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民俗大文化
-
2 # 禪易先生
一、秋高氣爽的含義:
秋高氣爽,在百度百科裡面解釋為:形容秋天晴空萬里,天氣涼爽。
我個人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
一、季節1.秋的五行:
這裡的秋指的是季節,秋季。
在我們古代,我們的老祖宗和中醫把一年都劃分為五季,分別為春季、夏季、長夏、秋季、冬季。為什麼要是五季而不是六季七季呢,這是因為我們的老祖宗把萬事萬物都對應於五行:金木水火土。但是我建議大家把順序讀作:木火土金水。我們的古人並且一直把陰陽五行作為一種最基礎的哲學思維,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的骨髓當中。
比如我們古人的音樂講究的是五音十二律,這裡的五音指的就是:宮商角徵羽,對應的就是土金木火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五音不全”的來歷。再比如我們常說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就是對應的木火土金水,木為仁、金為義、火為禮、水為智、土為信。等等還有我們的中醫的理論、建築、武術、五色等無不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
那麼五行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五行呢,由來已久,現在可以驗證的是早在遙遠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司馬遷在《史記》裡面學到:黃帝考訂星曆,建立五行。說明天上有五行,實際天上五行,實際上指的舉例太陽遠近的五顆星,最遠處木星,然後火星,然後土地球,然後金星,然後水星。所以這些理念都是從天文現象得到的,《道德經》中寫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地法天嘛,地上也有五行,
第一,地上有五方,分別為東西南北中,分別呼應於五行,東方五行為木,西方五行為金,南方五行為火,北方五行為水,中央五行為土;
第二,地上有五時,分別為:春季、夏季、長夏、秋季、冬季
對應的五行分別是春季為木,夏季為火,長夏為土,秋季為金,冬季為水。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春季,生機勃勃、綠意盎然,是不是就是木呢,炎熱的夏季,驕陽似火,是不是就對應上五行火了,長夏,比較特殊,長夏對應的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小暑大暑兩個節氣,大家可以想想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不就是小暑大暑兩個節氣了嗎,這兩個節氣那麼熱,那麼大的火,什麼東西都可以被燒為灰燼,不就是土了嘛。到了秋季,就是收割的季節,收割不久得用金了嗎。冬季為水,主要原因是因為冬季的特性與水的特性一致。冬主寒,水也主寒;冬季氣是下沉的,水的運動形式也是向下的,所以水主潤下。
所以在這裡我們知道了秋季的五行屬性是金。
2.秋季的劃分,
是根據中國的天文曆法。中國的天文曆法運用最廣泛的為農曆,又稱作干支歷,研究的是以地球繞著太陽轉為年,月亮繞著地球轉為月;
這裡的幹指的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的是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無為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配對組成六十花甲。每年的地支月,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三月為辰月,四月為巳月,五月為午月,六月為未月,七月為申月,八月為酉月,九月為戌月,十月為亥月,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一年三個月為一個季節,所以立秋就為申月(特別注意:不為陰曆的七月,而是申月,陰曆與農曆不同)。
我們的天文曆法干支歷,我們也稱作為農曆,就是因為是用於中國勞動人民農作物的管理,農作物主要收到太陽的光照、溫度影響很大,所以我們十二地支月是研究的地球繞著太陽的,這裡就形成了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所以立秋這個節氣的開端就是我們秋天的開始。在這裡補充一點,
有人說:“我們的二十四節氣,是古人透過日久月累的觀察,大多能確定,某個時間段發生的氣候變化”。我要說的是我們節氣的劃分不是用時間段劃分的,也不會不精確,而是每年都有人觀察,會非常精確的比如幾點幾分。
我們每個地支月都有兩個節氣,所以12個地支月,就有24個節氣。
所以我們就知道了秋季是干支歷的申月的開端,或者稱作立秋的開始。
二、高:為什麼秋高呢?
這是因為秋季經過炎熱的夏天,太陽直射點從北半球往南移動,這時候,白天收到太Sunny熱量的時間變短,而夜晚散熱時間逐漸變長。熱量減少也就會造成地面水分蒸發的也會減少,這樣空氣中的雲也就少了,能見度提高,形成碧空萬里的景象。
秋季悶熱的暖溼空氣在慢慢減退,而處於蒙古和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也正在慢慢侵入,除了溫度降低了以外,空中的水汽也減少了,地面水蒸氣上升也少,因此天空也就變成晴空少雲了,所以天就會高。
三、氣爽1. 氣,
我們剛才講到了秋季為金,
五行除了剛才說的對應五季,其實還對應於臟腑,在易經中五行對應分別為:木為肝膽,火為心小腸,土為脾胃,金為肺大腸,水為腎膀胱。(補充:《內經》上也講:秋主肺,故更加證明醫易同源)
所以我們知道了呼吸系統主金,根據五行的《旺相休囚死》歌訣中的“同我為旺”,故旺於秋季。
所以也再次印證了在中醫理論中“秋與肺氣相應”
氣需要呼吸系統,中醫認為養“肺”就是養“氣”。
所以這裡的:“氣爽”,我認為可以解釋為:氣為呼吸,爽為舒服(舒服肯定是自己內在感官,再次突出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才會感到爽,才會感到舒服。
四、秋老虎的說法?1.有人稱之為早立秋和晚立秋的說法,我不完全認同,
我認為這種說法就如同有人把子時劃分為早子時和晚子時一樣,其實古人就沒有24小時制,怎麼可能有早晚之說。也更不會因為哪一天因為陰沉沉或者因為冬天夜晚來臨的早,把子時提前,而稱作早子時,子時就是子時。
而秋老虎,也是一樣,不會因為冷熱而改變,因為冷熱是隻是一個地區的小氣候,不是普遍性的,普遍性的是根據太陽直射地球緯度的關係決定的,而我們的立秋的定義,就如同我們上邊所說的干支歷,是研究地球繞著太陽的關係,而非小氣候。所以早立秋和晚立秋的說法不成立!
2.接下來我們談一下秋老虎,
我們常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反過來說的就是立秋過後不下雨,溫度下降會變得慢。
秋老虎是指的立秋剛開始的一段時間,也就是長夏剛過完,民間根據經驗說如果立秋沒有下雨,就會還是很熱的,這就是立秋過後還沒有氣溫變得涼快,不會有秋高氣爽的感覺的原因。
秋天剛到,因為各地區的氣候冷暖不只是收到太陽與地球的關係,還有一些其他影響,比如受到化工、溫室效應、山脈、河流等等的影響有關,所以會造成一些小氣候是很正常的,其實不止是秋季,其他季節不同地區、不同年份都有所差別,會有特殊情況,但是整體情況是不變的。
回覆列表
很榮幸能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要知道“立秋”是我們古老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立秋不僅意味著秋天的到來,而且也意味著氣候即將變得秋高氣爽、月朗風清。相比夏季高溫,早晨就會酷熱難耐,而立秋之後的早晨則透著絲絲涼意。
今年的立秋日期是陽曆8月8號,農曆七月初八,關於立秋,我們的老祖宗更是流傳下來很多的俗語諺語,比如“立秋之日涼風至”“早晨立秋涼颼颼”,立秋雖然到了,但是秋天的氣候並沒有真正的到來,中國地域幅員遼闊,但是各地氣候有一定的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尤其是中國南方地區,這段時間內還是酷夏之時,而且由於颱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真正到了秋天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質是,楓葉變的更紅,而梧桐樹也開始落葉,這也預示著深秋的來臨,因此便有了“落葉知秋”的成語。
關於立秋,有這麼一句諺語相信大家聽得比較多,叫做“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句話為什麼這麼說呢?早上和晚上立秋差別就這麼大嗎?
按照我們這句諺語說的意思,只要立秋立得早,那麼降溫也就隨之而來。如果晚上立秋,那麼就算立秋啦,高溫照樣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秋老虎”的出現,能把老牛熱死。雖然這句話有點誇張,但是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相信中國很多地區依舊是很炎熱的天氣,外面的大馬路表面的柏油,甚至出現融化,雞蛋放在上面,甚至可以做成煎蛋。
那麼立秋的早晚到底如何界定呢?我們的老祖宗都是透過日久月累的觀察,大多能確定,某個時間段發生的氣候變化。而且把氣候劃分為二十四個,這種劃分即便是在今天同樣有著很多的指導意義。立秋當然也不會例外,老祖宗透過對於立秋這天早晚天氣的變化,來判斷是早立秋還是晚上立秋。如果在立秋當天的上午開始氣溫變化比較明顯就被稱為早立秋,相反,如果下午氣溫才開始發生明顯變化的話,則被稱為晚立秋。
其實現代氣候與古代氣候相比的話,變化比較大,有些俗語諺語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也就沒那麼準確啦,因為根據每年的氣溫都可以發現。每年的氣溫都在逐步上升。有的時候立秋早,天氣還是熱烘烘的,令人煩躁異常。有時立秋較晚,天氣照樣涼氣嗖嗖。但是有一點我們不能否認,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不影響它作為節氣轉變的一種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