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雷刃刀鋒
-
2 # 陽澄養蟹人
《古惑仔》系列電影,我認為對70、80後的人影響最大。
我說“毒害”也不為過,該片上映是1996年,70,80大部分都是十七、八,二十郎當歲,很容易受其毒害!
或許有人會說“誇張了吧,一部電影而已,有這麼大能耐,還毒害你們”,呵呵,千萬不要小看這個系列電影。電影充斥著暴力、血腥、色情、哥們義氣、打打殺殺、爭奪地盤,完完全全都是黑社會那一套。
這樣問題就來了,很多年輕人跟著學,相互之間起外號,也叫“山雞”、“浩南”、或者是那條街的“扛把子”、十幾歲就談女朋友叫“馬子”等等,解決問題不是談而是靠砍,書包裡總歸帶點像樣的“兵器”的,砍人防身。記得當年我學校就發生的最嚴重的慘案,兩幫學生打架,雙方砍的昏天黑地,比電影有過之而不及,結果當場就死倆輕重傷好多,警察去了都沒能制止!再後來國家開始嚴打,社會、校園風氣有好轉!
總之,電影這個東西還是要傳播正能量的,娛樂的同時也要照顧年輕的下一代。
-
3 # 爆笑留級生
《古惑仔》首見於漫畫作品,出品時間是1992年,而電影作品則被改編於1996年上映。
然而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在大陸,和香港及周邊地區,我們得到了這樣的資料(來自中新網):
2010年至2012年,該院共受理審查逮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12件219人。其中,2012年盜竊搶劫等侵財犯罪32件46人,佔涉罪人數的51.7%;販賣毒品罪26件31人,佔涉罪人數的34.8%;故意傷害罪7件11人,佔涉罪人數的12.4%。
未成年人犯罪逐漸明顯呈現上升趨勢,而且體現為暴力化、團伙化、低學歷等特徵。
如果單純說是一部影片帶來的問題,這原因讓人覺得荒誕可笑。但看過其中內容後,敢斷言毫無關係的,那絕對是睜眼說瞎話。
古惑仔英譯為youth and danger,粵語區之外用小混混兒來稱呼更合適。90年代,隨著錄影廳、家庭錄影帶、VCD的興起在內地家喻戶曉,特別是在14-20幾歲的年輕群體裡頗為受捧。
那時候,學校和家長會將《古惑仔》電影同抽菸、染髮、談戀愛、奇裝異服一併列入孩子的違禁品清單,視為害人的毒蟲,但越是禁止越是有違禁的興奮。
天水圍的日與夜
作為黑幫電影題材,《古惑仔》改編自同名漫畫,電影、漫畫、現實同樣都起源於繁華與陰暗並存的香港。那是一個經濟繁榮但也物慾橫流的地方,是個自由開放但也魚龍混雜的地方,是個追求公平但也貧富懸殊的地方,彈丸之地彙集著最複雜的各色能量。
香港的西北端,有一個高樓林立、與深圳隔海相望的地方,名字叫做天水圍,這個不起眼的角落,因兩部許鞍華的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和《天水圍的夜與霧》被內地觀眾所熟之。
影片裡所描述的窮困、擁擠、狹窄、混亂的環境滋生出一種叫做“童黨”的東西。那種環境裡所演繹出的激情和悲情故事可以與《上帝之城》相媲美。
youth and danger,年輕而危險的人物,他們激情澎湃卻一張空白,只要黑筆一塗,立刻成為喪屍般的勇兒,裡面只植入了暴力和義氣的人造程式,對著關二爺上柱香,哥長哥短的一稱呼,即可奔赴前線、讓自己和他人遍體鱗傷。
聽起來和英勇的戰士、忠義的武士多麼相像,他們組織嚴密、分工明細、紀律鮮明,自有一套生存規則、江湖遊戲。在活在白區的人看來,那裡深不可測、險象環生,那裡醉生夢死、朝不保夕,那裡用暴力和道德淪喪為籌碼換取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裡一種不平凡的生存方式。
對這個地球來說,每時每刻,有的人身處白天,有的人就會身處黑夜,白天不是永無盡頭,黑夜永遠相對存在,黑幫這個問題,社會學家不知出了多少專著,但他們似乎就成了永遠抹不掉、擦不去的存在,人心永遠不是純白,恐怕它們會一直存在。
看完片子就衝動
但現實黑幫是現實黑幫,虛幻電影是虛幻電影,《古惑仔》只是九十年代中期香港商業資本大潮下的精明商人為了圈錢而打造的系列電影。電影要成為商業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要好看,暴力、權力、報復、情義,這些是電影和漫畫最喜歡、最有效、最激人興奮的元素,相較《教父》《美國往事》《上帝之城》,《古惑仔》拍的並不深刻。
隨著時間的磨礪,有人開始將其奉為經典,對其還保留著濃郁的記憶和情懷,這些人裡就包含現在起家的大哥、新來的小弟、蹲過大獄的過來人,他們不但不痛恨電影對他們的扭曲,而且還時常溫習一下電影,感懷一下當年。
劇情就是黑幫之間簡單的往來報復,但也分出了正義與非正義。正義一方,大哥成了帥氣、講義氣、對女人專一、維護公平的化身,小弟好色、好賭、貪玩兒卻被粉飾成了討喜可愛。總之,黑不是黑,而是正義的黑,這種黑可以除掉靚坤這種非人類的黑。
於是,當這幫所謂的正義人士拿著砍刀火拼廝殺的時候,竟有一種類似《勇敢的心》裡的價值昇華,而事實上是什麼呢?事實是這群混混只是在為幫派、在為某地的保護費、在為自己的私利進行暴力的角逐,不管誰勝失敗,加之他們勢力範圍的都是暴力化的淫威。
就是這種對暴力的美化、對犯罪的昇華,將看電影的人,特別是那些涉稅未深的孩子引入歧途。
九十年代中期,內地正處於商業改革的大潮,人們蠢蠢欲,各種新鮮事物紛至沓來,農民工背井離鄉,留守兒童逐漸增加。正處於教育空窗期的少年,通過錄像廳、錄影帶接觸到了這幫打扮成正義的古惑仔。
無人監督的荷爾蒙與扭曲的電影價值觀形成催化反應,校園暴力、少年犯罪層出不窮,半大孩子看了之後,血脈噴張、荷爾蒙爆棚,出門都橫著走路,七個不服、八個不忿,一言不合就敢幹仗。
資料統計,從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是建國以來的第二刑事犯罪高峰,全國刑事案件從50多萬起快速升至300多萬起。
而青少年犯罪則在整個九十年代都處於高發期,平均年犯罪在30萬人左右,直到九十年代末、進入新世紀才有所下降。但其中的未成年人罪犯,從1994年的38388人演變為2004年的70086人,十年間上升了83%。
這些數字的形成當然是複雜的綜合因素,肯定不能賴在幾部電影的身上,但那個心潮澎湃、人心洶湧、改革不斷的年代,香港成熟商業下的電影產品一旦遇到惶惶不安的內地青少年,可想而知對人意識和觀念的撞擊破壞是何等的巨大。
我們身邊不乏受電影影響誤入歧途的人,youth and danger,年輕才容易被鼓動,年輕才不計後果,那個年代一部電視劇萬人空巷、一部電影都有可能萬古流芳,各種諮詢、資訊流都不如現在龐大複雜,因此就缺少了對不良資訊的揭露和稀釋,尤其是青少年,很容易被單一的精神產品垂直影響。
也就是說這種電影放在今天肯定沒這麼大的能量,但那個年代,它黑暗的一面,被釋放和展露的如魚得水、恰逢其時。
只是一部可口的垃圾快餐
無疑,《古惑仔》作為電影產品是成功的,它調動了九十年代青少年的情緒,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展現了他們的憧憬,暴力美化、犯罪美化,他對那個年代的青少年犯罪,稱不上左右,但有助長,而這種電影居然還有人還奉為經典,甚至包括受其毒害蹲過大獄的人。
今天,試問成熟心智的人,你會不會讓你的孩子過早接觸這種電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無話可說,你要麼具備開放的胸懷,要麼就是一向喇和的心態。
這些人一邊可能受到“崑山龍哥”的暴力恐嚇,但又不敢如於海明那般奮勇還擊,一邊卻又佩服起陳浩南他們的英雄無敵,對電影中的黑惡勢力頂禮膜拜。其實電影裡的陳浩南和現實裡的劉海龍都是一路貨色。
《古惑仔》當年的海報標籤就是赤裸、紋身和砍刀,這種簡單的標籤如何能同《教父》《上帝之城》《美國往事》相比較?承認電影需要反應和揭露現實,但它對香港黑暗一隅的揭露遠不如一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的十分鐘。
它只是一部香港最佳拍檔、嘉禾、晶藝、藝博公司處心積慮的商業產品,是一部消費快餐,是一部成人暗黑童話。
如果你對好電影有基本的判斷、對犯罪題材、黑幫題材的電影有可觀的理解,你會發現它的劇情是多麼的兒戲化、它的價值觀又是多麼的粉飾和扭曲,它對人性的反思蜻蜓點水,對人性的邪惡充滿了鼓動和迷惑。
如果你用成熟的心智回頭再看一遍,那種青少年時期的熱血感、生動感會蕩然無存,電影也好、漫畫也好,真就只對青少年的胃口,這會讓成年的你、成熟的你細思極恐。
《古惑仔》,有人奉為經典,我卻說它是害人蟲,好看不代表它就是經典,粉飾也難掩其扭曲本質,你可以說曾經因它熱血過,你可以稱讚它給了你美好的回憶,你也可以雄辯它裡面含有的正能量,但你不知道的是:還有許多人曾因他誤入歧途、有許多人因它傷害了同學、朋友和只瞅他一眼的陌生路人。
現代基因檢測發現,有些人天生具有犯罪基因、暴力基因,這些基因在大多時候都默默無聞、處於休眠,但一場爭執、一次衝動、一個糟糕的家庭環境、一部電影就有可能如陳浩南帥氣的彈掉的菸頭,隔著電影螢幕,一個優美的拋物線過來,引燃你身上熊熊的暴力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