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農天下185
-
2 # 唐律疏議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古羅馬很強大嗎?你要看哪個階段。古羅馬經歷了王政時期、共和國時期和羅馬帝國時期。真正強大的是羅馬共和國時期和羅馬帝國時期的各一部分。
羅馬作為一個小城邦的時候,還是有過一段苦日子的。最淒涼的一次是遭遇山南高盧的入侵。羅馬戰敗,簽訂城下之盟,要向山南高盧賠償鉅額的貴金屬。當時在計算賠償的經營時,還有一個小故事。羅馬人發現高盧人在秤盤上動了手腳,導致稱的金銀重量過輕(這樣羅馬人就必須交納比約定的量更多的貴金屬)。羅馬人提出了抗議。然而高盧人的首領聞言,就把劍拔出來丟進了秤盤,並對羅馬人說:戰敗者是沒有資格談權利的!
可見當時羅馬有多弱小,一點也談不上強大,完全是被蠻族按在地上摩擦。
後來羅馬逐漸逆襲,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方面是羅馬城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給了羅馬城相對安全的地位。第二是羅馬人能夠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不斷改革自己的軍事制度,使軍事制度相對匹配自己的經濟條件,發揮其最高的效能。
分述如下。
先說羅馬城的地理環境。羅馬城建立在距離海岸邊不是特別遠的七座小山丘之間。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位置。
首先它距離海岸不是特別近,這樣就不容易被海盜發現。即使被海盜發現,海盜也不願意上岸來進攻。因為需要舍船登陸走比較遠的距離才能到達羅馬城,而這樣對海盜來說就喪失了他們的舟楫之利,一己之短,攻彼之長,得不償失。
其次他距離海岸也不是特別遠,這樣羅馬城的羅馬人想要進行海上貿易,從城裡來到海邊,下海出海也不算特別麻煩。所以羅馬城所在的位置非常有利於發展羅馬的海外貿易,同時又能保護羅馬城,不受海盜攻擊。
第三,羅馬城位於七座小丘之間,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位。要想攻克羅馬城,就必須先控制羅馬城周圍的這些小山丘。而這些小山丘給羅馬城提供了天然的防護屏障,配合羅馬自己建立了城牆,幾乎就是一個攻不破的堡壘。在羅馬上千年的歷史當中,羅馬城被武力攻破的次數屈指可數。就連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率領數萬之眾縱橫羅馬長達數年,擊敗羅馬軍無數次,卻從未試圖進攻羅馬城。足見攻破羅馬城有多難。
然後再說說羅馬人上千年的歷史過程當中的幾次改革。這每一次改革都成功的實現了戰略升級,大大增下了羅馬的實力。
第一次是羅馬建立了阿丁同盟,並且把羅馬城的公民權授予了所有拉丁同盟成員。羅馬城作為一個單獨的城邦,雖然非常安全,但是實力仍然有限。為此羅馬城和周邊的其他城邦比如薩平、沙姆尼特等,建立了同盟關係。最初只是簡單的同盟關係。拉丁同盟對羅馬的忠誠程度並不高。這時羅馬人做出了一個很有氣魄的決定,那就是把羅馬公民權授予所有拉丁同盟的公民。這個措施導致拉丁同盟的成員和羅馬人真正成為了一家人。從此拉丁同盟牢不可破,而羅馬的實力也大大增強。以至於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時候,漢尼拔在羅馬千方百計想誘使拉丁同盟背叛羅馬,始終未能得手。
第二次是馬略軍事改革。在羅馬城的早期,作為一個普通的城邦,所有的男性成年公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普通的公民兵(主要是農民)構成了羅馬軍事力量的主體。公民兵制度也就是羅馬的主要軍事制度,入則為民,出自為兵。這個制度的好處是動員很快,費用很少,且士兵對城邦的忠誠度很高。
但是隨著羅馬的疆域擴張的越來越大,戰爭越來越頻繁,並且正常距離羅馬城越來越遠,這個制度就出現了明顯的弊端。因為戰場距離羅馬城比較遠,正是拖延時間比較久,這就意味著自備武器出去為國家打仗的羅馬公民需要離開家很久。此時家裡的田地缺乏勞動力來照料。而國家對於參戰的羅馬公民又沒有任何補貼和幫助,這就使得公民兵往往面臨家裡陷入貧困的境遇。於是越來越多的公民兵對為國參軍打仗興趣缺失,作戰消極,甚至開始反感軍紀。羅馬軍團的戰鬥力急劇下降。
為此進行了馬略軍事改革。在馬略的推動下,羅馬建立了對參戰公民的補助制度,同時整肅軍紀,重新編練羅馬軍團。在馬略軍事改革之後,羅馬軍團的戰鬥力煥然一新,羅馬也開始重新恢復並加強了對邊疆的作戰和控制能力。羅馬共和國的疆域也到達了共和國時期的頂峰。
第三次重大變革就是羅馬從共和國變成了帝國。羅馬隨著疆域越來越廣闊,需要處理的外交戰爭事宜越來越複雜。原來的元老院討論解決一切事務的體制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下高效運作的國家機器的需求。此時的羅馬,實際上需要一個能乾綱獨斷迅速做出決定的領導人。於是透過一系列的內外戰爭和政治博弈,最後由屋大維奧古斯都開創了帝國元首體制。在這個時期。羅馬帝國的疆域在歐洲到達了頂峰,而事實上也構成了歐洲羅馬版圖的基礎。在之後的上千年裡,羅馬在歐洲部分的版圖沒有大的變動。羅馬的實力也就基本上穩固下來。
作為能控制大片版圖領域的龐大國家,能夠調動的經濟資源非常強大。周圍的蠻族或其他小國家已經不再是羅馬帝國的對手,這就是羅馬強大的由來。至此,除非羅馬自己發生內亂,分崩離析,否則周邊的外力已經無法將其摧毀。
-
3 # 皖宋不聊球
羅馬帝國的迅速崛起,其根由除了其本身的制度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擁有著一支強大的軍隊, 羅馬軍團。
古代希臘人說過,一群暴民不是軍隊,正如同一堆建材不是房子。
有人說軍隊保持強大的關鍵在於組織嚴密性和紀律性。但是,軍隊真正的恐怖之處在於,軍隊就是為了戰爭而存在的,它要麼在打仗,要麼在準備打仗。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在歷史上著名的那次坎尼會戰之前,羅馬將領保魯斯曾說了這樣一番話:“羅馬軍團, 走進戰場時請記住,寄託在你們身上的是整個國家的生死存亡,而不是一支軍隊的生死存亡。如果此次決戰失敗,那麼我們的祖國就再也無力反抗強敵,因為她已將所有的力量和精神灌注在你們身上,你們維繫著她唯一的希望。捨身報國的時刻已經來臨,請你們不要辜負祖國的期望。”
這番話很好的詮釋了軍隊和國家的關係,軍隊就是國家所有的力量和精神,一旦軍隊被消滅,那麼國家將再也無法反抗強敵。
毫無疑問的是,羅馬人喜歡戰爭,他們也樂於參與到戰爭中去,這裡面除了對國家的責任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利益。
就像尤利烏斯·凱撒說過的那句話:“戰爭讓征服者,獲得了可以向被征服者,提出任何要求的權力。”
當戰爭終於告一段落,分出勝負的時候,有什麼樣的命運在等候著戰敗者呢?
如果按三六九等,可以分出無數的例子來,但是哪怕其中最好的,也不會比戰敗前更好。國王的一個戰敗型範例就是腦袋被砍下後,裝進滿是人血的袋子裡,然後被罵上一聲“孤家今日為陛下止嗜血之渴”。
至於普通的平民和士兵,那更是“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即使暫時保住性命,也要“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
所以說,被征服就是一場災難。
戰爭這個惡魔無情的降臨到人類世界,人類別無選擇,唯有叩頭臣服,將它作為神來崇拜。從戰神馬爾斯到萬軍之耶和華,伊斯蘭教號稱死於敵人劍下立刻升入天堂,哪怕是佛家也有護法金剛,戰爭融入到人類任何一種精神意識中,已經和人類社會發展如影隨形。所有的人類群體,為了保護自己,紛紛整軍備戰。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以不教民戰,是為棄之”。
如果不想敵人將戰馬拴在自己的籬笆上,如果不想自己的生死存亡要依靠別人的利益考慮甚至是偶然一發慈悲,如果不想抬頭看一眼征服者都要挨鞭子,如果不想吃口大米都成罪犯,如果不想別人闖進家門合法的強姦你的妻女,那麼,惟一的選擇就是建軍自衛,或者更激進一點,建軍擴張。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戰爭結束。
戰神車輪無情的轉動,碾碎了幾乎所有不善戰、不願戰的民族,將它們變成了歷史的塵埃。僥倖倖存下來的,也會被拋進無人知曉的小角落苟延殘喘。
回覆列表
羅馬共和國:
建立時間:公元前509年
性質:奴隸制的貴族共和國
立國基礎:軍事擴張。
①統一義大利半島
②與迦太基進行的三次布匿戰爭獲勝,最終地中海成為羅馬人的內海(被戲稱為“羅馬人的小澡盆”)
羅馬帝國:
建立:公元前30年,屋大維戰勝政敵之後,攫(júe)取了羅馬國家最高權力,羅馬進入帝國時代。
全盛:至公元2世紀初,羅馬版圖已達最大規模,西起不列顛,東抵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北越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分裂: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又稱拜占庭)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林)為都城;西羅馬帝國仍舊以羅馬為中心。
西羅馬滅亡:①原因:經濟衰落,人民起義,蠻族進攻。
②標誌:476年,西羅馬末代皇帝被廢黜,標誌著帝國最後滅亡,這一事件也被視為西歐奴隸制和上古歷史終結的標誌。
東羅馬滅亡:1453年亡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我不知道你想問的是哪個,所以我全總結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