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減水書生
-
2 # 小小的酸奶
我們都知道在蜀漢景耀六年,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城下,在譙周的建議下,劉禪最終向鄧艾投降,蜀國就此滅亡。而後劉禪一家被舉家遷往洛陽居住。
為了驗證劉禪沒有復國之心,司馬昭特意舉辦宴會邀請劉禪及蜀國舊臣參加,並在宴會中故意上蜀國的節目。蜀國舊臣看了後,紛紛為亡國而感到傷心難過,只有劉禪一人看的津津有味,對亡國之情無動於衷。司馬昭問:“頗思蜀否?”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自此就有了“樂不思蜀”這一詞。
原文如下:
我的觀點很明確,就是真的樂不思蜀。
我認為劉禪在蜀國做皇帝期間,過的並不快樂。
人家做皇帝都是一個國家只有他一個聲音,要什麼有什麼。那為什麼這麼說劉禪呢?其實我們可以看劉禪做了皇帝后經歷了幾個時期,首先是諸葛亮時期、之後就是後諸葛亮時期,最後是姜維時期。
在這三個時期中,劉禪真正算是過得比較自由的是最後一個時期。
在諸葛亮時期中,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丞相兼任益州牧,加之劉禪還年幼,因此蜀國所有政務都是一把抓。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和託孤之重,諸葛亮對於劉禪灌輸各種明君的思想,還總是親自教導行為規範,同時還為劉禪配備了蔣琬、費禕和董允三個賢臣教導並規勸劉禪。
劉禪甚至想擴充後宮還需與他們商量,但是最後不被允許而沒能擴充後宮。
後諸葛亮時期,蔣琬與費禕執政期間,一切基本都還是遵照諸葛亮的政策來執行。劉禪也明白這些都是賢能之士,都是為了他還有蜀國好,所以都是妥協為主。
到了姜維時期,因為姜維常年征戰不管朝堂。朝堂的賢能之士也不像前兩個時期的蔣琬等人那麼有魄力和威望,因此讓黃皓鑽了空子。但是這個時期卻是劉禪過得最快樂最自得的時期。
投降之後,不僅沒有每天多如山的政務,而且卸下來上一輩人讓他不得不承受的中興漢室這一重任,劉禪一下子就輕鬆了。因此投降後在洛陽看蜀國節目與在蜀國當皇帝時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是輕鬆的,一個是壓抑的。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劉禪做皇帝期間最大的不快樂的一點就是肩負著上一輩人中興漢室的重任。
-
3 # 今古大觀
亡國的劉禪,也並不是樂不思蜀,是迫於形式。劉禪還想多活幾年,自然要裝成個窩囊廢。俗話說:睡榻之側,其容他人憨睡。司馬昭多次試探,也是對劉禪不放心。
事實證明,司馬昭的擔心是多餘的。劉禪從決定降魏時,就證明了,他無心做一方霸主,苟活於世就非常知足了。
劉禪在決定降魏前,其子北地王劉諶力勸劉禪拼死一搏,當時並不是山窮水盡,還有兵有將。劉禪不許。北地王不願受辱,殺妻後自殺。
亡國後劉禪的昭儀,不甘受辱而自殺。
有人說劉禪是大智若愚,劉禪確實很聰明,擅於自保,一個投降的君王,能壽終正寢也不多見,他做到了。但這一點也是人們看不起他的原因。其間樂,不思蜀也。怎麼說都是個笑話。
-
4 # 海納百川233699882
劉禪是劉備的親兒子,或多或少繼承了劉備的基因。想當年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當今世上要說論英雄非你我莫屬,劉備乍一聽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了,手裡的筷子也驚得掉在地上,這是天空一個驚雷劉備趕緊打話,雷聲把我的筷子震掉了。成功的朵過了曹操對自己的試探。那劉禪是亡國之君,歷史上沒有一個亡國之君能對躲過當政君王的殺害。蜀國被魏國所滅,劉禪也率領大臣向魏國投降,曹帝曹奐就封了劉禪一個“安樂公”的名號,只有俸祿沒有實權。有一次宴會上,司馬昭故意安排了一出蜀地歌舞,跟隨劉禪參加宴會的大臣看到蜀地的歌舞非常傷感,都想到了亡國之痛,而劉禪依舊無動於衷,笑啊啊的看歌舞,這時司馬昭就問劉禪,你不想蜀國嗎?這時劉禪回答到,我在這裡很快樂,不想蜀國,這就是“樂不思蜀”的由來。長期以來歷史學家對劉禪的評論就是“昏庸無能”。劉禪真的是昏庸無能嗎?我覺得其實不然,劉禪和他的父親一樣在關鍵時刻都明哲保身,是上上策。劉禪有兩點是聰明的,一是知道蜀國的國力軍力都無法與魏國相比,蜀國早晚必忘,不如投降魏國還能保全蜀國的百姓和自己的生命安全;二是劉禪雖然是俘虜,但在魏國生活的還是非常快樂的,整天吃喝玩樂,而且自此他說自己樂不思蜀後,司馬昭更是方下了對劉禪的警作為亡國之君能安享晚年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劉禪做到了,雖然劉禪胸無大志,貪玩成性,但確熟悉保命之策。
回覆列表
看似樂不思蜀、實則委屈求生。
蜀漢已經國破山河碎,此時孤家寡人的劉禪還能做什麼?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
除了天下爭霸、英雄逐鹿,人生還有其他美好。
但是,前提是你得活著。
為了生存,劉禪也只能表現的樂不思蜀。
以蜀漢為魏所滅,就斷定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如此論證太武斷。
而以劉禪樂不思蜀,就認定他果真沒心沒肺,這也也有失偏頗。
1.劉禪是庸主嗎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是諸葛亮的評價。
劉禪執政期間,未曾擅殺朝中君子大臣。
劉禪可能不是雄主,但也不是壞人。
所以,劉禪當為守成之君是沒有問題的。
劉禪期間,以蔣琬為相,蔣琬是諸葛亮扶持上臺的,所以諸葛亮即便死,其對蜀漢的影響仍然在。
而公認蜀漢的最強統帥就是姜維,而姜維忌憚宦官為害,所以在外屯兵,但是這個片段發生在蜀漢後期,滅國前一年。而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姜維一直在主持蜀漢的北伐事務。
在任人的角度來說,劉禪不僅沒犯過錯誤,而且堪當任人唯賢。
這個時候沒必要拿劉禪跟劉備比:為啥沒能找到諸葛亮和關羽那樣的人物,以疲敝益州打得曹孟德膽戰心驚。
這沒法比,諸葛亮和關羽不是益州土著,他們是九州才俊,是劉備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才找到的人才,偏居一方的劉禪沒這個可能。
公元240年,蜀漢平越雋郡夷人作亂,打通越雋郡至成都的道路,把蜀漢影響廣播西南。
公元242年,蜀漢封姜維為涼州刺史,涼州當時是曹魏的地盤,而蜀漢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準備經略隴右河西。
公元249年,蜀漢接納魏國降臣夏侯霸,並委以車騎將軍。
此外,劉禪整個執政期間一直奉行聯吳抗魏的國策,從未放棄。
由此觀之,諸葛亮之後,蜀漢雖然沒有大的作為,但也沒有大的過失,不僅用人唯賢而且施策得當。這都得說是劉禪的功績。
由此論之,劉禪並非雄主,但絕非庸主。
2.蜀漢為什麼還是滅了比較保守的統計是蜀漢人口僅有魏國的四分之一,是三國裡面最弱的一方。
在大勢上來說,蜀漢無法抗衡中原。
要有所突破,只有兩個途徑:一個是中原大亂;二是戰場取勝。
但是到了亂世博弈的後期,這兩個條件基本已無可能。
魏國的國力碾壓蜀漢。
所以,對於魏國而言,不是能不能滅蜀漢的問題,而只是下一個決心的問題。
司馬篡位,需要抬高自身的政治威望,而戰場略地就是最佳途徑。
於是,決心也就有了,而此時的蜀漢便也只能國滅了。
當然,司馬家建功、蜀漢國滅,都需要各種機緣巧合,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都不能少。
天時就是魏國的龐大國力,地利就是關中富饒碾壓秦嶺險要,人和就是蜀漢無大將而中原人才濟濟。
但這些統統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決心。司馬家為了樹威篡權,這個決心非常大,其他所有的條件要麼早已具備,要麼可以創造。
所以,蜀漢滅亡,不是劉禪的能力問題,你不能奢望劉禪有曹操的武略、有劉備的謀深,這是強人所難。
3.劉禪也只能樂不思蜀了蜀漢滅國,太子劉璿隨後被殺、北地王劉諶當日自殺。
李昭儀不堪下嫁魏國將領,也在遷至洛陽後自殺。
所謂樂不思蜀,晚年悽慘的劉禪,哪有什麼樂?
只是司馬昭的一次殿前宴飲,就判定劉禪為樂洛陽,不是劉禪太樂觀而是我們太樂觀了;不是劉禪沒心沒肺是司馬昭太沒心沒肺。
所謂樂不思蜀,就是劉禪在看透世事之後的一種明哲保身和隨遇而安。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可以獨愴然而泣下,也可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放棄執念,因為執念已經毫無意義,而最有意義的就是安靜地活著。
英雄易摧折,因為執念太強、因為性格太剛。
本就不是能當英雄作為的亂世形勢,本就不能堪做英雄的人生情景,劉禪著實沒必要掙扎。
所以,放棄這些執念,安靜地活著,這豈不也是一種強者心態。
劉禪活了64歲,在古代已經算是高壽了。
對於蜀國,高壽的劉禪沒啥意義,因為早就滅國了。
而對於劉禪自己,豈不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只論歷史成敗而不講人生短長呢?
當爭霸已經徒勞、抗爭已無意義,劉禪又為何還要苦苦掙扎呢?
坐擁益州形勝,守不住江山、復不了漢室,已為階下囚的劉禪,除了苟且偷生已無他圖。
有個無害的人設,有個不執著的心態,這也是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