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貪吃的粑粑巖
-
2 # boulder1
說不上醜化,但著墨不多。曹休不是曹操的親兒子,但曹操一直視同己出,曹休和曹丕也如同手足。後來曹叡時代曹休依舊是曹魏重臣。所以,曹休是三朝元老,功勞著著,有勇有謀。其一生勝多敗少,無論是在對蜀漢“下辨之戰”中,還是在曹丕東征期間,曹休都是主將,而且戰功顯赫,直至魏明帝曹叡時官至大司馬。在三國時期應該是的非常了得的人物。
但《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由於其寫作的重點要求,因此對曹休沒有太突出的描寫,只是對其武功仍然十分推崇。小說嘛,當然必須根據作者的需要來對人物進行刻畫,可以理解!
-
3 # 休驛站
是醜化了。史書記載曹休在濡須口大戰中是唯一曹魏陣營打贏的一路人馬,曹仁和曹真都戰敗了,憑藉此戰被拜為揚州牧防止東吳進犯。而演義中為了突出曹魏的醜惡形象,直接把曹休寫反了,被吳將呂範擊敗。
-
4 # 浪子文齋
肯定是被醜化了。
因對曹休其人並不是很熟悉,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浪子腦補三天,查了很多的資料,才對曹休有了較為清晰的輪廓。歷史上的曹休與蜀漢之關羽有一拼,如果說關羽以過五關斬六將成名,以走麥城落幕的話,那麼,曹休則是以大敗吳蘭而揚威,以石亭之戰為鍥點走向尾聲的。之所以人們對關羽敬愛,對曹休漠視,是因為蜀中名將廖廖,唯關公橫刀立馬!而曹魏英傑倍出,上不能望其項背,下不能立杆見影。
小說《三國演義》裡對曹休的塑造,可以關公對孫權之“虎女焉能嫁犬子”邈視來形容。認為曹休不過是個沒有分量的草包而已。並有意演繹了曹休被吳將呂範大敗而歸的假套路,而事實正好相反。所以有損於蓸休一生功過是非的全面理解。
看歷史人物對於曹休的評價:
曹操:此吾家千里駒也。言外之意,就是把他當作心腹來重點培養了。
朱桓:休本以親戚見任,非智勇名將也。朱桓乃東吳名將,(在石亭之戰中與陸遜、全琮合擊曹休,曹休敗走。)意思是說曹休有名無實,憑藉親戚關係登上仕途而已,並非有勇有謀之輩!這也是站在一個外人立場上,對曹休比較大眾化的評議。
滿寵:曹休雖明果而希用兵。滿寵是曹魏大將,他說蓸休這個人雖有韜略,但用兵經驗不足。(與蜀國的馬謖有一比)
曹植:於穆公侯,魏之宗室。明德繼踵,奕世純粹。闡弘泛愛,仁以接物。藝以為華,體茲亮實。年沒弱冠,志在雄英。高揖名師,發言有章。東夏翕然,稱曰龍光。貧而無怨,恐以為難。嗟我公侯,屢空是安。不耽世祿,親悅為歡。好彼蓬樞,甘此瓢簞。味道忘憂,逾憲超顏。矯矯公侯,不撓其厄。呵叱三軍,躬奮雄戟。足蹴白刃,手接飛鏑。終弭淮南,保我疆場。蓸植眼裡的曹休還是蠻有英雄氣概的,曹植是個文人,不悉攻城掠地,但看人還是很準的,就是說蓸休這個人還是值得重用的啊!
陳壽: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勳業,鹹有效勞。陳壽是《三國志》的作者,他對這些蓸氏宗親的任用,給了一個客觀評價。認為曹魏天下,跟這些人的功勞是分不開的。
曹休生平
曹氏宗族本是一大旺族(曹洪是曹休的親叔),適逢戰亂,其族離散。曹休十幾歲時便喪父成孤,借用別人一塊墳地草草埋葬了父親後,攜母渡江到吳地避難。幸得吳郡太守收留。
中平六年(189年)曹操起兵討伐董卓,休千里投軍,被欣喜若狂的曹操稱為“千里駒”。視為己出與曹丕同吃同住。並讓他做了虎豹騎宿衛。
《三國志》:劉備遣將吳蘭屯下辯,太祖遣曹洪徵之,以休為騎都尉,參洪軍事。太祖謂休曰:“汝雖參軍,其實帥也。”洪聞此令,亦委事於休。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眾議狐疑,休曰:“賊實斷道者,當伏兵潛行。今乃先張聲勢,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擊蘭,蘭破則飛自走矣。”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太祖拔漢中,諸軍還長安,拜休中領軍。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漢中之戰,曹操雖然封他為參軍,但卻以帥才推之。當時張飛屯兵於固山一帶截了他們的退路,主帥曹洪打算放棄攻打下辨,可是曹休力排眾議,認為張飛如果真心截斷他們退路,就不會大張旗鼓,而會悄悄佈置。顯然是疑兵之計,不如痛下決心擊破吳蘭,若成功,張飛那裡自會退去。曹洪依他所言全力攻打下辨。吳蘭不敵,張飛見計不成也自行退走。經此一戰,曹休名揚一時。
《三國志》:文帝即王位,為領軍將軍,錄前後功,封東陽亭侯。夏侯惇薨,以休為鎮南將軍,假節都督諸軍事,車駕臨送,上乃下輿執手而別。孫權遣將屯歷陽,休到,擊破之,又別遣兵渡江,燒賊蕪湖營數千家。遷徵東將軍,領揚州刺史,進封安陽鄉侯。曹丕正式登位後,對曹休委以重任,因徵東有功,被封安陽鄉侯
《三國志》:帝徵孫權,以休為徵東大將軍,假黃鉞,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擊權大將呂範等於洞浦,破之。拜揚州牧。明帝即位,進封長平侯。吳將審德屯皖,休擊破之,斬德首,吳將韓綜、翟丹等前後率眾詣休降。增邑四百,並前二千五百戶,遷大司馬,都督揚州如故。“三曹徵東”中,唯曹休取得勝利擊潰呂範。其它兩路兵馬均不利。黃初三年(222年),御駕親征,曹休被授為徵東大將軍,出擊洞浦,上軍大將軍曹真攻打江陵,大將軍曹仁攻打濡須口。相持中在整個戰局上曹魏一方並不佔優勢,於是曹丕下令撤軍,曹休被封為揚州牧對抗吳軍的進犯。
《三國志》:帝徵孫權,以休為徵東大將軍,假黃鉞,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擊權大將呂範等於洞浦,破之。拜揚州牧。明帝即位,進封長平侯。吳將審德屯皖,休擊破之,斬德首,吳將韓綜、翟丹等前後率眾詣休降。增邑四百,並前二千五百戶,遷大司馬,都督揚州如故。黃初七年(226年),曹休被魏明帝曹叡進封長平侯。曹休愛命攻打皖城,斬殺了審德,收降韓綜、翟丹等人。進升為大司馬,成為曹魏最高統帥。
《三國志》:太和二年,帝為二道徵吳,遣司馬宣王從漢水下,休督諸軍向尋陽。賊將偽降,休深入,戰不利,退還宿石亭。軍夜驚,士卒亂,棄甲兵輜重甚多。休上書謝罪,帝遣屯騎校尉楊暨慰諭,禮賜益隆。休因此癰發背薨,諡曰壯侯。子肇嗣。就在曹休走到仕途嵮峰之時,在“石亭之戰”卻又遭遇他跌宕一生的滑鐵盧。228年曹休與司馬懿二路伐吳時,曹被吳將周魴騙降所誘,孤軍率十萬餘眾深入,被陸遜等主力合擊於石亭。這一敗,使曹休一生被貼上了靠裙帶關係升官發財而無軍事才幹的標籤。後因背瘡發作不久便鬱郁死去。
相對於曹魏政權而言,一場戰役的失敗,乃兵家常事,因為吳、蜀兩國與曹魏政權國體實力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恢復幾年後照樣能征善戰。可是對於曹休個人而言,卻是其一生名節毀於一戰的歧路叉口。敗了,就幾乎全盤否定了以前曾經創立的功果。
況且曹休回去後,對於此次失利的責任,過多地歸咎於遲援而來的賈逵。從這一點上也看出來曹休個人肚量也不咋的。若不是賈逵及時退去吳兵,曹休的人頭可能已懸掛於敵樓之上了。
縱觀曹休一生,除去石亭戰役,他還是個戰功赫赫,上忠下孝的忠勇之士。尤其是其母仙逝後,他回家守孝因悲痛欲絕而停食,直至生命垂危。魏文帝蓸丕聽說後命令侍中強行脫去其孝服,強令他吃下酒肉。才得以保全。
所以看待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也是要多角度多層次來分析。就曹休本人而言是有軍事領導才能的。一生不犯錯誤的人是不多的。更何況石亭之戰並不是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大戰。加之將帥之間沒有默契配合的節奏,算是一場由曹休單獨指揮並獨自承擔責任的意氣之戰。好在不管有沒有被栓在歷史程序的恥辱柱上,魏帝還是當功臣一樣厚獎於他。
這種看似厚重的獎勵,恰恰成了壓垮曹休精神力量的最後一根稻草。在皇恩面前,他有負皇恩,在戰略家面前,他成了別人指點評說的笑點,在歷史面前,他也可能想到了後世會把這場因為意氣用事而罵名遠播的戰鬥,要歸咎於他一人之過。在這個過錯面前,無論怎麼表白洗黑,都濟於事。再加上他這種耿耿於心不肯放懷的短識,也許死去對他而言,算是一種解脫。
前文拿關羽跟曹要相比,其實關羽是比不了曹休的。一生功過是非暫且放一邊去,單說二者死後對後代的延澤,曹休死後,魏帝不僅把他供奉於太祖宗廟裡,永享香火,而且還讓其子孫永襲“長平侯”爵位。關羽的子孫卻無福消受得了的。在打仗方面,其實想開了也沒什麼大不了,曹操一生征戰無數,赤壁之敗遠恥於斯,但人家曹操多看得開。所以魏國最終能堅持到最後,是與遠大的胸懷,不懈的堅持有因果的。
當然,如果曹休在石亭不敗,如果曹休有曹操的雄襟偉略,那怕他委屈求全地活著,也許司馬父子就不會集權於一身,改魏換晉了。
回覆列表
是的;三國演義是按尊劉貶曹的思想來撰寫的,其內容大多是根據三國志及其他文獻記載修改的,不可作為真實歷史來閱讀。曹休作為曹操勢力的第二代優秀人才,自小獲得的資源要比其他同齡人要多的多,長年帶兵積累下豐富的作戰經驗、曹操這方就屬人才不稀缺,文臣武將一大片。曹休自小就受到曹操的重點培養,跟著優秀的謀士學計謀,跟著勇猛的武將學功夫,這是大多數人比不了的。在三國後期,曹休的表現還是很精彩的,只是在三國演義中被作者修改了。所以建議你讀三國演義時,不要按真實歷史去閱讀,當做一本小說就去欣賞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