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1小蘇蘇

    一、第一個觀點,可圈可點,這是一部很可惜的片子。

    在結尾上,虎頭蛇尾,讓人意興索然。假如有一個精彩的結尾,它可能會成為城中熱門話題,但現在,它象一個性感的金髮美女,從背影看上去,身材火辣,只是轉過頭來,發現相貌平平,難免讓人失望。但是她絢爛的效果彷彿呈現了一場魔術的盛宴,當我從開始到結束幾乎都被這部電影所深深的吸引著,絢麗的舞臺,精彩的魔術,驚險的飈車,還有摩根·弗里曼的魔術的揭秘,都讓人眼前一亮。

    第二個觀點,邏輯太弱了。

    這種兜售解謎的故事,把包袱抖得無比大,吊足觀眾胃口之後,就給出了一個比玄更玄的結局,我彷彿看到另一部迷失。

    本來催眠這種東西出現在高智商電影裡就是賴皮,再牛逼的防禦只要把守衛催眠一下就形同虛設了。最終反派也成了自己人,蟄伏二十年居然只為報復幾個老頭,拐彎抹角地復仇之後居然只是讓老頭被關進監獄,實在讓人覺得詫異。

    總結起來,這部電影靠前面玄乎其玄的大噱頭吸引住觀眾,然後給出了一個尚算可行的解釋,這裡還得忽略金庫裡連監控都沒有的問題。第二次行動歸根結底就是銀行轉賬,用催眠就能實現了。所以影片根本沒有給出解釋。再後面那套華麗的表演,極少數和魔術沾邊的就是那個放了現金箱子鏡面房間,其他的招式都屬於速度與激情裡的糙漢都玩得來的活計。而且這種高智商電影的通病就是這麼小的一個團隊是怎麼完成這麼費時費力的佈局工作的,四人小團隊在最後又是投影又是傳送裝置,光是那個印了他們logo的高臺也要民工搭幾天才能完成吧。

    解謎、破案類的所謂高智商電影,最終的解密應該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則,可行但不離譜。而且之前的線索設定應該將可能的解密方法限制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讓觀眾是在不可行的方案中找答案而不是在一堆可行的方案中選答案。而且解密方法應該在之前就給觀眾展示過線索,能夠讓觀眾在得到答案後有懊悔自己之前沒有注意到這個線索的想法,這樣觀眾才會欣賞影片的設計。而這部電影只是生造了一段觀眾看不到的情節作為解密。就像別人問你人怎麼在飛,然後你分析了半天說可能是滑翔啊噴射器啊有威亞拉著啊結果別人回答因為那人是超人一樣,電影不是腦筋急轉彎,觀眾看得起這部電影才隨著這部電影而思考,而電影最後自己把自己灌輸給觀眾的規則毀滅,自作聰明其實就是在愚弄觀眾。

    都說這個電影模仿了諾蘭的電影,雖然我不很喜歡諾蘭,但說這電影模仿了諾蘭真的辱沒了諾蘭,看看記憶碎片、致命魔術最後的反轉是怎樣的吧,東施效顰,說的就是這種了。

  • 2 # 圈中小扒

    這是一部因為開頭太炫,所以一邊看,一邊叫人不斷擔心會變成爛片的電影。

    節奏特別快。

    前一個小時閃瞎眼,幾場魔術秀刀光劍影,涉案金額也越來越大,於是更擔心餅攤得太大,後邊麵粉不夠了很難畫圓。快到超常的節奏儘管很炫,卻包含著裝逼的隱憂——我一邊看,一邊就想起《大腕》裡頭把哀樂加速10倍就變成喜慶鑼鼓的橋段——快節奏讓人不信任的原因也是:假如放慢到正常速度,是不是一切就變得平淡無奇?

    果然,後半段開始,炫酷的高智商犯罪,慢慢露出了典型商業片的面目——追捕、飛車、大劫案……最後半小時,按道理是到了“逆轉”時刻,也確實開始逆轉,準備供出幕後大boss——但是供出來以後,又和想象中的距離不遠,還略牽強。

    一般到了這種時候,觀眾都會在腦子裡把劇情從頭到尾再擼一遍。假如擼下來沒多大破綻,前邊鋪墊的,後邊都有照顧到,就算合格。反之,則被打入爛片行列,任你再炫再酷都沒用。

    好在,《驚天魔盜團》擼下來,還是可以過關的。就像同一個導演的《諸神之戰》,儘管總體有褒有貶,起碼美杜莎那一節還是拍得很可觀的。

    要說《魔盜團》的可觀之處,那就是——

    煙幕彈非常多。

    早在電影開頭,旁白就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提醒觀眾:這個計劃不能用尋常的邏輯去理解,一定要保持距離去看,離得太近反而看不清……等等等等。重複次數之多,讓觀眾(如我)略有被當成傻子看待的不爽感。這些年來大家也都看了不少美劇,陰謀論積累得只多不少,最會的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騙局看真相”好不好?

    但是,看完了再想想,這樣一遍又一遍的提醒,本身也是騙局之一呀!或者說,讓觀眾自以為很聰明能看穿本質,也是整個騙局中,至為關鍵的一項基礎設定。由此,導演完成了他對大部分觀眾的催眠。就像他安排“隱者”對魔術秀場裡的觀眾催眠一樣。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一旦相信表象背後有大陰謀,你就要找大boss對不對?四騎士在小房間裡看到複雜的設計圖之後蟄伏了一年,必定發生了什麼事,幕後必定有主使。好,這時候導演就把邁克爾•凱恩拋給你——拜託,邁克爾•凱恩耶!絕不會打醬油的對吧?是他資助了四騎士的演出,他一定是想借機斂財嘛——這是第一枚煙幕彈。

    到第二場,邁克爾也被黑了,白白損失1400多萬,聲稱要復仇。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他再度找摩根•弗里曼談判——拜託,摩根•弗里曼耶!假如邁克爾洗白的話,那他必定是黑了對吧?或者,還是邁克爾是黑,摩根才是煙幕彈?——到這裡,兩枚煙幕彈交鋒,因為演員本人的魅力太過強大,怎麼解釋都是可以的,所以到這裡已經略暈。

    不過,很快也能知道,摩根其實不是黑,而是被黑的事實。為啥呢?因為他老作出一副“你們都是傻子,老子無所不知”牛逼哄哄的樣子,按照“裝逼被雷劈”的邏輯,他基本上就是最後的倒黴蛋無疑。再加上,警隊裡那麼多豬隊友的出現,也讓人明白這必須是個“無間道”的故事,警隊必有內鬼,而迫害物件,除了明晃晃的扎眼的摩根,基本上也不會是別人了。

    好,到這裡,第三個煙幕彈來了——誰是內鬼?最簡單的選項肯定就是法國來的陌生女人嘛。再不然,袖子被塞到絞肉機裡的豬隊友、急吼吼趕來罵人的高銜警官什麼的,也很像煙幕彈嘛。總之,一路拼命的探員、真正的大boss:Mark Ruffalo相比之下嫌疑最輕。

    現在我們明白了電影開頭所說的“非一般邏輯”究竟是指什麼了。它不是像一般魔術技法一樣聲東擊西、想要做個小動作之前先把你的眼光吸引到其他地方,而是每個環節都引導你產生必要的懷疑,然後迅速拋一個最簡單的解釋給你,讓你不再刨根問底。從這個設定上說,《魔盜團》還是挺夠意思的,彌補了大boss略突兀的不足。

    另外,為啥結果一出大家都不是“哇塞被震到了好牛逼啊這樣也可以啊”的反應,而是“哦這樣啊好吧洗洗睡吧”呢?我想可能是因為電影犯了一點傳統推理小說的大忌——“兇手是負責調查案件的警察”。

    不用搬出範達因的理論大家也能理解,為啥兇手最好別是警察。拿《魔盜團》案件來說,如果Mark是大boss,那他和四騎士交鋒的時候就沒必要那麼拼命——當然了他追車那段拼一下命是有必要的,因為那時候他的同僚可以看見“他有多努力”,摩根也能看見,還能拿到重要的引導下一步的圖紙,對於糊弄劇中其他人都是有必要的。我是說,他和“死神”在小房間裡打鬥那場,又沒人在邊上看著(豬隊友在廚房出不來),他們上天入地打得那麼起勁給誰看吶?純粹為了騙觀眾,這就顯得資訊太不對等,非君子所為。

    不過,此片不能算爛片的另一個理由是:資訊在大多數時候還是挺公平對等的。比如有太多橋段暗示了大boss的身份:20年前溺死的魔術師、垃圾通道盡頭箱子上的名字、“玫瑰不因它的名字而香”、審訊室裡莫名其妙對換的手銬……當然Mark最值得懷疑的地方還是他太帥了,在努力扮演“豬隊友”、“真想看看你再露出一個迷茫表情好做DVD封面”角色的同時,他幾乎是不能自控地在用眼神放著電,查案查到火燒眉毛還能有心思跟法國妞親親,搞點小曖昧——這樣的角色怎麼可能只是一個傻探員呢對不對?你看他最後露出高階段數以後的那張臉是奪莫帥呀!

    再者,一些小細節(兔箱魔術、獄監鎖門)神馬的也和情節有呼應,一般爛片是不會費心思做這些的。爛片的節奏通常是:在片子的前80分鐘告訴你8%的事實,最後20分鐘再突然告訴你其餘80%(剩餘那12%導演自己都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還自以為超級牛逼地作出一副“嚇到你了吧!”的表情,最後還要留下5分鐘給男女主角抒情……

    所以,《魔盜團》才是高群書說的“有致命的快感,也有致命的缺陷”。或者別那麼誇張地說,應該是“有快感,也有缺陷”。不如《致命魔術》那麼致命,水平嘛,跟《盜夢空間》或者《非常嫌疑犯》差不多。為了營造快感,製片方撒出去的銀子大概要跟電影裡漫天飛舞的美鈔歐元差不多等量齊觀了吧?個人以為大boss儘管不出人意料,但大boss的見光方式還是挺shock的——前一秒摩根還在絮絮叨叨解釋他的見地,後一秒連唯一的聽眾都沒了。那一刻我在心裡暗罵了一聲:“擦,胡迪尼!”其實Mark就這麼走掉也蠻好的,比留下來罵摩根幾句更有一種“老子這種段數的魔術師不必跟你多廢話”的爽感。哈哈哈哈。

    最搞笑的是,片尾有彩蛋,貌似要拍續集。但廣大網友發現它的續集早就拍好了——《肖申克的救贖》。但是要我說,如果摩根是因為這個案子“進去”的了話,找個好律師還是很有希望當庭釋放的……(除了汽車裡莫名其妙多出來5億美金之外老摩根根本沒有其他罪證好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