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各民族或者各地大年三十都怎麼過,吃啥啊?怎樣拜年分享一下有啥不同,
8
回覆列表
  • 1 # 且聽楓吟

    年三十的習俗

      1.大年三十貼春聯

      在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對於每家每戶來說,別的門飾可以忽略不計,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春聯,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也預示著來年的好兆頭。

      2.大年三十包餃子

      大年三十包餃子是中國的傳統,大年三十這天一定要吃餃子,所以家家戶戶都會早起包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花生或其他果仁的,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3.大年三十點燈籠

      大年三十都要在家門前掛上紅彤彤的燈籠,春節期間都要徹夜通明。從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不能關燈,這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4.大年三十吃年夜飯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閤家團圓的一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每家每戶的年夜飯都置辦得非常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

      5.大年三十看春晚  全家團圓最少不了的就是收看每年一次的春節晚會,春節晚會已經逐漸成為大年三十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全家老小聚集在電視前收看春節晚會,這種喜樂融融的氛圍可是任何節日都難以比擬的.

      6.大年三十燒鞭炮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也是迎接未來一年新的開始,大年三十晚跨年的那一刻就會響起“隆隆”的鞭炮聲,預示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紅紅火火。

  • 2 # 默然詩歌

    年三十習俗都有啥不同的?俗話說,十里鄉俗不同,所以說,每個地方的習俗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區別。究竟不同在哪兒呢?下面我們慢慢分析:

    一、祭祀祖先方面,我們富平這兒都不統一,而且時間差別很大。有早晨七八點去的,這多是有新逝去親人的家庭;有上午12點前去的;還有下午三四點去的。不能說他們去的時間不對,說起來,每人都有每個人的講究,一句話總結,習俗不同啊!

    二、吃團圓飯,年三十這天,大家都風塵僕僕的趕回家,為的就是個團圓相聚,就這習俗也有差別!比如,有的家庭是下午三四點吃,有的家庭是晚上七八點吃的,不一而足。你能說他們不對,非也!按理說都對,只是習俗不同啊!

    三、走岳父或重要親朋家,這點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多為年輕人。你想想,好像也有道理啊!平時,大家都很忙,過年休假時間排的又緊,難以解決啊。呵呵!利用年三十走動走動,不是兩全其美了嗎?又不影響年後走親戚排序。

    四、貼對聯,以往年,大家都是年三十深夜其它事情忙完後才幹的事,現在不同了,大家圖個喜氣,早晨早早起來就貼好了對聯,而且還給窗上、門上貼上了“福”字及本年度屬相的年肖像畫。

  • 3 # 雲追風驃

    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年夜飯後吃凍梨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瞭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裡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年三十點長壽燈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大年三十這一天,是臺灣年俗中最重要的一個日子,習俗也相當多。先辭年,佈置“廳頭”,即在奉祀“觀音媽”和諸神像的大廳上,換新版畫和聯軸。到了下午舉行“辭年”儀式。在供桌上盛設五牲及各種年 供奉諸神,然後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禮,以表示感謝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並祈求新年更多的賜福。神桌前還要供“春飯”,即盛有飯的小碗,飯上插上用紅紙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飯春花”,這個飯叫“過年飯”。(在閩南語中,“春”與“剩”諧音,意思即怎麼吃也吃不完,還有剩餘)。桌前還擺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紅棗。紅棗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來,有句俗話“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後,還要燒金紙、放爆竹,才算結束辭年儀式。

    但最能反映臺灣新年風俗的就是與閩南地區幾乎相同的新年歌。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臺灣民間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是一幅生動的民俗圖。

    閩南:初一榮,初二停,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藍相生,十一請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

    臺灣: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開,初六擔肥;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請來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

    臺灣大年三十夜也叫除夕,“守歲”、“壓歲錢”都與大陸的習俗一樣。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邊聚餐,叫做“圍爐”。圍爐時桌上的每個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圓、肉圓。魚圓是取意“三元”,象徵闔家團圓;蘿蔔在臺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吉祥的意思;全雞的“雞”,臺灣方言諧音為“家”,有“食雞起家”之意;經過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運興旺”。參加圍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樣菜都要吃一點。另外還都要喝上一點酒,以討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洗淨後連根煮熟,吃時從頭到尾,慢慢進肚,以祝父母長壽。

    圍爐之後,在臺灣農村還保留著“觀火盆”的習俗。門前點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從火盆上跳過,取“興旺如火”的吉意。邊跳邊口中唸唸有詞地說些吉利話。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灶腳,祈求神明保佑發財。

    在臺灣一些鄉村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有趣的習俗: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一些寺廟裡就演戲,那些在年前無法還債的人,為了躲避債主的催逼,就跑到廟裡去看戲避債。因為要是債主追到廟裡來逼債,就會引起公憤,會群起而攻之。這臺戲從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債的人看完戲後就可以安安穩穩地回家團聚了。這種習俗叫“避債戲”,是社會的產物,卻很有人情味。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尚未歸家,燈籠都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便叫“討債燈”。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使用“討債燈”。

    臺灣同胞稱大年初一為“新正”,意為新的一年將會有一個正正堂堂的開始。當天凌晨頭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制的紅白兩色米糕祭神祖,稱為“開正”。“開正”之禮十分隆重,廳堂燈火通明,門口結紅彩,供桌上擺列年柑、年糕、牲禮、茶酒、四果、香燭,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家拜祖先、祭祀神明,隨後再依次向長輩問安行禮。

    過春節最有意思的是出門拜年,又叫“走春”、“開春”、“賀正”。凡有來客,主人用硃紅木盒盛著糖果並端上“甜茶”待客;設宴請客,彼此應酬,名叫“請春酒”;客人告辭時,互相向對方孩子贈紅包。由於家家戶戶都出門拜年,難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時候,於是衍生出兩個有趣的習俗:出門拜年人們總是隨身帶著一疊紅紙片,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張,這叫“留帖”;官大勢大的、交遊很廣的人,不可能一家家親自去拜年,便遣僕人帶著他的紅帖代他去拜,這叫“飛帖”。

    臺灣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閩南的“初三無姿娘”,意思都是說初三這一天是休息日,就連老鼠也選擇這天娶新娘。依俗,當晚各家各戶都須早早上床休息,以免打擾老鼠辦喜事,並要在房間的各

  • 4 # 這裡是Leslie

    閩南地區的年三十也算是非常特色的習俗了吧。

    我是晉江人,首先祭拜天公是必然不可少的,祈求佳年換舊年。之後便是我最喜歡的挑火群環節,跨去不幸,辭舊迎新。最後傳統老專案,放鞭炮,團圓飯,開整。

  • 5 # 老檀宮小葉紫檀

    相傳,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年,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年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年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於是便有了年三十。

    而人們在這一天,除了家人團聚以外,還會在家中貼上福字和春聯。預示著新的一年能夠討一個好彩頭,同時可以接福氣進門,讓家人們在新的一年中都福氣不斷,一直陪伴。

    在三十這一天的大清早,起來之後是需要把整個家都打掃一遍,因為在初一的時候,是不能掃地的。同時,在三十的晚上,要把花生和瓜子殼都扔在地上,讓大家可以踩,這是為了造歲,預示著人們可以歲歲平安。

    然後,全家老小要在“家裡最大年齡且輩分最高”的人帶領下祭拜祖先神明,要全部都要祭拜到,不能落下誰了。所以,現在仍舊能看到很多人選擇在年三十這一天去祭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翡翠和K金藝術,該引出怎樣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