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ky9063
-
2 # 胡蝶心理
在現在的這個環境中,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總是在抱怨:誰家的孩子怎麼好,誰家的孩子怎樣孝順。慢慢的似乎父母口中總是在說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孩子就是相當於父母的一個影子,父母的教育直接可以反映出孩子的為人處事的態度。其實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孝順,只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方式的,只是孝順的方式不同而已。有的孩子認為,讓自己的父母開心,便是對父母孝順。有的孩子認為,讓父母穿的好,吃得好,便是孝順。總之,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其實想讓子女陪在身邊。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常回家看看!這句話是人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其實子女們在外拼搏,也是希望自己的父母過的更好一點。
-
3 # 農家草堂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一直都是用來形容,當我們想要做某事的時候,已經失去了機會。生活就是這樣,永遠都是著眼於遠方,而忽略的身邊的人和事情。小的時候渴望仗劍走天涯,夢想著可以憑一己之力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更多的人是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後才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時間,有些事情可以等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妥當以後再去做,這這眾多的事情之中,陪伴贍養父母就是最為突出的一個。父母健在之時,我們忙著生活中的瑣事,無暇去陪伴他們,終有一日父母老去漸漸離我們而去,此時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我們真的沒有好好的陪伴父母多長時間。總是匆匆的回家,又匆匆的離開。
到了現在,由於大量的農村人都要外出打工掙錢,基本上一年能回去一兩次都不錯了。照顧父母就是更談不上。本想著等自己掙了錢,就可以在家陪著父母,沒想到這個錢到最後也沒掙到多少,就這樣一邊忙碌著一邊失去著,等到有一天父母不久於人世,我們才突然驚醒,為什麼我不少掙錢多陪陪他們呢?現在就算是我想陪她們,都沒有機會了。子欲養為親不待,這句話其實揭露了現實社會中人們疲於奔命的生活狀態,如果生活安逸富足,我想沒有人會願意奔走他鄉,讓父母孤獨終老的。
都說樣兒為防老,但是現實生活告訴我們,迫於生活壓力很多人都是無法做到既可以照顧老人又能照顧好孩子,世上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或者這句話是更多人內心最想說的,沒有人天生無情,若不是現實生活的殘酷,誰不想一家人其樂融融。
-
4 # 陳群律師
看到這個話題,我真的覺得要說的話太多了。
一、“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含義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原文的下半句。
原文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它出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
春秋之時,孔子與門徒遊歷,突然聽到路旁有人在痛哭,急忙驅車前往,正在哭著的人說:
“我有三個過失:少年時出去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照顧到親人,這是過失之一;自視清高,不願為君主效力,沒有成就,這是過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了聯絡,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吹動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時候老人卻已經不在了!過去了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後想見而見不到的,是親人。就讓我從此離別人世吧。”
意思是,當子女有錢有閒想要孝敬雙親時,父母都已老去。
用來比喻事與願違,不盡人意,或客觀情況與主觀願望相悖。
二、我為人之女,父母均已仙逝,深刻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楚
我是父母4個子女中的老大,憑良心說,對於父母,我是極盡所能地盡忠盡孝、生養死葬。我不僅在物質上更在精神上對父母予以特別的體恤和照顧。
即使這樣,父母離世,我仍然覺得很痛苦。
因為,父母在,我就是晚輩,我每週可以去看父母,深刻的體會家的感覺。我帶給父母他們愛吃的、他們希望得到的。
每當這時,他們就會非常高興,看到父母咧著癟嘴歡笑的神態,我心裡就會非常的甜。
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當父母離去,我再也不能請父母吃他們愛吃的東西,再也不能送父母他們想用的物件,再也不能陪父母看他們想看的人和地方,我就會非常的失落,尤其是在父母的生日、過年過節的時候,這種感覺極其深刻,有時候都禁不住,潸然淚下。
三、希望“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成為人們的遺憾
坦誠希望人們不要體會“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是因為,世上有些事可以再來,有些事可以等待,而贍養父母卻是既不可以再來也不可以等待的!
您也沒有後悔藥可吃。
所以,必須趁父母在,趕緊侍奉,趕緊孝敬,趕緊陪陪父母。
您必須明白,父母一旦駕鶴西去,您就無父母可敬奉了。
您一定要趁父母健在時好好孝敬,不要等他們老去、不在之時懊悔當初。
四、為什麼會存在“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個社會現象
(一)客觀原因
1、在現如今這樣一個節奏快、流動多、變化莫測的時代,年輕人為了學習、生活和工作,大多數時候不得不在外打拼,因而離開了父母;
2、因為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少有寬裕的時間來陪伴父母、寬裕的金錢來侍奉父母,有的甚至還要啃老、從父母那裡得到資助;
3、實施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產生了眾多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們從小被父母嬌慣著、寵愛著、照顧著、關心著,卻沒有傳統家庭的眾多兄弟姐妹之間的互相照顧、互相愛護、甚至雪是互相打鬥爭吵,沒有正常的情商發展環境,不懂得關心、照顧、尊重、侍奉父母,沒有這個意識,沒有這個習慣,沒有這個觀念。
4、這方面的社會風尚越來越淡化,傳統文化越來越不被年輕人看好。
(二)主觀原因
1、年輕人沒有正確認識傳統孝道。
2、年輕人沒有妥善處理家庭、工作、生活、學習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小家庭和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
3、年輕人大意了,總覺得父母還年輕、身體還好,總覺得自己賺的錢不夠多,自己的時間不夠充裕,以為再等等,等錢再多些、時間再充裕些,再陪父母。
4、也有些人,因為得到父母的資助幫助,已經習以為常,某一次或者某幾次,父母的資助和幫助不在自己的理想範圍,就對父母不滿。
5、有人或者對父母教養下一代的理念、觀念、行為有異議,因為這些事,與父母有不同意見,甚至產生了隔閡,因而也疏遠了與父母的感情。
6、也有少數人,自己的境遇不怎麼理想,甚至比較艱難,所以關注自己太多,關注他人較少,更沒有去關注父母。
五、如何不存遺憾
人生在世,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給我們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做人道理,他們辛勤養育了我們,我們終生難以回報 。
父母是我們最親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任何原因都難以割捨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
父母的離去,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和傷痛!
所以,在外打拼等等,都不該成為我們不盡孝、少盡孝、盡孝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理由。
因為盡孝絕不是一個時間多少、距離遠近、物質厚薄、金錢多寡的外在問題,本質上是一個有沒有心、用不用心、在不在意的情感問題,甚至是一個品質問題。
孝敬父母,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很多種方式,很多種途徑。
有時間的,多陪陪父母,帶著父母出去旅行;
沒有時間的,經常打個電話,對父母多一些關心;
就拿旅遊來說吧,您可以給父母報團,讓父母自己跟團去旅行;
您也可以自己開車帶著父母旅行。
給父母的陪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默契的。
如果您去了父母家,拎了一堆東西,卻是父母不愛吃的、吃不動的;不愛用的,不會用的。
那您這個禮物,是侍奉父母的嗎?
您去了父母家,連跟父母說句話都懶得說,板著個臉,低著個頭,在玩手機,或者不停的打電話處理你的業務、你的社交關係,您這是去看望父母嗎?
父母眼巴巴的盼著你到家,卻連個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他們心裡舒服嗎?
父母看著你回家做了一大桌子你從小愛吃的菜,可是你卻冷冰冰的說:吃不下,我不想吃。這也是對父母最大的打擊。
也就是說,孝順父母,要有適當的頻度、密度和溫度;
要站在父母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
譬如說,買的禮物,要投父母之好,而不是隻顧自己的喜好和麵子;
帶父母旅行,要注意到父母的願望和體力,不能只顧自己快活。等等。
您有時間可以多花時間用心陪父母;
您有金錢,可以多花錢在父母頭上;
但是一定要用心。這個時間和金錢要花的恰當,否則適得其反。
父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用盡全力對你好、對你盡力幫助卻不圖回報的人,做子女的能陪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其實是極其有限的,極其珍貴難得的!
所以,必須儘自己的可能陪他們,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唱一起遊。
在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好好孝順父母,不要以為自己忙,忽略了父母的感受,父母真的沒有太多的時間等你了。
想要盡孝心了,父母卻已經不在人世了,深深的後悔和自責,也是無用的!
回覆列表
現在這個社會就是金錢的世界,有時候你想掙錢就得出門,日夜顛倒,沒時間顧及父母,等你事業有成的時候,回過頭再看,發現你為了掙錢錯過了家庭,這是挺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