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那年花開YX月正圓
-
2 # 昨事今史
第一明朝的那些開國猛將有一大部分被他爺爺朱元璋殺了,還有部分病死了,只給他留下來個擅長防守的耿炳文。
第二朱允炆由於沒有軍事經驗,在靖難之役前期,派遣耿炳文為大將,進攻朱棣的部隊。朱棣雖然比不上徐達,常遇春這些絕世猛將,但是也算是超一流猛將。而耿炳文根本就不擅長進攻,碰上朱棣也就吃了很多敗仗,而此時的朱允炆覺得耿炳文已經老了,就換上了李景隆為大將,結果一敗塗地,死得更快。
第三顧念親情,命令戰場上不準傷害朱棣,致使其多次躲過死亡。
第四:削藩太過於冒進,而且開始削藩後又猶豫不前等等,然後逼反了四叔。
最後說一句如果,其實朱元璋給朱允炆鋪好路了,留耿炳文防守,然後調遣雲南的沐家軍過來,完全是可以一戰的,可惜2張王牌朱允炆都沒用好。
-
3 # 越嘉
原因很多 第一主要建文帝身邊良將謀臣幾乎沒有 第二 撤藩王觸動那些藩王的利益 第三 朱棣的部隊本來駐守邊關的精銳之師
-
4 # 陶陶樂遊
這事歷史學家們都總結過無數遍了。簡單的說,三條。
第一,個人能力不足。書呆子一個,空佔大義,浪費實力。要仁慈無仁慈,要狠辣沒狠辣,要謀略無謀略,要手段沒手段。比如,明太祖駕崩本是控制局面的最好時機,沒有好好利用,瞻前顧後,頻頻浪費機會。
第二,手下無人。太祖把能人殺光了,剩下一群書呆子加豬隊友。帳下都是動嘴皮子的,平時袖手談心性,事急一死報君王。
第三,朱棣開掛。朱棣經常拿自己當誘餌,戰陣上經常出現朱棣在前面狂跑南軍在後面狂追的場面,場面混亂,朱棣每每亂中取勝。甚至白溝河會戰,南軍的帥旗居然能被風吹斷。只要有一次失手這事就完了,偏偏朱棣次次毫髮無損,只能說是命了。
-
5 # 馮克思的文章
因為沒有真正能征善戰的統軍將領,試想如果徐達或者常遇春李文忠藍玉要是在,朱棣敢造反嗎?朱元璋兇殘毒辣殺死那麼多功臣宿將,沒想到卻禍起蕭牆真是天意。
-
6 # 代牧益州閻文平
當初朱允炆對皇爺爺提出過自己擔心藩王造反,朱元璋問你打算怎麼辦,他說先禮後兵,朱元璋覺得這麼做就沒問題了。但事實上朱允炆削藩都是直接兵,從沒按自己之前說的那樣先德化。
前期坐失良機,有機會扣押朱棣兒子,有機會提早動手,就是不動,動了其他人,等於提醒朱棣:只要還想活命,就趕緊造反。
然後又所託非人,張信倒戈,還沒開打就送了張昺謝貴葛誠等人頭。
等慢慢的朱棣人多了還得到外掛朵顏三衛,急於擒殺朱棣求富貴的人就少了,觀望和倒戈的人就多了。朝廷和燕軍相持時間一長,量變引起質變,朱允炆就不再有全國敵一隅的碾壓優勢了。朱元璋的兒子輩兔死狐悲心向朱棣很正常(參考劉彧劉子勳之爭),孫子輩裡寄予厚望的晉王全程不線上。
耿炳文的善守不善攻讓朱允炆難以滿意,有戰績的徐輝祖又因為是朱棣的妻兄而不被信任,換成了李景隆。
李景隆其實也不是看起來那麼沒用,至少人家在洪武年間是實打實地憑自己的功勞升的官。後來帶互不熟悉的五十萬大軍烏合之眾,在後勤不力缺衣少食的情況下竟然一路推進到敵方老巢還形成圍攻甚至還一度攻了進去,這就是本事。後來朱棣曾經攻打李景隆中軍不入,也是李景隆的本事。瞿能攻進城那次,因為官軍沒有合練過,其他軍隊和瞿能不熟,若是其他軍隊爭功不配合,瞿能也只能提前領盒飯。
朱允炆當然也有領導責任,雖然方孝孺等人曾以七國之亂失敗給他打氣,但就他那套君臣班子,就算天上掉下十個周亞夫而且全在他這邊,也都被那幾位文官彈劾死了。諷刺的是,方孝孺以前還寫過一篇諷刺自以為知兵者的故事。更諷刺的是,徐輝祖得不到信任,徐增壽卻順當地做著內奸。
對了,還有那句著名的“別讓我有殺叔之名”。流傳的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的確不忍殺叔。我覺得也未必說不通,因為已經逼死了一個湘王了,雖然湘王的諡號是戾,不像朱允炆有愧疚的樣子。一種是暗示在戰場上殺死朱棣,別讓朱允炆活捉了他從而不得官宣判叔叔死刑。但如果是這種情況,還不如不說呢,人家梁元帝想殺侄子蕭譽、侄孫蕭棟、弟弟蕭紀的時候,都對手下交代得很清楚,不要活的,手下也沒會錯意,梁元帝根本不需要揮淚審誰斬誰。近一點,他皇爺爺朱元璋本身也是個很好的學習物件,當初以一副“他有大罪,我不忍也不想殺但不得不殺”的姿態殺了紅巾軍老將邵榮,徹底穩固了自己的地位。
在朱棣殺奔南京以前,山東的城池往往即使被燕軍攻佔也很快被收復,但事實上,朱棣已經主宰了戰局,盛庸、鐵鉉已經陷入被動。等朱棣渡江,梅殷不知道在幹什麼,陳瑄率水師倒戈,朱允炆終於發現了徐增壽是內奸,然後……審也不審,問也不問,直接殺了。
用網友的話說,朱允炆這個皇帝也是當得相當的不容易,遍地都是生路,他硬是自己開發出了一條死路,然後走完了。
-
7 # 關河南望
朱允炆坐擁的可不止是數十萬大軍,他作為經過老朱認證的,純天然無公害的唯一繼承人,最重要的就是他擁有“大義”的名分。
有大義的名分, 有全國的兵馬,有老朱留下的班底,到最後他還是輸了,為什麼?
原因有三
一,建文帝是圈養,空有理論而沒有實際。
作為朱元璋竭力栽培的接班人,老朱可不希望朱允炆和他一樣受苦沒有文化,於是老朱讓成群的飽學鴻儒們來教導他,結果就教成了個“仁義之君”這直接導致他上臺後,非常親近文官,沒辦法文官教匯出來的麼?在文官們的慫恿下,所有老朱制定的不利於文官的政策都被改變,他從小受的就是文官的教導,這也就是他空有了理論而沒有實際。
二,朱棣是放養,有理論有實際。
朱允炆的好叔叔朱棣從小跟著老朱在戰場上長大,經歷過無數的刀光劍影和陰謀詭計,師從的都是徐達這些絕世名將,他後來又被朱元璋請了有文化的師傅教導,所以說,他是有理論有實際的,而他的經歷更是朱允炆無法比的,可以說朱棣的勝利絕對不是偶然。
三,建文性格直接決定成敗
正是因為建文帝從小就無數人環繞,有牛氣的太祖爺爺做後盾,所以造成了他凡事不用自己考慮,老愛依賴別人的性格,這種性格上的柔弱,寬鬆,這是很對文臣胃口的,無為而治嘛,你皇帝要是事事都聽我們的,就對了,但爭奪帝位這種你死我活的戰爭顯然不適合朱允炆,他依靠的那幾個滿腹經綸卻連縣長都沒幹過的文臣,這不就是空談誤國麼,事實上,如果建文從小做起,一點點的培養還真有可能成為一個朱元璋希望的君主,但時機不等他,剛登基就要削藩,幾個文臣不顧實際,覺得拿大義名分就能壓死人,結果把朱棣勾引出來了,卻沒有任何辦法還有李景隆背叛他,打了敗仗竟然也被他原諒,還有那句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就這性格,敗的不冤。
-
8 # 風逍逍兮易水寒
明朝作為距離現在最近的一個朝代之一,人們對明朝歷史的興趣也是非常熱衷。明朝不同於清朝,清朝已經是封建社會晚期,而明朝雖然也逐漸衰落,但是好歹還有崛起的機會,況且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讓人們對明朝的歷史充滿了探索欲。
1368年,朱元璋透過十幾年的南征北戰,終於打敗了無數對手,成功登基稱帝,建立了明朝。跟其他帝王不一樣的是,朱元璋早早的就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那就是太子朱標。可惜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只好另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儲君。
朱允炆登基後,一改朱元璋的鐵血治國政策,改用寬厚仁慈的治國方略,平反了許多冤假錯案。在朱允炆的治理下,明朝初期還是保持著發展的勢頭。但是朱元璋將帝位給了孫子,他的兒子們自然就不會服氣朱允炆這個毛頭小子。
朱棣就是朱允炆最大的威脅。朱棣能力出眾,而且威望極高,手段也非常厲害,他是中國古代少有的由藩王逆襲成為皇帝的人。朱棣以劣勢的兵力,戰勝了擁有絕對優勢的朱允炆,自己當了皇帝,也開創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
那麼,為什麼朱允炆作為一國之君,還打不過朱棣一個藩王呢?第一,朱棣能力勝於朱允炆。朱允炆雖然被朱元璋推上了皇帝的位置,但是論能力,論資歷,論威望,常年領兵的朱棣都比朱允炆要強很多。朱允炆的仁厚,如果在太平盛世,也許會是一個很有作為的仁君。但是在靖難之役這種場面中,朱允炆優柔寡斷的劣勢就被無限放大了,最終被朱棣的強勢完爆,也丟了皇帝之位。
第二,朱允炆不會用人。朱棣手下人才眾多是他能取勝的重要原因,不僅用裝病來打消朱允炆的疑慮,還利用朱允炆優柔寡斷、過度仁慈的弱點,將劣勢兵力打出了順風局。而因為朱元璋晚年對功臣的清洗,導致朱允炆手下可用之人太少,而僅有的郭英、耿炳文等人卻不能很好的發揮他們的優勢,導致最終的失敗。
第三,朱允炆將外部環境經營得一團糟。明初,朱元璋分封諸子,這些諸侯在地方也建立了大大小小的軍事力量。朱允炆意識到了諸侯對自己統治的威脅,於是朱允炆決定削藩。
朱允炆削藩的主意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是用的方法不可謂不糊塗。他先是挑了五個勢力最弱的藩王下手,打草驚蛇,驚動了燕王、寧王等大藩王,各路藩王唇亡齒寒,在朱棣的號召下,很早就結成了同盟。靖難之役時,大部分的藩王都是站在朱棣這邊,朱允炆的敗亡是早已註定的了。
回覆列表
第一:不知兵,俗話說“槍桿子裡出政權”,對於不懂軍事的領袖而言是多麼的可怕。
第二:不會用人,俗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淨用那些嘴裡“之乎者也”的腐儒,一點不知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