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的電視機
-
2 # 嫋嫋的飛行筆記
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地出生在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土地上,為了更好地實現自我,很多年輕人選擇離開故鄉到更大的城市學習、工作。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一帆風順地在大城市裡立足,午夜夢迴,他們都面臨著「大城床 小城房」的抉擇。
影片《布魯克林》中的艾莉絲就面臨這樣的抉擇,是留在紐約繼續艱苦奮鬥,還是回到愛爾蘭小鎮「享清福」。正當她猶豫不決時,麵包店老闆娘三言兩語擊碎了這個幻想,使她重新審視自己在小鎮與紐約的生活。
▲艾莉絲
開放、包容的布魯克林
像每個初次背井離鄉的年輕人一樣,艾莉絲一時半會無法融入紐約。她的不善交際在這個大都市裡被無限放大,說話做事束手束腳,客戶關係緊張,同事的梗接不上,飯桌上宿舍小姐妹不經意的玩笑,她也一一放在心上,她成了負能量接收器。
▲初到紐約的艾莉絲
這時,教父跟她說:過段時間你就不那麼想家了。艾莉絲甚至自己都沒意識到,她其實不是想家,而是在這座城市裡沒有歸屬感。
還好後來她忙了起來,將那些多愁善感的時間用來讀夜大、參加舞會,幸運地遇見了情投意合的男朋友,生活變得充實、幸福。在這座鱗次櫛比的大都市裡,她漸漸有了歸屬感,心情也變得放鬆,跟客戶、舍友的關係也越來越融洽。
艾莉絲越來越自信了,周圍人的譏誚在她這不再是驚濤駭浪。
在面對男友家人關於“愛爾蘭人是不都喜歡吃燉肉”,甚至“不喜歡愛爾蘭人”之類的說辭,艾莉絲不再像上次那樣因為不知道肥皂還有其他牌子而自卑。相反,她以大方、從容的姿態應對,贏得了男友家人的好感。
▲找到自我的艾莉絲
閉塞、了無生氣的小鎮
艾莉絲的家鄉經濟不發達,就業機會有限,很多人的命運自出生就已註定。
閨蜜南希可以憑藉美貌隨意挑選未來老公,棒球俱樂部那些只會抹頭油的男生能輕鬆地繼承家裡的生意,而聰明的艾莉絲卻連一份正常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給尖酸刻薄的麵包店老闆娘打工。
艾莉絲相貌平平、家境普通,也沒有一技之長,在這個小鎮上,她的未來一眼望到頭。
▲雙人舞會上 無人問津的艾莉絲(中間那位)
還好,她有機會來到美國,來到布魯克林,在那裡,她用自己的真誠與努力將愛情、友情、工作與學業一一收入囊中。當她因姐姐突然離世回到小鎮,小鎮以龍捲風般的熱情包裹著她。鄉親們喜歡她時髦的裝扮,閨蜜介紹高富帥給她認識,曾經遙不可及的會計工作竟主動送上門,小鎮的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美好,自己的未來也繁花似錦。
她終究發現,這一切不過是幻象。
▲麵包店老闆娘質疑她的私生活
艾莉絲恍然大悟:小鎮還是那個小鎮,紐約的水管工尚且忙碌,而這裡滿是無所事事、放棄追求未知夢想的街坊鄰居。她們深諳本地的風土人情,亦認為自己是小鎮人情風俗最權威的發言人,她們會說:呵,你也去美國,這個國家的母親總是被長大的孩子拋棄,可憐你的姐姐要照顧你母親一輩子了。 句句事實,但聽起來心酸。
事實上,從沒出過小鎮的高富帥只是喜歡艾莉絲身上紐約的光芒,小鎮對她的熱情也源於此。這種熱情會像龍捲風一樣,來得快去得快。
▲艾莉絲與高富帥
影片過於美化紐約的生活,艾莉絲遇到的人都待她真誠,殊不知,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裡,信奉「真善美」的簡單大腦只會讓你死無葬身之地。但紐約的好就在於,每個人都在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無暇顧及左右。在這裡,做自己是一件較容易的事。
很多人會問,要是沒有那位質問她已婚的長舌婦,艾莉絲是不是就留在小鎮上了?我認為,這只是時間的問題,一個覺醒過的靈魂只會尋找適合自己的環境。這!就是艾莉絲們追求的愛與自由……
▲艾莉絲回擊麵包店老闆娘
回覆列表
“她擁有著超越年齡的敏感與成熟,以及一雙天生便會演戲的眼睛。”
“影后是她應得的。”
布魯克林
Brooklyn
故事背景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大批愛爾蘭人成為了前往紐約布魯克林的移民。
年輕的艾莉絲·萊西便是眾多移民中的其中之一,最初的她工作在一家雜貨店。
她並不喜歡她的工作,尖酸的老闆娘十分勢利,平日裡表情傲慢,一見到有錢的顧客便瞬間變得殷勤。
與此同時,她也很不喜歡小鎮上的男孩子們。甚至在舞會時都懶得去認真打扮給別人看。
艾莉絲身為會計的姐姐不忍心自己的妹妹一輩子都困在這個小鎮,便為她爭取到了去美國生活的機會。
雖然艾莉絲對媽媽和姐姐有諸多不捨,但最終還是離開了愛爾蘭。
毫無乘船經驗的艾莉絲在暴雨前夜吃了燉羊肉,導致了嚴重的上吐下瀉,而廁所被隔壁的女孩霸佔。
可憐的她只好抱著一個水桶...
可以想象,第一次出門在外的艾莉絲在碰到這種情況時內心是多麼的慌張和絕望。
最終是同船的愛爾蘭小姐姐好心照顧了艾莉絲,不僅教給她如何適應美國的新生活,還為略顯“土村”的艾莉絲化了妝。
初到美國,艾莉絲與新環境格格不入。
她對適合自己的護膚品毫無概念,唯一的護膚步驟便是十分淳樸的用肥皂洗臉,還遭到了同住女孩的嘲笑。
不僅如此,面對著喜歡搭訕、侃侃而談的美華人時,艾莉絲更是將尷尬和淡漠演繹到了極致。
同事讓她茫然無措。
搭訕者讓她慌亂離開。
顧客讓她尷尬無言。
這種窘迫的處境直到艾莉絲在舞會上結識了一位義大利男孩兒才告終。
他們簡單的相遇,並迅速墜入了愛河。
這個男孩是位管道工,雖然工資不高但是收入很穩定,家庭也是典型的意式家庭,一家人均對棒球有著痴迷的熱愛。
就這樣,義大利男孩的出現令艾莉絲逐漸適應了在布魯克林的生活。
努力讀夜校的她還拿下了美國的會計證書,工作學業和愛情紛紛步入了正軌。
似乎一切都在越變越好,很快艾莉絲就可以攢夠錢回愛爾蘭看望媽媽和姐姐。
直到突然有一天,一直隱瞞自己病情的姐姐在家暴斃。艾莉絲幸福平穩的生活也就此被打破了。
在回到愛爾蘭悼念姐姐之前,沒有安全感的義大利男孩害怕艾莉絲一去不回,便懇求她與自己偷偷結了婚。
艾莉絲早已對自己與她的未來生活有了規劃,她愛這個男孩,也願意去相信他。
然而,生活卻給她開了一個玩笑。
再次回到家鄉小鎮的她,突然間就擁有了一切。
每個人都因為艾莉絲剛從紐約回來而對她有所改觀,走在路上都會有人誇讚她的穿衣打扮。
艾莉絲參加了好友的婚禮,還在閒暇時間接替了姐姐曾經的會計工作。
更重要的是,她還遇到了一位理想型男神。
這個男孩是小鎮酒店的繼承人,他彬彬有禮、家世殷實,更重要的是,艾莉絲的母親非常喜歡她。
看到兩個擦出火花的年輕人,一心想要女兒留在愛爾蘭的母親樂開了花。
前後兩段截然不同的經歷令艾莉絲陷入了糾結,人生的道路被撕裂成了兩個方向。
一邊是她的祖國故鄉,一邊是她的新生活。
同時,一邊是她與託尼的已然結婚的事實,一邊是她和吉姆對彼此的好感。
吉姆會不會向艾莉絲求婚?
艾莉絲在最後又究竟會選擇哪個?
最終的答案大家可以親自去電影中尋找。
影片對情感的處理比較滯後,大量的特寫鏡頭和原聲音樂使觀眾更加註重角色內心的表達。
在講述片中一次紐約愛爾蘭人的聖誕聚會時,有位老人唱起來自家鄉的歌謠,所有人的眼中都默默含著淚水。
相信每個漂泊在外的人看到這裡都會感同身受。
女主角西爾莎·羅南更是這部電影中最最重要的一環。
如果沒有她如此細膩感情的演繹,艾莉絲的形象可能遠不如現在所呈現出的那樣豐滿動人。
當她目送自己的朋友和舞伴緩緩離去時,你既可以從她的臉上看到憧憬和祝福,又能感受到她的失落與黯然神傷。
可以說,西爾莎·羅南是一位用眼睛說話的演技派。
在我們坐等口碑炸裂的《伯德小姐》時,看看《布魯克林》裡的她的表現也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電影適宜人群:每一個漂泊在外的異鄉人
喜愛慢節奏愛情電影的文藝青年
西爾莎·羅南的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