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步亦昂揚

    有自己獨立的信念,觀點,三觀,謂之道。

    自己的道,不會對他人他事產生不好的影響,謂之德。

    道靠修習,不斷經歷,不斷完善自己的道,

    德靠養成,不斷培養,不斷約束自己的慾望。

    是為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主要還是靠學習,靠閱歷,靠自律,靠慎獨。

  • 2 # 大V正能量

    道德就是正能量的,正面的言語和行為;修養是深度,高度;不斷的學習和總結道德言語和行為並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逐步提高個人道德修養。

  • 3 # 古之善

    孔子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那麼,孔子這句話的本義,我用當下的哲學語言來翻譯,孔子說:宇宙本體之陰陽的生命機制之謂性,宇宙本體遵循服從於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行(生化萬物)稱之為道,人的本性之仁性依據道的行為原則之德之修身之謂教。

    要解釋什麼是道德修養?首先要解釋什麼是道德?人的行為修養的絕對標準到底在哪裡?這就是說,人道中不同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之間的行為標準或倫理道德(注:倫理道德是針對人道而言的,道德倫理是針對宇宙萬物而言的,這兩者不要混淆)都是相對性的、不具有行為標準的普遍性。如:人與人之間、族群之間、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意識形態之間的價值觀,都是相對性的價值觀,不具有普世性的價值觀,其行為標準也是相對性的。

    中國古哲人在公元前6世紀就告誡人類,人類世界之上存在客觀的、無時間、絕對性的陰陽行為原則之道德。道德或道德普遍原則不是人類發明的,需要人類去發現。這就像,牛頓發現了客觀存在F=ma而不是牛頓發明的,人類不存在,客觀存在F、m、a三者的行為關係仍然存在,客觀規律和人沒有關係,但需要人類去發現。

    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道德或道德普遍原則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就是宇宙世界“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

    注:希臘哲學誕生時認為宇宙的本原是“水”,因此希臘哲學家是無法解釋“上帝”。那麼,希臘哲學中的“道德”概念,不是“天上”宇宙世界“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按西方文化而言,就是“上帝的行為原則”),而是“地下”針對人性、人倫關係的倫理道德,即倫理道德範疇側重於反映人倫關係以及維持人倫關係所必須遵循的規則。至於希臘哲學裡的“道德”是後人翻譯希臘哲學時將希臘哲學中人道的“倫理道德”錯誤的翻譯成“道德”。因此說,希臘哲學是沒有“道德觀”或“道德概念”,或者說,是沒有“上帝的行為原則”的解釋及其哲理概念。

    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道德或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適用於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適用於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行為標準次序的終極絕對標準來接受。

    針對人而言,理論道德,就是人要透徹地認識道德的本義,也就是提升人的道德修養。那麼,怎樣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這就是人要實踐道德。

    中國古哲人孔子認為“中庸”是人類實踐“道德普遍原則”具體體現的行為原則。

    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第二十九節)。

    孔子說:中庸就是德,而且是最高的“中和之德”。

    古哲人孔子透過“道之德”認識,在理論上解釋“中庸”,就是“人道”中人實踐“道德”具體體現的行為原則。也就是,人類實踐“道德普遍原則”具體體現的行為原則。那麼,儒家在實踐道德倫理學說中,又如何表達理論“中和”與實踐“中庸”之間的關係呢?這在《中庸》的第一章,我們讀到: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這個段落表明:“中”是人內在的情感狀態處在“陰陽行為原則”的定力,即人的仁性經過修身、涵養了“道之德”,稱之為“中”;也就是說,人的仁性涵養了道德德性,這才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人外在的行為是由內在的“道德德性”的“中”所規定,稱之為“和”。所以,人內在的情感活動與外在的行為活動之間,如果是人內在的“中”與外在的“和”是相統一的行為活動,則人體現的行為,稱之為“中和”或“中庸”。

    注: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道德,其本義,是指宇宙世界“第一推動者”的陰陽行為原則,也就是人類世界之上的道德普遍行為原則。道之德之行,就是宇宙本體遵循服從於“陰陽行為原則”之行,進而宇宙本體才能生化宇宙萬物。道,客觀存在“德行”,即客觀存在道之“善”或“理性”,即客觀存在“道德理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這個段落表明:人的仁性經過修身、涵養了“道之德性”的“中也者”,才是天下的人修行的最大本性;而天下的人外在的行為都是“和也者”,才算天下的人達到了和諧之道。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個段落表明:“中和”的行為原則,是天地命運的行為原則,是萬物生化繁育的行為原則。也就是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

    《中庸》第一章,充分地反映出儒家道德倫理學,針對“中”與“和”在理論上給出了明確的解釋:

    一是,在理論上,說明了“中和”的行為原則,是天地命運的行為原則,是萬物生化繁育的行為原則。“中和”就是最高的行為原則之行,就是道之德之行,也就是自然的目的,或自然的價值取向。

    人相對客觀的宇宙萬物而言,宇宙生化萬物的行為原則之“中和”,反映的是客觀存在絕對性的“道之德”之“真”;宇宙萬物遵循服從於“道之德”之行,反映的是客觀存在絕對性的宇宙萬物的行為之“善”,而生化的宇宙萬物之形,反映的是客觀存在絕對性的宇宙萬物之“美”。

    宇宙萬物中存在人類,那麼,針對人類或人道而言,道之德或道德,就是人類倫理行為的普遍原則,也就是人類世界之上的道德普遍原則,或道德行為準則。

    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適用於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適用於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行為標準次序的終極絕對標準來接受。

    二是,在實踐上,說明了“人道”中,人的仁性經過修身、涵養了“道之德”的“中也者”,才是天下的人修行的最大本性;而天下的人外在的行為都是“和也者”,才算天下的人達到了和諧之道。

    人內在的修身,是指人生實踐的過程中透徹地去認知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之“道德”之真;人內在的涵養,是指人生實踐的過程中依據絕對標準(不是依據人道中相對性的行為標準)的行為原則之“道德”,修煉自身內在的行為原則之定勢之仁性,那麼,人外在的就會體現出人的行為之善之形之美。即,人透徹地認知客觀的“道之德”為“真”,人遵從“道之德之行”為“善”,而遵從“道之德之行之形”為“美”。

    三是,在實踐上,進一步說明了人內在的情感活動與外在的行為活動之間,如果是人內在的“中”與外在的“和”是相統一的行為活動,那麼,人體現的行為就是“中和”或“中庸”。

    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4 # 山澗一清泉

    古時道德兩字是分開的,道是體是根本道生天地萬物,德是表是道的體現德養天地萬物。《道德經》中有道經38篇德經43篇!

    後來慢慢的道德兩字就合體了,意思基本上傾向於德的意思,成了一種人們應該遵循的行為規範,或者評價人們的個人品質,多和法律對應。在老子的觀念中,道和德都是客觀存在的。

    道德兩字合在一起後,才有道德修養這個詞。一般說來道德修養意思是指個人為實現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心性上的自我修正、在意識和行為方面上的自我鍛鍊,由此達到的道德境界。這個意義上的道德修養不是永恆的,和老子的觀點已經基本不一樣了,是隨著社會形態社會意識在不斷調整、完善。也就是說不同社會形態中的道德修養的具體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在中國封建社會,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推崇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主(因意識形態各異,這裡不一定正確);在社會主義社會里馬克思主張改造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個人修養,完善個人人格。我們中國目前說就是做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一句話總結就是為人民服務。

    那如何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呢?

    一是自省自律。道德二字看起來簡單,但不可能速成,只能靠一朝一夕慢慢養成,所以你若不能時常自省、自律,便會容易半途而廢。

    二是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道德修養沒有最好,沒有終點。所以終我們的一生都在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路上。

    三是勤讀書提高自己的智慧。我們為什麼人人都在談道德修養呢?因為我們人人都有私慾,這是本源。若一個人私心超過公心,你給他談道德修養無疑是沒有用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提高個人道德修養才有意義。所以我們要多讀聖賢書,讓我們的心與大道成為一體,自然混成。

    大道無私利萬物而不害,聖人無私為而不爭!所以提高道德修養關鍵就是在度上把握好這兩個詞:慾望、私心!這是切入點也是根本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蛭容易養殖嗎?水蛭和螞蝗有區別沒?市場前景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