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換句話說,清國並沒有因為李鴻章挨槍而獲得什麼實質性的好處。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好處,那就是獲得了日方無條件休戰的承諾。至於有人說,因為李鴻章捱了一槍,日方就少要了1億兩白銀的賠償,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臆想,從整個談判過程就可以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歷史就是歷史,一切要以事實為依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由心生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