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夥來講講!
8
回覆列表
  • 1 # 寫作大提高

    年俗一年比一年少,講究一年比一年少機會,忌諱一年比一年少。 這樣年味就越來越淡了。

    因為人們越來越不相信神啊,鬼呀。越來越沒有敬畏心。對於商人來說,過年過節是個好收成,對於普通大眾只是一個時間節點。

  • 2 # 用心起暱稱人會好看

    標準的90後農村娃,童年時候年味足,滿滿的回憶。

    習俗1 舞獅。那時候老家有傳統的手藝人,舞獅很精彩。獅子是瑞獸,能驅走外邪厄運。村裡的老一輩七八個人組個班子,打鼓敲鑼,舞獅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大戶會在門前用桌子板凳搭起幾層障礙,在上面放上好煙或紅包,獅子就穩穩的跳上去取走,再進屋給主人家拜年,每家過一遍,一鬧就是一天。還有“划船”,一般是婦女帶隊,性質和舞獅差不多。

    習俗2 辦年貨。過去辦年貨主要是自己家操刀,不像現在全看買。過去,老家都會做一些土貨,比如麻糖,麻液子,翻餃子,玉蘭片,都是自家蒸炸的,吃起來有味道。年關有客來,都是用這些,端上一杯白開水招待。尤其是熬麻糖很有意思,這也是門技術活。幾家人湊在一塊,準備個大鍋,食材,下面架上木材,一熬就是大半天。熬製好的糖漿很黏沒嚼勁,需要出鍋後人工拌和。一般是青年壯漢,用一對專門的木棒轉圈拉扯,沒多久就滿頭大汗,再換人接著拌。那時候吃一塊麻糖,美滋滋好久呢。

    習俗3 貼春聯。這個傳統很多地方都有,我們一般是年三十早飯過後開始準備,那時候沒有膠水,都是用自家煮的糊抖。春聯也都是村裡有文化的老人家免費用毛筆寫的,每家每戶帶上自己裁剪好的紅紙,去那家裡排隊一邊拉家常,比現在流水生產的有味道!我們不僅貼春聯,還會貼一些買來的彩色紙畫。那時候樓房很少,牆面是白色的,紙畫能增色不少。男人小孩主要負責大掃除,把家裡外打掃個遍,女人主負責做飯。

    習俗4 年夜飯。那時候的年夜飯很講究,都是各家人一天的成果,做的菜品有蒸炸煮悶炒燉滷。雖然湖北這裡的菜沒有很明顯的地域特色,但有很強的融合力。菜品種類多,味道偏重也不追求極致的地步,一般人都願意入口多吃一些。年夜飯是孩子們的歡樂時刻,鞭炮一響,關起大門,猛吃一頓,配上一瓶百事可樂,吃到肚子圓鼓鼓。那頓飯吃完,沒吃完的飯菜不能倒掉,必須擺到廚房到第二天處理。神位前的蠟燭一直燒完,大門的燈也要一直到天亮。

    習俗5 守歲。年夜飯過後,就到了傍晚,家裡人各自收拾自己的東西,拉拉家常。到了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看春晚,打麻將守歲,直到除夕到了,才會去休息。到了除夕,清晨五點的時候,就會聽到一陣陣鞭炮聲。長輩們都會開啟大門,在門前放一架鞭炮,大喊 一句開門大發財,財神迎進來。那時候是多麼簡單有趣啊!

    習俗6 拜年。各地方都有這個習俗吧。小孩起床,先給爺爺奶媽父母拜年,道一聲新年好。長輩們給壓歲錢,叮囑小孩新的一年健康成長,學習進步。而後,孩子們就會聚在一起成群結隊串門拜年,一般鄉親會拿出好吃的招待,親戚家會單獨給壓歲錢。往往拜完年了,就是中午過後,自由活動。那時候家境都一般,壓歲錢就是意思意思。但孩子們玩得高興啊,那場面很喜慶,現在依舊懷念!

    習俗7 走親戚。初二去外公外婆家,我們叫做走嘎嘎。那時候,幾乎每家人都會帶上小孩去外公家拜年,哪怕颳風下雨都會堅持去。小孩們過去就拉著表兄弟姐妹玩上一天,父母和叔伯拉家常。這個習俗現在也有,只是沒有那麼隆重了。過去拜年也就是寒暄幾句,就走了。

    習俗8 串門。初二過後,一直到正月十五大人出門打工,這段時間就是村裡聚會的時候了。大人們湊一塊打牌侃大山,聯絡新一年的工作,也算是務工者最安逸的半個月。

    ……

    總之,過去的年,年味十足,現在想來,意猶未盡!

  • 3 # 穿漢服的藍藍

    忘記了是在哪兒看到的一段話,不是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了,而是過年最快樂的不是你了。

    想我們小時過年的時候每天都覺得很快樂,現在的孩子過年的時候他們也是很快樂的。

  • 4 # 武當太極學堂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農曆臘月初八,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春年期間,尤其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除夕和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人們會舉行一些帶有濃郁民族氣息的儀式或活動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喜接福等,這些就是年俗。除夕前年俗:

    1.臘八粥

    臘月初八也就是農曆十二月初八,也稱臘八節。臘八節在中國有著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這一天做臘八粥、喝臘八粥是全國最傳統的老習俗。在北方這一天還會泡臘八蒜,等到大年吃餃子的時候開食。

    2.祭灶,吃灶糖

    臘月十二三,俗稱小年。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灶王爺要昇天向玉王大帝彙報一家的善行和惡性,因此要有送灶神的儀式,也成送灶,或辭灶。

    “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間過年,大年三十先“接灶”、“接神”的儀式後,才能輪到祭拜祖宗。

    3.掃塵

    民間有俗語稱“二十四,掃房子”,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開始到除夕,民間把這段時間成為迎春日,也稱掃塵日。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等等,乾乾淨淨的迎接新年的到來。

    4.帖春聯、帖年畫、帖窗花

    除夕前,人民在帖春聯的同時,還要在屋門、窗戶、牆壁上帖門神、貼年畫、帖窗花和倒貼福字,帖掛千。

    除夕正月初一年俗

    1.祭祖

    自漢代,春節祭祖就是春節中十分重要的活動。因各地的風俗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大多數是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貢品,祭拜者按長幼順序上香跪拜。民謠中有“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之說。大多數地區在臘月二十九清晨上墳請祖,除夕夜供餃子,上元夜供元宵祭拜。

    2.放鞭炮

    除夕十二點以後開始放鞭炮,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3.吃餃子,年糕

    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是中國一種不可缺少的佳餚,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期已經想當時盛行。傳說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5.守歲

    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一直到新年的到來。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年長守歲是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4.拜年

    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過了臘月初八就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後、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為拜晚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主要形式為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

    5.壓歲錢

    壓歲錢,春節習俗之一,年夜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元宵節習俗

    之前寫了一篇詳細的元宵節習俗,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元宵節習俗主要有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挑花燈,走百病等。此外還有有一些廟會活動,踩高蹺、舞龍舞獅等。

  • 5 # 張家裡人

    貼春聯、守歲、吃年夜飯、發壓歲錢等年俗恐怕各處都大同小異,我今天和大家一起來回憶年俗中的禁忌。不知你們那還有哪些禁忌? 地標:浙江台州 一、欠債人家遲謝年: 謝年,通常在十二月二十五至三十間,選一個黃道吉日,搬出八仙桌,擺上祭品,焚香祭天,以示感謝上天一年來的庇護。但這個謝年,有錢人家與欠債人家卻大不相同,有錢人家想啥時候謝都行,欠債人家通常會選擇在三十晚上,因為據傳,謝年後家裡不能來討債的人,若債主登門,則是大觸黴頭。 二、初一至初三不掃地 大年初一至初三,家裡、庭院內不得打掃,俗稱“邋遢,會發”,如果從整潔角度看,這個禁忌毫無道理,但從人性角度分析,那卻是大大的有道理。在那個年代,打掃衛生無疑是女性的光榮傳統,可為了迎新年,女性主婦從十二月初八開始就忙活開了,整整忙活了大半個月,如果不給她們幾天假休息調整,任是鐵牛也會累倒。古人云:磨刀不誤砍柴工,其實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勞作,張弛有度嘛。 三、初一至初三水不落地 大年初一至初三,每家每戶都備著個大桶,將洗菜水、洗碗水等用水倒入桶內,因為這個時候的水斷然不得落地。乍聽這習俗荒誕不經,但細細分析卻不無道理。那個年代沒有一擰就嘩嘩作響的自來水,人們的用水全靠井水,若遇到旱天,得挑著水桶翻山越嶺去找水源。這個習俗生動地演繹了現在的流行語:節約用水、造福人類。 四、初一至初三不剩飯 大年初一至初三,無論男女老少,吃飯時要量力而行,不得剩飯。這個禁忌倒是很好理解,就是節約糧食,提倡光碟唄。 年俗裡的禁忌倒還有不少,如:初一至初三不得花錢、不得啼哭,初八前不得跟人要債等,這些禁忌細細分析,都有它存在的一定道理,樸素的思想裡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內涵。不知各位看官的家鄉還有哪些年俗禁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投影儀是流明值越高好,還是解析度越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