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索文化

    古人是怎麼過重陽節的呢?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還有一些詩人是以寫詩,來訴說情重陽節的!

    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是不是很厲害呢?少年王維為了求取功名,獨身一身前往帝都長安,相當於現在的年輕北漂。

    正值九九重陽節,王維想到往年重陽節和家鄉的兄弟們一起登高望遠,賞秋的快意,對比現在一個人漂泊他鄉,思鄉思親之情化作經典的七言絕句。

    這首重陽題材的詩,不悲不傷,主要表達的是思念親人的情感。

    登高

    唐代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的《登高》是唐代七律詩經典中的經典,特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中有畫,畫中有聲,對仗工整,平仄呼應,成為千古絕唱!

    這首詩作於安史之亂後四年,杜甫已五十六歲,年老多病,又長期漂泊異鄉,經濟困頓,愁苦不已。

    詩人杜甫在重陽節登上夔州高山之上,樹木蕭索,遠眺長江,不禁悲從中來。於是所有愁苦一股腦倒將出來,成就了這首詩!

    只是這首詩意境太過悲苦,讀來不免憂從中來,催人淚下。

    九日

    唐代 李白

    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

    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搴(qian):摘取

    觴(shang):酒杯

    與杜甫的《登高》風格迥異,李白的這首《九日》則灑脫自在,同樣是重陽節登高,同樣是飲酒,同樣是孤老一人,但是李白更多的是自娛自樂,有點自嘲自謔。

    這首詩風格較為豁達,前六句描寫了秋高氣爽、山明水綠,讓人眼前一亮;後四句則敘及自身,自斟自飲,思念好友的心情。

    九日次韻王鞏

    宋代 蘇軾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從事到青州。

    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這首《九日次韻王鞏》是蘇軾謫居徐州時所作。這首詩繼承了李白的豁達氣質,恣意豪放,灑脫自在,讀來沒有絲毫悲秋的傷感;

    雖然懷才不遇,蹉跎歲月,但是作者表達了自得其樂、不負時光的豪邁情懷。

    蘇軾一生少年成名,蜚聲汴梁,在仕途卻頗為不順。革新派當權時,他上書新政弊端,得罪王安石,不得已自請出京;

    守舊派司馬光當政時,新政一律被廢除,蘇軾直言新政中不乏利民之舉不應全部廢除,又遭守舊派報復流放。

    蘇軾一生屢遭貶黜,但每到一處地方無不勤政愛民,且多有政績,受到百姓愛戴。

    蘇軾政治上不得志,但是不為官場挫折、不公而消沉,一生不改豁達、正直的品格,為人所敬仰。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宋代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瑞腦:一種薰香

    金獸:香爐

    這首詞是李清照婚後所作,新婚不久李清照即與丈夫趙明誠分離兩地,這時她正獨守空房,透過描述獨自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淒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獨與寂寞的心情。

    薄霧濃雲開篇即渲染了作者的心境——看什麼都是灰濛濛的,心情鬱結;

    “愁永晝”,即內心無所適從,白天漫長難耐的心理感受。只能呆呆地看著香爐裡面龍腦香菸嫋嫋,略顯煩躁。

    佳節又重陽,本來是親人團聚的重陽佳節,自己卻與丈夫分隔兩地,想起丈夫在時的溫馨場景,更讓人意冷心灰。

    無可聊賴下獨自飲酒賞菊,一陣秋風吹過,菊花隨風飄擺,感嘆人比黃花瘦,情景互通,不勝淒涼。

    親人的陪伴是多麼重要啊!

  • 2 # 一株吊蘭

    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中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描述了自己是如何過重陽節的“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大詩人岑參更是在重陽節,帶著新釀的菊花酒陪有人登高閒聊。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九日五首·其一》)。 杜甫在重陽節的時候,隨身染重病,仍不忘攀登江上臺,自己喝上一杯。

    重陽節,古人最大的樂趣是爬爬山,喝上一杯菊花酒

  • 3 # 羅佈衣

    《重陽節》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九月初九為單,易經中單為陽,故為重陽,

    此節古人之隆重非比,興高彩烈,祭祖賞菊,年追東漢期便以此節而為要慶。

    神傳汝河之瘟乃魔之作遂。

    庶民難於此疫,耕耘無著,飢瘟相逼,

    年少恆景,其父母亡於此疫,故習練武藝數年餘,但仍不力,天緣遇仙撥點神藝方覺。

    仙者所賜茱萸葉菊花酒,於鄰鄉本土庶民分而食之,

    恆景於九月初九日騎鶴誇劍會此瘟魔,

    戰且狂風四起,暗天瞎地,難分晝夜。

    汝河之魔出河繼鬥。

    但聞茉萸葉暈,聞酒而醉,

    恆景得仙人指點,神力武藝當斬瘟魔于山下,降妖除魔,拯救百姓於水火,

    此雖神述,但年年九月初九人們不忘恆景救民之功,祭拜不違。

    菊花名震墨客文豪非此爾實豔無比是真,

    它婀娜多姿,篷頭彩暉。

    有傲彐凌霜之品,柔葉鋼氣之格。

    雅香清心,芬芳不俗。

    古時以花泡酒,賓客共飲,香味四溢。

    以花制禚,菊味甜糯,笑迎賓朋,月沐泉更,千杯不歸。

    重陽登高見驂鸞,白雲已過千嶂山。

    燕慵鶯鳴無覓處,千年散花終相連!

    佈衣

  • 4 # 靜善居士16688

    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陽節,你知道古人是怎麼過重陽節的嗎?《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魏晉日漸濃郁,到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中國政府定為老人節。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重陽節開宴

    作為皇宮貴族,每逢重陽,大宴群臣,歌舞昇平,共襄盛世。

    據三國時曹丕的《九日與鍾徭書》中記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鞏利、周潤發、周杰倫聯袂出演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中,武則天集繡1萬多朵黃色菊花,作為重陽節時起兵標識,選擇皇宮開宴時發動政變。

    作為民間,家庭聚會,吃團圓飯,必不可少。

    2、重陽節-飲酒行樂作詩

    無論官府或民間,群臣會宴,家庭小聚,少不了飲酒,開懷暢飲之時,幸福萬事,慶祝豐收。

    農曆九月九日,菊花遍地盛開,藏酒適時挖出來,為美好節日助興。

    作為文人騷客,借酒賦詩。

    《紅樓夢》第三十八回,由史湘雲做東、薛寶釵買單辦下的一場螃蟹宴,賈府上下眾人在大觀園中吃蟹、賞菊。席間飲酒、行樂、賦詩,盡享良辰美景。“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寫的就是重陽節賞菊寫菊花詩的情景。

    3、重陽節-賞菊

    古人認為“九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菊花盛開,賞菊的最佳時節,因而民間也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晉時陶淵明以與詩酒菊隱居出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4、重陽節-登高

    重陽節古人素有登高的風俗,又叫“登高節”。登高、賞菊、飲菊花酒可以避免災禍,上層社會達官貴人尤為篤信。

    東漢年間,每逢農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飲菊花酒,便成了歷代相傳的風俗。

    5、團圓及懷念故人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這一習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此外,晉代葛洪《西經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載: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繹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皆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花酒,婦人帶茱萸是也。

  • 5 # 歷史研習社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對於重陽的記憶,我們似乎只剩下了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於是,在節日當天,烏壓壓的人群都向郊外的山坡湧去,登高望遠,公園賞菊,以示自己不忘傳統。那麼,正宗的重陽節,真的只有老年團登高活動嗎?請不要小看古人的生活情趣。歡度重陽,先來一場盛大的菊花趴深秋時節,百花皆敗,放眼望去一片蕭條肅殺,唯有菊花傲然綻放。因此,古人認為菊花是生命最旺盛的植物,它的花瓣吸收了天地日月的精華,食之可以驅除邪氣、長命百歲。宋人甚至將菊花直接稱為“延壽客”。 賞菊 、採菊 、食菊 、佩菊 、飲菊花酒缺一不可。北宋都城開封每年重陽這天都會舉行盛大的“萬菊博覽會”,百萬居民徹夜狂歡。而南宋則偏好開宴會——《武林舊事 》曾記載 :“禁中例於八日作重九排當 ,於慶瑞殿分列萬菊 ,燦然眩眼 ,且點菊燈 ,略如元夕 。內人樂部 ,亦有隨花賞 ,如前賞花例 ,蓋賞燈之宴 ,權輿於此 ,自是日盛矣 ”。這種土豪式的賞菊風氣刮到清朝,被富貴人家們開發出了新的“玩法”:《燕京歲時記 》中說,菊花又稱九花 ,為“解除兇穢,以招吉祥”,有條件的人家會用數百盆菊花堆出九花山子和九花塔 ,一般人家也會買回新鮮的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代替宋代直接往腦袋上簪花的習俗)。花賞了,菊簪了,酒也要喝了。菊花酒,製作起來講究頗多(不要以為就是摘朵菊花泡酒裡)。劉歆曾在《西京雜記》中記載:“菊華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 九月九日採下盛開的菊花,連同莖葉一起,摻入準備釀酒的糧食中,到第二年的重陽取出飲用。明清時期,人們覺得菊花酒還可以再創新一下——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這樣釀出來的菊花酒,清熱解毒 、明目祛風 、平肝疏肺 、益陰滋腎,又被時人喚作 “長壽酒”。季秋之月,寒風和茱萸更配哦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 ,俗稱艾子,有驅寒熱、除風溼的作用。正好九月九日時“氣烈成熟 ”的茱萸被古人視作珍貴的辟邪物品,宋人稱之為“驅邪翁”。如果不能接受在發上簪菊花的漢子們,可以選擇 “折茱萸房 ,以插頭 ”來御惡求吉。按照《西京雜記》的記載,西漢初年民間就有重陽節採茱萸插戴頭上、或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習俗。《續齊諧記 》也曾載 :“作絳囊 ,盛茱萸以係臂 。”即將茱萸的莖 、葉或籽放入紅色布囊中 ,系在手臂上,以方便隨時聞嗅,防疫避邪。吃貨之國,過節怎麼能少了美食辟邪養生很重要,口腹之慾也不能輕忽。漢代時,就有了九月九日“食蓬餌”(餌,謂之糕)的記載。到了“美食寒武紀”的宋代,食糕之俗頗為流行。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 》中還詳細的記述了重陽糕的做法:“前一二日 ,各以粉面蒸糕遺送 ,上插剪綵小旗 ,摻飣果實 ,如石榴子 、栗子黃 、銀杏 、松子肉之類 。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 ,置於糕上,謂之‘獅蠻 ’。”因為糕同“高”,寄託著人們的美好意願。宋代在九月九日天亮時 ,還會“以片糕搭兒女頭額 ,更祝曰 :願兒百事俱高 。作三聲 ”。而尚未進身的學子則會吃到家人的愛心“小鹿糕”,意為食祿糕 。由於糕上鮮果乾果一應俱全,顏色鮮豔好看,明清時又被稱為“花糕”,在重陽時的“地位”不亞於月餅對中秋的統治,“市人爭買 ,供家堂,饋親友”。秋風蕭瑟,登高野宴有利身心最後,我們要說一下被廣大老年親友所喜愛的登高活動。在古代,登高野宴是重陽節的重頭戲。重陽時節,冬風南吹,寒氣新到,立秋後的第一個寒信到來,大地之上陽氣衰減,易生邪祟。像河流一樣,高爽之處有著淨化的作用,因此古人登高以避忌。也許一開始,有人是不信的,可架不住有些傳說越傳越玄——《續齊諧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係臂上,登上飲菊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坐山。夕還,見雞犬一時暴死。長房曰: ‘此可代之。’”擱到現代,八成就是費長房發現了地震的先兆,可是古人不這麼想。登高能辟邪消災,必須的!唐代的大詩人都對登高野宴表達出了不一般的熱情:“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日天氣清,登高無秋雲”。為了迎合大眾需求,唐政府專門將九月九日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讓大家能夠縱情遊玩。皇帝也要在當天向手下所有公務員發一次企業紅包,不排除興致高昂的話會組織大型重陽詩宴。清時,登高野宴成為了一項普及性極廣的大眾活動。“屆日,都人士輒提壺攜榼,出郭登高。南則在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快事也。”在驅邪避祟的同時,賦予了登高更多的欣悅祥和的娛樂氛圍。參考文獻《重陽節的起源及民俗文化意味》《重陽節俗起源淺探》《重陽節的起源及風俗文化》《重陽節與重陽習俗演變》《重陽節俗文化與飲食初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菜從外葉慢慢枯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還有什麼補救措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