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墨凰

    網上有個段子,噹噹你看到天邊的落日餘暉、大雁南飛,有文化的人可以吟誦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而沒文化的職能說:“臥槽,好多鳥,臥槽,這些鳥好肥,真好看,太好看了”。

    同理,看完《阿凡達》,在一眾把對阿凡達所應用的3D技術讚歎不已的觀眾中,如果你對你的女神悠悠地發表這麼一段看法:“《阿凡達》對於正直公義和人類理解力之粗率的表達,不符合其史詩片的抱負”,是不是頓時就讓你顯得有深度有見地多了?

    對於電影,我們的態度一向是有些分裂的。我們一方面覺得看電影是一件通俗娛樂(相對於看書),大家只需要看一下我們每年的電影票房統計和購書消費統計,就知道了;另一方面,我們又覺得寫影評是一件特別專業特別文藝的事,需要專業人事才能做。然而每次看完電影出來,我們總是會忍不住要回味電影中的精彩片段、甚至對這部電影點評一二。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影評的一種,非正式的那種。這也是一個無可避免的現狀,看電影的人多,研究電影的人少;評論電影的人多,評價電影的人少。很多時候,為了新電影的票房,軟文寫手們毫無節操地玩命誇,等你走進電影院才發現是爛片就來不及了。如果你具備一定的正式影評嘗試,就不會吃這種虧了。

    那麼,正式的影評是怎麼寫的呢?蒂莫西·J·科里根這本《如何寫影評》,是真正教科書級的影評教材,結合案例全方位展示評寫電影的完整過程。。這本書從原作者到譯者,都是電影領域專業人士。作者蒂莫西·J·科里根在電影教育領域貢獻卓越,是賓夕法尼亞大學電影學研究主任,他的研究重點是現代美國電影和國際電影。中文譯者宋美鳳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傳播專業碩士,劉曦是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戲劇影視學專業碩士

    這本《如何寫影評》從看電影前的準備、看電影中要做的事以及看電影后從哪幾方面入手寫影評,提供了翔實可操作的方法,且在每個部分都提供了正反兩方面案例,供讀者對照自檢。

    觀影前的準備

    就像看書之前,我們會對這本書有預設問題:我有什麼樣的疑惑需要解決、我對它有什麼期望。在觀看一部電影前,你也需要有預設問題。一部電影和一本書一樣,通常都會圍繞一個主題展開,這個主題可能會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能會是戰爭與和平,甚至是對現實的批判,不論是何種主題,一部電影都需要透過藝術、技術和商業的共同作用來進行表達。

    因此,在觀影前我們就要心裡問一些這幾方面的內容,並提醒自己注意這幾方面的內容是如何協助電影達成主題呈現的。

    第一,這部電影透過哪些藝術形式來增強主題的表現?比如《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跟隨劇情的發展和人物心理變化,劇中的音樂也隨之變化,尤其是當主角1990愛上了那個女孩時所彈奏的音樂,深沉而含蓄的情愫,就在音樂中表露無遺。

    第二,這部電影用了哪些先進的技術來成就電影的特色?比如我們都熟知的《駭客帝國》,當年上映的時候,片中的“子彈停留”等效果,就製造了很轟動的效應。

    第三,這部電影是一部小成本電影還是大製作商業電影?電影製作投入的多少,會直接影響片方對票房收入的預期,高投資的大製作電影,是不會冒任何風險去失去觀眾的,因此他們的內容會盡量迎合大多數人的審美。

    觀影中要做的事

    1、全身心的投入:哪怕是那些讓你不那麼喜歡的電影,也需要全身心投入地去觀看,如果你打算去批判它,更要認真仔細。不管是要讚美還是要批判一件事物,我們都需要說出問題的癥結所在,而不是單純地說“我喜歡”或者“我不喜歡”。

    2、繼續提問:在觀影的過程中,可以將觀影前概括性的問題具體化,如果一時半會還做不到提出具體的問題,蒂莫西·J·科里根給出了兩方面的建議:電影中有哪些元素讓你產生了陌生困惑的感覺?或者是有哪些元素一直在重複強調?比如《重慶森林》中,金城武所扮演的警察阿武就一直在買過期的鳳梨罐頭,我們就可以從這個角度嘗試去理解這個人物,進而理解整部電影。

    3、記筆記:與讀書需要記筆記一樣,看電影也需要記筆記。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那些在觀看過程中打動你的細節,如果不在當下記錄的話,過後也許就忘記了。而觀影過程中最初的那些體驗,往往最直接也最真實,是我們寫影評的基礎。當然,這時候的筆記不要求很詳細,採用一些自己熟悉的速記就可以了

    4、再看一遍電影:要想寫出有深度的影評,只看一遍電影是肯定不夠的,在整理第一遍觀影的速記筆記,大致確定影評方向後,需要至少再看一遍電影,確定那些在第一遍觀影過程中忽略的細節。

    觀影后的動筆

    1、梳理筆記:動筆之前,需要先梳理觀影過程中的所有筆記,確定影評的主題方向,理出具體的論點和電影中輔助論點的論據。

    2、查詢資料:一篇有深度的影評,僅僅基於電影本身討論是遠遠不夠的。比如《重慶森林》講述了四段迷離彷徨的愛情,脫離開現實只看電影本身,會覺得劇中的人物感情表達怪異,但是結合當時的香港社會背景,就會明白這部電影所表達的“當代都市人的孤獨感”這一主題。結合王家衛典型的留白導演風格,也能明白電影中的敘事為什麼看起來略微支離破碎了。

    3、不管三七二十一,動筆再說:阻礙我們動筆的原因都太多,也許是我們選擇的主題太宏大,不確定我們自己能否把握好,也許是我們對影片是否表達這個意思還不夠確定,畢竟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有時候連主創團隊對其中蘊含的意義都還存在爭議。但是,無論怎樣,先動筆再說。有擬寫大綱習慣的可以先擬大綱,擬不好大綱的在一張紙上隨意地羅列自己觀點也可以。

    4、動筆只是開始,繼續思考和修改:在嘗試開始寫作影評的過程中,哪怕只是簡單的羅列觀點,有時會幫助我們增強對影片的理解,觸動我們的靈感,更多地思索影片和自己選定主題之間的聯絡。同時,這些羅列出來的觀點,有些不一定和這次影評的主題有直接聯絡,需要進行適當的取捨。影評和所有的文章一樣,不可能第一遍就已經完美,寫完之後的重新檢查和修改,能幫助自己寫出更好的影評。

  • 2 # 極品娛樂

    有時候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並不是僅僅看一些外表的呈現,如請來了多少大牌明星、製作場面有多大,經費耗資有多少、特效等這些外在的東西可能會依靠這些東西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是撲街的往往更多,給詬病吐槽圈錢的不在少數。

    縱觀全球影片範圍內,一部比較好的商業影片,不單單是依靠了外在的東西,而更多的是依託於影片本身有比較強的核心理念,編劇的作用很重要,在編劇把作品理念把控好的情況下,再往下發展故事,更容易成功。電影無論是偏文藝的冷門性質、小眾的、或者是以商業性質為主的型別,但凡整體理念立起來之後,再往下去擴散,影片整體的要表達的風格就可以很好的去傳承和凸顯下去

    這也是現在很多影片在越來越多地尋求到IP翻拍的原因。一些小說、遊戲、漫畫被屢屢翻拍。在原有基礎作品上進行改編,大的框架已經有了,編劇可能更多要做的是去擴充,把原來價值理念這種東西,再去進行進一步的擴散,然後再去拍攝。在這裡舉一兩個例子吧,第一個是2019年春節檔的冠軍《流浪地球》。因為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劉慈欣的科幻作品裡面的一個同名小說。但看過書的人知道,其實電影只截取了一小部分相似的內容而進行改編。但這部小說大的前提理念是沒有變的,就是整個故事發生的始末、原因,即地球面臨毀滅,太陽老化,木星可能要相撞。中國的科研人員們要做的是帶著地球一起跑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拯救地球做超級英雄。

    正是因為小說已經有了一個很完整科幻的理念,所以接下來的創作再加工才顯得更為合理。再加上演員,導演的這樣一系列的配合,加上後期經費燃燒的製作特效,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就是視覺效果極佳,同時也是行業內比較少見的題材型別。

    去年暑期檔著名的《我不是藥神》也是一部好電影。和《流浪地球》不一樣,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這部影片的IP來的更為具體而真實,因為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所以搬上熒幕後,對戲劇部分、人性部分的處理就會使得廣大觀眾有深刻的代入感。真實性和渲染性使得創作理念核心更為鮮明。

    這部電影以人性為主,同時大膽探討了在生死麵前觸犯到法律法規的對錯。電影的意義除了帶給人們一場兩小時的放映外,透過把想要表達的理念傳遞給觀眾,獲得共鳴,同時能夠引起全民討論的熱點。透過電影去改變社會生存的現狀,甚至促進一些政策的落實和進步,這是電影人的意義所在。《藥神》這部電影在這方面應該是開創了中國產片劃時代的意義。

    一部好電影,需要主創們把核心理念確認後,再通過後期導演、攝影師、演員等各個環節和部分能夠緊密配合,做好節奏的把控。後期的執行和演繹都是為了把理念發揮出來,讓故事更完整更具備可看性。透過這些細枝末節的打磨,能夠把創作理念精準無誤的表達出來,這才是一部好電影必備的因素。當然電影市場因為現行對資本的回報要求太高,以致於每年還是有層出不窮的爛片一部接著一部。只能說市場可能需要不同型別的影片,我們看到了好電影的春天似乎快要來臨,但對這些各種型別的影片也要抱以寬容的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原因會加速女性衰老?如何保持住少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