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評史

    在清代官場上所謂的“行走”是清代官場上的一種任命形式。

    在今天看來大致相當於先透過實習,然後再正式任命一樣。

    在清朝時期,官職上的任命蘊含了太多學問。

    由於清政府的官場機構有的屬於定製、有的是屬於暫設,名目繁多,所以在任職時是有各種區別的。

    一般來講大致有以下幾種形式:第一是管理事務,第二是行走、兼充,第三是差委,第四是分發,第五是署理、護理,第六是稽查,第七是加銜。

    標題所說的“行走”就是以原官銜兼任或在另一個衙門辦事。

    打個比方說,以大學士或尚書的身份,在軍機處和辦理各國總理衙門行走。

    以大學士或翰林院掌院學士兼領文淵閣事。

    以翰林院掌院學士或詹事兼充日講起居注官等。

    行走和兼充都屬於差遣性供職,所以他們的品銜都以原來官職為準。

    如果把清朝的這種“行走”和“兼充”換作現代概念的話應該是這樣的:元帥軍銜一般來說擔任的職務是國防部長,但同時也可以在總參謀部擔任總參謀長,同時也可以在中央軍委任軍委委員或者軍委副主席。

    海軍司令一般為大將軍銜,個別的國家也有由元帥擔任的,同時他也可以在中央國防部擔任副部長。

    在上世紀的中國國務院總理一直是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但在其中的一段時間裡,他也身兼外交部長一職。

    清代官職都是舊時代的名稱,一般來講不是那麼容易理解,而現代職務的名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所以比喻起來人們都通常容易理解。

  • 2 # 華燈國學

    “行走”一詞確實是個官職。最初凡是有本來官職而另外受派到其他機構辦事者,稱行走。說起來,倒有點像現代的人崗位借調。

    清制,凡不設專官的機構和非專任的官職,均稱作行走,適用的範圍很廣,且無定員。像入直南書房、軍機處、上書房、懋勤殿、奏事處、批本處之類的都一律都稱之為“行走”,以區別於專設的職官。清末陳康祺在其歷史筆記《郎潛紀聞》卷二中記載到:"乾隆朝大臣入軍機者,亦曰軍機處行走。今則章京曰軍機處行走,大臣曰軍機大臣上行走,其初入者加學習二字。”

    凡官員被授以"行走"的官職,那就是指該官員可以在該任職部門或場所自由進出。因為被授以“行走”的場所往往是要害部門,如上書房、軍機處這些核心要害部位。所以任職者會有相當的特權,並擁有一定的上情下達的職責,故而其職權也往往相當的大,通常是皇帝非常賞識並特別信任的官員才能擔任。

  • 3 # 釣魚倌

    滿清入主中原後,官職設定共有九個等級,稱九品,這九品裡又分正品和從品,所以稱為“九品十八階”。

    九品以上屬朝廷命官,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公務員,九品以下稱為“未入流”,不屬於“官”,而稱“吏”。

    在古代的等級社會結構中,“官”是上等人,而“吏”是下等人,是為“官”服務的,“吏”的社會地位僅高於老百姓而已。

    “行走”從政府職能角度來說是清政府不設專官的機構或非專任的官職,說白了就是臨時調充某個職位而尚未給予正式任命的官職。

    在清代非官方的一些場合裡,“行走”有時候只表示在什麼部門工作,而不表述官銜的一種稱謂。如:軍機大臣上行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行走之類。

    到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把不屬於正式編制的額外派遣人員的職位稱為“行走”,如:參事行走、秘書行走之類。屬於替最低階官員跑腿辦事的服務人員。

  • 4 # 漫步世界遺產

    清代的“行走”既不是正式官職名稱,也不是額設職官。僅從字面上理解,“行走”是指能出入某些辦公場所並在此辦公。在清制中,臨時調充某機構某項職務而尚未授以正式官階的人,即叫做在某處或某官職上“行走”。如“御前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上行走”、“南書房行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等。從這個角度上說,行走類似於現在的“借調”或者“掛職鍛鍊”,有時候也有些“實習”的意味。

    據有關史料記載,行走只是一種差使,沒有定員,其編制仍在原供職衙門,俸祿待遇及升遷轉補也按原屬衙門品級及俸次。由於不受編制員額限制,行走便可以在某些不設專官專職的衙門工作任職,這其中最著名的應屬很多人熟知的“軍機處”。

    實際上,除了上述提到的,有時“行走”意同“當差”,用現在的話就是“任職”。例如,“在戶部行走”等。

    行走期滿後,根據實際工作情況,或補以實缺,或回到原屬衙門繼續任職。

  • 5 # 澳古說歷史

    他日試唐孫華詩佳,授禮部主事、翰林院行走(清史稿·聖祖紀二)。乾隆朝大臣入軍機者,亦曰軍機處行走。今則章京曰軍機處行走,大臣曰軍機大臣上行走,其初入者加學習二字。(郎潛紀聞.卷二)。

    在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都會經常出現上書房行走、翰林院行走和軍機處行走等耳熟能詳的稱呼。那麼很多人都不明白“行走”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行走”字面意思就是走動

    其實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大概的知道這個“行走”是什麼意思。那就是經常走動的官職,亦或者不固定的官職。在清朝凡不是專設官職,只是臨時調動或者說是過去兼職的官員都會在所兼職的機構或官職後面加上“行走”二字。

    比如“軍機大臣上行走”這個官職大概的意思就是兼職軍機大臣。在清朝軍機大臣是不專設官職,它是無品無俸的,而在當時清廷會從大學士、六部尚書、六部侍郎等京官當中選調出幾位去擔任“軍機大臣”,但是這些人只是去兼任這個官,實際上他的本職還是原來的職務,同時品級和俸祿也是按照本職來。

    同時軍機大臣也是不固定的,它沒有專門的官衙,也沒有專門的人數限制,皇帝想讓它在哪就在哪,想有幾個軍機大臣就有幾個軍機大臣,所以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在官職後面加上“行走”而字。而其餘的也都一樣,比如御前大臣上行走、上書房行走等等,這些都跟軍機大臣是差不多的,本質上沒有任何的變化。

    可以說在清朝主要官職後面有行走的,那不用多想這個官職決定只是臨時性的,而且都是有官員來兼任的。

    其實按照我們現代人的說法清朝的“行走”就是臨時工,屬於臨時性質的,他不用籤合同,讓他走也不用很麻煩,直接一句話就可以了。而在清朝的那些“行走”也是如此,他們的任命不用經過內閣和吏部的提名,也不用正式的任命公文。只要皇帝一句話,那些“行走”就可以立馬去兼任,不需要其他的繁瑣任命步驟,同時皇帝想讓他走也不用那麼麻煩,只要一句話那些“行走”就可以立馬走,重新回到自己的本職工作上,也不用什麼經過吏部啊什麼的。

    總之就是一句話,“行走”並不是正式的官,它只是臨時的官,沒有品級沒有俸祿,只是兼差而已。

    當然不要以為“行走”是兼差的就認為它的權力很小啊。實際上一般能夠皇帝任命為行走的都是比較受皇帝信任的,有些帶“行走”的非專設官職權力可是很大的,比如“軍機大臣上行走”這個可是被譽為“有宰相之實,而無宰相之名”的權力頂端的人物啊。所以千萬不要小看行走這個官職哦,就像臨時工一樣,保不齊人家只是閒的慌來這裡玩一下,但是家裡可是很有權或者有錢的。

  • 6 # pegasus1

    行走的字面意思就是走動,用在職務上,其實就是可以接觸過問這個職務的事權,換句話說就是你雖然不擔任這個職務,但實際負責這個崗位的工作。所以這個詞很有點“代理”,非正式的意思。

    但在實際上,“在xx崗位上行走”經常使用在各種無定編(不止一人)的兼職,差使上,而且往往用來表示資序不夠。

    比如“軍機大臣上行走”這個官職字面大概的意思就是資序不足的軍機大臣。在清朝軍機大臣是不專設官職,它本身是無品無俸的,而在當時會從大學士、六部尚書、六部侍郎等京官當中選調出幾位去擔任“軍機大臣”,但是這些人只是去兼任這個官,實際上他的本職還是原來的職務,同時品級和俸祿也是按照本職來。但這樣的人多了,分為領班軍機大臣(一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四種。說穿了就是個話語權的問題,大家都是兼職,誰更有權力?領班是辦公室主任,剩下的就是一二三等,從“排名”上就看出來了。順便說一句,“叫起兒”的時候,進門一般就是由排名最後的“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那位掀門簾,所以這個“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又有個綽號叫“打簾子軍機”,這就很像單位各辦公室新畢業大學生天天擦桌子掃地了。軍機大臣上行走比打簾子強,可說話還沒軍機大臣牛,因為你也是臨時的!

    但是要注意,這個資序不是簡單的在這個崗位上的時間長短,它一般是官員的品級,任職情況,實際職務綜合考量的結果。以晚清軍機大臣為例,榮祿以文淵閣大學士卸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入軍機處,不但直接就是軍機大臣,沒有“行走”,“學習行走”字樣,而且排名在早就是軍機大臣的協辦大學士剛毅之前。庚子後兩宮回鸞,瞿鴻禨罷相,張之洞,袁世凱入軍機,也是一開始就是“軍機大臣”。還有載灃,在擔任監國攝政王前,有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的經歷,但位高爵尊,所以實際排名僅在領班的慶親王奕劻之下。

    此外行走這個詞還往往用來表示一種看似嚴厲,實際上不痛不癢的處分,如果某人犯了錯誤,在批評後加上句“在xx崗位上行走”,基本上就是削去原職,但仍可以在某部門或某崗位上當差,這種處分大多過了一段時間就能官復原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統一安排帶薪年休假,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