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4310417小云
-
2 # 源143129624
孔子為什麼嚮往古代聖賢?
首先我們來理解“聖賢”這個概念。在儒學的王道信仰之中,生命的境界被分為聖人、賢人、君子、士人、庸人。聖賢即是聖人與賢人的合稱,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通常是指被認為實踐了儒學生命價值觀的貢獻歷史和社會的人物。“聖賢”的地位其實是由歷代學者透過史書和官方祭祀制度確認的,而非個人的認同。
孔子為什麼嚮往古代聖賢?他不向往,他是把自己活成了聖賢。是孔子自己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聖賢”之說,因他而來。
所謂以天下為已任,通俗點說就是把別人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來辦。地球人都知道,卻似乎只有外星人辦得到。幾百年前,一位叫亞當斯密的人在自己的家中寫下了一本書,名叫《國富論》,在這本被譽為經濟學史上最為偉大的著作中,亞當同志為我們指出了這樣一個真理——人天生,並將永遠,是自私的動物。只要回家照照鏡子,你就會發現這個法則十分靠譜。試問有誰願意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去拼搏、奮鬥,付出自己的一切努力、心血乃至生命?相信這就是大多數人的回答,但問題在於,這樣的人確實是存在的,他們甘願犧牲自己的一切,只是為了別人的利益。而這個特殊的群體,我們通常稱之為“聖人”,所以說聖人不是那麼容易乾的。孔子應該算是聖人其中的一位,他的一生都致力於尋求真理,普及教育,當然,他並不是一個所謂“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他的言行自然也不是“心靈雞湯”或“勵志經典”,在我看來,他倒像是個“不可救藥的悲觀主義者”。他流浪數十年,周遊四方,目睹了最為殘酷的屠殺與破壞,但他依然選擇了傳道,把希望與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這無疑是一個偉大的行為,而他這樣做的真正原因決不是樂觀,而是——悲憫。瞭解世界的黑暗與絕望,卻從不放棄,並以悲天憫人之心去關懷所有不幸的人。這才是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的真正原因,這才是人類最為崇高的道德與情感。
-
3 # n是名n
這個都是“回心轉意”的演化。
南京雞鳴寺有個對聯:
“問菩薩緣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
儒釋道的內證,都要求“返”躬己身、“返”求諸己,“返”觀內照。
一般人暫時做不到這樣,那麼還有另外一些普世的“外證”方法,比如:
一、從家庭生活入手,“感慈生孝”,體會到父母慈愛,然後回饋以孝順,從而一來一回,一受一生的以孝入道。
二、從社會層面入手,感受事主,參與政治時,感受帝王恩威;參與生產時,感受領導恩威;參與業務洽談時,感受客戶恩威。然後,做出自己的應對。
三、就是從歷史方向上入手,比如說“孔子關注古代聖賢”,就是民族歷史上的“迴心”,去追溯過往,目的是繼往而開來。
包括“歷史唯物主義”,也是這個做法,馬克思也要去回望歷史,才能完成社會學上的創新。
“神創論”其實也是這個做法,只是自棄者放棄了追溯,眼睛一閉,就打算當個順服的綿羊瞎活著。
同樣我們可以做個比較,首先剔除掉“神創論”。然後看看,“聖賢追溯”,和“唯物史觀”之間的差異:
“聖賢追溯”,是基於信任的追溯。首先要能體會聖賢心境,認可聖賢,然後根據文獻,去體會他們在各自不同的歷史背景下,不同的感悟和判斷,以便理清脈絡,把握歷史脈搏。
“唯物史觀”,是基於不信任的追溯。不相信歷史記錄,也不相信自己,然後以這種懷疑的態度去追溯過往,試圖得出“客觀結論”。奇怪的是,還非要讓別人相信這個“客觀結論”,而且還特別強調“自信”。
其實我們都知道,歐洲是沒有“歷史記錄”的,在這一點上,整個世界都和中國不一樣,所以老外研究歷史只有兩條路,要麼“神創”,要麼“自創”,“自創”的時候,就必須要先把“神創”的偽記錄摒除掉,這樣才方便“自創”。
這種思路搬到我們國家以後,因為我們本來就沒有“神創論”,這個錘子落在手裡無處使,閒著也是閒著,乾脆一頓砸,打掉這些罈罈罐罐,就成今天這樣了。
砸已經砸了,粘也粘不住。
但是,我們要明白:
今天的“不自信”是怎麼來的?
我們的“自信”又去了哪裡?
要從哪裡去找“自信”?
誰要去找“自信”?
在找“自信”的過程中,到底什麼東西在搗亂?
乃至於:
找回的“自信”是什麼樣的?
這個“自信”要加註於誰?
有了“自信”,我們又要幹什麼?
-
4 # 淨土之家
孔子(前551—前479)出生的時期在春秋後期,此時已經距離西周滅亡已經有兩百餘年,在這個時期,各諸侯國都已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動盪。孔子可以說是見證了“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因為都是自己親眼所見所聞的,所以自己的觸動肯定也是非常大的。
孔子對於齊桓公和管仲的功績是非常讚許的,這是因為他們能夠主持正義,團結安定諸侯,並且一致對外抵抗異族,儲存了華夏族群的國家和文化,讓後人免於淪為夷狄。所以孔子的內心也很希望天下能恢復原本有的正常秩序。
因為社會的動盪和自己的親身經歷,使得孔子對西周的文化很嚮往。在春秋戰國諸侯相互攻伐,禮樂道德崩壞,孔子一生都在盡力恢復西周以來的禮樂文化,孔子曾經說,他最為崇拜的就是西周時期的社會,而西周時期文化和社會制度的制定者恰好是周公旦。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他曾經兩處輔佐周武王伐紂,並且完善了禮法、分封和嫡長子制度,使得西周的政權徹底得到鞏固。周公旦攝政七年,但是最後終歸政周成王。周公旦制定的這些政策以宗法血緣為紐帶,將家族和國家結合在一起,為周王朝的八百年統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孔子雖是宋國貴族的後裔,卻出生在魯國,魯國的始祖是周公。所以他受到周公的影響自然也是最深厚的。周公個人垂範對之所產生的感召力無疑也是最為強大的。孔子從小生活在這樣一種氛圍中,無怪乎他最仰慕的人便是周公了。那些古樸的禮器和祭祀之時的歌舞以及宗廟的禮儀都真實地存在於孔子的身邊,所以他對西周的文化非常著迷。而西周文化的奠基人——周公旦自然就成為了孔子嚮往的物件。
孔子一直將周公旦視作聖人,內心也非常崇拜這位古代聖賢。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他也說自己曾經夢到過周公,並且向其請教治國的道理。孔子晚年時期,經常無法安睡,就經常對弟子說,因為自己睡不著,所以就總是不能夢到周公。
-
5 # 猛哥厲史
學習前人的經驗教訓當然是應該的,但孔子式的克自己復禮就是固步自封了。古人由於受時代和條件所限,他們的見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基本上是不如現代人的。把古人當作不可超越的聖賢,就是因循守舊了。
現實生活不如意的人,都喜歡厚古薄今。所以穿越劇一度非常流行。美華人也喜歡穿越,只不過,人家是向未來穿越,探索未知的世界。中國則往後穿越,熱衷於宮鬥。
孔子嚮往古代,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的制度下,他是既得利益者。不管古代底層人民如何,他是個沒落貴族的後裔。他從這個身份中獲得了利益,為此他不惜違背母親的願望,採用非法手段把母親顏氏和老強姦犯叔梁紇合葬。
所以他要珍惜得之不易的貴族身份,強調等級尊卑、君君臣臣,甚至認為貴賤不分,國則不國。其實美國總統在法律面前也不比平民高貴,犯法也得被治罪,這難道不比“刑不上大夫”強?
春秋戰國時期的開明君主,為了消除社會弊端,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局面,都是把執政重心,放在尊重、關愛、輔助廣大人民方面,形成了有利於底層百姓的民本思想,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孔子卻認為這是禮崩樂壞。
孔子克已復禮的內涵主要是:興滅國就是恢復分封制;舉逸民就是起用亡國的舊貴族重掌權力;繼絕世就是繼續奴隸主的世襲地位長存。
如果按孔老二的思想走下來,現代人看一場大型歌舞劇都得受他的“君子之誅”——娘希屁,“是可忍孰不可忍”!
-
6 # 高靜環
謝邀問,《孔子為什麼嚮往古代聖賢?》回答,是因為孔子要教育,指導,引領當代和後人做好事,做正確的事,做賢良之事,所以孔子自己必須有相應的知識和能力才能做好,做到。所以說孔子也要不斷的學習和充實自己,因為古代聖賢的思想,品德,智慧和能力也正是孔子所要傳授大家的做人的知識和道理。還有不是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嗎?孔子也正是和古代聖賢有一樣的優良品質和高尚道德的人。所以說孔子是學習和嚮往古代聖賢的。供參考!謝謝!
回覆列表
孔夫子所處的年代正是東周中期,巳無西周的威武雄壯壯懷激烈了,樂崩樂壞,亂臣賊子為虎作倀,不尊王命,諸侯間殺的天昏地暗裂土疆,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他嚮往的是周文王的仁義道德高尚情操,和周武王的克盡職守兢兢兢業業,剪除暴劣,以及周公旦的大仁大義天下為公,和政治清明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百業興旺五穀豐登,尊老愛幼,各司其職,禮孝忠君。所以他才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為妻鋼,母為子鋼有教無類,以和為貴的思想,是一種忌世憤俗的懷才不遇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