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塗之人995

    書寫之“法”,是為法度、規範。法度或規範,前有樣,後跟隨,漸成共識;有天意,少“人”為。蘭亭很好,大家都說好,並非皇上旨意。

    欲得“法”,先知“法”——名帖,如蘭亭序,如祭侄稿、寒食帖;如多寶塔,如玄秘塔,如仇鍔銘;如孫氏書譜,如懷素自序,如標準草書(于右任)應有備常讀,常習。書論,如《書法基礎知識》(尉天遲),如《啟功書論》,如《書譜》,總要通讀。再者讀點哲學,如《周易》,如《辯證法》,《莊子》,《道德經》也行。加上自家思考,“法”即融於心,現於腕。

    近年,大師橫行,風氣更新,吼書、盲書、射書蜂起,不知他們是否入“協”,但無“法”。

  • 2 # 抱庸詩書

    謝謝邀請。筆字墨章都有法,尤以筆法字法為要。所謂法,第一層含義是被公認了的前人人書寫經驗,第二層含義是被實踐檢驗了的書寫技巧,第三層含義是被歷史總結出來的錯誤禁忌。因此,書法之“法”,是歷史的,抽象的,宏觀的,相對的,辯證的,既有著深刻的時代印記,也有著萬變不離其宗的相對穩定成分。

    抱庸以為,客觀全面的把握法度的概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可以理解。

    一是書法有法,而無定則。法度是宏觀的抽象的,只提供概略指導,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沒有法度作依循,書法學習研究極容易入歧途、走彎路,因此書學之路,法度就是指南針與壓艙石,也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論。但同時,書法不可能千篇一律,每個人對法度的理解與體會也不盡相同,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包括書寫的方式、習慣、特點等等,而不是像規則條款一樣,不可越雷池半步。

    二是先入後出,不悖法旨。書法學習就是由趨同——向差異的過程,或者說是遵循依託式學習(臨摹)——反叛式學習(脫帖創作)的步驟程式。先進入法度之中,規規矩矩地打基礎,而後從法度中走出來,融塑個人書法的個性風格,出自法門,不囿法門,就是最理想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看,臨摹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即便臨摹可以以假亂真,也不算高明的書法藝術。

    三是框架固定,內容常新。世間萬物,無一不在運動變化著,書法的法度也是一樣。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書法理論,也沒有可以畢其功於一役的書法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書法之法是千年書法藝術發展的歷史精華的濃縮,大的原則框架要恪守。而今人學書,也不可能盡抱古人、盡摹古人,要有新的時代元素,在具體生動的書寫技法技巧上,也是可以拓展和豐富的。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 3 # 李行子

    書法之“法",是書法的根本大法,是不變的,永恆的法則和規律。如何得到此法?從書法的歷史資料檢視,沒有任何資料準確完全回答這個問題,從現實的書法現狀分析講,也沒有人知道這個疑難問題,十萬個為什麼裡沒有,書法字典裡沒有,名人名帖裡也沒明確告訴我們,書法百科全書裡只有闡述觀點和認識沒有清晰明確的答案。概過中國的書法史和書法的普遍性以及書法的個性的展現,縱觀橫看中國書法,總結得出中國書法的法是:一是筆法,即五個點的運轉規律;二是漢字結體規律,共《64句的楷書結構歌》;三是大自然法則在書法中運用的定律;四是書法的氣和韻,氣韻如何合一。這四套書法的理論,構成了書法的思想體系,是書法之法的根本大法,不變的,永恆的,過去幾千年不變,現在沒變,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萬年後,只要人類存在書法存在,也不會變,與地球同在,這就是書法之一一一“法"。

  • 4 # 楊炳升66

    老跨鬥已經給你講的很詳細了,雖然他的個別理論觀點我不認可,但是,大部分的觀點還都是比較實用的。

    你的字基本功已經非常紮實了,也寫出了自己獨特的風味,很好的。

    在這裡我就不說我的看法了,因為我的觀點絕大多數人不接受,什麼原因也不說了,勸你上網賣一本《書法側鋒用筆研究》看一下,寫的很好的。

  • 5 # 呂永亮

    書法作為”六藝”之一,是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即為禮、樂、射、御、書、數,意為禮節,音樂,射騎技術,駕馭馬車為”大藝”技術,而書法和算數屬於”小藝”技術。

    所以,不管是後來的”永字八法”與”法無定法”都是一種書寫技術的不同表現手段。其道理好似“用餐”,”用餐”比“吃飯”多了一份禮節上的“逼格”講究,本質上還是屬於“吃飯”。

    書法就是這麼的簡簡單單。

    近來大有把書法上升到一個“道”的高度,大有成為一個”玄學”的區勢,那就脫離不了萬經之首的《道德經》範疇 : 【道可道,非恆(常)道,名可名,非恆(常)名。】

    結語: 書法再玄,也不可能比萬經之首的《道德經》更玄。

  • 6 # 薛定諤的文藝貓

    書法之“法”是什麼法?如何才能得“法”?書協的人都有“法”麼?

    這是三個問題。我本想簡單回答一下,不過這第一問還是無法避免老生常談一下。

    回答書法之“法”是什麼的問題,首先要說“書法”是什麼。廣義上說,書法就是文字元號的書寫方法;狹義上書法僅指使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

    因此,書法二字可以拆分為動詞“書”和名詞“法”。“法”的意思自然就是方法、技法、法度、標準、規範……

    所以有我們需要遵從的原則和尺度叫做“法度”,需要效法的字帖叫做“法帖”等。

    而書法的“法”展開來說又包括多個方面的“法”,比如有“字法”、“筆法”、“章法”等等。

    字法

    字法主要指結字方法。書體分為篆、隸、草、行、真等多種,每種書體都有自己的結字法,細說的話難免要長篇大論了。在此僅簡單概括。因為萬法不離其中,每種書體都建立在字型結構的基礎之上。《書譜》說:“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

    結構又是由筆畫線條構成,筆畫之間又有粗細、長短、向背等規則。整體結構也都有重心位置、內外的緊湊度以及平正、險絕之分等。例如,小篆有字型長方及對稱原則,隸書結構扁平,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等。而楷書,尤其是唐楷的法度最為森嚴,草書看似龍飛鳳舞,實際在結字上也有嚴格的法度,是帶著鐐銬跳舞!

    筆法

    筆法又二分為“執筆法”和“用筆法”。“執筆法”是針對書寫工具的使用方法而言,相傳有“二指法”、“三指法”、“五指法”“撥鐙法”等,其中一些已經失傳了。執筆方法可以直接影響到書寫效果,不能說不重要。然而也應當根據工具特點,書寫字型和大小尺寸等靈活運用,沒必要拘泥於古法不懂變通。

    被古人傳得很神秘的主要還是“用筆法”,今天持高深莫測的神秘輪者依舊大有人在。傳三國時鐘繇曾在同僚韋誕處見蔡邕筆法,“苦求不與”還因此氣到吐血。直至韋誕死後,派人“盜發其冢”,遂得之(根據二人生卒年份,此說不可信)。

    其實筆法不過是用筆的方法,所以被神秘化或許因為古今不同吧。如此我想即便揭秘古法,今天也未必適用。比如起源於隸字現多用於楷書的“永字八法”,可謂學書者無人不知。有人說學會“永字八法”其它的字也都能寫好了,這個說法過於片面,你實踐過就知道書法沒那麼簡單了。

    章法

    書法不是孤立的寫字,所以,書法中的“章法”二字,一般針對由一個到多個漢字構成的一幅作品而言。如同國畫,事先要胸有成竹、需要思考構圖、用墨、經營位置等。

    具體到一幅書法作品,不同書體,尺幅甚至裝裱方式等,都有不同的章法要求。包括要寫多大的字,寫幾行,一行多長?落款在什麼位置?用什麼字型?印章鈐幾個?鈐在哪裡?中國書畫一向有“計白當黑”之說,所有又要考慮上下左右、正文處的留白等等。這些都是章法。

    如何得法

    以上是對書法之“法”較為粗略的概括,僅供參考,並不全面。下面再說

    如何才能得“法”的問題。首先,“法”都是靠傳的,不過書法的“法”絕不是靠人家教你念個咒子,甚或得到一本“葵花寶典”就能輕易獲得的。

    因而,想要得法一般得先有師傅。當然,這個師傅也可以廣義理解。師傅可包含鍾繇、王羲之、顏真卿、孫過庭、黃庭堅、米芾等古人,也可包括秦磚漢瓦及歷代無名氏的碑版或法帖。要能有個“活的”當然更好,不過,跟“活著的”師傅學“法”,就要時刻提防把你帶溝裡去的“蠢”師。“明”師一定是教你如何根植傳統,如何向古人學習,而不是直接從他自己手裡“批發”。

    所以,總結一下,“得法”的關鍵還是那句老話——“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最後回答一下書協的人是否都有“法”的問題。首先,按照現在的機制,能進書協的人,都不是平庸之輩。這裡的書協指中國書法家協會,非山寨野雞組織。所以,無論是透過理論經驗、教學資質、書法實踐水平等幾個渠道加入中書協的人,都不能說沒有“法”。至於“法”的高低層次自然要另當別論了。

    結語

    說了這麼多,其實“法”這個東西,說到底還是個有些形而上的概念。當你不得法時,他彷彿無處不在也無時不在指點著你,也制約著你。而當你掌握了“法”的精髓,它又似乎不在了。這便是孫過庭《書譜》中說的“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狀態。

    因而,對於得“法”之人,又可以真正的做到“法無定法”。甚至如後期“忘法”的弘一大師,融佛法於書法,法與非法全都捨棄,褪盡煙火氣,達到“人書合一”的最高境界。

    這便是佛經中說的:“法為渡船,已渡之後,法尚可舍,何況非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微軟工程師認為Mozilla也應該拋棄自主核心,轉而使用Chromium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