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戴老師講歷史
-
2 # 太史員外郎
宋真宗趙恆,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繼位,1022年駕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下面我詳細說說他在位期間主要事蹟:
(一)鹹平之治
趙恆即位之初,勤於政事,減免稅賦,注意節儉,社會較為安定,給國家創造了一個相對和平發展的時機。期間土地耕作面積大大增加,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使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鹹平之治。
(二)吏治清明
宋真宗在位前期,吏治非常清明,政治上取得非常好的成績。他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使得宋朝能夠廣招賢士。他還提出了《文武七條》,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廉政理念。
(三)澶淵之盟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之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淵,局勢有利於宋,但因真宗懼於遼的聲勢,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進貢遼大量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歷史上稱澶淵之盟。
(四)製造祥瑞,封禪泰山
景德五年(1008)正月初三,宰相王旦率群臣早朝完畢時,有司來報,稱“有黃帛曳左承天門南鴟尾上”,宋真宗召群臣拜迎於朝元殿啟封,號稱“天書”。之後大造聲勢,開始祭告天地、宗廟和社稷,為了擴大影響,真宗趁熱打鐵,大興祥瑞,最終露出了他的真面目:東封泰山,以彰顯自己的功績。
總的來說宋真宗在位期間前期勤政為民,大興文治;後期也開始怠政昏聵,追求迷信,大造祥瑞。
-
3 # 覓史說事
宋真宗趙恆,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宋朝第三位皇帝。
一、幼年成長及遭遇。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封韓王,並改名元休。 端拱元年(988年),封襄王,改名元侃。 淳化五年(994年),進封壽王,任開封府尹。 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恆,因其長兄趙元佐發瘋、二哥趙元僖無疾暴死,於是被成為太子。 至道三年(997年),宋光義駕崩,太監王繼恩和李皇后合謀宮廷政變,宰相呂端及時察破,以宋太宗的生前意願為依據和李皇后理論,最後擁立趙恆即位,是為宋真宗。二、發展經濟,整頓吏治。
初時即位,任用名相李沆等人,把全國分為十五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又積極推廣鐵製器具,引入暹羅良種水稻,使農作物產量倍增,開闢貿易集市,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使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
真宗時在吏部建立了官員檔案,凡犯貪汙罪者都記錄在案。有過檔案的官員,每次晉級或調動職務時,都要向吏部主動申報,並規定,此類官員不得隨意更改姓名,這種措施,有效利用了官場各方面的監督力量,同時真宗實施了整套嚴謹有效的官員選拔任用制度,明確嚴明賞罰,官員有試用期,試用官員轉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員保舉,並且規定,官員不得保舉曾犯有貪汙罪的官員轉正,被保舉的官員轉正後若有違法,保舉其的官員也要連帶受罰。
為了給天下官員一個良好的廉政理念。真宗頒佈了告誡百官的《文武七條》,要求百官清心、奉公、修德、務實、明察、勤課、革弊。
真宗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經濟貿易繁榮,史稱“鹹平之治”。
三、御駕親征、檀淵之盟
自鹹平二年(999年)開始,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邊境百姓苦不堪言。
景德元年(1004年),遼承天太后蕭綽、遼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北宋的都城東京,真宗問百官退敵之策,宰相王欽若、陳堯叟主張遷都。只有號稱北宋第一角鬥士的寇準,極力反對,諫言道:“如果放棄汴京南逃,勢必動搖人心,敵人會乘虛而入,國家就難以保全了,如果皇上親自出徵,士氣必定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敵兵。”
真宗同意御駕親征,寇準隨同指揮。行到韋城趙恆聽說遼兵勢大,又想返回。寇準嚴肅勸諫:“我們只能前進一尺,不能後退一寸。陛下駕到,必定能使我河北抗敵軍隊計程車氣壯大百倍,假如陛下後退則將使軍心不振,百姓離心。敵人若趁勢進攻,汴京乃至金陵都將失守,我大宋危矣!”真宗這才同意繼續進軍,渡河進入澶州城,遠近各路抗敵宋軍見到趙恆的黃龍大旗,山呼“萬歲!”,真宗在寇準的要求下上城牆鼓舞士氣,宋軍士氣大振,寇準親自指揮宋軍出擊,士兵群志高昂,勢不可當,這場戰爭在士氣鼓舞下大獲全勝,遼後見遼軍陷入被動,只得要求議和,真宗認為戰爭消耗巨大,不宜再戰,於是宋真宗服軟,接受和談,並劃分條款。史稱“檀淵之盟”。
澶淵之盟規定:遼、宋為兄弟之國,宋為兄,宋尊蕭太后為叔母,後世仍以世侄論,使者定期互訪。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雙方於邊境設置於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檀淵之盟,雖是真宗妥協的產物,為恥辱條約,但北宋所賺的錢遠遠多於歲幣,每年宋朝收益為所供歲幣的2.5倍左右,並且低價購買宋朝急缺的馬匹用於軍隊裝備,在經濟上拖垮了遼朝,以致其之後的幾十年未能發兵北宋,在一定程度上為北宋經濟發展提供的時間。
四、東封泰山、四祀汾陽
澶淵之盟後,寇準被排擠出朝,真宗重用王欽若等人,為了粉飾太平,真宗刻意營造了一種海內生平、國泰民安的現象,向世人昭示自己是真命天子,來加強統治,真宗和王欽若在國家各個地方,製造了很多祥瑞之兆,以此來表現太平盛世。為了奉迎皇帝,王欽若與一些大臣就伺機行事,請求宋真宗東封泰山。於是真宗於景德五年(1008年)十月初正式就道東行。“偽造天書”在前開路,並有文武百官隨從組成了浩浩蕩蕩的隊伍,歷時十七天始到達泰山,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後,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禮。宋真宗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終於前後花了四十七天時間,泰山封禪才結束,雖然泰山封禪結束了,那些阿曲意逢迎之徒也仍然不斷向他“競獻祥瑞”,三年以後,真宗又到山西汾陽“祭祀后土”。
天書封祀對真宗一朝的政治和財政產生了重大影響。東封泰山,就耗費八百餘萬貫;西祀汾陰,耗資更增二十萬貫,其勞民傷才,使百姓苦不堪言,為日後宋朝的財政危機種下了隱患。
五、崩逝
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節,真宗下詔冊立八歲的趙受益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禎(即宋仁宗)。
乾興元年(1022年),真宗於延慶殿駕崩,享年五十五歲,在位共二十五年,諡號為文明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 十月十三日,葬於永定陵;二十三日,附祭太廟。
縱觀真宗趙恆一生,前期真宗皇帝任人為用,鼓勵農商,發展經濟,整頓吏治,提倡節儉:後期寵信奸佞,好大喜功,追求享受,勞民傷財。
回覆列表
提到宋真宗這人,那就繞不開他一生乾的最“主要”的一件大事了——封禪泰山。我是沒見過世上還會有人不要臉到這種程度,宋真宗這人他配封禪泰山嗎,配嗎?當然是不配的,所以就有了後來一個非常逗的結果——宋真宗之後的歷代皇帝,哪怕是確實功勞很大的皇帝,都沒有再去封禪泰山,原因無他,被宋真宗搞臭了唄。
說來有趣,宋真宗封禪這件事說來確實話長,要一直追溯到,當年契丹遼國蕭太后親帥契丹主力包圍了大宋的瀛洲,舉國震動。在這種情況下,王欽若與陳堯叟建議遷都避敵。宋真宗怕契丹怕得要命,非常想要遷都躲避,因為他的父親曾舉國北伐,差點沒能回來。關鍵時刻,名相寇準力主抗敵而非逃避。這樣,宋真宗向來軟弱無能,於是半推半就的開始了他的親征。
雙方對戰之初,就發生了一件極為大漲宋軍士氣的事情——契丹主帥蕭撻覽直接被大宋床子駑射穿釘死了,契丹遼國只是打算南下搶點東西,並不是打算死磕,於是看到宋軍如此奮力拼搏,馬上服軟,面對契丹的主動服軟,宋真宗不思擴大戰果,反而立刻就坡下驢,急吼吼的派使者過去議和,還吩咐了一定要答應了契丹的無理條件,確保和平的到來。“百萬以下皆可許也。”這是這位天子的原話。
對此名相寇準很震驚,感到非常不滿,但也沒有任何辦法,於是極度無奈的寇準只好把使者叫到自己的營中,給予警告:“皇帝雖然給你許下百萬限 額,但如果你許給遼人超過三十萬,回來我就砍了你的頭!”
宋與契丹最後簽訂了“澶淵之盟”,以宋每年向契丹納帛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徹底結束了這場戰爭。但是整個澶淵之盟,寇準的勝利就是真宗的屈辱。因為這是皇帝親征,結果所有的功勞、名氣全是寇準的,且在寇準打到遼國主動求和了這種情況下,宋真宗還簽訂了一份唯有戰敗才會簽訂的納貢協議……因此就對天下人直接對比產生了宋真宗的無能和猥瑣。
宋真宗於是打算打擊報復,但是又想想,僅憑疏遠、打壓是無法削弱寇準在華人心中的影響。到泰山封禪,發動造神運動,你寇準再厲害,也不過是人啊,而如果自己成了神,那寇準就遠遠比不上了。但是……,宋真宗也知道自己遠沒有那個資格去封禪,可是作為一個皇帝,這面子不能丟啊!就這樣,由宋真宗領導,一場滑稽的封禪運動便由此而生。《宋史》用這樣一句話評價了那場造神運動:“及澶州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籲,可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