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雯子育兒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我的母親是一個非常強勢的女人。從小我就習慣看他的臉色,再決定自己的行為,如果這一天她回來,臉色比較好,心情愉快,那麼,我整個人就會輕鬆許多,如果這一天她回來,臉色難看,心情不好,那麼我整個人就會戰戰兢兢的。

    我覺得自己就像是,《被嫌棄的松子》一書當中的女主人公松子一樣,一輩子都活在討好別人境地當中。

    這種心理直接影響到了我的婚姻生活和工作生活。我和,先生相處的過程當中也是,處於典型的討好型人格,我習慣看他的臉色,習慣以他為中心,習慣服從他的支配。我覺得這個跟小時候我和媽媽的相處是分不開的。

    我們所有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內心充滿痛苦的人,只要能發現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的痛苦就會減輕很多。

    但是一直以來,我並不知道,我那些灰暗的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我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我與父母的關係,這是一個我們大家都必須尊重的真相。

    在我們中國,父母是偉大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是我們一直所宣導的孝道文化,孩子對父母的孝道就成了一種非如此不可的教條,在這種教條之下,我灰暗的感受將無處安放。

    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但孝道讓我們只看到前者,而否認後者的存在,於是打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旗號,父母們就可以放肆的去傷害孩子,像自己的父母傷害自己一樣,由此將恨與傷害傳遞下去。

    這個通道在我看來遠大於戰爭的破壞力,因為至親之間的相互傷害,容易讓人喪失對人性的希望。

    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尊重自己的內心,而不是活在孝道的教條主義之下,這樣我們的心就會有空隙,覺知之光就可以照射到我們的心中,愛,幸福與自由就會被點燃。

  • 2 # 一轉之念

    一個孩子降生以後,幾乎是一張白紙,父母是首先開始在這個紙上繪畫書寫的人。說了形象點的比喻,一個孩子開始的時候算是剛買的計算機,然後由他的原生家庭來裝系統,輸入許多的信念,也就是價值觀,這其中包含婚姻關係,生活習慣,與人交往的模式,表達方式,對自我的認知,安全感的建立等等,涉及未來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個話題比較大和複雜,我就講一個方面,就拿婚姻做例子,一位女性朋友來做諮詢,她說自己小的時候,一直看到媽媽很強勢,家裡大事小事都是她說了算,一切都要圍繞她來轉,爸爸在家裡沒地位,工資全部上繳,媽媽會給他500元零用錢,每當爸爸錢不夠用的時候,問媽媽申請再多一些,媽媽總是大聲呵斥:你又不管家裡開銷,吃穿都是用家裡的,怎麼會不夠用,你用什麼地方了,把明細列出來給我!每當這個時候,她就會覺得爸爸很窩囊,不敢頂嘴,只能說軟話,再多拿個50、100的。於是這位女性朋友就想以後自己結婚了,絕不能對老公這樣,把一個男人整的一點尊嚴都沒有,太可憐了。而現在,她和老公的衝突有時候也在這零用錢上,她給老公的是1000元,她認為夠花了。可是老公還是會時不時的要求增加,有一天,她在數落老公的時候,猛然聽到自己說老公的內容和當初媽媽罵她爸爸的一模一樣,連語音語調都一樣,她驚呆了,說沒想到,我慢慢的也變成了和我媽一樣的人。她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明明不想重蹈覆轍的。

    這個原理是這樣的,關於婚姻關係的概念和形式,在原生家庭中就有教,但是父母不會用說的來教:你長大後應該怎麼做丈夫(妻子)。但父母會每天上演給孩子看,不斷輸入夫妻關係的模式,這樣的輸入就像燒錄光碟一樣深深的燒錄進孩子的記憶中,未來一旦孩子進入婚姻關係時,這些燒錄就會不知不覺中起作用,就會不斷重複父母的某些模式。假如沒有改變,很有可能也傳給下一代,就這樣的輪迴下去。

    那麼都知道原生家庭對人產生諸多影響,假如這樣的影響對自己的人生產生的是困擾,痛苦,能改變嗎?我的回答是:能!有兩個路徑:一個在產生痛苦的時候,自己又沒辦法去改變的話,請專業的人士幫助你,做心理諮詢可以改變原生家庭留下的創傷記憶。另一個就是自我透過學習心理成長的課程,或者看一些心理學相關書籍,不斷探索自己,有覺察的生活,發現自己不斷重複並讓自己痛苦和煩惱的點是什麼,並運用心理學技巧自我療愈。

  • 3 # 樂學達人說

    針對這個問題,可以說原生家庭的氛圍非常重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孩子的性格組成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後天培養的。對於原生家庭來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肯定會往好的一方面去教育孩子,讓孩子知書達理。孩子也會將父母當朋友,當老師,跟著父母學,比如說父母比較幽默開朗,孩子也會跟著幽默開朗。如果父母之間產生爭吵,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肯定會造成心理陰影,悶悶不樂,同時也會十分羨慕其他的孩子有和睦相處的父母。

    2、無論父母之間發生,請謹記,孩子是無辜的。一旦父母之間發生了,首先身為父母的應當先把孩子安頓好,告訴孩子,父母之間只是有了一些摩擦,需要一點時間去磨合,不要拿孩子當出氣筒,那樣會深深地傷害了孩子,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家庭父母雖然離婚,可是卻瞞著孩子,依然圍繞在孩子身邊。

    3、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氛圍,對孩子來說,他的心理會得到滿足,因為他知道他有可愛可敬的父母在深深愛著他,對他噓寒問暖,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遇到問題可以向父母請教。而不是向非原生家庭一樣,遇到問題的孩子總是一個人憋著,非常難受,無助,只能在夜裡默默地掉眼淚,時間長了,將會出現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是孩子獨立性非常強,這種孩子從小就會靠自己,不會去依靠別人。第二個極端是孩子非常懦弱,膽小怕事,畏畏縮縮,在以後的成長中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綜上所述,無論家長之間怎麼樣,請一定給孩子一個原生家庭的氛圍,只有讓這個充滿愛的氛圍圍繞在孩子身邊,孩子才能在呵護中成長。

  • 4 # 美周話心理

    美國行為主義者J·華生。他寫道:“給我12個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裡養育他們,不論他們父母的才幹、愛好、傾向、能力和種族如何,我保證能把其中任何一個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美術家、大商人,以至於乞丐或強盜。”(《行為主義》1921年版)。

    由此可見後天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而父母做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作為孩子成長時期最為重要的環境,原生家庭的模式、父母親的性格、對待孩子的態度等等,都直接影響著孩子。所以,在家庭治療中,往往會讓來訪者畫家庭關係圖或家譜圖。

    但是又沒有不帶創傷就長大的孩子,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無論怎樣的原生家庭、生長環境,他都會有一套相對應的生存模式。這種生存模式可能會光大他的天賦,長成他的優勢。

    所以,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無論是愛也好,傷也罷,關鍵看我們後天如何應對。只是回味傷,會讓我們越來越自卑,光大我們在成長環境中學會的應對模式,會讓我們越來越自信。

  • 5 # 合肥長淮心理科洪主任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這足以說明一個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原生家庭泛指有父母,兒子未娶,女兒未嫁的家庭,也可以理解為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

    孩子的教育來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集。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孩子性格的缺陷與家庭行為模式有關。“有毒的父母”營造的家庭氛圍是有毒的,長期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中毒率極高。

    1. 父母關係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到孩子今後與他人相處的角色,在人際交往中,很多時候孩子都會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中不知不覺學到的一些行為,有時候也會反其道而行之,例如一對父母相愛,孩子的性格往往是溫和的,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都處在不卑不亢的角色,如果父母不斷爭吵廝打,孩子可能會變得焦躁易怒,也可能會變得自卑懦弱。

    2. 我們擇偶時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需要安全感,需要父母的肯定等,而這些往往都會在今後的配偶身上找補回來。就好比一個女孩子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安全感缺失,在今後的伴侶身上對於安全感的需求會大大超過其他需求。

    3. 那些不記得的事對於孩子的選擇影響更大,孩子會在潛意識中產生隱形的內在誓言,然而反應到實際生活中往往會產生更糟糕的結果。有一個女孩的父親好賭嗜酒,喝醉了酒家暴,跟母親相互撕扯叫罵,母親一直不肯離婚,女孩暗暗發誓說以後絕不會找一個這樣的老公,成年後女孩談了一次戀愛,男生踏實穩重,他們關係穩定非常相愛,然而經過一次吵架,女孩害怕男朋友跟父親一樣,他們分手了,後來女孩結婚,丈夫跟父親一模一樣,吃喝嫖賭,家暴出軌而女孩的選擇也與母親一樣,寧願吵架撕打也不肯離婚。

    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和愛孩子的爸爸,爸爸媽媽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最怕相互撕扯日益爭吵不斷地對孩子否認和詆譭另一半。

    父母需要認真地瞭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孩子與父母的連線感就是孩子對父母的愛與歸屬感,所以父母可以提供更多正面資訊來滿足孩子連線父母的需求。在誇孩子的同時也誇一下伴侶,比如“你跟你媽媽一樣很善良”、“你就像你爸爸一樣棒”這一類的話。對於孩子的性格也會有很大幫助。

  • 6 # 嘎逗

    家不是商場或戰場,應該是最溫馨的地方,家庭不光要教會孩子生存和生活,更要給予足夠的愛,這是他們將來面對風雨的強大精神支柱,在冷冰冰沒有人情味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是非常無辜和可憐的,一輩子都毀了,就算有再多名利也不會多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國時期,魏國首霸為什麼能達到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