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oscowman
-
2 # 小油瓶侃歷史
麻省理工學院的洛倫茲教授說過:“亞洲腹地的一隻蝴蝶扇了扇翅膀,或許幾周後能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場風暴”,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意思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動作就能引起一大串的巨大反應。
1939年發生在一塊鳥不拉屎的地方的一場慘烈的戰爭,卻使得日本徹底改變了二戰期間的作戰物件,兩年後日本的聯合艦隊在珍珠港上方投下了致命的炸彈,自此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諾門罕戰役就像蝴蝶效應一樣,改變了日本在二戰中的抉擇
這場1939年發生在一塊鳥不拉屎的地方的戰爭就是諾門罕戰役,那麼日本和蘇聯為什麼在此爆發戰爭呢?
這就不得不與日本大本營對日本擴張方向的抉擇有關了。
歷史上,日本一直都不滿足於被困在那幾個小島上,很多次都想把勢力伸向東邊的富饒的中國大陸,例如在唐朝和明朝時曾兩次進犯北韓,但均被擊敗。
儘管如此,日本夢想以武力將勢力擴充套件到亞洲大陸,稱霸東亞的賊心一直不死。
直到清末,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實力大增,日本不甘處於島國的想法又再次燃起,因此日本發動了甲午戰爭,擊敗了大清帝國後獲得了大量的賠款和殖民地,日本第一次嚐到了擴張的甜頭。
隨後為了爭奪北韓半島和遼東半島的控制權,日本不惜舉國之力發動日俄戰爭,先後在陸地和海戰中擊敗俄國,搶佔了俄國在中國的利益。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東北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以武力佔領了中國東三省,形成了實際上的控制,獲得了大量的資源如大米、煤炭,甚至東北的兵工廠都被日本所用,為日本軍隊生產武器。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但遭到了中國的殊死抵抗,日本號稱3個月拿下中國卻反被中國拖入持久戰,瘋狂的日本確定了“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的理念。
於是日本不顧蘇聯的警告,於1939年將魔爪伸向了蒙古。
▲進犯外蒙古的日本關東軍
日本之所以不顧蘇聯的警告出兵蒙古,主要是日本大本營內部陸軍和海軍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擴張方案,“北進”和“南進”,當時“北進”占主導地位,“北進”以陸軍為主,就是要佔領東北亞和蒙古至貝加爾湖一帶甚至蘇聯的西伯利亞,達到消除北方蘇聯的威脅,奪取蘇聯西伯利亞豐富的戰略資源,甚至同德國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蘇聯而最終實現與德國會師。
因此為了實施北進計劃,日本不斷的對蘇聯進行軍事偵查,並派遣小規模部隊以衝突方式試探,雖然當時蘇德戰爭並未爆發,但蘇聯一直清楚明白日本的企圖以及日本得逞後自己講面臨的處境,因此蘇聯決定派出優勢兵力,給予日本侵略者迎頭痛擊。
▲蘇聯的裝甲部隊開赴前線
於是1939年,日本和蘇聯便在諾門罕展開了一場歷時135天的殘酷戰爭,雙方共投入兵力多達20餘萬人,大炮5000餘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死亡累計達6萬餘人。
▲被擊毀的日本坦克
在這場殘酷戰爭中,日本人領教了蘇聯人的大縱深裝甲機動作戰戰略,蘇聯人的裝甲洪流、漫天的飛機轟炸、幾乎不停歇轟擊的大炮給了日本很深的印象,蘇聯在這場戰役中投入的彈藥達到31000噸,幾乎相當於中國八年抗戰的總消耗量,要知道在斯大林格勒反擊戰中蘇軍也只消耗了8萬噸彈藥。
▲蘇日簽訂停戰協定,北進計劃徹底流產
面對這樣強大的對手,日本不得不與蘇聯談判解決停戰問題,最終簽訂蘇日停戰協定,日本的北進計劃就此破產,兩年後,日本不得不選擇南下發動偷襲珍珠港開啟了與美國的戰爭。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1939年諾門罕事件,蘇軍與日軍發生了規模不小的戰爭,最後以日本的潰敗告終。朱可夫帶領的蘇軍部隊雖然損失相當巨大,但卻表現的極為堅定堅決,漂亮的贏得了勝利。讓一場足以威脅到自身的大戰,迅速被嚇阻平息。
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策劃了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對華全面戰爭爆發。日本海陸兩軍哄抬著將戰爭激化。它們一面聲稱:“事態不擴大主義消滅了!”一面大肆加緊侵略中國。
時值日本海軍大將米內光政剛剛作為海軍大臣上臺,這個日後被美華人認為是“和平的日本首相”的傢伙,此時正在極力慫恿對華戰爭。他一反之前海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迅速將海軍勢力投送到戰爭中謀求利益,與陸軍馬鹿處處作對。
當時日本海軍與陸軍在路線上發生了極大的分歧,都各自產生了不同方向的主張。
日本當時擬定兩個方向的大策略:
A.向北進攻,開蘇聯的瓢。
B.向南進攻,掏南洋的肛。
除此之外沒別的路可走了,往東是茫茫太平洋,往西連中國都沒打穿呢。
南向還是北向問題上,日本海軍與陸軍吵了起來,海軍以米內光政為首的人希望北上打蘇聯,就像日俄戰爭那樣獲取勝利,而且這也是奉行綏靖政策的西方最希望看到的。最重要的是能避免與美英交手。美國先擱一邊,日本海軍對打英國沒什麼信心,那是他們師傅。
米內光政堅決反對日本與德國結成同盟,日本不親近英美反而跑去與德國這種新興了沒幾年的瘋狂國家攪在一起乃是不智之舉。
而陸軍這邊幾個食古不化的老傢伙也是寸步不讓,本著“海軍的意見就是他們的反對意見”態度,陸軍十分看好日本與德意結為軍事同盟,反正十萬八千里外的美英也沒有什麼能耐對付日本陸軍。如果有,那就是海軍的無能!
米內認為日本的戰爭其實已經過度的侵犯了西方人的在華利益,日軍應該更聰明的審時度勢,將進攻蘇聯當做基本的戰爭國策。如果能把這步棋走好,聯英美抗蘇,繼而不斷獲得遠東的大陸利益,將會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所以米內在1938年的內閣會議上發言稱:“蘇聯是共運中心,乃人類之公敵,北進蘇聯是日本的主要國策,應當在張鼓峰、諾門罕兩地發動對蘇攻略,探查蘇聯虛實,為日後全面攻蘇做準備。”
陸軍大臣杉山元並不看好進攻蘇聯,日本陸軍喜歡的是中國這塊地皮,同時還有東南亞和更遠的亞太地區。日本透過長期的經營,在東南亞地區的人望非常高,一個瘋狂的“大東亞共榮圈”才是根本。西伯利亞那苦寒之地,要了作甚?
這就導致了一個很好笑的局面:陸戰隊沒幾兩肉的海軍一邊罵陸軍馬鹿,一邊要求陸軍去打北邊的茫茫大陸。船沒幾艘的陸軍也是一邊罵海軍馬鹿,一邊把夢想都寄託在海島叢生的東南亞區域。
1939年,日本海軍與陸軍的爭論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表面上雙方爭論的問題是“聯德扛英美”還是“聯英美抗蘇”,實際都是自身的利益分配和意氣之爭。以米內光政、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三大將為主的海軍派與畑俊六、杉山元、板垣徵四郎等人的陸軍派在內閣上幾乎爭得是水火不容,搞得平沼騏一郎的內閣風雨飄搖,連天皇都架不住了。
但是很顯然陸軍是理虧的,你又要推進海軍反對的日德同盟,又要去東南亞鬧,又要海軍配合,這非常矛盾。再加上佔領東北後野心勃勃的關東軍,很快日本的兩隻馬鹿就互相妥協了。陸軍避開談論米內光政等人極力反對的日德同盟內容,反正南邊的東南亞暫時也無法攻略,所以日本的對外戰爭轉為“北向”對蘇。
在日本眼裡,當時的蘇聯虛得實在是可以,經過斯大林常年的肅反,蘇軍的作戰能力斷崖式下跌,遠東的裝備和部隊也不是那麼先進。最主要的是,根據米內光政的意見,這應該是一次對蘇聯的試探性進攻,要像蝸牛的觸鬚一樣探查蘇軍的虛實。
結果就那樣了,諾門罕的蘇軍與日本想象的完全不一樣,無論是地面部隊、炮兵部隊、裝甲部隊還有空軍,統統都擁有出乎日本意料的戰鬥能力,以至於讓日軍精銳鎩羽而歸,打得大敗虧輸。
此戰以後,日本人迅速的做出了反應,關東軍開始在邊境修建大量堅固的永備工事和坑道,依託森林和草原構成對蘇的防線。部隊再也不提對蘇戰爭的事情,而海軍也開始與蘇聯人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媾和,並取得了日蘇在薩哈林的油田開採權。
-
4 # 浴火
這場哈勒欣河戰役。也稱為諾門罕事件的原因,其實都是日本和蘇聯都有此心,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在當時的背景下,日本與蘇聯都有提防對方之意,但是雙方多少年沒有交過手,對對手的實力沒個認識,處然試圖找個機會稱量一下對方的能力,實際上這場作戰,雙方都有贈,都是借題發揮,借了一個小事件,最終演變成一場大戰。
在當時的背景之下,日本一直有北上的意圖,對蘇軍的作戰能力還存在懷疑,畢竟日俄戰爭勝了,日本很希望透過一場戰事來說,體驗一下蘇軍的作戰能力到底有如何。
蘇聯也一直在防備著日本進行北上的可能性,擔心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條件之下,在這種背景之下也希望有一個機會與日本較量一下,稱量一下日本的重量。
雙方都在這種情況下借題發揮,否則的話不至於打成這樣的規模,從結果上來說,也確實讓雙方都明白了對手的水平,有了全新的認識,日本發現蘇聯不是想象那麼軟弱,可謂是撞到南牆上,這才有了所謂南下的意圖想法,蘇軍對日軍的作戰能力也終於放下顧忌,可以自由行動了,從而調轉兵力向西,而不是向東與日本作戰,這才有了後來的波蘭戰役等。
-
5 # 夠釀洋的周鴻禕
這是一次試探,當時日本陸軍和海軍因為南下和北上兩個方案爭論不休,最後日本陸軍就在發動了著名的諾門坎事件,因為這次事件日本內閣就放棄了北上而採取了海軍的南下策略。
回覆列表
那是因為日本人想試探蘇聯,如果日軍勝利了我,就不南下,直接打倒西伯利亞奪取資源。。結果,日本人的坦克在蘇軍裝甲集團面前就跟蛋糕似的,所以,他們從此陽痿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