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刀三國

    由於《三國演義》中記載了譙周勸劉璋投降劉備,又勸劉禪投降司馬昭兩件為人所不齒的事,譙周的口碑並不是很好,多數人都挺討厭他的。在這裡得替他“伸伸冤”。

    其一,劉璋執掌益州的時候,他年紀不大估計還在深造學問,並沒有入仕的記載,故劉璋投降沒有他的鍋。其二,譙周不僅僅是個圖讖學者、反戰人士,還是位學問大家。

    良史《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便是譙周門下弟子,將領羅憲、晉朝尚書郎杜軫等人也是師從於譙周。所謂名師出高徒,譙周的學問可想而知。

    譙周

    譙周是益州巴西郡人,父親譙山並是益州的藏書大家,受父親的影響,譙周從小飽讀詩書,鑽研學問。成年之後,便被諸葛亮徵召為勸學從事,是益州的學官。

    蔣琬執政後,譙周升任為典學從事,是益州學者之首,可見其地位。公元238年,劉禪封長子劉璿為太子,命譙周為太子家令,負責教導太子的學業。

    譙周身為太子的老師,自然可以自由出入皇宮。當他知曉劉禪外出遊玩,沉迷於聲色之中時,也常常苦口婆心地勸諫劉禪,教育他要尊崇先帝劉備的做法,減少後宮、樂宮的增造。身邊全是這樣的聲音,諸葛亮也這樣說,董允也這樣說,劉禪能開心嗎?果斷給譙周點顏色看看,轉任為了中散大夫,散官,可參與議事。

    到了約公元257年,譙周覺得蜀國經常性地對曹魏發動進攻,也沒啥大的成果,白白地勞民傷財,因此在朝中他提出了反對北伐的主張。而這一主張,徵西大將軍張翼是支援的,當時朝中尚書令陳祗是反對譙周的,因此蜀漢朝堂分為了兩派。

    譙周治學

    有一回,譙周在朝堂上和陳祗展開了大辯論。退朝之後,譙周便寫下了著名的《仇國論》,表達了他對姜維盲目北伐,徒勞無功,反而消耗國力的批評。而這篇文章也被視為是益州本地人對外來統治勢力的不滿。

    其後,譙周估計又被貶了,這回連議政的權利也沒了,只是一個學官,指導後生學者。

    直到鄧艾奇襲成都,緊急之下, 後主劉禪召開了一個“擴大會議”,譙周便在其中。一商量,朝中有三派意見,一種主戰的,比如劉禪的兒子劉諶,他極力勸說父親劉禪頑抗到底;一種主降的,比如譙周;一種主張投奔吳國或逃亡南中的。

    鄧艾形象

    接下來就是譙周showtime啦!!!

    投奔吳國?譙周懟道:到了那裡,陛下也只能是吳國的臣子,與其做東吳的臣子,為什麼不做曹魏的臣子呢?要知道向小國稱臣,不如向大國稱臣呀!

    逃亡南中?譙周懟道:要投奔南中,應該早做打算,如今這樣前去,底下的人心還會臣服嗎?我們還能安全抵達那裡嗎?估計凶多吉少了。況且我們一逃,曹軍必然來追。我們住在南中,必然吃那裡的用那裡的,豈不加速少數民族反叛?

    投降曹魏有哪些好處?第一,劉氏家族可以保全,因為吳國還沒有被消滅,司馬昭必然禮遇陛下您;第二,益州免了戰亂之苦,百姓會覺得陛下您英明的。

    譙周好一張利嘴,朝中沒有懟得過他,劉禪也被他說服,尋思著到哪裡都是享樂,為什麼不去大國享樂呢。

    劉禪

    因譙周勸說劉禪投降有功,司馬昭下令讓譙周去洛陽任職,譙周因患病遲遲不能赴任。顯然,這時譙周已然高齡,估計只想在家鄉益州善終,並不想遠赴洛陽,何況司馬昭徵召他是好事還是壞事,聖意難測啊。

    幸運的是,譙周透過算術,推測出司馬昭的死期,他就可以推脫不去洛陽了。《三國志》記載:因書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典午者謂司馬也,月酉者謂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果崩。(此事估計被司馬氏知曉)

    可沒料到的是,司馬昭死後,司馬炎依舊多次詔書下來,強行讓譙周帶著病去洛陽參拜,公元270年,譙周到了洛陽,這一年冬天,譙周病重而死。譙周這樣的死法,也是挺慘的吧。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對於譙周,《三國演義》過於“貶低”他,《三國志》作者陳壽也難免會“偏袒”自己的老師,因此可折中來看,譙周的學問牛掰,沒得說,他主張不戰而降,確實很沒骨氣。

  • 2 # 大先生的故紙堆

    譙周被冠以投降派的帽子,實在是有點冤枉。當鄧艾攻下綿竹時,成都已經岌岌可危。勸說劉禪自己抬著棺材向魏國請降的確實是這位光祿大夫譙周,雖然感覺是有點窩囊,老一輩好不容易創下的基業,就這樣葬送了。但是,反過來想,蜀軍的繳械確實防止了大規模殺戮的上演,避免了生靈塗炭。而這位譙周確實也是一位大學問家,他最讓人記住的學生便是陳壽了,也就是那位《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譙周傳》中也是大大誇獎了一下自己的這位恩師,並且記載他的四篇政論文章。更有意思的是,這位譙老先生非常精通數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能掐會算,我估計他當時也肯定算到了蜀漢的氣數已盡,所以才會給劉禪出了那個看似留下千古罵名的主意,當然,自己也不免背上了黑鍋。也許就是一語成讖,劉備的備字就有完美完備的意思,所以能當上蜀漢皇帝,而他的倒黴兒子的一個禪字,就得把自己的皇位乖乖送給了別人,想一想也是命中註定。

  • 3 # 亭殿閣

    滾滾長江東逝水,隨水而去的是當年三國曆史,多少英雄豪傑,文人政客都被時光定格成了史書裡一個又一個名字,一個名字一段人生,任世人議論紛紛說千年, 他們始終一言不發,沉默以對。一如譙周,世人對他記憶最深刻的,是他作為代表勸蜀國降於晉,在蜀國尚有大軍之時,自此也留下了千古罵名,而在這背後的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世人大多不瞭解……

    譙周,字允南,是巴西人,乍一聽是個外華人,實際上,他是個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出生在書香門第,自幼酷愛讀書,弱冠之年便已經飽讀詩書,雖然少年喪父,滿腹經論的學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過就像事難十全十美一樣,譙周的人生也有不完美之處,第一是父親早逝,這是命運的安排,人力無法改變;第二是他生的模樣不好看,臉是父母給的沒法選擇,這也是他無法改變的,可是除了這兩點,譙周還有一個不完美之處,那就是他的性子直,容易得罪人,這一點,不怪別人,是他自己的選擇。不過,即使有這些不完美,也沒有遮蓋住譙周的優點,他有才華,而才華這東西是掩蓋不住的,所以,他得到了諸葛亮的欣賞,並且讓當時已經貴為丞相的諸葛亮對自己再三邀請,他這才從不出仕到進入朝堂。

    關於譙周和諸葛亮,還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那就是譙周在諸葛亮時期是個勸學從事,官不大,可他對諸葛亮的情誼卻大著,在譙周心裡,諸葛亮對他有知遇之情,這恩情重於泰山,所以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時,他不顧劉禪明令禁止大臣奔喪的旨意,為諸葛亮奔喪。忠義兩難全時,譙周遵循內心旨意,為了當年的知遇之情而不顧一切。世人皆知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君臣關係令人動容,他們之間的知己之情令人羨慕,可卻很少有人道,其實諸葛亮的一生,除了劉備,還有一個譙周對其的感情,令人動容。

    諸葛亮死後,後來蔣琬上位,譙周升任典學從事,這是一個沒有實權卻有聲望的蜀國特有的職位,通俗點來說,就是著名學者,而且是著名學者之首,由此可見,在當時整個益州,譙周的文化水平之高,可以說是當代大儒了。

    但凡是學者,必心憂天下,譙周更不例外,三國後期,蜀國最輝煌的時候已經過,往事不可追,而譙周儼然第二個諸葛亮一樣為蜀國殫精竭慮,只可惜,他的君主不是劉備而是劉禪,所以也註定了他最後沒有成為第二個諸葛亮。當年,劉禪好不容易熬過了被諸葛亮、蔣琬、費禕三人“支配”的時光,人到四十,立了太子之後終於能好好自由一下了,故而在政事上表現的散漫了一些,而譙周,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趕緊勸諫劉禪,不忘先主叮囑,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只可惜,譙周一番苦心,劉禪卻毫不領情,反而戲謔的想著,既然譙周愛勸諫,乾脆讓他陪著自己日日聊天好了,於是譙周轉任中散大夫。哎,劉禪以為譙周勸諫圖的是個名聲好聽,想要的是官職,其實譙周哪裡看的上這些?他要的是天下安好,他和當初辛辛苦苦打下蜀漢天下的劉備諸葛亮等等人一樣,想要的是攻克中原,還於舊都啊!

    譙周的一生,如果一直順利,最後在史書裡留下的,如今後人的評價裡,他大概就是三國時期,蜀國有名的大儒學者,可偏偏命運不是這麼安排的,譙周最終因為一件事改寫了前面的猜想,那就是,他成了勸降的第一人,通常意義上來說,這樣的人我們謂其膽小怕事,註定為人詬病。譙周不會不知道,可他還是這麼做了,他的心也在滴血,可他別無選擇。

    諸葛亮死後,蜀國繼續北伐,可情景卻不如當初他所預料的那般,蜀國的北伐並不順利,長年累月下來窮兵黷武,百姓耗不下去了,所以,當鍾會領兵伐蜀,鄧艾天降奇兵長驅直入,一直打到了成都城外時,譙周知道,這一次,蜀國是撐不下去了,是的,蜀國尚有兵力,可還能撐幾時?當那些打下蜀國基業的前人,一統中原的夢想無法實現,甚至這整個國家的百姓還要為這個夢想而受苦時,是該堅持到最後一秒,還是讓活著的人得到解脫,讓他們過上安定的生活?譙周選擇了後者,這個決定讓他為人詬病,可他沒有後悔。

    蜀國最後還是亡了,也留給了後人無數唏噓,劉禪的投降之舉,有人罵也有人為其辯解,說他這是儲存了蜀漢國力,也守護了一方百姓……可譙周卻幾乎無人站在他的角度去想一想,他才是主張投降的那一個人,是第一個以百姓和蜀國為出發點的人,最後卻留下了罵名,他一生的才名也毀於一旦,世人不懂他,一如當初劉禪面對他的勸諫不懂他一般。這一切究竟值不值得呢?譙周沒有給回答,只有不會說話的時間知道。

  • 4 # 博故

    在歷史上,歷經劉焉、劉璋父子,劉備父子,有一定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他先後勸降劉璋、劉禪,這一行為既可以說是識實務,也可以說他無原則。

    造成這一行為的主要原因在於,他代表的更多是蜀中士族的利益,司馬氏篡魏成功不能忽略的原因也在於士族的支援。

    在那個亂世,他們更忠於的是自己家族的利益,說到底不過是各自家族利益在朝堂的代表。

  • 5 # 朱虛推歷史

    要想給譙周一個公允的評價,那必須要看下譙周做過哪些影響歷史的大事,透過這些事,才能更好的得出答案。

    1.譙周何許人也?

    譙周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一個官員,出生書香世家。在諸葛亮時期,擔任勸學從事的官職,蔣琬繼任丞相後,又擔任典學從事,是整個蜀國的文學領袖。後來又擔任光祿大夫,這個職位相當於皇帝的顧問和秘書。當時很多年輕學子只要有問題都來請教譙周,譙周都引經據典來給人解答。從這些來看,顯然譙周滿腹經綸,是一個學問很高的人。譙周還有一個很有名的弟子,就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

    2.譙周做過什麼?

    蜀漢政權作為三國時期實力最弱的一國,對它來說,最大的事情就是蜀漢的興亡。在很多人看來:蜀漢之興在於諸葛亮,蜀漢之亡在於譙周。也就是說,蜀漢的滅亡,譙周起了關鍵性作用。我們來回顧下這段歷史。

    公元263年,魏國丞相司馬昭派遣三路大軍伐蜀,一路是諸葛緒,一路是鄧艾,一路是鍾會。諸葛緒率三萬大軍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以切斷姜維退路;鄧艾率三萬大軍由狄道進軍,以牽制姜維的主力;鍾會則率10萬主力乘虛取漢中,進而拿下成都。

    三路大軍有條不紊的開進,也拿下了漢中,打開了蜀國的大門。但是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畢竟有過人之處。在得知魏國的意圖後,姜維立即回師,駐守劍閣,阻斷了魏軍由漢中進入成都的大門。劍閣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魏國主力被姜維死死地困在劍閣,前進不得。

    鄧艾趁著鍾會和姜維在劍閣對峙之機,率領大軍繞開劍閣,偷渡陰平,翻過近七百里的高山峽谷,來到了江油。江油就是現在的綿陽下轄縣,距離成都只有160公里。此時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趕緊率領偏軍救援綿竹(今綿陽附近),面對從天而降的魏軍,加上鄧艾的身先士卒,諸葛瞻戰死綿竹。

    綿竹失守後,蜀漢朝廷亂作一團,後主劉禪召開御前會議。文武大臣議論紛紛,主要有兩種意見,有意思的是,都是逃跑,只是跑的方向不同。一部分人建議跑到東吳去,另一部分人建議跑到南中去,就是南王孟獲的地盤。正在大家議論紛紛時,譙周說話了。譙周指出了跑去東吳避難是不行的。譙周說:“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從古至今,哪有一國之君跑到別的國家當皇帝?

    沒有吧,一個皇帝跑到了別人的國家只能稱臣。那麼既然反正是要稱臣,反正是要做小,那為什麼不挑個大國家呢?也就說,你既然稱臣,與其向東吳稱臣,不如向曹魏稱臣,你反正是稱臣嘛。而且根據政治鬥爭的規律,從來都是大國兼併小國,所以吳國終究要被魏國吞併,等到那一天,我們難道再跟看吳國去投降第二回?如果說投降是一種恥辱的話,譙周說:“再辱之恥,何與一辱?”就是投降反正是恥辱,那你是恥辱兩回合算呢,是恥辱一回合算呢?那還不如恥辱一回投降曹魏,你何必那麼麻煩投降兩回呢,所以不能奔吳。

    然後,譙周又說了不能逃去南中的理由。譙周認為:南中是蜀國的地盤,是可以去的,但是現在不能,因為你沒有早作準備,現在已經來不及了。這個時候,蜀國的官員兵士未必會擁戴皇上,如果他們不擁護,萬一陛下說往南跑,陛下會沒走,他們自己先鬧了起來。總之,南方也去不了。

    最後,譙周給出了意見,那就是——投降曹魏。譙周的這個觀點一發出,整個朝廷都驚呆了,頓時一片安靜。於是,有官員問道:“鄧艾都打到綿竹了,會接受我們投降嗎?人家不讓我們投降怎麼辦?”譙周說:“怎麼可能不讓我們投降呢?不是還有東吳嗎?魏國急需要我們為東吳做一個榜樣。他們不但為接受我們的投降,而且會客客氣氣的對待我們,給我們封侯拜爵。如果他們不這樣做,我譙周會親自去洛陽上訪,問問他們,為什麼這樣虧待我們投降派?”譙周話說到這,文武大臣都不說話了。

    劉禪還是猶豫,在他看來,跑到南方去還是第一選擇。譙周接著又說:“南方是什麼人?是蠻夷,本來就不服我們,是丞相用武力打下來。每年讓他們納稅,他們都不滿意,我們現在這麼多人跑過去,稅收會更重,他們不會造反?”於是,劉禪接受了譙周的建議,決定投降鄧艾。

    結果和譙周說的一樣,劉禪受到了優待,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而之後吳國末代皇帝——孫皓,投降晉國後,只是封了歸命侯。一個公爵,一個侯爵,譙周的謀略可見一斑。

    3.歷史怎麼看譙周?

    從上面的歷史事實來看,蜀漢的滅亡,很多人認為就是譙周說亡的,劉禪投降就是譙周說降的。連譙周的弟子——陳壽在《三國志》中說道:“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這句話大意就是說:劉禪一家平安無事,蜀國百姓免遭戰禍,都是譙周的深謀遠慮。

    顯然陳壽是正面肯定了譙周,但是陳壽是譙周的學生,後來陳壽又擔任後來晉國的官職,他的說法自然要大打折扣。而且,對於蜀漢來說,譙周是賣國賊,但是對於魏國來說,確切來說是司馬昭政權,譙周就是功臣了。所以《三國志》的評價只能算一家之言了。

    4.譙周是怎樣的人?

    譙周肯定是一個愛國愛民的人,不然諸葛亮怎麼會讓他出來為官呢?而且有兩件小事,可以看出譙周的人品。第一件事,就是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時,譙周是唯一一個跑到前線去哭喪的蜀漢官員。因為後主下令不準去漢中奔喪,譙周最早跑去,所以沒有收到皇命的約束。第二件事,諸葛亮死後,姜維接著北伐中原,為此,譙周堅決不同意,而且還寫了一篇文章——《仇國倫》,藉此來反對姜維。

    《仇國倫》一文,讓譙周徹底翻不了身,因為這不符合儒家的觀點。在儒家看來,譙周是為投降主義鳴鑼開道,喪失了讀書人的民族氣節。但讓人詫異的是,譙周的《仇國論》沒能阻止姜維北伐,而譙周也沒有因為他的投降主義而獲罪。更讓人意外的是,譙周還升官了,擔任上了光祿大夫。這說明什麼,說明在蜀漢政權的後期,投降主義是很有市場的。

    5.家國天下

    在鄧艾進軍成都的過程中,除了諸葛瞻戰死綿竹外,所到之處,望風歸降。劉禪召開御前會議時,大臣們沒有一個提出來抵抗,都是要逃跑,難道這不能說明一些問題?後主的無能,部分大臣的奸邪之外,難道就沒有一個大臣愛國?顯然,在蜀漢的精英階層中,部分人是認為蜀漢這個政權是該滅亡的。

    劉備的蜀漢政權,是一個外來政權,劉備的班底是荊州集團,而本土的則是益州集團。在蜀漢政權內部,益州集團和荊州集團的內部鬥爭是非常激烈的。而譙周作為益州本土人,他看到劉備來後,並沒有給益州人民帶來幸福美滿的生活,反而是連年的戰爭,承重的賦稅,民不聊生。諸葛亮在時,由於他的賢明,處事公正,雖然徭役、賦稅重,大家還能忍受。可是諸葛亮死後,後主昏庸,黃浩弄權,姜維又不停的北伐,作為益州本土的精英,譙周不得不為益州的百姓考慮。

    在譙周看來,要想益州老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那就是沒有戰爭,天下一統。所以,在為國盡忠的使命之上,更有一個天下一統的報復。在那個時代,國家和天下的概念完全不一樣,天下分為三國,三國鬥爭不止,為了消弭戰爭,只有天下再次一統,一個政權,一個皇帝。

    在秦朝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秦朝的那些丞相大多都是來自別的國家,難道這些都不愛國?其實原因和譙周一樣,在他們的心中,國家之上有天下。秦國是最強大的,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只有讓天下再次一統,再能消除七國之間無休無止的戰爭,老百姓才能有好日子過。

    可是,譙周註定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因為我們的歷史只會紀念文天祥,孫傳庭這樣為國盡忠的人。對蜀漢這個政權而言,譙周難道不是罪人嗎?雖然他是司馬昭集團的功臣。就說洪承疇吧,對明朝而言,他是大漢奸,對清朝而言,他就是功臣了。在清朝前期,洪承疇的豐功偉績被清政府大書特書,然而,到了乾隆年間,洪承疇也成了罪人,被編入《逆臣傳》。

    顯然,如今的大一統時代,我們需要文天祥這樣的忠臣,不需要洪承疇、譙周這樣的罪人!

  • 6 # 歷史簡單說

    在評價譙周之前,我們必須先糾正一個事實,三國演義說譙周先是勸劉璋投降劉備,後來又勸劉禪投降鄧艾,這個是不符合事實的,譙周並沒有勸劉璋投降劉備。

    因為劉璋投降劉備是在建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214年,而譙周是生於公元201年,也就是說譙周在那個時候,也就才13歲,顯然是無法勸劉璋投降的。

    那我們來了解一下譙周,看看他究竟是怎麼樣一個人,他為什麼要又勸劉禪投降呢?

    譙周生平

    譙周生於公元201年,死於207年,是巴西郡西充人,(這一點很重要,說明譙周是益州本土人士),譙周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個儒生,研習經書,譙周自己也研究經書,還十分的精通天文(所以三國演義他夜觀天象)。

    諸葛亮任譙周為勸學從事,負責教育這一塊的,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時候,就立馬動身去奔喪,當時去奔喪的人實在太多,所以劉禪就下詔書禁止大家去奔喪,所以譙周因為動作達,才奔喪成功,從這個事情說明,譙周對諸葛亮是十分敬仰的。

    劉禪經常出去遊玩,還喜歡聽音樂(跟劉備一樣好音樂),譙周就以劉秀的例子來勸諫劉禪不要貪圖享樂,這個說明譙周還是一個勸諫的良臣的。

    譙周看到姜維一直北伐至使蜀漢百姓疲敝不堪,就與支援姜維的尚書令陳祗在朝中激烈的辯論,回到家中,寫了【仇國論】。

    注意,沒有堅守這一項,因為此時蜀漢已無兵可守,不像劉璋最後的成都還有三萬部隊,一年的糧草可守。

    譙周建議是投降,他提到了如下的理由:

    一,不能走南中地區,南中地區本來就不穩定,如果過去了,那麼他們會因為負擔加重而反抗的,那麼也是很危險的。

    二,不能到東吳,否則回頭魏國打下東吳,又要二次投降,很沒有面子。

    三,跑到南中地區之後,益州的百姓就不會再管劉禪了,肯定都投魏了。

    四,如果現在投降,因為東吳還沒未投降,所以魏肯定會善待劉禪的(劉禪投降確實也封了安樂公,最後善終)。

    其實譙周內心有一個最大的原因,那就是整個益州百姓,益州本土已經不想在打仗了。最後劉禪聽了一下,覺得譙周說得有道理,於是有投降了。

    蜀國投降後,譙周也因為有功被封為陽城亭侯。

    如果是個人的評價,我只能說,當時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影、上戲、中戲相比,哪一個好,這三個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