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優質均衡、更加完備、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要堅持把縮小差距作為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戰略。2020年,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廣泛開展線上教學,秋季學期實現全面復學,1000多萬高中畢業生順利完成高考,實現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目標,打贏了教育脫貧攻堅戰,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從整體上看,中國教育公共服務的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還比較大。教育先發展地區的線上教學聚焦線上線下融合模式開展了理論和制度建設,而一些後發展地區還在為如何保障師生有足夠的學習終端發愁。疫情就像一面放大鏡,不僅放大了不同學校和老師的教育能力與教學的差異,也放大了家庭教育對兒童青少年學習動力、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影響。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基礎和根基在於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底部”。這個“底部”主要是在農村、薄弱學校和教育處境不利家庭。《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2021年及整個“十四五”期間,中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依然需要縮小教育差距,著重在區域、城鄉、校際和群體四個因素上下足功夫。
二是要把強化新型公共教育服務能力和水平作為提高中國整體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現代化水平的戰略重點。基本公共服務是由政府主導、保障全體公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服務。政府在教育領域提供的基礎性服務,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基礎性、發展性四個主要特徵,與全體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是實現人的終身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礎。從學段來看,義務教育階段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重點從“基本均衡”轉向“優質均衡”過程中,新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可以延伸至線上教學平臺、線上線下融合機制建設,而在“非基本”教育公共服務中,政府的統籌、兜底、公平與質量保障功能如何發揮得更好,以解決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應是“發展性”新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要重點考量和規劃的內容,如家長焦慮、校外培訓亂象;家校協同育人機制失靈、低效問題;新高考背景下的功利性選科,老師、家長和社會盯著名牌重點大學升學率,而非“適合”學生興趣和能力的大學;學前三年教育公共服務資源嚴重不足問題等。
三是要把創新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模式作為深化公共教育服務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在供給側,需要充分發揮公辦學校民辦學校的辦學活力,切實發揮出校長、教師的積極性,影響和帶動家長理性追逐優質教育資源。深化教育層次、型別的結構改革,切實實現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協同發展;在需求側,需要深入分析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高階化、多樣化、個性化、自主選擇的教育需求。“家長焦慮”的背後,是“唯分數論”的指揮棒。教育,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能過於注重分數。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跟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關。這提醒廣大教育決策者、教育研究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如何切實扭轉教育政績觀、教育價值觀、教育質量觀,研究如何在建立科學的准入規範、評價規範、監管規範的前提下,統籌協調社會資源,促進多元社會主體間的協作與互補,建立面向全社會的公共教育服務供給統一戰線,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此外,還需要加強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的外部環境分析,超前謀劃國際競爭形勢變化,人口的規模、結構和區域變化,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等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因素對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提出的挑戰和更高要求。
構建優質均衡、更加完備、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要堅持把縮小差距作為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戰略。2020年,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廣泛開展線上教學,秋季學期實現全面復學,1000多萬高中畢業生順利完成高考,實現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目標,打贏了教育脫貧攻堅戰,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從整體上看,中國教育公共服務的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還比較大。教育先發展地區的線上教學聚焦線上線下融合模式開展了理論和制度建設,而一些後發展地區還在為如何保障師生有足夠的學習終端發愁。疫情就像一面放大鏡,不僅放大了不同學校和老師的教育能力與教學的差異,也放大了家庭教育對兒童青少年學習動力、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影響。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基礎和根基在於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底部”。這個“底部”主要是在農村、薄弱學校和教育處境不利家庭。《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2021年及整個“十四五”期間,中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依然需要縮小教育差距,著重在區域、城鄉、校際和群體四個因素上下足功夫。
二是要把強化新型公共教育服務能力和水平作為提高中國整體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現代化水平的戰略重點。基本公共服務是由政府主導、保障全體公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服務。政府在教育領域提供的基礎性服務,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基礎性、發展性四個主要特徵,與全體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是實現人的終身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礎。從學段來看,義務教育階段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重點從“基本均衡”轉向“優質均衡”過程中,新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可以延伸至線上教學平臺、線上線下融合機制建設,而在“非基本”教育公共服務中,政府的統籌、兜底、公平與質量保障功能如何發揮得更好,以解決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應是“發展性”新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要重點考量和規劃的內容,如家長焦慮、校外培訓亂象;家校協同育人機制失靈、低效問題;新高考背景下的功利性選科,老師、家長和社會盯著名牌重點大學升學率,而非“適合”學生興趣和能力的大學;學前三年教育公共服務資源嚴重不足問題等。
三是要把創新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模式作為深化公共教育服務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在供給側,需要充分發揮公辦學校民辦學校的辦學活力,切實發揮出校長、教師的積極性,影響和帶動家長理性追逐優質教育資源。深化教育層次、型別的結構改革,切實實現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協同發展;在需求側,需要深入分析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高階化、多樣化、個性化、自主選擇的教育需求。“家長焦慮”的背後,是“唯分數論”的指揮棒。教育,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能過於注重分數。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跟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關。這提醒廣大教育決策者、教育研究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如何切實扭轉教育政績觀、教育價值觀、教育質量觀,研究如何在建立科學的准入規範、評價規範、監管規範的前提下,統籌協調社會資源,促進多元社會主體間的協作與互補,建立面向全社會的公共教育服務供給統一戰線,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此外,還需要加強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的外部環境分析,超前謀劃國際競爭形勢變化,人口的規模、結構和區域變化,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等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因素對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提出的挑戰和更高要求。