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人學歷王老師

    宋恭帝是位有智慧的人,可是幼年繼位,又生不逢時,想必心中自是有許多苦處。

    亡國的小皇帝

    南宋成淳十年(公元1274年),宋度宗病逝,太子繼位,即是宋恭帝,歷史上人們又稱他為少帝、幼帝、德祜皇帝。宋恭帝即位時,年僅四歲,當時由謝太皇太后垂簾輔政。恭帝年幼即位,從宋度宗手中所承接的江山早已是千瘡百孔,命繫累卵了。

    公元1276年正月,元朝大軍南下入侵已經到臨安城下。眼看著元兵即日就將攻進城內,南宋朝廷大勢已去。

    於是,謝太皇太后立刻派大臣楊應奎,前往元軍駐紮地獻上了傳國玉璽,並且以恭帝的名義向元軍統帥伯顏獻上降表,降表言辭十分卑下可憐:宋朝奸臣誤國,天數已盡,元朝國運興旺,我願率百官稱臣降服於大元;今謹奉太皇太后之命,削去帝號,將兩浙、福建、江東、江西、湖南、兩廣、四川、兩淮等宋朝州郡,全部獻給大元聖朝,祈求元朝可憐宋朝三百年江山不至斷絕,使趙氏子孫以後有靠,使宋朝百姓能夠安享天日。如果這樣,那麼元朝的大恩大德,將永不忘,日日思報。

    雖然這篇降表寫得很哀婉,充滿了一個行將滅亡的王朝的辛酸,可是元朝還是沒有放過這位小皇帝。

    囚禁的歲月

    伯顏很快就攻陷了臨安城,接著元世祖急速下詔,命令宋朝皇帝前去大都會見。皇太后帶著小恭帝在隨行一行人的護從下匆匆奔赴大都,謝太皇太后稱病未去。

    恭帝當時也只有七歲,什麼事情都不懂,全太后只是個婦道人家,只是感激元世祖不殺之恩,根本不知什麼民族氣節,所以這孤兒寡母到了大都,特別被元朝人看不起。他們將恭帝與全太后軟禁在深深的宮苑裡,橫加凌辱,更不許他們與外界有絲毫的接觸。當時隨全太后到大都的四位宮女都不堪忍受兇悍的元朝人的虐待,到大都後沒有十天就全部自縊身亡了。其中一位宮女還留下絕命詩一首:“既不辱國,倖免辱身。世食宋祿,羞為北臣。妾輩之死,守於一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元世祖十分看不起全太后的忍辱偷生,所以就砍下了那四個宮女的頭顱懸在全太后的門口,以示羞辱,全太后顧念年幼的恭帝,不忍自殺。不過,由於這時南宋遺臣已經立趙昰為端宗,老奸巨猾的元世祖就將恭帝封為開府儀同三司、檢點大司行政、瀛國公,做樣子給天下人看,其實就是為了利用恭帝潛在的號召力,對端宗形成制約,順便招降那些尚未歸附的宋將。

    全太后提出水土不服,向元世祖請求遷往南方,元世祖的皇后對全太后的遭遇特別同情,就幫全太后求情,但是元世祖擔心節外生枝,沒有同意,不過他並沒有打算殺害全太后和宋恭帝,傳說元世祖已經準備讓恭帝與全太后在大都的深院中慢慢了卻此生。可是到了公元1282年底,卻突然命恭帝遷出大都,並將他安置在上都(今內蒙正藍旗東邊閃電河北岸)。還讓全太后到大度正智寺廟削髮為尼,不久全太后就悄無聲息地死在了那裡。原來福建有位僧人向元世祖解說了近日天相方面的事,說他夜觀星相,發現土星有侵犯帝祚之勢,所以按常例來推算,恐怕不幾日將會有人要加害元世祖,希望元世祖多加提防。元世祖本來不相信這位僧人所說的話,可是在這位僧人離開沒有多久,就有離大都不遠的中山縣(今河北省定縣)官員稟報說:縣內有一個狂人,自稱是宋王,揚言要聚集人馬,前往京師劫掠宋丞相文天祥,起兵復宋。

    元世祖一聽,這還了得,也不由得相信那位僧人說的。馬上就把恭帝遷到了上都,然後殺害了已關押了四年的南宋宰相文天祥。次年又把降元的宋朝官員全部遷往內地,免除了後顧之憂。

    一心向佛,仍然被殺

    至元二十五年,恭帝已經19歲了,元朝的統治也逐漸鞏固了下來。這年冬天,元世祖賜給恭帝大量錢財並將他送到了吐蕃(今西藏地區)學佛。

    恭帝到西藏後,入住薩迦大寺,並改名為合尊法寶,還學會了藏族的語言。恭帝聰穎靈慧,性情好合,他鑽研佛經,還當上了薩迦大寺的主持。按理說,恭帝此時既已入佛,早已心無雜念,潛心修煉了。可是到元英宗至治三年時,恭帝卻突然被賜死在河西(今甘肅省河西走廊),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他無意間所寫的一首詩闖了大禍: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

    詩中所說的黃金臺指的是戰國時燕昭王在大都朝陽門附近築的土臺,燕昭王放黃金在臺上,招攬天下賢士盡歸己用。林和靖則是北宋著名的錢塘高士,一生孤傲,以梅為友。就是這首詩,恭帝便被元英宗以煽動天下人心的罪名處死了。

    元英宗殺恭帝也是歷朝歷代的慣例。恭帝死了,天下宋人的心也就死了;恭帝不死,宋朝遺民總會在心中隱隱作想:宋朝江山仍舊還在,因為雖然端宗、衛王死去了,可是恭帝還活著,恭帝還會回來,他只是在某個地方出家而已。

    宋恭帝是位有智慧的人,可是幼年繼位,又生不逢時,想必心中自是有許多苦處,可是他潛心研究佛經,成了一代佛學翻譯大師,曾經翻譯了佛教中著名的《因明人正理論》作品,也算沒有枉過一生。

  • 2 # 鄧海春

    南宋德祐二年(1276),南宋都城臨安被元軍攻破,宋恭帝投降,南宋滅亡。這之後,雖然以文天祥為首的反元志士還在抵抗,但終究是難敵強大的蒙古鐵騎,南宋的最後抵抗力量在崖山海戰中被消滅,元朝統一了中國。

    而投降的宋恭帝先是被召進元大都,後來,為了表明自己不會有反叛之心,他主動請求到西藏學佛,並最終一代佛學大師,可是就算他與世無爭三十五年,還是在五十多歲高齡時被元朝第五位皇帝元英宗賜死,這是為什麼呢?

    宋恭帝原名趙㬎,四歲時,其父逝世,於是作為嫡子的他被擁立為帝,在他之上,還有一個七歲的哥哥趙昰,臨安淪陷後,趙昰在福州被尊為宋主,是為宋端宗;而小宋恭帝一歲的弟弟趙昺則正是崖山戰敗後,被陸秀夫抱著跳海的宋末帝。

    宋恭帝繼位後沒滿兩年,勢不可擋的元朝軍隊就進軍臨安,不到六歲的他踏上北上的旅程。史書記載:“五月丙申,朝於上都。降封開府儀同三司、瀛國公。”雖然看上去地位尊崇,實際上當然只是個處處受限的俘虜。

    宋恭帝長大後,一是為了向元朝皇帝表示臣服和忠心,二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自由,三可能是想要借佛法寬慰自身,他提出前往吐蕃鑽研佛法。這一請求很快得到了准許,年僅十八歲的宋恭帝便前往西藏,法號“合尊”。或許是家族遺傳了擅長文藝的基因,宋恭帝很快學會了藏文,並開始將漢字版佛教的經書譯成藏文,逐漸在業界享有盛名。

    宋恭帝似乎也忘記了小時候的經歷,只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僧人,四處講經、譯經,一度擔任了薩迦大寺的總持。或許,佛教的超然自在,讓他不再糾結於權力和地位,不再思念消逝的故國和親人。可惜,他不去爭搶,卻仍然沒辦法善始善終。

    據《佛祖歷代通載》記載:“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已經被俘四十七年,在西藏學佛三十五年,完完全全與世無爭的“一代高僧”宋恭帝被元朝第五位皇帝元英宗賜死,享年五十三歲。

    關於元英宗賜死宋恭帝的原因,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宋恭帝作了一首觸犯了文字獄的詩。這首詩便是《在燕京作》,燕京是元朝首都大都的別稱,可見此詩是宋恭帝還在大都時創作的。詩中寫道:“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

    宋恭帝應該也知道自己的祖先趙光義曾因為南唐後主李煜的一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而將其毒死,故而在詩中隻字不提故國、臨安之類的字眼。只寫到隱居在西湖孤山,“以梅為妻”的詩人林和靖,來寄託自己對南方的思念。又說自己眼下是元帝的“臺下客”,思念故土卻“不歸來”。

    這樣一首寄託思念的小詩,最終為宋恭帝引來了殺身之禍。不過,這首宋恭帝十幾歲時創作的詩,在三十多年後才被皇帝重視並大動干戈,其中是否有諸如害怕宋恭帝帶領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復辟之類的隱情,就不得而知了。

  • 3 # 歷史小行家

    本來寫詩沒有啥,他自己翻不起大浪來,但是就怕有心之人利用他的名號搞事情,所以不得不殺了他。不過他的兒子活的好好的

  • 4 # 歷史走廊

    宋恭宗是南宋第七位皇帝,也可以說是最後一位皇帝。

    1276年,繼位只有兩年,不滿6 歲的宋恭宗在別人的懷抱中,在臨安投降元兵。他只有一個皇帝的稱號,說他是一個佛者,學者更貼切。之後,押解去元大都。忽必烈賜封瀛國公。(其實就是一個高階俘虜)等他在元大都長到19歲的時候,跟忽必烈請願去西藏學佛,忽必烈欣然同意。

    之後他在西藏學習藏文,佛法,翻譯藏經。翻譯著作有《應明入正理論》……等漢傳佛教書籍。

    1323年,他被元英宗賜死。是因為他的一首詩:

    寄語劉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

    這首詩裡的劉和靖是北宋詩人,喜歡梅花。黃金臺招納賢士的典故充分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和對元朝滅亡南宋的不滿。這首詩後來被元英宗知道,一怒之下就把趙顯(宋恭帝)賜死。

    看來,宋恭宗到老就一直在元朝統治者的監視之下啊!

    太可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家的小老鼠要生小寶寶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