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平線的石頭

    做為一個民間組織,義和團開始是不被政府認可的,開始是反清滅洋的,後來慈禧和洋人有了矛盾,腦洞大開的利用義和團對抗洋人。義和團滅洋,是因為他們也有神的,和洋人對抗,屬於神戰。洋人是一神教,義和團是多神教,他們矛盾是本質的不可調和的。所以在清政府和洋人之間選的話,只能是清政府了。

  • 2 # 三觀粉碎機

    從一個“反清復明”組織轉變為“扶清滅洋”的團體,足以說明當時社會矛盾已經從階級矛盾轉變為與洋人之間的民族矛盾,背後更有慈禧對“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暗中扶持和利用。

    我們知道華人的排外思想和迷信思想是非常嚴重的。自鴉片戰爭以降,大量國外的傳教士進入國內傳教,本來傳教就傳教吧,可傳教士難免會在方方面面與本地的農民產生衝突,並且農民們對傳教士極不待見,甚至只要有傳教士居住的地方就覺得是鬼怪妖魔,因為傳教士難免要擺弄現代科技的一些東西。

    早期的傳教士進入國內,都會順著本地農民。比如1850年兩個傳教士入住福州城,這一下就讓福州老百姓炸開了鍋,他們斷了傳教士的水,並將之隔離,甚至揚言要殺了傳教士。最後沒辦法,只能官府出面叫傳教士搬出城外。

    但是隨著租借的劃分和列強在國內的強勢,傳教士在面對本地百姓的也開始越來越強勢,甚至一旦跟農民有糾紛,政府怕得罪外國領事館,就不再幫助百姓,而是極度偏袒傳教士。而這樣的矛盾積累,終於在1897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鉅野教案”,十多個拿著匕首和短刀的義和團團民闖進磨盤張莊教堂,殺死了德國傳教士數名;接著山東威縣梅花拳師趙三多邀請為受欺負的村民向傳教士討要說法。

    到了次年,山東巡撫張汝梅上奏朝廷,認為“義和拳”可用,於是在清政府的暗中支援下,趙三多等人於同年十月在山東冠縣舉起“扶清滅洋”的旗幟。

  • 3 # qwdqy6

    自鴉片戰爭以來,外國勢力一直在蠶食中國的利益,同時也在威脅著清朝統治者的權威,其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勢必也影響到本土的風俗習慣,直接的影響就是沿海地區的農民。可是中國地理範圍比較大,不同地區的人對洋教的認知程度是不一樣的,中國南部地區(廣西金田起義)地理環境不好導致生活環境惡劣,所以容易接受洋教的價值觀。相比之下,在中國的東部地區(山東各地)生活環境優越,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所以人們普遍不認同洋教的價值觀。前者誘發了太平天國運動(扶洋滅清),後者誘發了義和團運動(滅洋扶清),前後兩個運動完全是不同的宗旨。

  • 4 # 錦翼

    因為義和團本質上就是一群淳樸而又簡單的農民。

    義和團的興起就是由於教民和非教民的爭議引起的,普通的老百姓從小受孔孟之道影響,很難接受外來的宗教,一些地痞流氓信了教之後,仗著洋人的勢力欺壓他人,引發社會矛盾。

    這些人都是農民。

    農民的特點就是淳樸,這個詞對應的特點就是頭腦簡單。

    他們喜歡相信皇帝是好的,只不過是被皇帝劫持了,只不過下面的官員太壞了。

    正因為如此簡單,他們才會相信什麼刀槍不入。

    看著身邊兄弟被子彈打死,他們才相信只因為他不虔誠。

    他們一群人在一起反抗,必須要有個理由。

    他們最初的動機抱團抵抗教徒的欺壓,怎麼樣不落個造反的罪名,怎樣爭取清政府的支援,所以只有號稱自己是扶清滅洋。

    打出這個旗號就是為了讓官員對自己放心,給自己請一張護身符。

    儘管這樣一開始,當時的山東領導袁世凱見到義和團,聽說刀槍不人,一槍打死一個,就號令鎮壓。

    因為他知道這是一群烏合之眾。

    偏偏愚蠢的慈禧太后以為自己得了民意,公開提倡,全面排外,把這一群可憐的人引向深淵。

    慈禧太后最終利用這些人逞了自己的私慾,他利用這些人向八個國家宣戰,也把國家和人民引到了罪惡的劫數。

    其實說白了,義和團打出扶清滅洋的旗號,就是因為沒有社會精英的介入,如果能有社會精英引導,提出自己的理論體系,自然也能幹出一番大事,正因為精英缺席,最終被清政府利用。

  • 5 # 鄧海春

    1900年2月,一家天主教報紙這樣描述了義和拳的起源:該組織具有五種名稱:梅花拳、義和拳、紅燈照、金鐘罩以及通稱的大刀會……它起源於屢次拆毀梨園屯教堂的冠縣十八魁。近年發展迅速,現幾乎席捲山東全境,其目標是滅洋人,除洋教。

    1898年10月25日山東冠縣梨園屯義和拳起義。據當時住在與冠縣梨園屯相鄰的威縣趙家莊的法國傳教士伊索勒於起義次日所寫的日記記載:這些反叛者的旗幟系黃色並鑲以黑邊,上標“扶清滅洋”四字。

    這是“扶清滅洋”旗幟在中國的第一次出現。之後,山東平原、茌平、臨清、夏津、高唐、德州等地義和團相繼舉起這一旗幟。“扶清滅洋”這一口號在之後也被廣泛採用。由於冠縣義和拳與1899~1900年席捲華北平原的義和團運動有著相同的名稱和口號,所以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整個義和團運動的起源。也就是說,在起源的時候,“扶清滅洋”就作為義和團運動的旗幟與口號被採用。

    義和團運動出現的原因是“民教之爭”。在最初的爭端之中,清政府的地方官員是積極調停者,因為爭端的雙方都是大清國的老百姓,調停和息止爭端是政府和官員的重要責任。爭端調停過程中,有些官員非常受尊敬,比如冠縣的縣令何士箴,山東巡撫李秉衡等。拳民的鬥爭矛頭指向的是教民和傳教士,而不是清政府,因而沒有把清政府視為敵人。

  • 6 # 老照片

    義和團的旗書上,一般寫著“替天行道,扶清滅洋”的口號,有時寫作“替天行道,保國滅洋”或者“替天行道,保國衛民”。在義和團的揭帖中,將“扶清滅洋”解釋為“扶保中華,逐去外洋”,或者“保護中原,驅逐洋寇”。

    (義和團“扶清滅洋”旗幟)

    為何要“滅洋”?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海禁大開,洋人逐漸進入中國;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憑藉不平等條約,外華人更是深入到內地,首當其衝的就是傳教士。他們在傳播基督宗教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了衝突。面對矛盾,傳教士憑藉強權刻意打壓中國民眾的合理訴求,雙方矛盾日益激化。傳教士的強勢,體現了列強的強勢,清朝的懦弱。19世紀末,在天災人禍的衝擊下,華北民眾生存狀況日趨惡化,為了發洩怨氣,謀求生路,眾多青少年參加了義和團,趕走氣焰囂張的傳教士及洋人。

    (山東聖言會傳教士安治泰)

    為何要“扶清”?如前所述,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領土與主權,清王朝的權威也受到嚴重挫傷。在義和團看來,要想趕走洋人,必須重新樹立清王朝的權威。而這一“扶清”,不僅是扶保大清朝廷和皇帝,還指明要保衛中華、國土、社稷、農夫等民眾,回覆到黎民安心生活的天下人倫秩序的傳統社會。

  • 7 # 回眸滿清

    不是義和團要“扶清滅洋”,而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打出“扶清”旗號尚有一線生機,若沒有“扶清”二字,被朝廷剿滅只怕是分分鐘的事,趙三多掛旗起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史書中記載,雖然當時民間百姓相當排斥洋人和教會,但身為梅花拳第14代傳人的趙三多卻根本沒有想過要攻擊教堂、教會,只不過門下弟子“十八魁”鼓動了近2000名梅花拳弟子,把梨園屯教堂洗劫一空,還造成一名教民的死亡,這引起朝廷和教會的雙重不滿

    意識到闖了大禍的趙三多,為了不給梅花拳帶來滅頂之災,他不得不退出梅花拳,並將自己的隊伍改名“義和拳”,而後,受到反清分子姚文起的脅迫,才掛旗起事,但他始終堅持“不與朝廷為敵”的原則,於是,才打出了“扶清滅洋”的旗號

    為什麼要打這個旗號,這得從三個方面來看:

    其一:趙三多的出身。梅花拳在當時是正派拳法,而趙三多是梅花拳的傳人兼掌門,弟子多達2000餘人。是不是“富甲一方”我們不知道,但是,“衣食無憂”總還是有的,這樣的生活環境讓他並不想招惹是非,更別說聚眾起事這種大逆不道之事了。所以,即使家人被姚文起等人綁架,他也堅持“只打洋人、不反朝廷”。既要避免惹怒朝廷,又要打擊洋人,“扶清滅洋”應該是最好的選擇了

    其二:千百年的封建思想。趙三多當時糾集了很多人,可這些人都是普通百姓,他們加入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為自己的訴求得不到解決,有的是因為仇視洋人,還有的可能純粹就是起鬨,但是在他們的思想裡,朝廷和官府依然是權威的存在。對抗洋人可以,對抗官府是要掉腦袋的,他們不敢

    其三:太平天國的教訓。太平天國當時的聲勢有多大都是有目共睹,結果呢?不還是被朝廷剿滅了嗎?不但領袖沒有一個善終的,連普通士兵也都被滿門抄斬,這就是朝廷的一種震懾

    綜合以上方面,雖然當時百姓的生活困窘,但是還沒走到“造反”的那一步,這些人潛意識裡並不仇視朝廷(或者說不敢),但是由於甲午戰爭和教會不斷擴張的原因,百姓對於洋人卻早已心生不滿。想名正言順地打擊洋人,還能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心,所以,義和團才不得不打出“扶清滅洋”的旗幟來

    (其實最早提出這個口號的不是趙三多,而且四川“反教”領袖餘棟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小細胞肺癌大部分不能進行手術治療,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